摘 要:成渝兩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差距,而作為區域間聯系密切、產業關聯程度高,且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重慶地區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重慶、成都和巴蜀平原是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典型代表,成渝兩地區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產業聯動效應,且具有明顯互補性。本文通過對成渝地區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執行的情況,以產業協同為依據,探析其發展現狀,評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水平。以對優化新區產業協同,帶動地區發展并最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提出行動方案。
關鍵詞:成都;重慶;經濟圈;產業聯動
一、引言
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著力推動成渝兩地之間產業合作,構建以成都為中心,周邊重慶、四川等輻射周圍區域經濟圈。重慶市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唯一擁有兩個經濟特區以及一個國家級戰略城市。其獨特而鮮明的區位優勢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吸引外資、承接沿海大項目及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經濟正以“高速發展,創新驅動”的新思路不斷取得突破。而作為成渝兩地經濟聯系與融合示范區、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區域之一的成都則是連接重慶和四川省之間的重要紐帶。在當前復雜多變且變化速度快、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下使得各市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如土地資源緊張導致了人均糧食需求量下降;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且不安全,這些都制約著成渝兩地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渝兩地的經濟圈,其地理位置和發展戰略具有一定關聯性。而重慶作為我國西南地區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重點支點以及長江黃金水道的主要通道地之一具有獨特區位優勢,且區位條件優越。成渝兩地區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且各地區之間也有較大差距,而重慶、成都等地區對周邊城市具有較強吸引力。通過分析研究成渝雙城地區產業聯動效應問題可以豐富和完善現有研究成果。同時為其他相關部門制定相應政策提供借鑒。因此本論文以重慶市巴南區域為例進行實證性研究并提出建議與對策措施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作用;此外對于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也有一定幫助,對我國其他地區的產業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
二、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聯動現狀
四川和重慶正在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改革,加強整體謀劃,統籌實施。今年,四川出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改革工作安排》,明確20項重點改革任務。川渝兩地聯合印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若干重大改革舉措》,提出11項協同推進重點任務。從“任務書”到“路線圖”,一系列具體規劃、具體政策、具體工作、具體項目,促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實在在的行動,取得了改革發展的實效。
成都市新都區主動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成德眉資同城化戰略布局,搶抓成渝中線高鐵等新基建項目帶來的新機遇,確立了以軌道交通活力城為牽引,聚焦軌交裝備研制及后市場細分領域的產業發展思路。廣安市與重慶長壽區共建化工新材料發展研究院,與重慶合川區共建醫藥產業合作示范園,建設成渝協作共興工業產業基地,全市50%工業項目為重慶配套。
從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產業聯動情況來看,其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各區域間存在著較大關聯。在區域上,既有成都、重慶等地的工業基礎雄厚發達地區也有重慶市和四川省以及其他地方。而川滇鐵路走廊及四川-云南昆明高速沿線則是以巴中、涪陵為交通核心區發展起來并成為連接成渝兩地經濟圈聯系的橋梁紐帶;成都、重慶為成渝經濟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通道。二是各區域間產業聯動效應存在明顯差異。川滇鐵路走廊及江漢公路沿線,既有四川省和重慶市兩個經濟區,也有巴中地區三個市;而重慶則以“兩山一湖”(即渝新)為主要交通節點城市:四川-云南昆明—成都(嘉陵江上游)、湖北—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在成渝經濟帶建設過程之中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區位優勢。
重慶經濟圈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周邊產業集群和配套企業入駐,促進了渝北區域生產總值增長。成渝地區通過自身優勢吸引并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落戶成都、重慶等城市;同時在區位條件好的情況下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工業基礎上加強與外界區域聯系合作。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交通設施不完善導致其經濟圈內各市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互補,進而影響了產業聯動效應發揮效果。
三、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聯動存在的問題
1.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同質化嚴重
雙城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其產業結構也較為單一,且各部門之間缺乏聯動與合作。雖然在成渝兩地相互依存共同開發、共享資源優勢下實現了區域間的協調和統一,但是由于各地區各自為政現象嚴重制約著彼此間產業集聚效應發揮及整體競爭力提升問題;同時各個地區政府對自身定位不同導致其發展空間受限制,無法形成互補合力來促進地區經濟快速增長,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效益與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導致產業聯動效應產生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制約其進一步提高競爭力和促進自身升級的障礙。成渝地區各市之間存在著明顯差距、各地區各自為政等多種因素影響了區域間資源流動及要素共享程度的不一致性。如成都與重慶形成優勢互補關系;重慶市主導功能發揮良好,但在資源配置中沒有起到應有之作用;成都市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和產業關聯度不足的現象普遍出現。
隨著成渝地區經濟的發展,各區域間產業結構差異日益明顯,導致了各城市之間存在著嚴重產能與消費水平不平衡、企業競爭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由于市場需求彈性小且供求關系復雜多變以及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不夠完善所造成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現有資源條件下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成為各個城市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成渝地區經濟圈內各產業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已經變成當前最主要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而各產業間的聯動效應可以有效地解決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和企業競爭能力不足問題,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極度欠缺高附加值行業與高新技術行業
成渝地區雖然具備豐富的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但是工業發展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較高。并且由于其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產業布局不協調等原因導致了其在高新技術行業方面缺乏競爭力。同時由于成渝兩地存在著大量人口聚集地與就業崗位相分離現象嚴重制約了當地企業向外界尋求所需人才的步伐以及吸引外資能力的增強;并且因為成渝地區各城市之間沒有形成相互合作和優勢互補,因此也就缺少高附加值產品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成渝地區,工業部門所涉及的行業主要包括:建筑業、交通運輸和郵政電信通訊等。而其中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由于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導致各行各業競爭激烈。但是這些產業中又存在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及相關企業較少且分散經營現象嚴重等問題亟待解決與改善;同時也因為部分企業自身實力不足以及缺乏創新意識,所以難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就要求各市、成渝兩地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以促進本地區企業向產業鏈上游發展,從而帶動沿線相關城市共同發展開展經濟圈。
四、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聯動效應發展措施
1.國家層面措施
在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地區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因此國家應采取相應措施對該地區產業聯動效應進行引導和促進。要積極推進區域間資源共享機制建設。通過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輔助、中介機構為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來實現地區與區域間資源整合配置。完善金融制度創新,提高資金運用效率以及加強風險防范能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使其由“第二、三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發展速度更快。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差異,區域之間在產業聯動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國家應采取措施縮小各地區差距,政府要加大對本地區企業、金融機構等相關利益主體的扶持力度,建立起高效合理化機制來促進各市之間及各個地區內部各行業協調共同進步與協同發展;加強市場監管和法制建設;強化社會合作水平以及提高服務質量,使成渝兩地經濟圈成為區域內聯系最緊密的紐帶,實現區域內各行業協調共進發展,最終實現兩地經濟圈的共同繁榮。
國家要加大對成渝兩地產業聯動發展的扶持和引導力度,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例如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建立健全與土地流轉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鼓勵農民有序合理轉讓自己所承包地等制度;加強政府職能作用發揮以及強化其服務功能等等措施都能推動二者有效協同合作。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積極培育核心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群;大力促進中心城區域內交通網絡和物流設施向市區及周邊輻射帶動作用增強,以形成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圈,增強成渝地區經濟輻射力;完善配套設施,提高集聚效應。
成渝兩地的產業聯動發展需要發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資源、市場等要素稟賦和政策傾斜三方面的作用。在利用現有經濟增長點拉動區域內相關產品消費需求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上企業間合作中存在著巨大差異性。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要加強引導,以“利益共享”為原則建立起完善合理化機制來促進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發展;而對于市場而言則應發揮其靈活性、適應性等特性,通過市場手段來調節區域間的產業聯動發展,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穩定增長。
2.城市內部措施
成渝地區的城市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產業聯動效應也相對較強,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可以采取“城市內部措施”。首先,要完善城市間交通網絡。以高鐵為紐帶構建起一個連接成都乃至重慶內外各大經濟區及輻射整個地區的交通樞紐系統;同時也應加強與周邊大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建立區域內各市共同參與建設和協作共贏機制等方面,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效應。其次,加強與沿線及相鄰區縣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以川、湘二省為核心向四周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鼓勵各市建立并完善各自優勢互補機制:一是對具有競爭潛力或有重大示范作用以及競爭力強城市應加大扶持力度給予資金支持;二是積極推動產業集群,培育新興業態并促進區域合作模式。最后,通過構建產業聯動發展機制,實現各市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區域經濟圈。
成渝兩地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具有一定關聯性、協調配合作用,其各產業之間相互聯系也較為密切,因此要充分發揮出各自優勢及特點就必須對本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而發揮成渝雙城經濟圈整體功能最大的體現就是促進區域間合作與交流。所以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最好采用“聯合開發”模式:以成渝兩地為中心的地區通過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立戰略聯盟、投資項目等方式來推動產業聯動發展;在各市政府主導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對各市、縣進行統一開放,并在市場機制和政策支持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成渝兩地的發展水平和經濟總量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而其內部各行業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共同促進或制約,因此在產業聯動方面要采取不同措施。一是發揮區域優勢。根據成渝地區自身資源稟賦及市場需求等因素制定適合本地區發展戰略。如針對成都都市圈而言:依托成都平原豐富山水旅游文化資源以及長江沿線國家重要港口和交通樞紐條件的有利地理位置,充分發揮成渝兩地區獨特的地理、交通、經濟綜合環境優勢,加快推進成渝地區經濟圈一體化進程;針對重慶主城九區,川渝區域發展基礎較好,交通便利、基礎設施發達的優勢。二是發揮產業聯動效應。通過對成都都市圈各城市間產業關聯度及各市域內相關企業之間相互影響程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重慶市和成都市在各自主導作用下形成了具有互補性的工業體系結構以及相應配套設施建設;而重慶主城九區則表現出明顯經濟發展特征與資源稟賦條件,產業關聯度較低,各市之間相互影響程度不同。因此,成渝地區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應注重發揮各自優勢因素及資源稟賦條件的互補性和主動性作用;同時還應該重視與重慶市政府、成都市政府、成都市其他企業加強合作交流機制等方面進行合理有效地完善區域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模式。
3.積極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區位優勢明顯,各地市之間相互學習借鑒,積極進行產業轉移。根據《重慶都市圈總體規劃》中提出“加快推進城市群協調建設”、“以大城市為核心向川北輻射、形成區域內各中心城市間聯系緊密型格局。”在成渝兩地承接的產業轉移中,由于地緣、交通等因素,重慶市政府對各市產業發展規劃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把握。
成渝兩地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但其自身存在著許多不足:第一、企業規模小且實力薄弱;第二、缺乏競爭力強和技術含量高的龍頭型企業。而重慶作為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城市之一也需要走出去并擴大自己所需產品生產量。同時重慶市雖然是全國重要工業基地并且擁有眾多知名品牌如中石化集團等也可以借助這股強勢發展本地經濟產業,但目前在國際上知名度較低,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優勢且帶動力不明顯;而重慶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資源條件,可以借助其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積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
成渝兩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兩地之間產業轉移。而重慶與成都、西安等地區具有自身獨特優勢。因此可以通過對不同城市間資源進行整合,以實現區域內各生產要素在空間上形成合理布局。同時針對成都市和重慶市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措施來吸引更多資金投資于技術研發以及擴大產能規模;或者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及管理經驗并加以利用,提升產業化水平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相協調等方式來推動兩地區經濟共同穩定增長。重慶作為渝北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其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與渝北區域內的企業進行技術合作,促進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成渝兩地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且經濟實力較強、區位優勢明顯等特點大力開展對川滇結合地區及巴南區域的承接項目。成渝兩地應積極探索新途徑創新合作模式。以重慶市為中心向周邊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工業企業的同時也要注重與川內外其他地區進行產業對接,通過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交流等方式來實現資源共享;此外還可以借助重慶自身獨特區位優勢吸引周邊鄰近省市及國外先進制造業企業進駐本地或者西部地區,從而促進成渝兩地經濟圈整體實力提升、產業升級。
五、結語
重慶經濟圈的發展離不開其產業聯動效應,因此對于重慶市成渝地區各市間產業聯動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區位、歷史條件等因素影響和制約成都與其他城市在區域協調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性。所以為了使成都市成渝兩地之間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及技術互補、優勢互補以及形成一體化機制,而努力探索出合理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今后重慶乃至全國各地區推進本區域協同合作,促進其快速穩定可持續地健康長遠發展的關鍵點之一。重慶成渝地區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是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同時也為西部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在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地緣政治、歷史等因素,兩地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而區域聯動作為一種新型的戰略模式成為各地區實現共同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利益共贏目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對重慶市成渝兩地產業聯動效應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促進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為我國其他地區實現區域聯動效應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房紅,顧福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四川省康養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0,No.532(12):40-42+185.
[2]鄭坤,羅彬,王恒,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自然生態保護協同監管問題與對策研究[J].環境生態學,2020(8).
[3]李虹輝,寧健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增長的溢出效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20,No.224(03):26-34.
[4]盧陽春,劉敏,鄧良,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基于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J].2021(2020-1):28-38.
[5]李優樹,馮秀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中國西部,2020(4):11.
[6]丁任重,王河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競爭力評價及協同發展研究[J].2021(2020-6):1-13.
[7]賈晉鴻.搶抓機遇提升財務分析水平為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力量[J].現代商業,2020,No.578(25):73-74.
[8]鄒煬,孫超英.土地資源錯配對城市蔓延的影響研究——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面板數據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v.39;No.165(05):50-58.
[9]鐘林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用型大學發展研究[C]//2020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二).2020.
[10]張釦,蔣曉陽,胡書凝,陳國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會展業創新發展驅動力及提升路徑研究[J].商展經濟,2020,No.19(11):22-24.
作者簡介:何炳全(1986.03- ),男,漢族,籍貫:四川旺蒼,泰國格樂大學工商管理在讀碩士,巴中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322350033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