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婷

今年市人代會期間,市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獲得了代表們高票通過。“殺妻焚尸案” “‘巨如系’集資詐騙案”等關系經濟民生的重案要案位列其中,與此同時“酒后死亡同飲者擔責案” “勞動者為父奔喪被辭退案”等具有社會風尚引領作用的案子也同樣被寫入了報告。在一組組詳實的數據和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背后,是兩院在過去一年的扎實工作。市人大代表在對兩院報告進行審議時,紛紛點贊,表示兩院報告充分體現了服務大局、司法為民的特點,也彰顯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和決心。
服務大局 推進各領域知識產權保護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是許多人大代表共同的感受。代表們表示,兩院在服務保障上海中心工作、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等領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上海高院配合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上海市浦東新區完善市場化法治化企業破產制度若干規定》,推動解決破產府院協調、企業財產查控處置、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等難題,上海法院3件案例入選全國法院“十大破產典型案例”,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審結“‘小豬佩奇’商標侵權案”,維護中外企業合法權益。加大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罰力度,對“侵害聯合利華有限公司商標案”等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讓侵權者付出代價。
代表們建議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進一步延展到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等機構。李韶平代表對于本市組建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更專業表示了贊同。在他看來,正是要用專業力量來保護知識產權,“讓這些企業、高校、科研單位能夠有更強烈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李韶平代表建議,“第一個是要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被別人侵犯,第二個保護就是保證自己不會去侵害其他人的知識產權”。
丁桂康代表則表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既要加強司法保護,更要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他建議,要探索建立健全企業園區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專家指導委員會等載體和機制,提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切實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范征代表認為,創新企業是最容易發生知識產權侵權的所在地,因此需要更多關注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他建議在知識產權案件中更多吸取專家意見,更多發揮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主體作用。
吳劍英代表建議加強和完善知識產權相關立法,推進各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最大限度保護投資者、研發者等各方的合法利益;同時加快對數據傳播和信息保密的立法步伐,強化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
以案釋法 傳遞法治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兩院報告中,一大批引領良好社會風尚的小案子被寫入了報告。
在法院報告中,審理“消防通道停車勸阻猝死案”,判決勸阻者無責,讓維護公共利益行為受到鼓勵;審理“‘顏值檢測’軟件竊取個人信息案”,嚴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審理“酒后死亡同飲者擔責案”,督促同飲者承擔救助義務;審理“可視門鈴侵犯隱私判令拆除案”,確立個人行使權利的邊界;審理“勞動者為父奔喪被辭退案”,明確用人單位必須在法律規則和道德準則內行使管理權等。在檢察院工作報告中,上海各級檢察機關以電動車“飛線”充電、高空拋物等為切入點,推動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相關案例獲評全市“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建設”十佳示范案例。
對于這個變化,許多代表都表示強烈的贊同。“小案件釋放大道理,發揮判決引領良好社會風尚的作用。”劉正東代表指出,要把法院判決的教育功能、評價功能、指引功能、規范功能都發揮出來。他以“勞動者為父奔喪被辭退案”為例,認為判決有正能量,對引導社會良好風尚起著正向作用。
葉青代表認為,“以案釋法”正成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為正義撐腰、為善舉護航。楊軍代表對此表示了贊同,她建議加大引領良好社會風尚相關案例的宣傳,用司法力量守護傳統美德。王治平代表則進一步建議,法院在審理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重要案件時,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等形式進行現場直播,展現法律的威嚴,放大審理過程的宣傳效應,提高普法效果和法治影響力,引領良好社會風尚,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司法為民 有速度更有溫度
在今年的兩院報告中,“人情味”始終是其中最為打動人心的。
上海檢察系統聚焦特殊群體傳遞司法溫度,加強對“一老一少”的深度司法保護,讓“最揪心群體”獲“最暖心呵護”。2021年,上海檢察系統辦理涉未成年人相關案件1662件2223人,其中,起訴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29人;對64.3%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通過附條件不起訴等依法從寬、精準幫教。同時,本市還深化涉老檢察專業化建設,辦理相關案件1639件2095人,依法嚴懲欺老騙老虐老犯罪。攜手職能部門推進人行天橋無障礙改造、破解“數字鴻溝”等工作。
上海法院強化民事權益保護。審結婚姻家庭、贍養撫養等家事糾紛3.3萬件,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73份,維護婦女、兒童、老年人合法權益。2件案例分別入選全國老年人權益保護十大案例和殘疾人權益保護十大案例,3件案例入選上海市婦女維權十大優秀案例。
朱勤皓代表表示,兩院報告凸顯對“一老一小”等群體的關愛,讓他們獲得“最暖心的呵護”。他建議法院要更加關注執行難問題,檢察院要加強公益訴訟工作,更好關心關愛“一老一小”以及弱勢群體。王秋月代表以未成年人保護為例,建議進一步加強預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傳力度,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共識,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同時,她希望兩院能在工作中推動落實家庭責任,注重日常教育引導,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保障;司法系統要加強與社會組織合作,為受到傷害的未成年人做好心理疏導。
呂奕昊代表建議,檢察院要拓展公益訴訟范圍,保障民生和弱勢群體,在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知識產權等更多社會領域發揮作用,減少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勝訴兌現 多方聯動化解執行難
執行難一直是法院工作中的難點,也是直接關系到公平正義的要素。
2021年上海法院持續深化“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集中開展強制騰退、查扣車輛、案款清理、涉民生等執行專項行動,保持執行力度只增不減,努力把勝訴權益兌現為“真金白銀”。2021年共執結案件18.9萬件,執行到位金額504.2億元,同比分別上升16.3%和32.9%,首次執行案件法定期限內執結率等核心指標位居全國法院前列。
盡管本市執行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工作遠遠還未結束。對于一些執行“硬骨頭”,許多代表都呼吁通過多方聯動來破解瓶頸問題。在厲明代表看來,通過府院聯動可以有效解決執行難。他提出,現在法院已經配合市人大常委會在浦東新區推進企業破產相關制度,“如果法院在處理執行案件中,能夠形成府院聯動協調,就能有望化解一些執行難案”。陸青代表則建議法院對一些涉及地區或職能部門重大案例的審判事項,在審判后、執行時,要加強與相關條塊部門的充分溝通,更好地促進相關問題的妥善解決,避免出現判決后法院執行難、條塊處置難的問題。“要持續強化執行聯動機制,將解決‘執行難’納入平安建設考評,構建法院牽頭、多方參與、齊抓共管、協同聯動的機制。”陳宇劍代表建議。
除此之外,丁偉代表還指出,疑難執行案件往往不是金錢給付,而是行為的糾正,金錢給付到位情況數據無法反映此類執行難案件的解決情況,對此類執行案件也要進一步重視。
368950033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