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近年來,業界很多人對縣域普通高中(簡稱“縣中”)的狀況表達了擔憂,“縣中塌陷”“縣中困局”等聲音不絕于耳,“縣中振興”也成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
2021年,加強縣中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決策出臺。11月,國務院批復《“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要求“全面加強縣中建設”。12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簡稱“縣中提升行動計劃”),提出要“統籌謀劃縣中發展,進一步健全縣中發展提升保障機制,推動全面提高縣中教育質量”。
“這是我們第一次如此重視縣中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表示,“振興縣中教育,不僅關乎義務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現代化強國建設,更關乎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縣中問題已經超出了教育本身。
“縣中問題并不僅僅是一個縣的教育問題。”張志勇強調。他在調研中看到,一個地方的縣中留不住學生,當地就留不住年輕人。
“郡縣治,天下安”,縣不僅是社會的基本治理單元,也是多數人實現階層流動的起點。張志勇提出,要放在國家治理體系里面看縣中的支撐作用。縣中是一個縣域的最高學府,是百姓寄托希望的地方。如果縣中出現了困難,老百姓就會對這個地方的生活喪失信心。
2020年一項對19844名縣中學生的調研發現,學生為農業戶口的占71.92%,家居住在鄉鎮和農村的占51.30%,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占61.30%,父親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占69.83%。可見,縣中學生的主體是農民子弟。
“縣中在鄉村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主力軍作用,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在2月25日舉行的“振興縣中的難點與路徑”座談會上,上海市教科院智力開發研究所所長杜曉利表示,地方政府只有辦好縣中,才能為鄉村振興穩定地提供有用之才。而且,讓縣域內的學生擁有公平的、可預期的上升通道,讓基層社會都能充滿希望,是保持社會生機與活力的關鍵。
縣中曾有過輝煌。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直至本世紀初,一些縣中的高考升學率超過城市高中,一些城市孩子還會到縣中上學。
然而,近十幾年來,縣中的發展開始面臨一些困境。“有的縣中是傳統高考先進學校,曾經是優生培養的大戶,但這些年,無論是優生培養還是本科上線率,都出現下滑跡象,有的下滑明顯。”山東煙臺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旋說。
教學質量下降、升學率下滑、師資生源流失是“縣中塌陷”的普遍表現。國家特約教育督導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督學撒忠民發現,我國大部分縣中面臨著生源、師資、硬件、保障等方面的困難。
教師流失、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著縣中發展。在一些縣中,50歲以上教師占了三分之一,45歲以上教師占了一半以上。
“縣中教師相對待遇低、壓力大,職稱評審困難,這讓相當一部分教師看不到希望。”山東招遠二中校長孟祥勝說,高中教師上班早下班晚,周末還加班,沒有任何額外補貼,全靠老師的教育情懷和奉獻精神。這樣就形成了教師由高中學段向義務教育學段跑、由經濟不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跑的現象。
超級中學的興起也加速了縣中的“塌陷”。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校長呂建指出,部分地區的超級中學、民辦學校、省市級中學跨地、市、縣區爭搶生源,“掐尖”招生的行為愈演愈烈。優質生源逐漸流失,導致辦學業績下滑,進而加劇了家長的不信任,形成惡性循環。
張志勇認為,縣中問題,表面看是縣中優質生源、優秀教師不斷向大中城市流動帶來的教育質量下滑,其實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擴大、生產力布局改變、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公共教育政策“市場化偏好”造成的。
“有些地方對縣中不是扶持,而是抽血。”張志勇指出,將優秀教師、優質生源都往城市學校抽,造就了幾個好學校,但教育生態被破壞了。他建議,振興縣中,不僅要通過制度安排“止血”,更要大規模地持續“輸血”。
張志勇主張,要穩定縣中教育,必須將縣中教育納入大中小城市公共服務體系,適當強化大中城市特別是地級市對縣中教育的統籌管理權。同時,健全縣中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機制,省、市兩級要加大對欠發達縣區經費投入,確保縣中生均公用經費足額撥付到校。
“在振興縣中行動中,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非常關鍵,對縣中的振興起著決定性作用。”撒忠民說。
孟祥勝認為,要想從“縣中困境”中走出來,根本任務是要改善和提高縣中教師的待遇和條件。只有教師待遇上去了,條件改善了,優秀教師才能留住,高端人才才能引進來,師資問題才能解決。
針對縣中教師流失問題,縣中提升行動計劃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加大縣中教師補充力度、健全縣中教師激勵機制、嚴禁搶挖縣中優秀教師、提高縣中教師隊伍素質。
張志勇提出,強化縣中的人才支撐,還要建立縣中校長隊伍建設省市統籌機制,為縣中優秀人才建立特殊崗位津貼制度,為縣中振興培養和輸送大批優秀師資,為縣中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越的環境和條件,切實做到事業留人。
此外,在張志勇看來,重建城鄉教育的平衡、推進城市教育與縣域教育的協調和諧發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支持、反哺縣中教育,是對長期失血的縣中教育一種積極補償。他建議實施優質高中優秀人才縣中支教工程,試點啟動大中城市優質高中優秀教師支教縣中行動。
廣西柳州鹿寨縣鹿寨中學全校師生有95%來自農村,同很多縣中一樣,面臨著重重困難,與市區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近年來,柳州市探索向這所縣中派校長,支援學校建設。藍樹民是柳州市派來的第三任校長。藍樹民坦承,在教師待遇方面,鹿寨中學跟經濟發達地區的縣中還是沒法比,但是學校不等不靠不要,自己找路。在他的努力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教師培訓、教學質量等都獲得了提升,教師流失明顯減少,學生也出現了回流,學校本科錄取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雷波中學課堂上。圖/新華社
但柳州市還有很多縣中依然面臨發展困境,撒忠民希望,各政府部門能認真落實縣中提升行動計劃,形成縣中振興合力。同時對縣中實施科學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縣中的創新積極性。
對于縣中來說,相比留住教師,留住生源反而更難,因為家長會“用腳投票”,為孩子選擇更好的學校。
“縣中振興不能僅僅靠‘扣押’優質生源、優秀教師,而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校長呂建說。
在各地縣中紛紛陷入困境時,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一直蓬勃發展,深受百姓歡迎,當地學生很少到外地上高中,一個家庭可能有幾代“海中”人。呂建一直堅持認為,縣中可以辦好,但治本之策在于縣中辦學業績的不斷提升。“縣中要從留住生源變成吸引生源。”呂建說,“學校辦好了,‘花香蝶自來’,就不需要再揪心于留住生源的問題。”
如何提升縣中的辦學質量?是不是要進一步狠抓應試,加大“刷題”力度?張志勇強調,振興縣中教育絕不是追求過去那種“縣中模式”的復興,而是要在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的前提下,走出一條“育人為本、尊重規律、改革創新、特色發展”的縣中高質量教育發展之路。
在多年的辦學中,呂建發現,縣中不能培養“做題家”,要從“分數”至上轉向“育人”至上,這樣縣中才能實現“可持續性振興”。
“高考成績只是素質教育的副產品。”呂建說,“校長一定要把思路打開,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海安中學沒有專門的保潔公司,能夠由學生完成的勞動任務都交給學生,寒暑假也不例外。學校還將原有的40畝實習農場擴大到3000畝,每年9月份,高一所有學生都要到農場勞動鍛煉一周。
張志勇提出,縣中要堅持規范辦學,走出“時間+汗水”的應試教育模式,向教育科學要質量。同時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推進育人方式變革。
“新高考改革命題考查的是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張志勇說,“縣中教育必須適應新形勢下高考改革的需要,轉變教育觀念,以促進學生主動、自主發展為目標,改進育人方式,大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此外,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數字化資源、直播課堂等也將成為縣中發展的新機遇。張志勇希望實現優質高中教育課程資源的共享,積極探索縣中教師和名校名師“教研教學共同體建設”,推行“線上名師+縣中教師”的“雙師教學模式”,全面提升縣中課堂教學水平。
362250033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