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各地大力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成效顯著。隨著工作的深入推進,執法難、執法能力不足等問題出現。一些地方的校外培訓轉入地下,“眾籌私教”“以非學科名義開展學科培訓”等違法違規行為出現,監管難度將更大。
1月25日,教育部、中央編辦、司法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教育行政執法 深入推進校外培訓綜合治理的意見》,就推進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教育行政執法難是否會迎刃而解?“雙減”的成果能否得到進一步鞏固?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
“‘雙減’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推進。”韓平強調。他以浙江為例,就持續推進“雙減”,實施教育綜合改革提出建議。
“雙減”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從先行、示范的高度,堅持“治亂、減負、防風險”與“改革、轉型、促提升”并重,打好“雙減”攻堅戰。
浙江成立了省“雙減”工作專班,下設“一個綜合組+6個工作組”,制定《省校外培訓監管部門職責清單》,明確31個省級部門主要職責和階段性工作任務清單,構建權責明晰、高效協同的“雙減”工作體系。
“雙減”以來,浙江集中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列入“漠視侵害群眾利益”重點項目,通過建立“一人一機構”包干責任制、研制非學科類準入標準等系列組合拳,提前實現全省8107家義務教育階段營利性學科類機構100%壓減目標。
23家省級備案的線上學科類機構退出“白名單”22家,辦理“備改審”一家。
浙江省教育廳等九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以豐富內容、拓展形式、提高質量為重點,全面實現課后服務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設率、有需求的學生參與率兩個100%。
全面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管理,學生書面家庭作業時間控制達標率從上半年的39%提高至下半年的99.7%。
指導學校落實教學常規,改進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確保學生“學足學好”,學生和家長對校內減負提質的滿意率分別為98.2%和 98.3%。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訓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機構數量大幅壓減,社會各方反應正面積極,浙江“雙減”工作成效明顯。
韓平
民生周刊:課外培訓機構大量減少,但家長的培訓需求還在,有些培訓進入一對一或私人攢班等模式,也有機構在變相開展學科培訓,如何監管?
針對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換個馬甲逃避監管等隱形變異問題,浙江始終保持從嚴監管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各類校外培訓違規行為。
一是及時建立鑒別機制。組建省、市、縣三級鑒定專家委員會,研制出臺《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和非學科類項目鑒別指引》,為相關職能部門精準區分培訓服務項目提供政策參考。
二是嚴格落實屬地管理。實施“一人一機構”包干責任制,整合“雙減”工作專班人員、街道社區、責任督學和專職網格員等力量資源,結合難易程度分層分類,明確學科類培訓機構治理工作的分管領導和具體責任人,并將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問題治理納入“基層治理四平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層層落實的網格化監管體系。
三是暢通獲取線索渠道。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設立公布全省90個縣市區“雙減”工作監督舉報電話,常態化開展聯合巡查執法,依法依規嚴厲打擊隱形變異培訓行為,做到發現一起、通報一起、處置一起。
“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科類校外培訓生存空間受到極大限制,隨著工作的持續推進,一些地方出現了校外培訓轉入地下、逃避監管、隱形變異等違法違規行為,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反彈回潮苗頭。
加強教育行政執法,是貫徹落實中央“雙減”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進一步健全現有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機制,構建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體系。
有利于鞏固前一階段校外培訓機構壓減成效,凈化校外培訓環境,規范校外培訓秩序,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有利于推進校外培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隨著“雙減”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校外培訓執法方面陸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如校外培訓執法不到位,還存在體制機制不完善,執法統籌不夠、合力不強;觀念認識不到位,認為教育部門沒有執法權,不能執法、不敢執法;機構隊伍不健全,沒有機構、沒有力量;能力水平不匹配,不懂執法、不會執法等方面的問題。
許多地方主要依靠相關部門“幫助”執法,一些違法行為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影響“雙減”政策落地見效。
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門已啟動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工作,著力破解教育行政執法的難點和堵點,提升校外培訓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減輕學生負擔的根源在于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讓校內教育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加強黨對教育行政執法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上下同頻、分工明確、聯動協同的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體系。
二是加強力量配備。指導各地統籌優化機構職能和資源力量配置,建立校外培訓監管機構,開展執法人員專項培訓,提高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能力。
三是開展綜合執法。組建百名“雙減”社會監督員隊伍,加強與市場監管、網信、公安、體育、文化和旅游等相關部門的協調聯動,重點對隱形變異、利用節假日開展校外培訓等違法違規情況進行監管執法。
減輕學生負擔的根源在于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讓校內教育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體現在4個提升。
著力提升作業管理水平。設立義務教育作業改革實驗區,征集全省優秀作業案例,出臺學科作業設計與研究指南,督促各地開展書包清理行動,治理教輔多、書包過重問題。
著力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出臺關于遴選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落實課后服務收費標準、財政經費保障和教師補助政策,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
聯合有關部門策劃推出寒暑假系列實踐活動,開通“浙里托管”平臺,指導各地開展暑期托管服務。推動“浙里問學”在線答疑服務平臺試運行,面向學生和家長提供在線答疑服務。
著力提升課堂教學水平。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基本要求,加強和改進日常管理,從教學規程和評價體系兩方面整體構建教育教學新體系。
完善城鄉學校共同體機制,著眼于“辦好每一所學校”,重點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著力提升考試管理水平。出臺《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考試管理的實施意見》,控制文化學科統一考試頻次,改進考試方法,加快實現全省中考試卷統一命題,嚴格控制考試難度,對中考試卷難度系數過高的地區予以通報,堅決糾正唯分數評價學生的傾向。
“雙減”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育綜合改革。
從長遠看,還需要深化高考招生綜合改革。一方面,要基于課程標準和數字化的命題改革等推進高校考試改革。
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招生改革,改變目前“分分計較”的招生方式,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招生。
要大力實施中考改革。把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中考招生,提高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比例。
要推動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加快出臺《關于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的指導意見》,選擇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先行試點。
355950190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