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河南位于中原地帶,也是中國文化之樞紐,天然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風格,對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間藝術某種程度上就是民間生活方式的直接轉述。大量的民間藝術創造既是特定地理生態環境下的產物,富有鮮明的地域性,同時也是民間藝術個性特征的體現。豫北泥玩的藝術風格形成和中原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在藝術形式上豫北泥玩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它既不同于北方的質樸粗獷風格,也和秀麗的南方傳統藝術大相徑庭。
我國北方的泥玩造型基本分為兩種主要風格:第一種是寫實風格,此類型的風格創作欣賞人群多在城市;第二種是來自鄉村的寫意風格。豫北泥玩則是寫意性風格代表作品,豫北泥玩經過歷代民間藝術家的傳承和發展,依據經驗一定會留下許多造型模式化的影子,但模式化的造型語言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其神行兼備的氣韻,以王藍田為代表的泥玩藝人,其作品風格在沉穩大氣中有帶有童真,更加準確的描述應該是詳略得當,即坯捏得比較大氣,描繪比較細致。具體可以從3方面剖析:
第一,他們的泥塑作品的分量感,既可以放在桌子上欣賞也可以拿在掌心把玩,都有穩固的造型支撐、團壯的手感。因此,這些泥玩包括人物、動物、飛禽鳥獸,均是造型壯碩、四肢短促,十分穩健飽滿,有一種圓潤的力度和厚重的飽滿度。
第二,泥玩作品的工匠痕跡,民間藝術作品講求手工制作的感覺,豫北泥玩有著十分強烈的即興創作痕跡,造型沒有工廠批量生產的統一感,非常好的表現出傳統手工藝人的老練和蒼勁,有一種率性而為的氣度。
第三,泥玩創作中色彩的強烈張力,由于泥玩作品都是在粗坯的創作上,通過精細的繪制,用碰撞的顏色來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雖然造型很質樸,略顯“粗獷”的造型沒有較強的動感,但通過敷彩后人物、動物脫穎而出,神行兼具。
1.豫北泥玩的黑色文化內涵
豫北泥玩基本都是用大面積的黑色作為底色。為什么豫北泥玩通常用黑色而不是其他顏色打底?有學者認為這是當時顓頊帝時代的審美遺留,顓頊帝生前崇尚玄色,玄其實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深藍偏黑色。在中國古代尚黑由來已久,《易經》有“天玄地黃”之說。意思就是說玄是指高深莫測、神秘的東西。玄者深不可測有包容一切的能力,黑色為本即母體是也。由此可見,尚黑與古代的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聯系,當時的人也把黑作為正色。豫北泥玩以黑色為底色即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民俗特點,同時,泥玩用黑色做底再通過豐富的白、黃、紅、藍等多變的色彩,使其更具審美價值。
2.濃烈富有張力的彩繪
濃烈的色彩對比是民間藝術的共同特質,從戲服、年畫等民間藝術形式都能很好地表現出這個特質。豫北泥玩也是如此,它常常以黑色為底色,然后用白色和高純度的紅、綠、藍、黃色顏料繪制紋樣。質樸而粗獷的造型搭配上濃烈且對比度高的色彩很好地展現了豫北泥玩的藝術張力。從敷彩的最終效果來看,豫北泥玩顯示出對比強烈的現代感和中國的傳統美學特征,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表現出了質樸奔放、真摯熱情的情感。民間藝術的強大包容性,使其在創作思想上可以相互借鑒。借鑒木版年畫創作特點的豫北泥玩洋溢著相同風格的原始美感。豫北泥玩中泥人“開臉”一般采用白色做底,根據角色的設定和生活背景的不同,用黑線或者白線勾勒眉眼,嘴用大紅點綴,這一點很像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開臉”,同樣用毛筆作為繪制工具,帶有國畫藝術的氣韻,整體又相得益彰。
動畫有著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尤其是逐格動畫,運用逐幀的拍攝技法,將所有的逐幀畫面串聯合成在一起完成影片拍攝,動畫取材也很廣泛,可以將自然界中所有生命或者非生命體賦予人格讓它們在觀眾面前表演。其中,廣為人知的動畫類型包括黏土動畫如《僵尸新娘》、木偶動畫如《阿凡提的故事》等。材質的使用對動畫風格有著深遠的影響,材質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藝術呈現,豫北民間泥玩主要的原材料為泥巴,并且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新材料的探索。
1.角色材質方面
豫北民間泥玩一般以黃膠泥為主。在動畫創作中運用泥玩的材質,一般會采用超輕黏土和黃膠泥結合的形式,這樣做的好處有二:首先,可以打破傳統泥玩材質單一的局限性,用超輕黏土可以與黃膠泥“強強聯合”,取長補短,相互作為補充,如黏土可塑性強,而且不容易干裂,但是缺乏質感,看久了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黃膠泥的加入彌補了這一短板;其次,黃膠泥存在容易開裂的問題,作為應用材質在動畫拍攝中會出現很多開裂問題,所以通過搭配也可以讓黃膠泥參與到造型中的“硬結構”部分,增加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提升動畫的藝術價值。
在《戲臺》這部短片動畫中,角色的頭部、手部都用的陶泥創作而成,身體和四肢用黃膠泥制作而成(見圖1),這兩種材料可以更好地表現角色的質感,展現泥玩藝術的魅力。不過也有些許弊端,如在拍攝過程中造成的不便,拍攝過程中為了保證角色的潮濕和黏合度,需要隨時隨地利用泥漿進行修補。陶泥遇冷泥質變硬,遇熱泥質變軟,于是在拍攝過程中為了表現出更好的效果和黏合度,需要在火上進行加熱。民間泥玩藝術融入動畫當中,還需要更多的探索,但它為動畫提供的廣闊的創作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也為中國民族動畫提供了更多的出路。

圖1 戲臺角色造型
2.場景材質方面
在豫北民間泥玩現有材質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可以營造出更加契合的場景氣氛,并且將這種民間藝術風格更好地表現出來。由于豫北民間泥玩場景制作采用的材料都是泥玩作品,雖然造型普遍具有趣味性,但是大批的泥玩放在場景中會略顯單一,看久了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所以創作者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許多不同的材質,如米碾用的真實的石材進行創作,加入了木樁和石柱、舞臺的草木、河邊的石子,以及墻面上的斑駁造型和反映當下生活的大字報都還原了真實生活場景(見圖2),以此來增加場景的真實感和視覺沖擊力。所在以泥玩為基礎的動畫創作中,除了借用泥玩傳統元素來增加動畫短片的審美趣味和視覺親和力之外,要在此基礎之上加以創新和改進,最終讓畫面充滿民間藝術元素。

圖2 戲臺場景造型
題材對于動畫來說十分重要,它奠定了動畫的主題和文學價值,優質的題材能使整個動畫更有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我們善于挖掘和運用泥玩藝術中有意義的題材,將其運用到動畫中來幫助我們創作。豫北民間泥玩藝術題材廣泛,可以深度挖掘并運用到動畫當中來反映生活哲思,如動畫《戲臺》就是借鑒了豫北民間泥玩的作品特點,以鄉村田園生活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一位老人在城市生活后無意中看到了一個畫展,由此拉開了對鄉村生活的回憶,記錄了傳統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和對故土的緬懷之情。
角色造型在動畫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成功的動畫,其中的角色造型一定是成功的,成功的動畫造型對于角色性格塑造和故事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動畫《阿凡提的故事》中,人物造型十分成功,阿凡提的造型、服飾都很好地展現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特征,角色造型深刻地再現了當地的生活背景和人物風貌,阿凡提的造型設定是在考察了當地民間服飾之后進行加工創作的。同樣,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參考阿凡提的創作思路將豫北泥玩的造型特性運用到動畫創作當中,例如,在動畫《戲臺》中,馬三立的角色妙趣橫生,為短片增加了許多趣味元素;吹嗩吶的老人角色手掌粗壯及其高度還原的服飾增加了厚重的農村風土氣息。除此之外,豫北民間的泥玩角色表情靈動,嫁接到短片當中可以增加角色張力,深受觀眾喜愛。
豫北泥玩與動畫相結合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和發展動畫產業的雙重價值。從技藝傳承的層面看,許多人認為民間藝術跟不上現代生活的節奏,消耗的時間成本和后期的宣發成本遠遠超出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導致愿意學習傳統民藝的人越來越少。基于此,可以通過動畫這一年輕的藝術媒介來吸引大眾對泥玩藝術的關注,從而轉變民眾對傳統藝術的認知,運用傳統藝術瑰寶來指導新的視覺藝術門類,進而提升大眾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從傳播途徑層面而言,傳統民間藝術大多是由政府或是民間藝人進行參賽、展覽來完成推廣。而大膽運用動畫這種媒介來傳承和發展民間藝術,采用與動畫相結合的傳播形式,為民間泥玩藝術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思路。以豫北民間泥玩為例,淳樸原生態的角色造型風格賦予了動畫新的獨特審美趣味,可以和大眾的內心情感產生強烈的共振,這種宣傳力度遠遠大于單純的展臺呈現。除此之外,新的藝術形式不僅可以吸引青少年觀眾,讓他們從小接受傳統民間藝術的熏陶,還讓我們的傳統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當民間泥玩藝術嫁接到動畫中時,動畫中具有民藝特色的元素得到釋放:
第一,從文化層面來說,豫北泥玩與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質有著密切的關聯,與動畫“聯姻”后,泥玩自身的文化底蘊在動畫中得以呈現,二者的“聯姻”對動畫產業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和藝術價值賦能。
第二,從觀眾的層面來說,平時生活中擺在展廳的藝術作品,突然會跑、會哭、會笑,這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提升民眾對我國動畫的關注度。
第三,從傳播層面來說,動畫藝術本身就是不分種族、不分國界、不分性別的思想交流方式。泥玩藝術在動畫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動畫的藝術價值和審美趣味,也有利于打開國際市場,提升我國動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促進民族產業振興。
通過研究,本文解決了將豫北民間泥玩藝術運用到動畫藝術中的一些問題,提供了一些具體方法將民間藝術更好地運用到動畫中,在未來的傳承過程中,可以建設更多專業的研發機構來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泥玩在動畫中的利用率,集中民間泥玩藝術家和對動畫有建樹的藝術家,通過探討合作進一步改善民間藝術在動畫中的應用手段和技法,從而達到傳承豫北泥玩的目的,同時,可以為動畫產業賦能,也為我國從事動畫創作的工作者提供了更開闊的創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