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茹
(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
近年來,學校教育出現美育缺失與不重視美育工作的現象,這使得學生忽略美育的重要性以及無法正確意識該教育對人發揮的促進作用。高校普遍出現的問題在于只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并非過程,其實不然,學習過程也應當得到重視,一個好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發揮穩定的基礎性作用,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可以高效學習,事半功倍。高校開設的通選課程大多帶有功利性,從而忽視了學生審美與全面發展能力的提升過程。隨著黨和國家對于全面改進美育教育工作的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下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換言之,國家加強了對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視。在當時下發的文件中特別強調要將藝術教育作為高等學校美育的重點對象來進行改革發展,通過藝術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修養提升與人格健全,全方面發展高品質人才,學校將緊緊圍繞藝術教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普及教育,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崇中華美育精神品質。
同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藝術教育不等同于美育,它是美育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活動有效地對人進行審美能力與情感表達的培養。在高校中美育無處不在,校園文化、課堂教學、社會關系都對于人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通過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生心中的一個標桿,對于塑造和諧發展的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課堂中藝術教育的熏陶,給予了學生情感表現與創造能力的發展空間,教師從教學的主體轉換為教學的輔助者,把主動學習的機會轉交給學生,在實踐課堂中學生通過身心體驗式的學習,感受藝術本身具有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既培養了情感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創造能力,在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中達到美育的目的。截至目前,高校中美育課程的實施分配將過多的時間放在理論知識的教授與學習上,忽視了實踐教育的重要性,而本文想要通過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與審美教育,既與高校美育教學工作中理論課程的學習相契合,也包含大量的活動體驗實踐,這樣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通過該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與美育教育。綜上所述,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與普通高等院校美育有著共同性,都旨在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創造能力。
瑞士音樂大師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創造了西方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體系,通過節奏訓練、視唱練耳、即興創作三大教學板塊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強化音樂體驗學習。他認為,人的身體本身就是最棒的樂器,通過肢體律動表達聽到、感受到的音樂元素,在律動中傳達情感,身體就是表達音樂語言最好的樂器。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中的核心是體態律動,而整個體態律動教學中的核心是節奏。節奏中包括:速度、節拍、調度、力度、時值、復合節奏等。包括人體內的器官也是有節奏的,如心跳聲、呼吸的頻率、眨眼睛、腸胃的蠕動等,節奏律動無處不在。音樂本身就是表達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體態律動教學法通過聽覺、視覺、運動覺相結合的形式,讓身體的各個器官感知音樂,大腦隨著節奏的律動給出創造的信號,從而讓情感融入肢體,再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內心的音樂律動,快樂地傳遞音樂的功能性,因此,體態律動是一種輕松愉快的音樂與身體相結合的方式,突出音樂體驗的重要性。
達爾克羅茲設計了這套教學法,他希望將音樂、身體、情感融為一體,在幫助學生協調肢體律動表達的同時,在學生與音符之間構建溝通的橋梁,通過身體去表達聽覺、視覺所感受到的音樂元素,從而體驗音樂。他常說,體驗先于認知,只有置身于課堂實踐之中,通過各種音樂元素與身體的碰撞,才能理解與掌握音樂,因此才有了先體驗后得出理論的結果,再通過即興創作將內心的感知轉化為外在的身體表達,換言之,通過運動覺將所聽、所想表達出來,不依靠嘴巴演唱,依舊能夠將音樂表達出來。達爾克羅茲強調首先要發現音樂的美,其次去感受內心所聽到的聲音,最終通過創造將音樂展現出來,這就是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現如今,高校通選課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學習知識的好機會,通過多種多樣的課程帶給學生不同層次的文化知識,教學的形式也應當靈活多樣,孕育出博學多才的學子是學校教育的奮斗目標。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途徑對學生的審美修養與人格的健全發展都具有顯著的幫助,另外,國家對于高校美育工作也下發了指示要求,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終將納入教學計劃當中,學生也必須修滿規定學分才可畢業,因此,公共藝術課程的出現是順應大學生通選課發展趨勢的必然之舉。通過體態律動課程讓學生在充滿自主學習體驗的音樂課堂中感受藝術的熏陶,從而獲得身心和諧發展。音樂課程作為藝術教育的課程之一,以通選課的形式出現在大學生的選課中可以讓更多人接觸藝術教育、接觸音樂。換言之,抽身于學習壓力繁重的環境,通過體態律動的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與調節情緒,讓學生在大學的時光中不僅遨游于知識的海洋,還獲得身心健康與自信。本文從3個方面提出體態律動課程在高校通選課中應用的策略。
專業音樂教育指針對藝術類學生通過音樂技術技能學習,系統掌握本專業理論與實踐方法,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具備較為系統的藝術類專業基礎知識和相應的實際能力,能夠具體運用音樂元素解決相應的專業困難,從而獲得音樂成就;普通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旨在通過音樂對人進行審美教育,音樂教學必須注意音樂的四要性:感受、表現、情趣、創造。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中巧妙地運用了這四要性,首先通過肢體感受音樂要素的能量與傳達的信息;其次通過內心情感的表達,傳遞音樂語言;最后在審美情趣的培養過程中塑造個人即興創造的能力。音樂教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將這一點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具有顯著的教學意義與價值。黑格爾曾經說:“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基于不同的情感表達創作出的藝術作品也各式各樣,沒有對錯,都是豐富情感世界的產物,移情動性,通過視覺、聽覺、運動覺的結合,感受身體所描述的音樂世界,這就是音樂藝術的感染力,它對于人的審美能力、情感的表達、身體的協調性以及對于藝術作品的即興創作能力具有巨大的影響。
由于該課程的特殊授課方式與之前的音樂教育不同,授課場地需要在特定的活動教室進行。現以問卷形式對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于這門課程采用何種教學形式的看法和建議,例如,游戲課堂(以集體做游戲為核心點,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音樂語言,通過模仿、即興創作對音樂元素進行肢體表達的課堂形式)、身體打擊樂(單一或組合完成的擊打身體發出不同聲響的音色組成的節奏形式)、聲勢與歌唱(通過肢體律動與歌唱的配合,鍛煉身體與大腦的和諧統一)等,以上3種課堂教學板塊是學生大多選擇和喜愛的授課形式,可以看出,新穎的課堂體驗往往可以抓住學生們的好奇心,基于對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好奇,培養大學生的音樂興趣,從而增強審美能力與接受藝術教育的熏陶。
開放式課堂給予了學生更多想象的空間,教師一改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從被動群體轉為主動學習的主體,通過不斷摸索嘗試,從羞于表達所聽所想到自信地通過肢體表達音樂的情感,其中的學習體驗過程就是學習音樂課程、接受藝術教育最大的收獲。除此之外,在豐富課堂體驗的同時,音樂基礎教學的理論體系的支撐性作用也不容小覷,在身體與大腦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成就了體態律動課程的價值意義。
在體態律動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還需要用到很多道具,這些道具都是為了輔助學生更迅速進入課堂狀態而準備的,例如,各式各樣的小型樂器(沙錘、三角鐵、手鼓等)、呼啦圈、紗巾,還有各種球體,如氣球也是很好的輔助道具,當教師彈奏一段旋律時,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彈奏的節奏快慢來用力或者輕輕拋起氣球,在氣球落下的間歇學生進行即興的身體律動,使得身體與節奏融為一體,在拋球的過程中感受旋律節奏的時值與強弱,在參與實踐體驗課程的過程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與表達音樂。
將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用于普通高等學校的通選課當中的想法有利于推進美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藝術課程對學生的熏陶與影響,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美育價值觀與促進審美情趣的養成,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學生花費過多的時間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忽略了在成長過程中審美價值與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學校通過推進美育教學改革,可以多增加與美育課題相關的課程、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多開發公共藝術課程、多開展藝術沙龍活動,以上這些都對于普通高等學校美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與實際意義。
通過體態律動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在課堂活動中學生不僅有單一的訓練也有協作完成的組合訓練,在此過程中,不僅考驗學生的即興發揮能力也考驗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這也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在音樂課堂中除了掌握基礎音樂知識之外,還考驗學生的溝通能力,在協作完成任務中互幫互助的品格無形中也是美育價值觀的體現,該教學法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健康,從而為國家塑造和輸送全面發展的人才,展現出了美育音樂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近年來,高校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精神情緒常常因為課程緊張而起伏變化。隨著公共藝術課程的增加,有益于緩解學生因學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通過轉移注意力,培養學生對藝術審美的興趣,可以讓學生短暫脫離精神緊繃的專業理論學習,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輔助作用。在音樂實踐課堂中,學生通過欣賞輕松舒緩的音樂來放松疲憊的身體,在游戲課堂的訓練中,學生通過接觸地面與肢體律動的練習,使呼吸與身體相互配合,從頭頂到腳尖伴隨著節奏旋律進行收縮與放松,體驗音樂元素中的音值、節奏的強弱變化、節奏型的轉換,等等,在感受體驗音樂課堂的同時獲得身心舒緩。
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中間接地樹立自信心,在完成藝術作品的即興創作任務時,內心產生的自豪感會使學生建立內心自信,從而更加大膽地嘗試,解放自己的天性,將活潑開朗、靈活生動的內心情感通過外化的肢體律動表達出來,該課程開設的價值意義也在于通過體態律動教學法,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與陶冶高尚的情操。
總之,通過深入研究體態律動教學法的教學結構與課程內容的實施途徑,針對普通高校學生開設音樂課程有著較高的價值與意義。從美育的角度來看,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可以在塑造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對于藝術課程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無限潛力。該課程由于特殊的授課形式給予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新鮮感,從而使得學生對于通過肢體運動感受與創造音樂這一課程感到好奇與感興趣,進而深入接觸這門課程,這也就給了我們創造這樣一門通選課程的機會與理由,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協調學生的身體與大腦,增強配合能力,塑造學生感受音樂、體驗創編的即興能力,與此同時,大力推廣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