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
高校的藝術設計發展是從工藝美術教育開始,逐漸進入藝術設計范疇。在我國除了幾大美院有工藝美術系外,其他高校的工藝美術作為課程開設在各專業下,歸屬于藝術設計范疇。當前,藝術設計的教學方式仍使用工藝美術教育的方式,是目前很多設計院校存在的最根本問題。工藝美術教育是一種靜態目標性很強的培養方式,是職業技能的培養;藝術設計是一種動態的培養方式,是人才素質的培養。工藝美術中的平面類課程設置主要作為基礎課在低年級開設,其余的是高年級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限選課,專業限選針對非專業開設,例如,民間印染工藝作為限選課為視覺傳達、服裝設計專業開設。為使學生、教師有課上,各專業也紛紛將平面工藝美術納入專業當中,這種模式就演變為“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的現象,對學生今后專業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
平面工藝美術課程在高校各專業中迅速開展,甚至部分課程成為專業必修課,課時量多。在教學上,不斷提高學生對平面工藝美術知識的掌握及實踐能力方面的要求。讓學生借助工藝美術實踐的方法,結合自身的專業技能將創作的思維轉變為實際的設計作品,將單一的設計思維轉化為更新、更現代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師可以有意向地培養應用型人才,推動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在教學改革中,可以健全工藝美術的教學體系,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確立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除此之外,高校的工藝美術課程改革可以促使學校和企業在共同需求的前提下優化教學模式,可以優化和完善課程及結構,有效提高實踐課程的整體比例,同時,可根據學生的職業規劃、需求進行課程設置,確保課程的設置符合市場的需求。在進行學生的培養中應該更加細化,面對大一新生可以加強其理論知識的培養;二年級的學生可用項目驅動來吸引他們積極加入實訓、實操當中,用理論輔導實踐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學校可將學生投放到市場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實操實訓,提升學生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經過不斷的課程優化,可以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不斷準確自身的實踐能力,為以后投入社會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校的平面工藝美術課程在設計上缺乏科學性、合理性,課程按專業需要分為專業基礎學科、專業選修課,教學上與專業課程之間嚴重脫節,與其專業教學沒有更好地銜接在一起。另外,平面工藝美術課程前身基本屬于繪畫專業,教學中沒有意識到工藝美術專業的特點,從而影響工藝美術自身工藝價值的發揮。教學內容也缺乏時代性、先進性,開展平面工藝美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是為了解決教學模式存在的滯后問題:一是教學開展中教師仍然以“一把抓”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就是對待所有學生的工藝美術設計作品使用同一種評價方法,沒有建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平面工藝美術課程教學內容應體現出學生工藝表現的獨特性,教學內容的滯后使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學目標不符。二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仍然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如蠟染工藝,教學方式仍然是學習技法、染色步驟等,學生緊跟教師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作品。如何改良、如何創新、如何與專業課程銜接?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展開學生思維拓展活動,未進行平面工藝美術向立體形態的轉換。因此,平面工藝美術課程沒有緊跟時代的發展,學生自身掌握的工藝美術專業知識落后,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
從當下的教學方式來看,學生被動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著教師轉”,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用于高校學生。“教與學”的關系要發生改變,應以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起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通過教學創新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工藝美術不僅是實訓操作,也更應該探索研究。例如,民間印染工藝課程中,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基礎理論,學習工藝技法,完成一幅平面實物作品。學生作品仍停留在模仿工藝沒有任何創新,這種傳統授課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即過于籠統,缺乏對工藝美術技法的針對性應用。平面工藝美術課程要求學生學習工藝、完成實訓,也應讓學生在課程中去拓展,不能忽略課程與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改革教學方式首先需要培養“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指的是教師既能講授工藝的理論知識,也能指導學生進行工藝技能的實訓,對于工藝美術課程“雙師型”教師來說,理論、實訓教學能力要兼備,然而實際上這類人才十分匱乏。
對于平面工藝美術課程來說,多以實訓為主,為完成教學任務,在學時和教學內容上安排不當。理論教學內容過少,學生往往直接忽視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如在《民族民間工藝》中由于教學內容多,教師講授工藝類別時只能將內容簡化,學生對于最應該了解和掌握的工藝美術的基礎內容沒有充分的時間深入學習,與此同時,學生的實訓時間充足,但由于學生不合理的課堂實訓安排,導致工藝實操進步慢,工藝美術實訓質量不高。
平面工藝美術課程與專業課程通常沒有直接的聯系,學生處于現學現忘的一種狀態。教師往往只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未能重視和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導致學生難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實訓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運用到實際設計中。在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中,工藝美術可以通過課程理論知識的滲入、課堂實訓、課下實踐基地考察等方式融入專業設計當中,其美學價值、工藝特色可以拓展專業學生的民族工藝審美意識。例如,對于剪紙工藝美術來說,民間剪紙工藝是通過夸張的手法、圖底形式來展示現實生活中具象的事物,并通過抽象的概括修飾使之得以應用。剪紙中的美術元素常常用在產品設計、影視動畫設計專業中。1986年的剪紙動畫片《葫蘆娃》是在借鑒了皮影戲和剪紙等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制作出來的。與現代動畫片造型樣式、色彩搭配不同,剪紙人物的造型多以側面為主,因此,設計動畫片的人物、動物造型時也是按其特點來表現動畫人物或者動物。剪紙動畫片的顏色更加鮮艷,造型輕巧、靈活、有趣,動畫片將剪紙工藝體現得更加立體形象,給人一種既民族又現代的審美情感。工藝美術可被更好地運用在專業課程中,充分挖掘工藝美術中的元素,有助于優化專業設計課程中的造型塑造或外觀裝飾,同時,推動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
學生掌握工藝美術技能是學習傳統工藝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涵蓋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述,又傳授工藝美術的技藝操作,并能拓展到設計當中,為創業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教師要梳理平面工藝美術課程中的基礎理論知識、重要核心內容,要進行分類匯總,通過視覺信息化的方式讓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到自主思考階段的過渡。這種視覺信息梳理方式是將基礎知識點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像信息,為后續的專業設計做好理論知識的準備。將基礎知識以半文字、半圖像的形式授課,將圖像進行分解、拆分來幫助學生理解工藝美術的細節之處。經過對圖像的深入探索,又將內容還原到基礎知識點,這是思維的轉變過程。文字即圖像,圖像即視覺信息,視覺信息即儲存在大腦中的基礎理論知識,這便是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創新的過程。
第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沒有告知學生民間手工藝人如何創業,普遍以簡單化傳授工藝技法為主,教學模式過于簡單化。教師要將結合創新和創業的教學思維貫穿整個實訓過程,讓學生不斷探索材料的多樣性和應用的多種可能性,拓展材料在工藝美術中的表現樣式,在實踐中體驗消費市場的突變。讓學生的設計與工藝美術實訓、創業實踐在教學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對設計市場的把握力。教師要始終將平面工藝美術相關行業知識、發展前景、就業和創業的形勢貫穿在課程當中。
以平面工藝美術扎染為案例分析其形式的轉換,扎染工藝是一門復雜的手工技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扎結是指在加工過程當中,將織物進行捆扎和絞結,將布料用線捆綁在一起,避免出現染色的現象,起到防染作用,從而確保捆扎的部分保持布的原色,未扎結部分均勻染色,形成暈染的效果,從而出現自然的扎染效果。現代社會中很多年輕人對手工藝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可是無從學起,也不知道如何入門。教師可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將其以視頻的方式系統化地記錄并講解扎染的制作工藝,視頻的種類有挑選材料篇、針法篇、染色篇、拆線篇等,拍攝的教學視頻具有趣味性,并且在視頻傳播的過程中,為學員提供最全面的扎染教學服務。利用二維三維的掃描、數字攝影、圖像處理VR等技術,實現對扎染平面結構與立體空間等資料的收集與保存。同時,將建立的數字化數據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資源共享,這既是對扎染技藝的保護,也是新形式的傳承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為課堂理論與實訓,教師驅動式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按要求完成課堂實訓獲得學分。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師需要在驅動式教學的基礎上,實行項目教學的方式。項目化教學模式具有綜合性與跨學科性等特點,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將所學課程與相關知識點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理論知識的有效落實。在教學中,如課程評級、科研項目、校外項目、各類比賽等都可以驅動教學的改革。以《民族民間工藝》為例進行分析,《民族民間工藝》為視覺傳達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圍繞雕塑、陶藝、民間印染、云南甲馬,實訓要求學生完成扎染、蠟染、鏤空版印染等平面工藝美術作品。以往該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視覺傳達專業掌握的基本理論并運用到設計中,也只是單純的復制粘貼模式。該課程參加課程評級后,項目化教學模式得以展開,在前期進行理論學習,將所學工藝美術內容結合視覺傳達專業所學其他課程,通過信息可視化的方式進行設計,設計對象可以是海報、插畫、形象等。在項目中,針對某一工藝的歷史文化、制作技法、圖案、紋樣整理等進行更為詳盡的理論知識講解,在此基礎上,學生明確了解學習工藝美術對專業設計帶來的重要作用。項目化教學模式可以建立一個明確的標準,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校也有了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標準,平面工藝美術通過課程評級項目可以驅動向立體數字化的形態轉化。
課程的探索與改革使平面工藝美術的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力和積極性,強化學生在專業設計中的創新思維。對課程重新進行體系化的梳理,建立完善的實操步驟,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能夠學以致用,將知識用到專業設計中,用到創業、就業中,讓課程拓展到課下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