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乾
(太原市太山博物館)
關于闕,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闕,門觀也,從門?!眲⑽踉凇夺屆分卸x:“闕,闕也,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就是說,闕是在門兩旁的建筑,中間為道路,用來觀望之用。
闕的起源甚為久遠,有學者認為起源于“標桿”,也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守衛木樓,從甲骨文中找到的闕的象形字就可以看出,最晚自商代就已經出現了門闕類的建筑,雖然人們尚未找到夏商兩代的門闕基址。
通過考古發現,真正意義上的闕,到周朝才開始出現,這時的闕僅出現在宮殿群以及城垣的出入口處。自西周開始,統治階級為了提高自己的威嚴,往往將具有象征意義的宮殿修建得越來越高大,有的便直接先建一個高臺,再在其上修建宮殿,這就是早期的高臺建筑。東周以后,隨著生產力的解放,金屬工具的廣泛應用,使修建更高層、更復雜的建筑成為可能。
秦國一統六國后,全國文化開始大融合,除了繼承前人遺留下來的各種傳統外,在不少方面進行了創新,例如,在陵寢制度方面就大加革新,在陵園大門兩側置闕便是一例。
西漢開始,社會趨于穩定,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文化充分發展,普通民眾及統治階級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黃老之學、道教飛升等本土思想迅速發芽壯大,這些文化思想在喪葬習俗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于是“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在此時被人們廣泛接受,生前和死后同樣重要。漢代統治階級除了本身對于仙界的渴望,也希望通過這種思想安撫群眾,鞏固統治。這些體現在建筑形式上,畫像磚石構建出來的豪華住宅與墳塋墓地應運而生,門闕這種象征性極強的建筑,充分表現了這種連接天地、登高求仙的文化特點。
從秦始皇革新陵園制度開始,到漢代,墓闕已化為一種象征性的文化符號,不管是建設在墓前還是墓內,都表示墓主想要飛升天宮的獨特思想,墓闕到了這時已經成為一種風尚。這時墓闕建造風格相當復雜華麗,盡顯奢華的盛世氣質,雕刻的主要題材都是神話傳說、仙人仙境,甚至有的還出現了“天門”的形象,這都充分說明當時人們把墓闕作為連接天地的中轉站,高臺以下是人間,高臺以上是仙界,甚至可以說墓闕就是人們對于天宮的遐想。
在漢代,闕成為地面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類型有城門闕、宮門闕、宅第闕、祠廟闕、墓闕以及畫像闕等,現存最多的是墓闕。漢闕作為獨特的建筑形式,其本身藝術價值極高,不管是繪畫、書法還是雕刻,對于后世研究漢代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漢代石闕的基本結構從上到下可分為闕頂、闕身和臺基3部分。
1.闕頂
闕頂即屋頂,中國古代的建筑中屋頂的等級變化也是很明確的,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和攢尖頂之分,而闕作為象征性的建筑,闕頂自然也是各有特征。漢代闕頂多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飾、瓦當等形狀,并且多為仿木的廡殿頂,說明當時的闕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等級很高。闕頂有單檐和重檐之分。
2.闕身
闕身類似于房屋的屋身,只不過是建造的地方不同,多由磚石堆砌,在其上雕刻斗拱、欄桿以及代表性的圖像,并模仿雕刻出古代木結構房屋的樣子,斗拱、欄桿、立柱樣樣齊全。漢代石闕的闕身高度極高,營造出一種威嚴的氣勢。闕身是主要部分,所以雕刻的內容較多,如果選用重檐頂,還會有樓部。
3.臺基
臺基類似于地面建筑的夯土臺基。臺基分為兩種:一種是整塊厚重的石塊為基,另一種是由幾層石塊堆砌作為臺基。
從闕的平面形制來看,根據有無子闕或者子闕的多少,闕可分為單闕、雙出闕和三出闕。現存大部分漢闕是雙出闕和單闕。第一,單闕。結構簡單,最初的闕都是此類,一般是左右對稱成對出現。單闕就是由上述最基本的結構組成,包括臺基、闕身和闕頂。第二,雙出闕(見圖1)。就是兩個單闕的組合,一般是一個母闕,旁側附帶一個子闕,平面圖為凸形。子闕與母闕形制相同,只是規模較小。第三,三出闕(見圖2)。相較于其他兩種,這類結構最為復雜,規格等級自然也是最高的,一般是專供皇帝使用,霍光死后墓前建造的三出闕被視為僭越之證據。三出闕一般是母闕外側或后側連接兩個小的子闕,三處建筑依次縮小,尤為壯觀。三出闕中更為復雜的是“雙向三出闕”,即在母闕的外側和后側都有兩個子闕,已是極致奢華。

圖1 北魏畫像石中的二出闕

圖2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中的三出闕
漢代墓闕中保存較好的有幾十處,其中大部分在四川地區。根據現存墓闕的情況,朱曉楠在《闕的類型及建筑形式》一文中將墓闕分為5個結構形式:石結構實心闕、石闕檐下仿木闕、仿木雕石闕川西型、仿木雕石闕東川型、仿木雕石闕忠縣型。
在此,本文將闕按結構風格大致分為河南山東類型和四川類型:第一,河南山東類型,主要是實心仿木結構闕,例如,河南很多石闕以及山東武式闕,闕身方方正正,用扁平石塊堆砌,主闕與子闕為整體,保持了石構建筑的特征。山東平邑的石闕中,闕身采用整塊石材,雕刻人物禽獸等,檐下雕刻仿木的斗拱,用來支撐闕頂。雖然有的闕身存在區別,但都是實心的仿木結構闕,都不能登臨。第二,四川類型,又分為川西型、東川型和忠縣型。川西型,分布于四川西部雅安、蘆山、綿陽、梓潼等地。雖為石雕,卻雕出了斗拱、柱、枋等構件,外形似木闕。這類闕是實物中最高大的,高度為5~6m,闕身用4~6層石塊堆壘起來,主闕與子闕分開堆砌。而且內部有樓梯,可登臨觀望。東川型,主要分布于重慶、渠縣和梓潼、德陽的部分地區。與西川型區別在于闕身用一整塊石材雕成,不是數塊石頭堆砌,其他部分相似。忠縣型,分布于四川忠縣,此類闕的闕身狹窄,平面近方形,上下重檐距離較大,兩檐之間設有樓層,各層檐下出斗拱、枋頭等,形象多見于畫像磚中。
1.雕刻技法
漢闕作為闕的高峰時期,其體現的雕刻技法自然令人眼花繚亂,體現了漢代高超的石雕技術,主要有深浮雕、淺浮雕、凹面線刻、凸面線刻、陰刻等。
2.紋飾圖案內容
從漢闕上刻畫的內容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各種神話傳說、仙人飛天、祥瑞神獸等內容,傳說中的西王母、神人飛天的場景就經常出現。如同上文所說,神話傳說的題材表現了漢代人們羽化升仙的思想觀念,墓闕就是靈魂直通仙宮的媒介。第二,歷史故事,如雕刻荊軻刺秦、張騫歸漢、董永侍父等文化典故,借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第三,墓主人生前生活起居、文化娛樂等活動場景,借以表現當時人們視死如生的觀念,認為死后還能像之前一般生活。這也表達了墓主人希望能通過天闕,升入天界,繼續過宴飲舞樂的生活。
墓闕自秦朝出現,經歷了西漢一朝的發展壯大,逐漸成為當時必不可少的傳統,風行了400余年,直到東漢才逐漸式微,這其中承載了無數漢代人的思想文化。而墓闕作為為數不多的、保存較完整的漢代建筑,自然成為人們研究的對象,這其中承載的思想文化也是研究的重點部分。主要概括為以下3點。
闕最初是皇家私有的頂級建筑形式,當它應用到墓葬中時,墓闕在最初只有皇帝能夠使用,從現存的實物來看,闕頂一般都是廡殿式就可以看出,墓闕代表的等級是很高的。所以后來形成不同的形制,三出闕是皇帝專用,二出闕和單闕按貴族官員等級不同來使用,財力不足的普通人是沒有權利在墓葬中使用的(見表1)。

表1 巴蜀漢代石闕形制對應官階、秩俸一覽表
在漢代,視死如生的觀念流行,人們相信死后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完全與生前一樣,所以當時流行厚葬之風,把生前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都復制到墓中,而墓闕作為象征身份的標志,更是必不可少,闕這種由實用性已經變為象征性的建筑,繼而被用到了喪葬文化中。這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死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方式。
在漢代,天人合一的觀念盛行,闕在周代是天子專用的建筑,天子是受命于天的神人,所以闕對于普通人一直帶有神秘感,甚至認為闕是“天門”,是通往天界的門戶。所以古代有的典籍中常常把闕作為天界的建筑,如宮闕、天闕,等等。再之秦漢時期統治者對于成仙、長生的向往,使得闕更加具有神秘感。墓闕的建造也突出了人們希望死后能夠通過它來登臨仙界,這點從墓闕上大都刻畫各種神仙傳說可以看出。
從考古資料來看,墓闕的研究價值無疑是非常高的,現今地表的漢代建筑已無存,原本作為墓葬構成的漢代墓闕,現在也被視為珍貴的藝術作品,更多埋藏在地下的墓闕需要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發掘清理,這也體現了考古對各個相關學科的研究發揮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西漢剛剛傳承秦制時,闕的建設仍很嚴格。從考古發掘看,西漢早中時期,只有在帝王陵寢遺址中有闕的痕跡,除此之外,只有在一些中小型墓內的壁畫中發現闕的建筑形象??梢?,此時或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闕的象征意義開始出現并得以發展。
到了西漢中后期,一直到劉秀建立東漢,社會又一次經歷動蕩,封建禮制進一步崩壞,墓闕這種禮制象征也開始走向平民,無論達官貴人或是普通百姓,只要財力允許,皆可置闕,這也使得漢代墓闕進一步繁盛,符號象征作用更加明顯,到東漢時期更是徹底走向世俗。
總體來說,兩漢時期墓闕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漢闕作為完整的建筑形式,它不僅體現了漢代建筑文化的變化,也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文化變遷、封建禮制觀念的淡漠,這對于研究、還原以及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