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銀花 鄒文靜
(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新媒體是一種依托于網絡的交流方式,主張打破時空的限制,以信息的快速傳播為特征。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作為一線信息的觀者,必然是受到新傳播方式影響最大的群體。青少年,尤以大學生這個群體為重中之重,一方面他們對于未知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在大學期間,課業壓力相對小,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此基礎上,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形式,提升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認同,有較大的可實現性。
數字化的信息技術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呈現方式和傳播方式,改變了固有的視覺傳播模式。其中,微動畫以媒介的形式將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融合起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展示的平臺。
以臺灣制作的《國寶娃娃進寶山》微動畫為例,此片一改人們對于觀看美術作品的刻板印象,選擇臺北故宮博物院閉館后的場景為切入點,以國寶娃娃為線索展開故事,展現博物館內不為人知的一面。這種視角使得觀者能夠很好地將這些形象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減少與觀者的距離感。
在微動畫開端,國寶娃娃站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圖1)前欣賞作品,畫面中精湛多變的用筆、清曠悠遠的意境,對于非專業的大學生群體是較難理解和體悟的內容。動畫中國寶娃娃以第三人稱轉述的方式點評畫面中的皴法、山石以及空間布置,借助一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將點評的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表述。這樣的傳播形式為非美術專業的大學生提供了更形象的解讀路徑。在博物館人們似乎很少看見有人會進行這樣的點評,大多數情況下藝術品鑒是一種靜態的、私密的事情,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較少將之公之于眾,只能透過發表出來的文章,窺見藝術家或者批評家的一些“蛛絲馬跡”。然而這種較為傳統的藝術欣賞形式,使得夾在觀賞者中的非專業人士,只能浮光掠影地攝取作品淺層信息,這類傳統山水畫作品的表層簡單信息常常呈現出單調、枯燥的特征,很難激發缺少專業知識的大學生的賞讀興趣,微動畫則以其新穎形式打破學生對作品欣賞的固有態勢,更加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去深入理解作品的圖式語言和其中的精神內涵。

圖1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此外,以微動畫的形式傳播傳統文化圖像,更好地調動人們的五感,如在介紹郎世寧的《百駿圖》(圖2)時,圖中群馬姿態各異,或奔跑或漫步或玩鬧或棲息,這些視覺信息較容易為觀者所捕獲。但是作為視覺藝術的繪畫,并不擅長傳達表現對象的內在情緒,在《國寶娃娃進寶山》中,國寶娃娃騎著白馬在畫面中奔馳,在奔跑的同時,觀者能夠聽到風呼呼刮過的聲音,制作者并不是簡單用語言描述飛馳這個動作,而是巧借風的聲音,傳達了《百駿圖》中馬兒在遇到朋友之后開心愉悅的情緒。這樣的方式,有效地調動了觀者的聽覺,使之產生沉浸式的體驗,給予了傳統文化以鮮活的生命力。

圖2 清 郎世寧《百駿圖》 縱102cm橫813cm 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樣的微動畫制作精良,拍攝者通常并不致力于將品評一幅作品作為整個微動畫的全部內容,而是出現幾幅作品,以人物交流來引導畫面的轉移,自然流暢。可以說這短短幾分鐘并不能完全講述文物身后的底蘊或者說拍攝者并不致力于給觀者傳遞大量知識,而是刺激觀者產生想要了解的欲望,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含義進行了完美演繹。好的傳播效果并不是傳播了多少知識,本文認為更為重要的是讓大學生產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新媒體傳播方式下,每一次的搜索都會被大數據所標記,在一段時間內,經常性地推送同類的作品。可以理解這樣的一部微動畫就如一把打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以消遣娛樂的方式接觸到更多相關信息,并激發進一步了解的欲望。
談及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人們需要做的是讓大學生在有興趣的情況下,主動了解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認同。如何使得大學生更深入理解文化,本文認為基于興趣的驅使之下,實物視覺上的沖擊力似乎比文字敘述來得更為直觀有力,實際上卻又很難如此操作。一方面,很難大規模地組織學生觀看這些文物,尤其對非專業的學生來說;另一方面,即使個別學生能夠前往現場,傳統文化圖像通常蘊含了創作者的主觀意愿以及時代背景。在傳統的傳播方式中,人們對于藝術品的理解程度只能依靠觀賞者的自身修養和藝術水平來提升,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這無形中對于觀看者設置了門檻,使得非專業學生需要專業教師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導才能更好地理解。
在欣賞傳統文化方面,在線觀看虛擬博物館無疑是藝術愛好者解決無法親臨現場問題的重要方式。虛擬博物館或數字博物館,是以“數字化”的方式,將各種器物、標本及文件等典藏數據,利用高分辨率掃描、數字化拍攝、三維空間模型虛擬制作等技術加以數字化與存儲,并通過網絡完整呈現實體博物館所應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觀者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例如,故宮博物院大展期間,由于博物館需要控制入館的人流,每個文物停留的時間較為短暫,在人山人海的環境下很難有比較好的狀態去感觸畫面。在時間方面,觀看虛擬博物館也更加自由,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博物館的大門。
當虛擬博物館走進課堂,本文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時空問題,并且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對于學生先進行知識的補充,而不是讓學生空著腦袋進入博物館,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學生有一定相關素養之后,在課堂中運用虛擬博物館技術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使得學生將課本中學習到的知識很好地和眼前實物相聯系并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在傳統文化中常有一些作品,它們傾注當時工匠的全部心血,十分精細。如揚州玉雕白菜(圖3),若是學生自己觀看,很難從眾多精美的工藝品中發現其奧妙。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雕刻技術的精湛,本文認為無論書本上有多么華麗的辭藻、多么細致入微的描繪,都不如教師將這件藝術品運用虛擬技術實實在在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放大數倍仍然細膩。除了這樣的作品,仍有一部分傳統文化圖像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它的美感并不十分顯著。典型的有早期的工藝品,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當學生欣賞過明清之際精美的瓷器,不結合時代背景,人們似乎很難說這時的彩陶較之后來有什么突出的美。以仰韶文化時期的鸛魚石斧紋彩陶缸(圖4)為例,在繪畫技巧高度成熟的現代人看來,彩缸表面的繪畫并不具有較高難度,這時原始時期虛擬場景的重現尤為重要,這種虛擬再現能夠引導學生立足于歷史的長河去評價,感受該作品在人類繪畫發展史中的價值,從早期圖案式表現向形象描繪的質的跨越,看到先民對點、線、面、色等繪畫語言的駕馭能力,從而學會如何客觀評價時代發展中的作品。這也是虛擬博物館進入校園,對于大學生圖像素養提升的關鍵。此時,學生的關注點不僅僅局限于近現代這些技法精湛的藝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能夠看到早期人民在艱苦樸素中仍不懈追求美的執著精神,本文認為這些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提升其審美品格。正如在當代社會下,中國可能在某些領域仍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這就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特別是在文化方面。但中國正如一件等待伯樂的藝術品,也許在技法上并不是最璀璨的,但我們不可否認其價值,它是民族在艱苦歲月中不斷前行的印記。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大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從認識層面擴寬“美”的范圍,對于民族傳統的文化更有底氣與自信。

圖3 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4 鸛魚石斧紋彩陶缸 河南省博物館藏
在課堂外,新媒體對于大學生的圖像素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媒體視域下,通過互聯網數字技術不僅可以開闊觀賞者的眼界,更能提高觀賞者的鑒賞水平和深度,眼界相對達不到的則可以通過一定的背景介紹,如評論、彈幕等方式,以此增進觀者對于傳統文化圖像的理解,也側面降低了對于觀者的文化要求。
當大學生得到較好的反饋時,他們則會將之分享到自己的生活圈。通常情況下會有一個引領性的人物,這個人可以是本領域的權威人士或專業教師,通常他們具有較強的信服力和較多的知識儲備。在這些群體聚集的初期,這些人往往能夠發揮較強的引導作用,形成“名人效應”。他們通過在自媒體平臺如豆瓣、微博,分享自己對于傳統文化圖像的認識,在一段時間后,這樣有著相同訴求的人逐漸走到一起,自媒體則是這些人走近的平臺。這樣的群體類似于影迷后援團,傳統文化如同黏合劑將這些大學生聚在一起,形成同質群體。
自媒體通過建立一種人聯網的形式,在這張同質群體關系網中快速搭建信息的傳遞渠道,增強信息的流通性。在構建的這張關系網中,無論是網中的群體又或是網外的個體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使得這個群體更加活躍,逐漸壯大。他們將傳統文化作為朋友交流的話題,也由于共同的連接點而變得互相信任,使得傳統文化更廣泛有效地傳播。這種基于自媒體形式形成的新的互聯網傳播渠道,將更好地提升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圖像素養,成為弘揚文化自信的中堅力量,對增強其文化自信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來說,新媒體對于大學生圖像素養的培育有巨大的優勢,新媒體給予傳統文化圖像復制的無限可能性、存儲空間的廣泛性、隨時隨地傳播的自由性、強烈的參與性等眾多優勢。在新媒體的語境下,微動畫、虛擬博物館、自媒體平臺有助于傳統文化深入大學生內心,對于大學生而言,并不是簡單地看到畫作,美育就完成了。美術的核心素養中,對于美術圖像,學生不僅要識圖,更重要的是對圖像背后內容進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圖像素養。在美術教學上,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有利條件和資源,積極地引進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使傳統文化鮮明生動起來,拓寬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并不懈地追求自身的發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