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濤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0)
傳統村落是特色保護類村莊,也是幾千年農耕文明的遺存,要注重連片保護傳承發展創新傳統村落。傳統村落不能簡單地把文物保護的思路沿用過來,傳統建筑是有壽命的,要注重當前的使用和經濟發展,要注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村落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公共空間,是進行各種生活文化思想交流的場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保護鄉情美景,十九大又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在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中,要“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1]。然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帶來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改變,傳統村落普遍出現公共空間衰敗、古建凋零、村落空心化、文脈斷裂等嚴重問題[2~3]?,F如今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促使著鄉村公共空間的失落。作者根據對焦作市寨卜昌村的公共空間進行實地調研,來討論尋求傳統村落公共空間重塑的策略。
寨卜昌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蘇家作鄉西北方向4km處,整個村落俯瞰由西北向東南大致呈龜背形,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于2019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寨卜昌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商末周初,“卜昌”地名便出現,清初,王氏家族發展鐵貨生意,在寨卜昌村創立“泰順號”,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在此成立。寨卜昌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寨卜昌村中心區域,現有較多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群,充滿歷史韻味。
2.2.1 價值分析
寨卜昌村作為傳統村落擁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具備了多種的價值屬性: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
①歷史價值:寨卜昌村傳統建筑群是河南民居中建設年代跨度較長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豫西北地區建筑的典型代表。
②藝術價值:寨卜昌民居造型華麗美觀,保留有大量的石雕、磚雕和木雕,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珍藏及觀賞價值。
③社會價值:寨卜昌村是一個具有革命紀念價值的歷史村莊,1947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在寨卜昌成立,今寨卜昌被政府評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一個具有革命價值的歷史村莊,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景觀資源,必將帶動地方自駕旅游、紅色旅游與古建愛好者的學術考察等。
④文化價值:寨卜昌村地方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地方性,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村子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觀音廟和供奉槐樹牌位是地方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空間載體。
2.2.2 公共空間使用人群分析
通過對寨卜昌村的不斷調研,發現寨卜昌村作為傳統村落,同樣存在著當前大部分村莊存在的問題——“空心村”。該村擁有899戶,然后在不斷地走訪當中,發現村中目前居住的大部分為中老年人還有少數的兒童,青年人基本都在外地工作或者居住,只有節假日才會返鄉使用村中的公共空間。
近年來寨卜昌村依托紅色資源這一優勢,打造了河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等。各個地方的黨員干部、廣大群眾、黨政機關和各大高校都選擇這里作為黨史、愛國主義教育學習基地,公共空間使用人群從寨卜昌村中老年人群激增為各年齡人群。
2.2.3 公共空間使用特征分析
寨卜昌村公共空間使用情況差異較大,當地的中老年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對公共空間的使用基本為休憩、日常交往、散步、照顧小孩等,活動場所基本為街巷、村委會、宅前等。在不斷調研中發現,當地中老年人對在公共空間中停留的意愿并不是很明顯,大多數還是更加愿意在室內停留,由此說明該村公共空間品質還需提升,村民對文化、娛樂空間的需求還是較大。參觀人群則是以觀光、游玩、學習為主,活動場所以宣誓廣場、王家祠堂、清代建筑群、第九縱隊紀念館等為主。
2.2.4 公共服務設施配備分析
公共空間是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居民進行公共交往,舉行各種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其目的是服務廣大公眾。村民生活服務設施較為充足,飯店、商店主要分布在三街兩側,規模較小,與居住混合,目前能滿足寨卜昌居民購物、餐飲需求。衛生所、郵政局、警務室分布在三街北側,能滿足寨卜昌居民生活需求?,F在游覽服務設施缺乏,僅有簡單的院落簡介牌,缺乏游客服務中心、環衛設施、牌示系統等設施,不能滿足游客參觀游覽的基本需求(表1)。

現在服務設施統計表 表1
2.3.1 活動主體及需求增加
村落寨卜昌村具有著大量的旅游資源,不僅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其古建筑群也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寨卜昌村落滿足了當地人基本的居住要求,但在成為教育基地之后,公共空間的使用主體發生了改變,游客們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改變下,寨卜昌村民居需要“新的空間”來適應現代化的需求,游客則需要具有趣味性的空間來滿足觀賞學習的需求。就如同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等級理論一樣,人在較低一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會不斷去追求更高級的需求[2]。
2.3.2 公共空間缺失
寨卜昌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缺乏游客服務中心、村民活動中心等大型公共空間和綠色環境景觀,活動設施匱乏,無法滿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當下建設中,只注重了紅色教育基地的營造和建設,而忽略了該傳統村落本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信仰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相關載體的維護,如:焦作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懷慶皮黃、正月十二燈會、三月三十廟會、冬至廟會、村內觀音堂、老槐樹爺拜祭等。
歷史文化元素是傳統村落的靈魂,是傳統村落特色的源頭,圍繞歷史文化元素,在尊重原址、原貌的基礎上,以鄉村通過激活點狀空間、提升線狀文化空間、統籌規劃面狀空間對公共空間進行重塑[3]。
寨卜昌村點狀公共空間重塑主要包括村口空間、古樹、王氏祠堂等。
3.1.1 村口空間
村口公共空間作為鄉村公共記憶的載體,應是彰顯該村特色文化、風土人情的關鍵節點。對村莊主要出入口節點的統一重塑,設置村莊牌坊、銘石等標志物,全面改善和提升村莊窗口地區的景觀環境品質,標志物應結合紅色教育基地和寨卜昌村特色坡屋頂,利用當地材料、注入本土文化塑造良好的對外形象,彰顯村莊獨有的個性與文化特色。
3.1.2 古樹
寨卜昌村現存幾棵古樹相對保存完好,古樹是一個傳統村落重要的歷史記憶,需進行保護。對寨卜昌村的黑槐樹、皂角樹等設置保護標志和說明牌,對古樹古木進行登記,建立檔案庫,在古樹、古木周圍設置防護圍欄、景觀小品、休息座椅等,改善古樹、古木周邊環境,營造歷史氛圍。
3.1.3 王氏祠堂
王氏宗祠屬于寨卜昌中重要的公共建筑,是明清時期從商的王氏家族宗祠所在地,王氏祠堂是宗族文化的載體,是宗族的傳承,收集宗族史料進行展示,利用宗祠祭祀等公共功能特性,可以改造成學堂、辦公等現代公共功能場所,讓游客體驗過去傳統宗祠文化。針對寨卜昌王氏祠堂,可成立少年國學堂,對青少年進行國學方面的傳授學習,如書法、繪畫等。
寨卜昌村的線狀公共空間重塑主要為二街,是寨卜昌村核心區域中的街巷,周圍分布大量古建筑。保持現有巷道界面,對巷道破損部分進行修復,路面鋪筑應恢復傳統特色,采用麻石板、鵝卵石等天然石材進行鋪砌。道路兩側綠化應樸實、經濟、自然,以地方灌木為主、喬木為輔,可適當種植地被植物,以減少土壤裸露和交通污染、提高防護功能和綠化效果。對沿街不符合傳統風貌的建筑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外觀改造,保持建筑立面的統一。如:將現代建筑的平屋頂改為坡屋頂,形式、色彩與周圍文物建筑、歷史建筑相協調;將不符合傳統風貌建筑的紅磚改為青磚,色調以灰色為主;將鐵門改為木門,用青磚替換門周圍原有的瓷瓦或水泥材料;臨街門窗采用傳統樣式,在大玻璃窗外增加木窗,突出地方特色(圖1)。

圖1 線狀空間公共重塑圖
寨卜昌村面狀公共空間的重塑主要包括村委會、曲藝文化廣場、建筑群等。
3.3.1 村委會
通過簡潔的布局設計,增加景墻、雕塑、景觀樹、旗桿、石碾等小品,可以有效提升村委會的標志性。為了村委會能更好地履行其行政功能,可以在村委會建筑物的四周設立公告欄、宣傳欄、休息座椅等公共設施,在村委會內增加黨員活動室、信訪調解室和便民服務室,以便于當地村民了解村委會工作,促進公眾參與,增強鄉村凝聚力。
3.3.2 曲藝文化廣場
廣場作為村落中使用頻次最高的公共空間,應為村中活動提供場所,寨卜昌村廣場上有一座1975年建造的古戲臺,古戲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懷慶皮黃”的物質載體,是村民們兒時的記憶,對古戲臺進行修復,廣場上可布置休閑座椅、小品雕塑。同時,通過照片增加文化背景墻的方式,重拾村民不同的記憶,豐富村落的文化娛樂生活(圖2)。

圖2 曲藝文化廣場重塑圖
3.3.3 清代建筑群
清代建筑群既是王家從繁榮到衰落的記錄者,又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在這里成立的見證者,以“博物館”式的方式對建筑群進行修繕和復建,保留歷史文化特點?!安┪镳^”式的空間功能主要形式是展示空間,對歷史和傳統文化展示的同時,設立歷史文化互動體驗空間,如角色扮演等,吸引人們主動參與的同時,更加刺激人們對歷史文化的體驗,大大地增加了空間活力。
在建筑群內公共開放的室內空間增設相關歷史文化的展示和活動,增設:寨卜昌村史館、黨史學習館、古建筑青年攝影基地等。同時,開展相關展區的活動:文化劇場、紀錄片放映、宣講等活動。
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重塑是重拾鄉村價值、延續鄉愁、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在傳統村落公共空間重塑中,應該尊重村民的習俗與生活方式,村民是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過程中最根本的內生力量,讓村民參與村落重塑,可以讓村民產生文化自豪感和自覺感,重新認識村落的價值并主動進行維護和宣揚。同時尊重傳統村落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最大限度地保護公共空間內的村落肌理、空間格局、巷道尺度、文物與歷史建筑的真實歷史信息,結合村民對現代生活的需求,重塑出獨具特色的公共空間。本文通過對寨卜昌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研究,提出既能滿足村民生活需求,又能滿足對外來游客參觀服務消費的需求策略,伴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希望能為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