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平,劉依航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個百分點(見圖1)。數據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間仍將面臨大量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壓力。

圖1 多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被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種狀況下,社區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公共空間作為社區的活力中心,承載著更多的功能和任務,合理的公共空間設計對日后國家積極應對老齡化趨勢以及開展對應的工作有著鋪墊作用[1]。自進入老齡化時期以來,我國一直在積極發展養老產業,也出現了開發很好的養老社區,但在公共空間設計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間。
養老社區是一種結合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新型養老模式,清華大學周燕珉教授曾將養老社區定義為老年群體集中化居住空間為依托,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涵蓋醫療、康復、生活、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社區模式[2]。隨著養老方式重心的轉移,綜合養老社區具有安全性高,功能全,專業性強、針對性高等優點。但國內現存的專業養老社區似乎更注重空間品質和場景的表面設計,照搬國外CCRC的開發模式,并未做到理解國內老人的生活需求和內心真實感受進行分析規劃,空間和功能未迎合國內老年人的真實情況進行針對性設計,并且盲目追求“高端”,缺少人性化設計的介入。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的是在符合我國老人特點的基礎上將Care(照料)轉變為Life(生活)的設計研究。
2.2.1 老年人生理特點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會隨著歲月的更迭而產生行為緩慢、認知障礙等現象,在視覺、聽覺、感覺等方面能力的降低尤為顯著,身體上不可逆的變化會影響老年人對周圍事物的準確判斷,對當下發生的事情來不及做出反應,從而可能誘發受傷等結果。
2.2.2 老年人心理特點
老年人隨著社會角色的退出,工作重心由工作向家庭轉變,生活狀態也由忙碌轉變為安閑,缺少了社會參與感,社會存在感也被弱化。子女不在身邊、喪偶等因素會使老人們產生孤獨、寂寞等情緒。
老年人的情感較為敏感,會在意很多之前并不在意的細節,時常懷疑自己會成為子女的負擔等消極心理,并且身體機能的下降和疾病的出現會讓其產生擔憂情緒,缺乏安全感。老年人的生活熱情也會逐漸衰退,焦慮和抑郁等情緒會增加。
另外,老年人對周圍環境的變化適應較慢,會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無從下手,產生謹慎和緊張的情況出現。所以建筑師需要通過空間設計和氛圍營造來讓老年人盡快適應新舊環境的交替。
安全是老年活動空間的基本要求,老年人公共活動空間的安全性設計涉及諸多方面,如空間內部鋪地材質應使用防滑且反射率低的硬質材料。老年人對光的敏感度下降,強烈的光線會影響老人對行進路線上路況的判斷。在空間內的行動路線上,扶手應與行動路線跟隨設置,且各個功能空間的間距不宜過長,在適當處設置休息區供老人休息。除此之外,還有高差的處理方式、開窗方式和家具的處理形式等。通過對建筑物理環境的設計,最大程度地消除老年人活動空間的潛在危險,在心理層面上給予老人安全感。
老年人對交往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子女忙于工作無法陪伴是現在社會大部分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老年人活動區域縮小,交往對象因此變得固定。為老年人提供交往空間,有利于老年人打開內心,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培養興趣愛好,與不同年齡的人群交流,獲取不同的生活體驗,能夠減少家人不能時常陪伴的孤獨感。
自我懷疑和孤獨落寞是大部分老年人都會經歷的心理階段,尤其是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對周圍事物都是陌生的,心里的謹慎和畏懼就會被放大。公共空間歸屬感的營造,可以通過材料的選取以及建筑風格、裝飾風格入手,給老人熟悉的場景和氛圍,比如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符號和材料,老人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物品,講述自己的故事,提升成就感,增加歸屬感。
舒適性是老年人心理需求里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空間的舒適度決定了空間活動的產生,老年人覺得空間舒適才會在空間內停留并且進行活動、娛樂和交流,空間舒適性的決定因素有很多,區域的劃分、空間的尺度以及裝飾風格等。從心理層面上來說,舒適的空間也會給老人們更積極的心理影響,帶來精神層面的愉悅。
老年人的公共空間設計是近年養老產業關注的重點。以當前社會的發展情況為背景,公共空間已經不限于棋牌室、茶水間等簡單的功能,對于老人來說,能用性強,功能豐富合理,舒適安全,有吸引力才是老年人對公共空間的實際要求。
老年人害怕獨處,因為慢性病是老年群體不容忽視的隱患。老年人長時間不鍛煉會加快身體的老化,身體行動力和體質老化使危險發生的概率大大提高。傳統理念中,為老年人服務的空間應是安全無障礙的,但安全不等同于無障礙,老年人需要有適當的鍛煉來延緩身體的衰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老人的活動范圍內合理設置“障礙”,減少醫療康復器械的使用,將保健鍛煉融入到日常行為中,通過有趣的方式或游戲讓老人可以進行有選擇的主動性鍛煉,避免因抗拒醫療器械使老人產生自卑等心理暗示,讓老人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達到身心的愉悅[3]。
公共空間功能的選擇和梳理,首先要通過調查來總結出該地區老年人最希望設置的功能是哪幾種。其次老人們根據文化程度和所處地區的差異會有不同的功能需求,要做到因地制宜地選取活動功能,各個功能做到聯動,擁有互動性和交融性,使老人們在各個功能空間流動起來,同時也要注意動靜分離和空間私密性。功能方面,嘗試引進新的項目去吸引老年人進行活動,新鮮事物的輸入有助于老人思維的鍛煉和心情的放松。
功能多元化的主要目的在于給予老年人日常可以交流、鍛煉的多項選擇的權利,不局限于單一功能的枯燥和集中功能空間的混亂,創造出老人們擁有高品質晚年生活的環境。
空間的靈活設計應與空間功能的選擇可結合考慮,各項功能的面積占比要與老人意愿正向相關。以往的公共空間設計中,空間的數量越多代表著功能種類越全面,但最終表現出來的卻是每一種功能被安排進了獨立且相同的隔間里,失去了聯系與互動。功能的區分不一定是用墻隔出來的,空間要具有可改變性,老人不會固定在一個功能空間,空間靈活設計的目的是使老年人能更多地進行活動和交流。在無錫耘林生命公寓的共享大廳內,各功能之間的分隔方式多采用屏風、綠植、簾子等可活動性隔斷進行處理,空間開放性與流動性隨之增強,為老人創造多空間交流的條件(見圖2)。

圖2 耘林生命公寓的休息區與用餐區
老年人有集體活動的需求,開敞的空間比封閉的空間對老年人產生的心理影響更為積極,傳統的分隔方式不僅造成了空間的浪費且造成了行動流線的延長,對老年人容易造成封閉和壓抑等使用感受[4],靈活性的空間設計可以通過將空間拼合的方式,利用空間的整合達到集體活動的目的,將空間按需開放,使用上給人放松和開闊的心理感受(見圖2)。空間靈活設計也可以實現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融合[5]。將與室外相鄰的部分墻體用活門窗代替,需要連通時全部打開,做到將室外的空間引入室內的效果(見圖3)。

圖3 耘林生命公寓的活動大廳
中國老人講究落葉歸根,因此大多數老人選擇了自己最具有歸屬感的地區安度晚年。建筑設計中的“在地”概念,強調的是建筑物本身與所處的大地以及形成于其上的文化、風土等地域特性的依附關系。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提升的不僅是空間品質和藝術審美,更多的是幫助老人享有精神上的歸屬與親切。
在老年人公共空間的設計上,要考慮融入地區文化特點,例如蘇州的吳園養老社區利用當地獨特的蘇州園林式的建筑風格去進行設計和規劃(見圖4),具有十分鮮明的當地特色,使老人的歸屬感十分強烈,并且配備了當地特有的活動,因地制宜地將文化與空間結合設計,利用地區的特有文化以及物件去進行空間的情節編排,將公共空間的場景和空間結構上的關聯性表達出來,從而達到空間氛圍的營造,吸引老人們主動活動和交流(見圖5)的愿望。老人身處于自己熟悉的場景中,心態放松的狀況下也就會促進空間內活動的發生。

圖4 耘林生命公寓的室外休息區

圖5 蘇州吳園的園林式建筑風格

圖6 蘇州吳園的休息大廳
老年人公共空間的設計是養老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老年人追求更多是照料和安全,現在所要考慮的是生活,屬于老年人的生活,目的是讓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質。老年人公共空間設計,應更多地注重對老人情感和精神上的關懷,做老年人需要的設計,而不是一味地去做認為老年人應該有的公共空間設計,從老年人需求出發,尋找適合老年人身體和心靈的環境空間,達到老有所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