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璽,張晨曦
(1.許昌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城市景觀帶的建設。由于植物是城市景觀帶的主體,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夠提升景觀的層次。但是由于在現代的景觀規劃中偏重于設計概念及形式,或是生硬照搬國外的設計理念而沒有結合區域認知理解,導致實際工程中植物景觀營造不同。因此,對許昌市中央公園(以下簡稱中央公園)植物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植物的分布、空間配置等特點,并進行植物景觀的營造和設計,對許昌市景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央公園位于許昌市中心城區,南起蓮城大道,北至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尚德路,全長7.6km,西到文峰路,東至魏文路。核心區域青梅路到竹林路,占地面積16.8km2。中央公園的設計理念包含著“中軸對稱”的中國傳統思想內涵,嘗試將自然景觀與地域文化融合,達到和諧統一。公園大致可分為三個區段:①主城區行政辦公區段;②中央生態區段;③創智創業區段,南至北連接“智慧之源”“科技之星”“幸福之門”“未來之光”等四個景觀節點,形成“一軸連雙城,一園四節點”的空間結構。

圖1 許昌市中央公園
通過現場踏勘,實測園內珍稀植物物種所處的3個樣地,對公園內物種群落的地理位置、人為影響、群落外貌和生境特征等進行調查。按照全面與典型、普遍與重點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植物調查。具體采用的是小班區劃調查方法,首先對各小班內的植物進行普遍的初查,并在各小班備注欄對有關植物分布的信息進行標注,然后由調查人員帶領專項調查組對收集的各種資料、實地調研的情況和各個調查小組統計的初查信息分析,采用典型線路、詳細調查等方法進行調查。對中央公園的植物種類、科屬、類型、觀賞特性、配置方式等進行統計,通過數據分析總結出了中央公園景觀營造特點。
景觀生態性是貫穿景觀設計中的原則,植物則是景觀生態性的重要要素,其種類的多少、組合方式的合理性都對景觀生態性影響很大。通過分析統計和調查,中央公園的綠化率很高,已經超過50%,栽植了國槐、銀杏、水杉、樸樹、香樟等樹木10萬余棵、地被植物50萬余株,運用草皮、灌木、喬木的不同高度進行了高、中、低合理的搭配,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復層綠化模式。將所觀察到的植物種類劃分為三大類:草本類、灌木類、喬木類。不屬于喬、灌、草三大類的植物按高度分到上述類別中,將一定規模的植物按種類進行數量統計(表1)。

中央公園代表性景觀植物統計 表1
從中央公園植物的種類來看,群落的種類豐富,植物以喬、灌、草本植物為主,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從生長情況來看,植物的結構,層次和外貌優美,以其形體、線條、色彩等,形成建筑—植物、水景—植物、街道—植物等綜合景觀。但是部分地區,由于灌溉不及時,存在干旱與損壞現象,需要進一步維護。
從空間配置方式看,“喬—灌—草”組合、“喬—灌”組合是植物主要的配置方式。在公園西側采用規則式種植的珊瑚樹,并未配套遮陰的大喬木,雖然空間感十分強烈,但給人的感覺卻十分呆板,東側植物配置采用自由式,讓空間疏密有致,但垂直方向缺乏層次感。公園內部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硬質鋪裝面積過大導致綠量較少;在植物的配置上較為單一,缺乏對環境生態多樣性的考慮;空間中植物的主要作用是點綴和營造邊界的作用,作為功能性景觀有所欠缺,稍顯單調。
中央公園樹種的選擇,主要以喬木、花灌木及地被植物,其中喬木生長迅速,樹種優良,樹干挺拔,可以作為行道樹和庭蔭樹種植。水杉樹干筆直,枝葉優美,也是秋葉觀賞樹種,適于列植、叢植,可用于堤岸、水濱、池畔等,配置常綠地被植物一起成片栽植,營造風景林,在園林中表現很好。鵝掌楸在公園游路兩旁或某個特定區域均有栽植,形成優美的景色。
植物形態、色彩及風韻本身就是一種景觀。在中央公園植物景觀中,觀干(形)、觀花、觀果、觀葉植物豐富,形成了四季有景、四季有花的良好景觀。其中種類最多的是觀花植物,種類最少的是觀果植物。
以綠色的草坪作為背景,基礎種植了多種彩葉灌木,如紫葉小檗、金葉女貞、黃葉黃楊、豐花月季、灑金柏等,有樹叢緊密且耐修剪的優點,與綠色草坪基底相互搭配組合成美麗的鑲邊、組字、模紋等,使整個景觀更加生動活潑。
觀花植物是中央公園景觀打造中的重要元素,花期、顏色、氣味和花相不同,在植物造景中表現形式也千差萬別。作為最直觀的視覺感官植物,可以提升公園生態性、突出主題。中央公園在花境的打造過程中,加強對植物色澤和色調的運用,注意植物配置的綠化、彩化、美化和香化等方面的有機統一,確保觀花植物個體和群落在景觀中生長,形成優質的特色景觀。
彩葉植物葉色鮮艷,具有引導視線的作用,通過增強色彩的對比度、區別度和鮮明度來表現觀花植物的群體美、色彩美。可以將同一色系的植物集中化、連片化栽植,以此發揮彩葉植物在景觀構造中的積極作用。從色彩上看,中央公園植物以紅色系、粉色系、黃色系為主,暖色景觀較多,而藍紫色、白色和其他花色的植物種類較少。這種色彩配置有意識地加大了暖色調觀花植物的比例,品種的選擇上多采用色彩明麗、色調明朗、充滿活力的種類,營造出充滿生機與特色的景觀空間。活潑奔放的生態空間,會使游人獲得舒暢平和的輕快心境。作為景觀的中心和視覺焦點。在園內的景觀節點、橋頭、花壇中心以及道路轉折處孤植銀杏、烏桕等,或是在草坪中孤植紫葉矮櫻、花葉槭和紫葉石楠等株型緊湊的植株,為景觀突出視覺中心與焦點。
中央公園中軸沿線景觀元素包括景觀整體布局、植物配置、水系及道路、建筑小品與服務設施等(表2)。水系全長1600m,寬280m,水域面積8萬m2,沿中軸線蜿蜒而生,碧波蕩漾,兩岸蔥郁的林木綿延數公里。

中央公園景觀元素的空間配置分析 表2
從整體布局上看,中央公園中軸線上布局有鈞瓷文化藝術館、許昌美術館、東方珍寶藝術館,主要建筑景觀總建筑面積44712m2,構成文化長廊。特別是鈞瓷文化藝術館、集藝術展示、學術交流、參觀游覽等于一體,整體建筑與休閑廣場空間協調搭配,視野開闊,成為獨具特色的亮麗文化名片。但是,邊界過大,沒有圍合感,空間序列缺乏連續性,公園與城市道路產生分離感。
中軸沿線設置了便民服務設施,如公園書屋、咖啡廳、報刊亭、公廁等。交通層面上園內設置4處生態型社會停車場,打造5.5km的環保公交和12km的慢行綠道,沿道路布置籃球場、羽毛球場、中老年活動場、兒童游樂場等各類運動場地,既能讓市民享受怡人的美景和便捷的服務,又符合現在全民健身的需求。但是這些設施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小品設施簡單,有指示標識但不夠明確,通向設施的指引性差,基礎設施布置有所欠缺,便民設施服務半徑小,未考慮供輪椅、推車使用的通用坡道等。
環芙蓉湖商業圈共建設30棟商務高層建筑,總建筑面積150萬m2,是許昌市歷史文化生態產業空間發展軸,主要進行總部經濟、商務服務、信息軟件、文化創意等產業的發展。集商業、辦公、文化、科研及居住于一體,布局了跨境電商產業帶、浪潮集團、嘉蕓匯數據處理中心、許昌英才港等電子商務中心。
入口是公園景觀的窗口,不僅要融入地方文化,還要充分把握文化的區域特點,設計特色窗口景觀。中央公園入口采用了大體量的景觀石,但相較于廣場的面積,景觀體量被弱化,導致標志性不夠,不能凸顯入口對于整個公園的地位。建議用具有許昌文化符號的大型雕像取代相對較小的景觀石作為入口標志,以強化入口在整個公園乃至城市的地位。
許昌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央公園是城市的中軸線,重點突出許昌特色文化。因此在公園的營造上需要深入研究許昌市的歷史文脈、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利用抽象、具象、想象的手法濃縮為文化符號,在普通的景觀或設施上運用浮雕或透雕的形式,與大型雕像配合設置,既能增加文化可讀性,也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在空間布局上采用“城市中軸線”“水景觀”“新”特色理念為坐標,在文化意象上選取“水文化”“蓮城文化”“三國文化”為文化主題,有序鏈接許昌與“三國文化”“水”“蓮花”的淵源。小品設施為了突出古韻與“蓮城文化”,在材料上選擇仿古木質,并輔以“蓮”狀紋路,造型簡潔大方,與公園主題協調一致。中軸線由南至北濃縮漢魏遺風向現代新城過渡的歷程,體現了許昌濃厚的城市底蘊和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