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李燦 (安徽省太湖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安徽 安慶 246400)
村莊合理布局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保障。近些年來,村莊布局優化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已被運用于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居民點規劃、村莊保護規劃研究等方面。在機構改革的背景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不斷完善的探索階段下,探究類似于兼具山區及畈區兩種地理空間類型的村莊布局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為豐富村莊布局優化的技術路線及實踐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本文以安慶市太湖縣為例,選取典型山區村莊,基于GIS空間分析、景觀指數、Voronoi圖變異等方法,通過對村莊布局現狀特征、存在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不同類型村莊布局優化策略,以期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下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提供參考。
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縣域行政面積2040km2。根據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三調)數據,2018年太湖縣農用地面積為1827.46km2,占土地面積的89.59%;建設用地面積 119.56km2,其中農村宅基地面積74.41km2,人均167.59m2,高于《安徽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指南》存量改造村莊平原地區人均125m2、山區人均115m2的標準。
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是Voronoi多邊形面積的標準差σ與平均值μ的比值,它可衡量事物在空間上的相對變化程度,其表達式為:

Voronoi多邊形也稱 Voronoi圖,用來反映空間要素點到周邊區域的最鄰近范圍。Voronoi圖中,任意內點到發生點Pi的距離都小于該點到其他發生點Pj的距離,表示為:

其中:Ti為一個 Voronoi多邊形,S為所有發生點的集合,d為歐氏距離。當某個點集的空間分布為均勻分布時,Voronoi多邊形CV值相對較低;當為集群分布時,集群內的Voronoi多邊形面積較小,而集群間Voronoi多邊形面積較大,表現為CV值較高。同時,規則的周期性結構也會導致CV值較高。
2.1.1 基于GIS核密度分析的斑塊密度特征
通過本文通過提取農村居民點面狀斑塊的質心,運用GIS空間分析的核密度估計工具,
對2019年研究區農村居民點的密度空間差異特征進行可視化顯示,按相等間隔法依次劃分為低密度、中低密度、中密度、中高密度和高密度共計5個類型區。從整體上看,太湖縣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差異顯著,呈現“總體低密度分散,局部高密度集聚”的特征,密度分布總體上呈現空間分散狀態,局部存在集聚現象,密度類型以中等密度為主。從縣域整體密度分布看主要集中于縣域中部;從鄉鎮密度分布來看主要分布在北部百里鎮、中部天華鎮、東部小池鎮。
2.1.2 基于景觀格局指數的斑塊分布特征
運用 Fragstats4.24.2景觀指數計算軟件,分析整個縣域農村居民點斑塊的規模、形態和集聚狀態等空間分布特征,結合相關景觀格局指標,得出主要特征變量斑塊面積、斑塊數量、斑塊密度、最大斑塊指數、景觀形狀指數、景觀形狀指數、平均斑塊面積、平均斑塊面積、斑塊面積標準差、平均形狀指數、蔓延度指數、分離度指數等10項有效指標。
2.1.2.1 太湖縣農村居民點規模特征
①太湖縣農村居民點斑塊面積CA值為7440.76hm2,最大斑塊指數LPI僅為0.4235,表明農村居民點的規模整體不高。②太湖縣農村居民點平均斑塊面積MPS僅0.2906hm2,表明太湖縣農村居民點面積偏小。③太湖縣斑塊面積標準差PSSD為0.7457,表明研究區農村居民點的規模變化程度和空間差異較低。
2.1.2.2 太湖縣農村居民點形態特征。
①太湖縣農村居民點景觀形狀指數LSI為246.7528,表明太湖縣農村居民點形狀復雜程度較高。②太湖縣農村居民點平均形狀指數MSI為1.53,整體介于1~1.55之間且接近最大值,表明太湖縣農村居民點形狀較為復雜。③蔓延度指數COHESION為94.9%,整體介于0~96%之間且接近最大值,表明太湖縣農村居民點空間形態連續度高、穩定性強。
2.1.2.3 太湖縣農村居民點集聚特征
分離度指數SPLIT為3375.7325,介于0~546000之間且處于中間水平,表明農村居民點離散特征顯著,空間分布較為分散。總體上來看,太湖縣農村居民點斑塊面積較小、形態較為復雜、空間相對分散,集聚程度不高。
居民點規模較小,空間分布較分散。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約,縣域各鄉鎮居民點規模較小,其空間分布較為分散。太湖縣大多農村地處山地丘陵地區,近年來出現一些經濟條件顯著改善的農民,為了搶占優勢位置,選擇舉家搬遷到公路邊建設房屋,居民點內單家獨院的數量和比例有所增加。與此同時,農民在道路兩側無序建設的行為,導致新舊農村房屋互相交錯,整體鄉村景觀格局有所破壞,并且,居民點的相對分散也導致鄉村管理和組織存在一定困難。
居民點“空心化”,土地浪費現象嚴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鄉村地區的發展,村莊居民點出現以勞動力減少、土地空棄化為主要特征的“空心化”現象。根據實地調查可知,太湖縣域范圍內幾乎每個居民點都有閑置房屋和土地的現象存在。由于許多原住居民向外遷出,導致村莊閑置、老舊住宅日益增多,甚至還存在一戶多宅、建新不拆舊等現象,人走屋空,土地浪費現象嚴重,居民點面積普遍較小且處于分散狀態,呈現農村居民點內部“空心化”、外部散亂的格局。
居民點內部用地功能混亂,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居民點內部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條件的限制。村莊內部的各種用地布局混雜、使用粗放,缺乏合理的用地結構和有序的功能分區。首先,太湖縣許多農村居民點只為居民提供單一的居住和交往功能,沒有滿足村民各類文化、體育等需求;其次,農村對外聯系設施相對較少,現代化通訊設施缺乏,道路質量較差;再者,農村內部基礎設施缺乏,道路、給排水、電力、電信等設施普及率和供給水平不高;最后,農村居民點為居民提供的各類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無法滿足村民更深一層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和新型產業發展的要求。
運用GIS將影響太湖縣人口流動趨勢主要指標量化進行可視化,其中區位優勢集中區、村莊建設發展高強度區域位于城區及畈區鄉鎮及北部重點鄉鎮(彌陀鎮);產業發展及設施配套集中與晉熙鎮及畈區鄉鎮;可達性高強度區域位于鐵路、國道及省道沿線;資源稟賦集中于環花亭湖區域及沿江濕地;坡度高程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區。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影響因素及指標的權重,進而得出太湖縣人口流動趨勢分布圖,其中趨勢較強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城區及城區周邊鄉鎮,少部分分布在徐橋鎮區及彌陀鎮區及交通干道沿線。

人口流動趨勢影響因素及指標分布表 表1
在前文探究太湖縣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特征的基礎上,本節深入探究了影響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特征的影響因素,運用GIS將各類影響因素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的影響程度大小進行可視化,并進行對比和疊加分析。研究發現:自然因素比社會經濟因素在影響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時作用力更大,其中地形因素(高程、坡度)起到決定性作用,在高程和坡度都較大的地區農村居民點的分布是比較稀少的;社會經濟因素中的交通可達性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說明在農村居民點布局的過程中,區域發展對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影響較大,因此產生較大的吸引力作用;資源稟賦的影響力相對較弱。

圖1 太湖縣人口流動趨勢分布圖
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用地進一步優化,合理利用縣域土地資源,通過對縣域居民點用地適宜性進行系統分析,揭示影響縣域村莊布局的影響因素,國土空間背景下通過對全域底線管控、落實發展訴求、研判流動趨勢、尊重村民意愿、完善支撐體系等一系列技術路徑來促進縣域村莊的優化調整。
強化底線管控。通過結合國土空間規劃三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在三線處理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基礎上進行村莊的進一步優化,著眼于推動經濟和環境可持續與均衡發展、保障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強化底線管控,從全域全局視角完善縣域村莊布局。強化底線管控,切實保障三生空間是全域鄉村地區發展,底線管控需作為村莊布局優化的前提條件。
落實發展訴求。同時村莊布局優化需在全域發展的視角下進行,落實重大基礎設施及上位規劃等發展訴求,同時重點項目也成為地區發展的抓手,與鄉村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研判流動趨勢。通過分析影響村莊布局的主要因素,綜合分析自然、經濟、社會、交通等各項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研判下階段村莊布局優化的重點。農村居民點適宜性分析涉及的主要影響因素,實際上是村莊自組織優化的內生動力。同時建議逐步退出強度較低區域內的農村居民點,進一步提升村莊分布的結構強度。
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尊重村民搬遷撤并意愿。鄉村居民是村莊布局優化的基本利益主體,村莊發展充分尊重村民發展意愿,村民意愿是促進村莊布局優化的前置條件。同時在村莊布局優化的過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強化村民參與規劃過程并參與后續的實施和管理,也是體現規劃政策性的重要手段。同時在布局優化的過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為鄉村規劃注入人文氣息,維系村民認同感與歸屬感。
完善支撐體系。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公用設施等配套設施覆蓋范圍最大化及設施質量,節約集約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逐步完善全域服務水平。同時做好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的制定,同時對后期村莊布局進行動態維護。
本文運用GIS空間分析、景觀指數分析、變異系數分析等方法分析典型山區太湖縣縣域的村莊居民點的規模、形態和集聚等空間分布特征,從中發現問題,并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等方面分析居民點的影響因素。得出以下3個主要結論:①太湖縣農村居民點斑塊面積較小、形態較為復雜、空間相對分散,集聚程度不高,呈現“總體低密度分散,局部高密度集聚”的特征。②太湖縣農村居民點分布較為零散,中心村集聚吸引力較差,農民建房存在自發性。③縣域村莊布局優化要明確底線管控,落實重大基礎設施、上位規劃等發展訴求,研判人口流動趨勢,綜合分析各類影響因素,充分尊重村民搬遷撤并意愿,完善村莊空間布局。
國土空間背景下村莊布局優化需從全域視角出發,兼顧保護與發展,協調時間與空間。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和日趨完善的背景下,需重新認識村莊布局優化的重要意義,同時在研究村莊布局的過程中需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的相關要求,同時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及內生動因,使得鄉村地區在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更加可持續發展。
農村居民點的形成與分布不僅受到自然地理、社會經濟、交通程度、生產資料、配套設施等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傳統文化、思想觀念的限制。不同的影響因素對農村居民點布局的作用力大小是否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還值得深入探討。同時,村莊居民點的形成和演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何在影響因子動態變化的過程當中合理做出規劃應對,是下一階段村莊布局優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