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成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瓶窯互通7號橋位于杭(州)長(興)高速公路瓶窯互通F匝道上,上跨瓶倉線,中心樁號為FK0+454.05。左半幅孔跨布置為:(5×25)+(21+25+23)+(4×17)+(3×16)m;右半幅孔跨布置為:(5×25)+(23+25+21)+(4×17)+(3×16)m,橋梁全長315.7m,全橋處于曲線上。第2聯下部結構均采用柱式墩、鉆孔灌注樁基礎。第1聯上部結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第2聯采用等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第3、4聯采用等截面普通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本橋第1聯采用圓板式橡膠支座,其余均采用盆式支座。0#、5#、8#墩臺處設GQF-80異型鋼伸縮縫。橋梁第2聯立面示意見圖1所示。

圖1 橋梁第2聯立面示意圖
2.1.1 伸縮縫位置移位情況
瓶窯互通7號橋連續箱梁第2聯箱梁向大樁號方向滑移,即5#墩向8#墩方向滑移,導致小樁號側5#墩墩頂伸縮縫拉開,伸縮縫寬8cm~9cm,曲線內側窄外側寬,伸縮縫橡膠條已拉裂。而8#墩伸縮縫寬0.6 cm~1cm,伸縮縫基本頂死。
2.1.2 支座位置偏移情況
支座偏移量見表1所示。
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及前期檢測報告,瓶窯互通7號橋第2聯箱梁發生位移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由于瓶窯互通7號橋第2聯箱梁處于下坡曲線地段,該橋距收費站較近,車輛出收費站后會加速行駛,駛入該橋下坡曲線地段就會減速慢行,車輛減速會產生較大制動力,在制動力長期作用下使連續箱梁產生移位;
②連續箱梁縱向約束集中在7#墩,7#墩為單樁獨柱墩,橋位淺層軟土地層較厚,長期積累導致連續箱梁整體偏位、伸縮縫及支座病害;
③支座安裝水平度誤差導致箱梁產生附加水平力,加劇了連續箱梁位移。
糾偏復位施工采用如下思路:為了維持本聯箱梁原設計受力特性,避免次生內力對梁體產生不利影響,糾偏復位后,使本聯箱梁縱坡、橫坡達到原有設計要求,保持線形一致。
①對F匝道橋道路交通進行封閉,交通臨時通過其他匝道通行。
②清理5#墩頂伸縮縫橡膠條、8#墩頂伸縮縫縫內填充物,對可能阻礙頂升的防撞護欄伸縮縫鋼板拆除,必要時先行拆除5#墩、8#墩頂伸縮縫。在5#、8#墩頂箱梁兩側設置橫向位移限制裝置。
③在6#、7#、8#墩柱頂左右幅設置箱梁臨時限位裝置,在蓋梁及立柱頂面布置千斤頂,對箱梁進行豎向整體同步頂升。
④在F匝道橋箱梁底部及立柱側設置同步縱向糾偏設備,對整聯箱梁進行糾偏,縱向糾偏往5#墩側4cm。通過6#、7#、8#墩進行糾偏。
⑤更換第2聯全部支座。
⑥糾偏到設計位置后,卸載落梁,并在6#、7#墩增設永久縱向限位裝置,重新恢復安裝伸縮縫。
①施工進場前對橋梁現有技術狀況進行復查,重點對中線、高程、坡度、箱梁結構、立柱及蓋梁狀況進行復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施工方案。
②對頂升所用的千斤頂、油泵、油管、百分表、傳感器等設備應配套校驗,此工作應在法定的計量技術檢測機構進行,保證到達現場的所有設備可立即投入使用,并保證有足夠的施工備用設備。搭設施工操作平臺應滿足以下要求:一是施工作業人員上下及施工作業;二是放置頂升設備及小型工具;三是堆放部分材料及拆除支座等。
③清理立柱頂面及蓋梁頂面與箱梁之間的沙石及垃圾,鑿除表面松散混凝土,并用吹風機吹凈,對千斤頂、墊塊安放位置進行平整度檢查,如有凹凸不平,可采用高標號環氧砂漿進行修復平整。清理5#墩頂伸縮縫橡膠條、8#墩頂伸縮縫縫內填充物,對可能阻礙頂升的防撞護欄伸縮縫鋼板拆除。
④在蓋梁上安放千斤頂。5#、8#墩千斤頂布置在蓋梁上,千斤頂盡量靠近支座。千斤頂上下采用鋼板支墊,確保鋼板與箱體、蓋梁密貼接觸,千斤頂的安放要求與原梁底面平行緊貼。5#墩蓋梁上布置4對200t千斤頂,8#墩左右幅各布置2對200t千斤頂,共4對千斤頂。
⑤在鋼抱箍上安放千斤頂。6#、7#墩千斤頂布置立柱及鋼抱箍上,利用立柱及鋼抱箍共同受力。立柱頂面及鋼抱箍頂面均布置鋼板。安裝鋼抱箍前,用高壓橡膠皮對立柱(鋼抱箍范圍內)混凝土表面進行保護。鋼抱箍間采用對拉螺栓連接。6#、7#墩左右幅各布置4對300t千斤頂。立柱上鋼抱箍設置見圖2所示。

支座偏移量(mm) 表1

圖2 鋼抱箍設置示意圖
⑥糾偏過程監測點位布置。連續箱梁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監測點位布置;梁體結構內力監測點位布置;墩柱垂直度監測點位布置;連續箱梁中線、縱坡、橫坡監測點位的布置;7#墩地面擾動監測點位布置;支撐體系和反力架裝置變形、變位監測點位布置。
①在正式頂升前,根據計算的頂升力,對應每個頂升點,測定出每個頂升點的實際頂升力。按照逐級加載原則,使每個點的頂升壓力與其上部荷載基本達到平衡,將每個點的實測值頂升力與理論計算的頂升力進行比較,計算其差異量,并最終確定每個頂升點頂升時的基準頂升力。
②千斤頂等安裝完畢后,按規定進行試頂。5#、8#墩頂恒載約4000kN(4個支座合計),6#、7#墩頂恒載約9000kN(2個支座合計),試頂時應分級逐步增加頂升力,試頂可先頂升2㎜,讓扁形千斤頂和現澆連續梁以及立柱、蓋梁等之間,整體均衡受力。頂升之后觀測橋面、立柱、箱梁的受力變化情況和受力后的均衡狀態,以及查看千斤頂、油泵是否工作正常,油路是否通暢。達到規定持荷觀測時間后,再次對橋面、箱梁、立柱及頂升設備進行檢查確認,無問題出現即可進入正式頂升。
③在頂升時,千斤頂應根據頂升量、頂升力來確定分級。在分級同步進行頂升時,不得出現部分頂升點先受力,部分頂升點后受力的情況,或存在時間滯后或超前間隔等。頂升過程中對頂升力和頂升位移實行雙控,任何一項不得超過限值或任何一項未達到規定值。
④按分級進行頂升,每分級頂升量為5mm,頂升速度控制在1mm/min。頂升過程中應及時觀測立柱(蓋梁)和現澆連續梁的受力變化及受力均衡狀態,無異常后,再進行下一級頂升。每階段頂升到位后,應安放臨時支撐,臨時支撐的放置位置應考慮支座安裝時的作業空間等因素。
⑤每完成一級頂升,須對鋼抱箍頂面鋼板變形情況,對拉螺栓的變形情況,鋼抱箍的滑移情況等進行檢查。
⑥每完成一級頂升,須對臨時支撐穩固程度、密貼程度、壓縮程度等進行檢查,如有不一致,立即進行調整。
⑦本聯箱梁左右幅橫坡較大,頂升時要保持橫坡不變,須按設計頂升力和頂升量進行頂升,否則會產生左右幅頂升不同步。
⑧臨時支撐頂面與梁底之間采用硅脂潤滑的不銹鋼板、四氟板組合體系,以便糾偏時箱梁能自由滑動,減小水平頂推難度。
①立柱上設置反力裝置。在立柱上設置鋼抱箍,在鋼抱箍上焊接受力鋼板,形成頂推反力裝置。在6#墩、7#墩上設置,左右幅各1套。立柱上反力裝置見圖3所示。

圖3 立柱上反力裝置示意圖
②蓋梁上設置反力裝置。在蓋梁上植入鋼筋,采用螺栓連接受力鋼板,形成頂推反力裝置。在8#墩上設置,共4套。蓋梁上反力裝置見圖4所示。

圖4 蓋梁上反力裝置示意圖
根據箱梁結構、跨度、所處的坡度和曲線半徑等,水平摩阻系數取0.04,計算確定總頂推力,再計算確定各個千斤頂的頂推力。復位千斤頂、反力裝置、限位裝置等安裝完畢后,按規定進行試頂。試頂時應分級逐步增加頂推力,頂推之后應觀察立柱及蓋梁上的反力裝置是否有較大的變形,觀測箱梁的受力變化及受力均衡狀態,一切工作正常后即可進入正式頂推糾偏。

分級頂推量表(mm) 表2
根據箱梁移位實際情況,頂推方向是往小樁號方向頂推,即8#墩向5#墩方向頂推。箱梁中線頂推50mm、箱梁內側頂推60mm、箱梁外側頂推40mm,分10級頂推。分級頂推量見表2所示。
①糾偏頂升時施工現場應做到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確保糾偏過程順利有序進行。
②糾偏前應拆除所有障礙物,檢查支座是否與箱梁脫離。
③千斤頂安裝應水平順直,與反力裝置接觸面應密貼。
④應核對箱梁內側、箱梁中線、箱梁外側每一行程的頂升力和頂升位移。
⑤糾偏作業時,應均勻、緩慢、同步。嚴格控制分級頂推量及頂推速度。每級頂推完成后應及時支墊,防止向相反方向滑移。
⑥千斤頂反力裝置面與梁側之間采用潤滑的鋼板組合體系,以便糾偏完成后,箱梁豎向卸載落梁時能自由滑動。
⑦加強對7#墩垂直度的監測,由于箱梁縱向約束集中在7#墩,7#墩為單樁獨柱墩,如有較大變化,應停止頂推施工,查明原因后再進行頂推施工。
⑧完成一級頂推后,及時檢查及核對箱梁內側、箱梁中線、箱梁外側頂推量和頂推力,并對橫向限位裝置進行檢查,保證在頂推施工中不產生新的橫向位移。
⑨箱梁內側、箱梁中線、箱梁外側頂推量和頂推力是不同的,在頂推過程中要做到準確操控。
⑩在頂推過程中,加強箱梁應力及位移的施工監控,以監控數據指導施工。
通過對瓶窯互通7號橋第2聯連續箱梁糾偏復位,保證了該聯連續箱梁原設計線形,增設了橋梁限位裝置,更換橋梁部分支座、重新安裝伸縮縫,恢復了橋梁的正常使用功能,增強了橋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對同類橋梁糾偏復位施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