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韜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數字化城鄉空間規劃關鍵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城市規劃信息技術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湖南 益陽 41300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深入,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更加多樣及豐富,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專業的學生在掌握空間設計能力和系統性規劃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具備城鄉結構變化的預測和認知能力,以此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但是在傳統的城鄉規劃教學中,一般過于注重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設計結果,導致學生無法對規劃設計進行深層分析。過程把控是一種基于分階遞進、環節相扣的過程導向式的教學方法,其主要包括課堂學習、實地感知、空間塑造、理論講授、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等六方面?;谶^程把控理念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城鄉規劃設計教學中,可以有效解決教學脫節的問題,為設計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指明方向。
城鄉規劃是一個復合型、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其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知識體系龐雜,包含城市規劃原理、市政基礎設施、建筑設計、城市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行為心理學等等。其中,規劃設計類課程是城鄉規劃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詳細規劃兩大部分的設計,如:城市詳細規劃設計、城市設計、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快題設計等,這些課程都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是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環節。
城鄉規劃專業本科學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我國城鄉建設與發展需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城鄉規劃學科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具備設計創意、建設管理、綜合協調、創新創業與實踐等能力和城鄉規劃師職業素養,面向中小城鎮,能在設計、管理、咨詢等部門從事城鄉規劃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睆闹锌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需具備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有能力從事城鄉范圍內各類規劃設計工作。當前我國工科的城鄉規劃專業屬于土建類學科,以建筑學作為基礎知識,其人才培養計劃從專業學習的角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建筑基礎知識、規劃理論、設計和生產實踐,以上三個教學階段符合基本的教學設計規律,受傳統建筑學的影響,設計以空間設計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劃類學科主要從城鄉規劃上升到國土空間規劃,學科背景延伸到城鄉生態文明當中。為此,需要在規劃教育中融入更多相關學科知識和人文科學素養,并根據規劃專業教學規律和教學特點,把握城鄉規劃專業設計教學特點[1]。
城鄉規劃專業涉及的知識面廣,學科交叉的特點明顯,本專業不僅需要考慮空間環境的塑造,而且由于現今我國城市的發展對規劃管控和實現社會價值等的要求越來越高,多門課程知識點的累加,使知識呈現碎片化和分散化,致使設計類課程教學內容虛化,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
理論與認知銜接較差、實地調研機會較少,影響學生設計興趣,且設計類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教學方式以分小組教學為主,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導致學生只能慣性地接收老師的教學思想,學生缺乏感知理解,嚴重影響學習效果的提升。另外,學生學習過程以單向輸入和輸出為主,師生缺乏互動、同學之間交流不密切,導致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強。
第,設計的初期階段,對規劃理念把握不準,設計主題立意不明,缺乏對規劃方案的整體把控,不能將設計理念一以貫之或整體方案流于形式;第二,設計的中期階段,不清楚采取何種交通銜接方式,不清楚道路布局如何規劃,道路分級不明,交通系統混亂,建筑布局與綠化布置、道路規劃銜接脫節,缺乏統一感和完整性,而對于建筑的擺放則缺乏美感和藝術性;第三,細致刻畫階段,忽視景觀要素,輕視綠化效果,對居住區或城市片區的綠化和環境塑造沒有置于與周邊景觀一并考量,整體布局[2]。
通過對城鄉規劃設計類課程特點的總結和傳統教學方法存在問題的分析,本研究擬運用“分階遞進、環節相扣”的基于過程導向的教學方法(見圖1),推動城鄉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圖1 基于過程導向的“分階遞進、環節相扣”教學方法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城鄉規劃設計類課程理論教學內容設定為城市各階段和層次規劃理論+各類型城鄉規劃設計,建立學習-感知-設計的教學體系,以綜合型規劃設計知識引導學生的理論學習。對于專業知識,教師可以重點圍繞問題、分析、解決為環節,改變傳統單一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規劃相關理論時,可以讓學生對設計基地進行定位,自己擬定任務書,要求學生以基地環境特點和問題作為切入點,以此優化設計方案。為了更好地確保學生在課后可以自我深化設計,教師需要將建筑學和風景園林知識融入規劃設計課程中,以此夯實理論教學。另外,教師需要將規劃設計直接涉及的相關理論的知識點作為設計類課程中理論介入部分的教學重點,適當地調整課時,從而緊密銜接規劃、建筑、景觀之間的關系,確保學生理論的完整性。
教師可以將社區基礎調查和專業調研作為主要設計環節,引導學生對社會經濟、文化、居民身心情況進行了解,要求學生根據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方案作為依據進入基地進行調查研究,以此提高學生對基地認知能力,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上,實現實踐教學任務。第一,基地環境調研。該調研的目的主要培養學生的基地環境感知力,要求學生自行搜集資料,在此階段,教師可以在設計任務書中列出代表性的案例類型,如住區設計可包括城市中心住區、產業園住區、老舊小區改造等,以此構建多元化的主題。在調研中,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設計水平和教學進度,適當地加以引導,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基地的地形、水文、地貌、生態環境,并了解基地周圍環境對基地的影響。教師也可根據基地的典型要素,再結合規劃結構的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利用典型要素進行設計,以此作為基礎的調研報告的一部分,詳細記錄下來,在后期以專題查閱的方式,要求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最后,要求學生搜集規劃資料,并確定基地控制指標,評價規劃定位和控制指標的合理性,最終根據這些指標和資料建立規劃結構。第二,專題類別調研。專題類比調研主要針對第一階段的問題來設定條件,教師引導學生在基地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基地環境,以此把握設計的多樣性;把握設計地塊屬性,了解基地的歷史文化、人群結構、環境限制等,選擇某一個地塊,自行設定任務書,面向調研人群、現狀建筑布局、人文特點、交通組織方式等,在自身設計理念的基礎上,構建指標區間,確保規劃設計有現狀和數據支撐。其后,引導學生將調研分類,確定最終選題,將專題以報告的形式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第三,設計調研過程。教師需要增加實地感知與現場調研的教學時間安排,加強和引介基地現狀調查及專題設計調查兩個調研環節,以基地現狀調查為基礎,引發學生對社區、文化、市民心理等多方面問題的深層思考和設計興趣。在課堂學習階段,引導學生對住區或城市片區進行規劃理念定位,自主擬定設計主題,并對基地物質環境特征和人文內涵進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基地實際問題的具體可行方案[3]。
實地調研可以強化設計,優化規劃思想,確保設計方法科學合理,通過專題類比調研分析,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規劃設計思路。因此在設計調研方案時,要重視現狀與規劃方案的銜接,把握設計理念實踐依據、空間布局規劃方法、環境類比手法、基地規劃結構的地域性特點、交通線路組織和景觀布局。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片區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促使學生在真實的、可接觸的環境中感受空間、認知現狀問題。
通過直觀具體的案例教學調動學生設計的自主性,采取“躬身力行”示范教學提高學生方案能力。指導老師通過后期的調研反饋,引導學生計算經濟技術指標,思考如何讓基地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在完成方案設計后,學生通過匯報介紹自己的整體思路。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向師生及市民發放,對方案的空間、綠地、停車等方式進行評估,提高學生今后作為職業規劃師的素養,在獲取調研反饋信息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加強和基地居民的溝通,全方位了解居民的需求。通過以上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城鄉規劃設計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城市片區的經濟、社會、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加強對規劃的理解,最終提升學生方案設計的能力[4]。
綜上所述,在城鄉規劃設計教學方法探討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教學過程的把控,深入分析當前城鄉規劃設計教學的不足,通過夯實理論教學、加強調查研究、強化方案設計,全面提升學生實際問題分析和規劃設計能力。教師要立足新時代對規劃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轉變,加強城鄉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注重從專業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不斷完善學科知識體系,推動規劃專業學生向復合型、高質量目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