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陽,田承堯,胡學祥 (中建二局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對于土地資源緊缺的大型密集型城市,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地下市政工程往往建設周期較長,對地面交通及周邊環境的影響大,由此暗挖法施工在地下工程建設中有著一定的優勢。目前,市政通道工程常見的暗挖工法有礦山法、盾構法、頂管法等,傳統礦山法有著施工工藝成熟、造價低、施工快速、風險可控的優點[1]。
超前小導管是在開挖前預先打設注漿管并注漿加固地層的措施。漿液以充填,劈裂等方式注入后能與土顆粒緊密接觸,置換土顆粒間的水分及空氣后,經過一定時間凝結,將原有的松散土顆粒或裂隙膠結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強度大、防水性能良好的固結體結構,使得圍巖松散破碎狀況得到大幅度改善。研究表明[2],超前小導管可以對松散土體起到短期加固作用,能確保開挖過程中初期支護時間內圍巖的穩定。本文基于某市政地下通道工程,對采用超前小導管工程設計方案進行數值模擬分析,為類似工程提供技術參考。
本工程為鄭州軌道交通某車站出入口過街通道,車站為地下三層島式站臺車站,位于某商業地塊內。根據乘車及疏散需要設置下穿快速道路出入口,快速路為雙向8車道主干道,施工期間不得影響交通。故本工程采用兩段明挖+暗挖段組成,明挖段與車站主體連接,快速道路下方采用暗挖法施工。暗挖段總長度約為54.0 m,覆土約8.0m埋深約14.5m。借鑒相關工程研究[3-4],擬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CRD工法施工。該工程施工順序為先施做明挖段,然后從明暗挖分界線施工暗挖段,暗挖施工前做好超前支護施工。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
本工程進行了詳細地質勘查工作。勘察報告顯示,擬建場地地基土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組成,地層從上到下主要為:雜填土、黏質粉土、粉質黏土等。通道基底位于③34黏質粉土層。地勘察期間,穩定地下水位埋深自然地面下2.0m。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常水位以下的粉質黏土和黏質粉土層中,均屬弱透水層。
暗挖支護工程擬采用Φ42小導管CRD工法施工,內設格柵鋼架,襯砌間需設置防水層。Φ42超前小導管,t=3.25mm,L=2.5m,水平傾角10~15°,環距0.2m,縱距0.5m,注漿漿液為單液水泥漿;300mm厚C25早強噴射混凝土;格柵鋼架@0.5m,鋼筋主筋C25,連接筋C20,環向間距1000mm,內外雙層錯開、梅花型布置;A6.5@150×150雙層鋼筋網。暗挖段斷面為“馬蹄形”結構,襯砌型式為復合式襯砌。可采用拱頂注漿或全環注漿的方式,暗挖支護方案見暗挖斷面圖,如圖2所示。

圖2 暗挖支護斷面圖
采用三維有限元分析軟件FLAC3D對本工程進行數值分析。采用交叉中隔法(CRD)開挖,循環進尺為5~8米。分別通過未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拱頂注漿和全環注漿三種方式模擬,并在模型拱頂、左右拱肩和拱腰位置設置觀察點,對比分析三種情況下發生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值。
根據工程具體尺寸及各設計參數建立三維數值模型。開挖跨度8.2m,開挖高度6.5m,模擬土體邊界:60m(x方向)、80m(y方向)、40m(z方向),并根據勘察報告輸入土體參數。模型邊界條件:前后兩側施加y向位移約束,底部施加z向位移約束,左右兩側施加x向位移約束,頂部自由無約束。圍巖采用莫爾庫倫(Morh-Coulomb)模型,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區通過改變圍巖地層參數實現[5-6]。模型物理參數參見表1。

模型物理參數 表1
根據相關規范[7-8]要求結合鄭州當地做法[9]要求,關于礦山法隧道支護結構的變形、沉降的控制要求,本案周圍土體定為Ⅳ級圍巖,隧道工程風險等級二級。初期支護結構拱頂沉降限值為20mm,初期支護結構底板豎向位移限值為10mm,隧道拱腳豎向位移限值為10mm,初期支護結構收斂限值為10mm。
運用數值模擬分析了本工程在開挖過程中,通過未采用注漿支護、拱頂注漿以及全環注漿三種不同工況,結構圍巖及初襯的豎向位移(沉降)及水平位移情況,如圖3~5所示。從而進行對比分析,不同超前小導管注漿方式對圍巖支護穩定性的影響。

圖3 未采用注漿數值云圖

圖4 拱頂注漿數值云圖

圖5 全環注漿數值云圖
豎向位移(沉降)情況分析:①未注漿工況,周圍土層及邊墻、拱頂及其上部土層均有明顯沉降,隧道結構及周圍土體整體下沉約5.0mm,拱頂下沉為17.4 mm,仰拱及以下的土體產生向上位移為7.9 mm;②拱頂注漿工況,隧道結構及周圍土體整體下沉約2.5mm,拱頂下沉12.8 mm,仰拱抬升位移為7.7 mm;③全環注漿工況,隧道結構及周圍土體整體下沉約2.0 mm,拱頂下沉12.6 mm,仰拱抬升位移為7.0mm。具體如表2所示(向下為正,反之為負)。

三種工況下模型豎向位移表 表2
對于上述三種工況豎向位移均滿足規范要求。由于本案凈跨跨度較小、圍巖土質較好,在未采用注漿加固措施情況下也能滿足相關規范要求,但結構整體沉降較大,拱頂豎向位移較大。采用拱頂注漿后,能有效控制拱頂豎向位移,其余位置位移也均有所減小。采用全環注漿后,結構各位置位移均進一步減小,但除了仰拱位移控制效果較好之外,其余位置豎向位移控制均不明顯。
水平位移情況:①未注漿工況,圍巖土層會產生向內部橫向位移量約為2.0 mm,內襯橫向位移中,左右邊墻為不利位置,向內收斂移動量為10.9mm;②拱部注漿工況,拱頂土層和仰拱以下土層幾乎沒有橫向位移,左右邊墻為不利位置,向內收斂移動量為9.4 mm;③全環注漿工況,圍巖土層幾乎沒有橫向位移,左右邊墻為不利位置,向內收斂移動量為6.7 mm。具體如表3所示。
未采用注漿措施加固時,結構橫向位移量大于收斂限值10mm,不滿足規范要求。在采用拱頂及全環注漿措施后,橫向位移收斂均滿足規范要求。但是,對于橫向位移控制,采用全環注漿加固措施較拱頂注漿更為有效。

三種工況下模型水平位移表 表3
①運用FLAC 3D模擬了暗挖出入口通道支護結構及其圍巖的模型,并分析了未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拱頂注漿、全環注漿三種工況下結構豎向位移以及水平位移情況。
②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能夠有效改善支護區域圍巖的物理力學性質,提高加固區圍巖的強度,使結構拱頂、墻邊和仰拱處豎向位移以及邊墻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明顯。故,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能有效增強支護區圍巖的穩定性,產生棚護作用。
③采用拱頂注漿加固方式,能有效控制拱頂豎向位移,墻邊位置豎向位移也有所減小。針對邊墻水平位移收斂也具有一定效果。對于仰拱豎向位移的控制效果一般。
④采用全環注漿加固方式,拱頂和邊墻的豎向位移的控制與拱頂注漿效果類似。對于仰拱位置的位移控制優于拱頂注漿加固。全環注漿對于邊墻水平位移收斂的控制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