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涓
珠海中航飛行學校有限公司 廣東 珠海 519000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低空空域也實現了有序開展,為了提升管制綜合效果,要結合通用航空的基本要求,踐行全過程管理機制,從而提升航空管制工作的基本水平。
通用航空包含軍事航空活動、警務航空活動、海關緝私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活動等,涉及行業較多,并且,還與氣象探測、海洋監測、教育訓練、旅游觀光、遙感測繪等方面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基于此,要想維持通用航空安全管理水平,就要匹配實際需求落實更加有效的航空安全管理體系方案,發揮航空管制的優勢。尤其是近幾年,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低空區域內通用航空活動增多,如圖1所示,要匹配通用飛行時間落實相應的管制流程才能更好地提升通用航空安全水平。
圖1 2005-2020年通用航空飛機機型需求
由圖可知,我國通用航空飛機類型和數量在不斷增多,這也增加了通用航空作業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私人飛機,甚至會出現“黑飛”的問題。例如,2018年,浙江省蕭山機場就因為晚間一架沒有經過批準的私人飛機臨時降落造成全機場臨時關閉1個小時,影響到18架次航班的正常運行。因此,全面系統化地落實通用航空管制方法和處理機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1]。
在通用航空管制工作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區域予以劃分,然后結合實際需求完善對應的管制方案,提高通用航空管制工作的實效性,打造安全、可靠、科學的管制體系,維持綜合管理效益[2]。
對于各個機場而言,區域內民航負責通用活動的種類最多,一般主要涉及飛播造林、航空攝影攝像、觀光旅游等具體活動,要保證區域管制中心落實對應的協調方案,以確保相應工作都能落實到位,維持航空管制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減少不良操作對后續管理效果產生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在區域內民航負責通用活動的過程中,要依據對應的步驟和基本要求予以落實和開展,維持綜合效果。
第一,要在飛行前對相關資料予以集中分析,首先要保證資料齊全,涉及空軍批件、地區性管理局的批件以及詳細的空中作業圖。然后要保證通用航空公司和企業與地區管制中心簽訂相關協議,對具體工作內容和規劃線路予以校對。最后,若是出現機組申請作業時其他文件齊全,但是保障協議有延遲的情況,就需要向航空技術部門進行電話證實,確認簽署過相應協議后才能開展相應活動。
第二,在資料準備工作結束后,就要開展正式的作業管理,一般是在接到相關機組申請后的第二個工作日開展相應操作,依據具體標準和流程管理要求落實相關操作。①機組若是利用電話申請完成相應工作,要求直接完成服務報告,并向區域申請。②若是服務報告室在接收電話申請后,就要利用FDT動態電腦予以集中分析,明確計劃中的相關內容。一般是按照計劃對作業區和通用民航作業區以及作業區外圍低高度飛行的影響性展開討論。例如,兩個作業區的應用范圍存在重疊,此時通用活動無法實現兩個作業的并行處理。③通用航空作業圖中要明確標注航路航線的位置,確保能提升航路飛行的規范性。④確定實時性活動,要在作業區域到達進近區域后實時性告知具體作業范圍,獲得塔臺相關指示后繼續完成飛行。⑤只有在區域指導和進近管制均認可的狀態下,才能申請第二天的相關飛行計劃[3]。
第三,在控制部門接收到通用航空起飛申請后,一般是按照基礎步驟完成實時性分析工作,然后在獲取“同意”后完成輔助管理,及時掌握動態的基礎上促進民用航空通用活動管理的規范性。
第四,在保障協議簽署的過程中,要對其中的相關內容予以集中管理,一般是由區域指揮部完成通報,并且在飛機起飛后要將相關記錄時間集中報備空軍,利用不間斷性的機組作業情況匯報過程維持飛行的安全性,然后要在落地后記錄相關時間和架次。
第五,若是在協議中標注通用航空活動由機場自行指揮操作,則要明確具體方案,敲定相關內容的基礎上,也要確保綜合管控效果符合預期,并且保證活動范圍不會超出機場的實際管理范圍。比如,某機場的水平范圍為40km,垂直范圍為3900m,要聯系航空公司和機組獲取準確的對比結果,以便于指導具體工作,提升區域管制工作的時效性,針對問題也要及時聯系區域管制室,從而避免其對授權產生影響,提高區域內民航通用活動的管理效率[4]。
除了民航監督管理的相關飛行活動外,一些其他類型的飛行活動也要匹配通用活動管理要求,從而避免對正常的航空器飛行產生影響。
第一,無人駕駛的熱氣球升放活動。指的是一些無動力驅動或者是無人操作的充氣物體,總質量超過4kg,一般的上升速度會達到每分鐘400m,其會在10000m以上自動爆破?;诖?,對12500m以下的民航飛機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因為區域管制室一般僅僅是了解氣球的釋放地點和對應目標高度,所以,對于氣球升空的批準就是對相關情況進行全面衡量和評估[5],在收到申請后,一般是結合風向、風速等基礎參數對氣球可能出現的飛行路徑展開測評,并且在未來30min內對其進行實時性跟蹤,了解其顏色、大小、移動方向等,保證機組能建立實時性信息傳遞,提醒相關機組予以注意[6]。
第一,在通用航空安全高度、氣象情況分析過程中,判定其是否適航,不僅要采納相關專業部門的建議,也要由機長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評估,管制人員要配合機長開展相應的調配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共同創設更加安全、健康、穩定的飛行環境,從而發揮航空管制工作的應用優勢。
第二,在批復文件查閱的過程中,要對批準的有效期限予以關注,確保批件能在有效時間內完成,并及時實現信息的交互和傳遞,提高航空管制工作的綜合水平。
第三,若是飛行中受到影響,需要聯合當地相關部門,調配通用航空活動,有效實現避讓轉場,或者是指揮航空器停止作業及時返航。
第四,若是通用航空活動在過程中出現聯系不及時的問題,且超時達到30min以上,則要及時報告相關機組,有效完成應急處理,及時按照特情處置程序落實相關工作,避免對整體管控效果產生影響,出現安全隱患問題[7]。
第五,因為航空高度較低,所以一般在某個固定的區域階段時間內只能允許1個通用活動,避免通用活動之間產生相互影響,提升航空管制工作的基本水平。
為了提升通用航空管制工作的實效性水平,要整合具體內容和管理方案,維持管控標準的同時,確保能落實安全責任機制,提高運行的規范性,維持綜合管理水平,確保運行科學的監察系統,實現綜合管理目標[8]。
第一,要擬定通用航空安全政策和規章制度,保證在具體工作落實過程中能監控航空安全流程,組織相關數據的調研分析和實時性管理,并且配合系統應用要求及時發布通用航空活動的相關細則和情況,落實安全指令工作。
第二,要積極落實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設工作,要想從根本上提高通用航空管制工作的實際水平,也要創設良好的安全文化指導氛圍,保證相關企業能更精準地認識到通用航空安全性對航空管理的重要性,結合管制要求和規范落實標準化工作,依據具體流程完成相關工作。
第三,要對通用航空企業準入機制予以關注,及時審核相關內容的同時,對資質、運行文件、運營規范安全許可證等相關資料進行系統化審核,從而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管控平臺,促進全程監督管理工作的全面進步[9]。
在通用航空產業全面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管理結構和管控模式已經逐漸被取代,因此,要積極轉變單一化的監管機制,利用“監督、指導、服務”并行的閉環式管理方案,提升事先預防和風險分析工作的規范性,制定更加合理的管控措施,確保通用航空管制的相關方法都能有序開展。
另外,利用全局管控職能為相關工作安全發展指明方向,及時進行隱患的排查,優化工作規范性和科學性,共同促進通用航空管制工作的進步。
總而言之,在通用航空管制工作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選取具體的管控方法,按照標準化流程有序開展相關工作,確保審核機制和相關資料分析、評估、預判等內容都能有序落實,從而維持通用航空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共建和諧的通用航空管理平臺,為通用航空管制工作安全順暢地開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