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紅 邱曉燕 莊麗麗
耳源性眩暈癥是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包括突發性耳聾伴眩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等類型[1]。患者眩暈發作時,會引起其活動功能受限、情緒低落、跌倒等,雖然大多數患者的眩暈癥狀能自行緩解,但長期反復眩暈不但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加重其心理負擔[2]。因此,臨床在進行耳源性眩暈癥治療的同時,也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降低跌倒風險,消除患者負面情緒,促使病情盡快好轉。常規護理干預缺乏系統性,護理內容單一,而且難以客觀評估患者的病情,護理效果并不理想。分級式護理是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并結合其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細致化、精準化的服務,能有效消除跌倒危險因素,降低眩暈帶來的影響,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轉歸[3]。本研究探討分級式護理在耳源性眩暈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醫院收治的耳源性眩暈癥患者82 例,納入條件:符合《耳科學》[4]中疾病的診斷標準,經聽力學等檢查確診;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并同意參與研究;具有良好認知溝通能力,能獨立配合量表評估者。排除條件:合并內耳疾病;近1 個月使用過前庭抑制劑、抗焦慮抑郁藥物等治療;合并感染性疾病;心、腎、肝功能不全。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齡22~70 歲,平均51.32±5.81 歲;前庭神經元炎10 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23 例,突發性耳聾伴眩暈8 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22 例;年齡23~70 歲,平均51.78±5.41 歲;前庭神經元炎9 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20 例,突發性耳聾伴眩暈12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2013 年修訂《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先用相關量表評估患者的眩暈癥狀嚴重程度和跌倒風險,詳細告知患者自身的疾病嚴重程度,并進行疾病健康知識宣教,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利用口頭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做好各項安全防護工作,預防患者跌倒。囑患者按時服用藥物,不可隨意更換藥物劑量或種類等。
1.2.2 觀察組 實施分級式護理干預,方法為:
(1)眩暈程度分級:根據美國耳鼻咽喉科學會聽力與平衡委員會制定的相關標準以及患者主訴情況進行分級[5],1 級為出現眩暈時要停止活動,眩暈片刻消失之后可恢復原有活動,對患者的活動功能無明顯影響;2 級為出現眩暈時需立即停止活動,眩暈會緩慢消失,但直接影響了原有活動或計劃;3 級為眩暈時無法正常完成日常活動和工作,需限制一些必要的肢體活動。
(2)1 級患者護理措施:指導患者進行頭動平衡訓練、行走獨木橋訓練、視物平衡訓練、站立平衡訓練等功能康復鍛煉,每項內容訓練15 min,每天1 次。當患者因眩暈而煩躁、抑郁時,可通過誘導式詢問法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通過鼓勵、安撫、肯定、認知糾正等方法消除其不良情緒,降低其心理壓力。護理人員可以播放《草本音樂》中的“舒眠音樂處方”進行音樂療法,促進患者睡眠,消除其緊張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囑家屬多關懷、陪伴患者,予以精神支持,讓患者身心愉悅,達到“以悅消愁、改善疾病”的目的。
(3)2 級患者護理措施:在1 級護理基礎上幫助患者進行頭部按摩,如:推頭維—推印堂、上星—摸眉—梳理太陽經—扣印堂、百會—輕拍額頭—揉太陽穴,如此反復,每天2 次。加固床單位,在病房、走廊處適當安裝扶欄。積極進行防跌倒宣教,告知患者眩暈發作時自我防護措施以及應急處理方法,防止跌倒損傷。囑患者活動時應找人陪護,不可單獨行走,以免發生意外無人照看。
(4)3 級患者護理措施:在2 級護理基礎上,指導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在椅子或者床邊端坐,保持環境的極度安靜,將燈光調節為暖色調,并降低亮度,減少噪音和光線干擾。患者眩暈劇烈嘔吐時,可進行靜脈輸液,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予以止吐劑處理,并密切監測其心率、血壓、瞳孔、呼吸等變化。在患者無眩暈的狀態下,進行一對一交談,語速要緩慢,態度輕柔,以免刺激患者,安排治療成功患者現身說教,提升患者的治療自信心。集中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以免對患者造成過多干擾。囑家屬盡可能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免其情緒波動過大影響疾病恢復。引導患者在無眩暈的情況下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看書、看電視、下棋等,轉移其注意力,放松心情。
包括干預前、干預1 周后的眩暈障礙篩查量表(DHI)評分、中文版跌倒功效量表(MFES)評分、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LSR)評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和干預后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評分、跌倒發生率。
(1)DHI 評分[6]:該評分共25 項內容,主要評定患者的功能、情緒、軀體癥狀,以0、2、4 分評價,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眩暈程度越嚴重。
(2)MFES 評分[7]:該評分共有14 項內容,包括沐浴、更衣、簡單購物等,以0、5、10 分評價,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對肢體活動把握度越好。
(3)LSR 評分[8]:該評分共有5 項內容,以1~5 分評定,總分25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對生活越滿意。
(4)HAMD 評分[9]:該量表共有17 項內容,包括胃腸道癥狀、疑病、體質量減輕、入睡困難等,總分<7 分為正常;7~17 分為可能存在抑郁癥;18~24 分為存在抑郁癥;≥25 分為嚴重抑郁癥。
(5)HAMA 評分[10]:該量表共分為精神性、軀體性兩個維度,有14 項評定內容,包括軀體性焦慮、抑郁心境、認知功能等,7 分以下為正常,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越焦慮。
(6)干預后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評分[11]、跌倒發生率:NSNS 評分有19 道題目,涉及護士的工作能力、解答方式、工作態度、病患了解程度等,以1~5 分評定,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越滿意。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數據組間百分率的比較行χ2檢驗;計量數據描述形式為“均數±標準差”,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級式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DHI、MFES 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DHI 評分低于對照組,MFE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DHI、MFES 評分的比較(分)
兩組患者分級式護理干預前LSR、HAMD、HAMA 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LSR 評分高于對照組,HAMD、HAMA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LSR、HAMD、HAMA 評分比較(分)
分級式護理干預后觀察組NSNS 評分高于對照組,跌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NSNS 評分和跌倒發生率比較
耳源性眩暈癥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前庭系統功能出現障礙所致,會降低患者的感知運動平衡,引起眩暈等癥狀,誘發跌倒,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通常情況下,大部分患者經過片刻休息,眩暈癥狀便能自行緩解,但有少部分需要專人陪伴進行照料,否則容易造成機體損傷。常規護理干預未能及時明確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護理措施多為遵醫囑干預或者臨床經驗干預,無法預見跌倒,進而降低臨床滿意度,護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因此,臨床急需找尋一種更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病情,降低跌倒發生率,讓患者安全度過發作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DHI、HAMD、HAMA 評分低于對照組,而MFES、LSR、NSNS 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分級式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強機體平衡力,提升患者生活滿意度和護理滿意度。即使患者眩暈的癥狀有所緩解,但其感知運動平衡仍存在一定的障礙,從而增加跌倒概率[12]。通過分級式護理干預,能及時評估患者的眩暈癥狀程度,了解其跌倒風險,予以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能保證護理實施的有效性。1 級患者病情較輕,可通過平衡運動訓練增強其平衡感,提升機體體質;通過音樂療法,能及時舒緩其負面情緒,降低其心理負擔[13]。有研究指出,前庭神經功能異常改變會誘發情緒障礙,進一步加重眩暈程度,形成惡性循環,并不利于病情的恢復[14]。因此,經過音樂療法和家屬關懷等,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疾病往好的方面發展。2 級患者病情較重,有跌倒風險,護理人員必須教給患者一些自我護理方法和應急方法,并消除安全隱患,將跌倒風險和損傷降至最低。同時,通過頭部按摩,能緩解頭部肌肉緊張,放松痙攣組織,加速頭部微循環,放松患者身心,有利于其心理狀況調節和眩暈癥狀的改善。3 級患者跌倒風險更高,負性情緒也更嚴重,除了需要專人陪同之外,還需要予以其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外界干擾因素,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減少眩暈發生次數,避免患者出現跌倒事件。無論患者的眩暈程度是否嚴重,分級式護理均重視其心理干預,反復的眩暈發作會折磨患者的身心,引起患者情感、心理、軀體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病情[15]。通過分級式護理干預,能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提高其自我心理調控能力,激發治療自信心,調節其負面情緒,避免情緒影響病情恢復,讓患者敢于訓練、運動,進而降低跌倒事件的發生率,消除眩暈癥狀,提升其生活滿意度,保證最終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跌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表明分級式護理具有安全性,能預防跌倒。
綜上所述,在耳源性眩暈癥患者中實施分級式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眩暈癥狀,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增強其活動平衡能力,提高其生活滿意度和護理滿意度,降低跌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