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爽
白血病是可對造血干細胞進行惡性克隆的惡性腫瘤疾病,又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其中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最為常見,且兒童為該類白血病的高發人群[1]。起病急、進展快且病死率高為該類白血病的主要特征,患兒發病時大多表現出發熱、感染、出血、貧血、淋巴結腫大及乏力等臨床癥狀。目前臨床的主要治療手段為多周期、大劑量的化療。但需要注意的是,白血病患兒的白細胞停滯在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且存在質量異常問題,化療期間使用大量的化療藥物會導致患兒原本就發育不完全的免疫系統功能受損,從而引發感染,預后效果不佳。因此,應用有效的護理技術是白血病患兒的化療期間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對白血病患兒化療期中采取焦點護理,觀察其對患兒的感染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于2019 年6 月—2021 年3 月在醫院腫瘤科收治的202 例白血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接受化療治療。納入條件:所有患兒均經臨床骨髓細胞學檢查確診為白血病[2],同時根據細胞免疫分型、骨髓檢查、及基因檢查等結果報告來制定化療方案;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同時并發其他血液系統、器官系統及神經系統疾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1 例。對照組中男56 例,女45 例;年齡3~15 歲,平均9.26±2.87 歲;白血病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6 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5 例。觀察組中男52 例,女49 例;年齡2~16 歲,平均9.42±2.98 歲;白血病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1 例,急性髓系白血病40 例。兩組患兒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如病房環境護理、用藥指導及鍛煉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焦點護理干預,將護理焦點放在易感染的器官部位上如口腔、呼吸道、肛周,另外還對不良反應、出血預防及心理狀況進行關注,具體如下:
(1)口腔焦點護理[3]: 叮囑患兒家屬監督并輔助患兒每日晨起及睡前及進行口腔清潔,推薦使用3%的雙氧水和洗必泰漱口液交替漱口,發生細菌感染的患者則可使用0.02%的呋喃西林液漱口;牙刷需定時消毒或更換;每日測患兒的口腔pH 值,觀察是否有出現如紅斑、潰瘍或充血等情況,需及時告知醫師。
(2)呼吸道焦點護理: 首先營造一個隔離性的環境保護,且做好病房的衛生消毒工作,調節好溫濕度,保證通氣通風,減少流動人員的出入及走動;監測患兒每日的體溫變化,如出現發熱則馬上進行降溫措施;為患兒安排呼吸及咳嗽排痰的訓練,如每日進行3~5 次的深呼吸練習,每次10~15 min,或簡單行走及伸展運動,幫助患兒增強免疫力。
(3)肛周焦點護理[4]:對肛周已感染的患兒給予針對性的浴液坐浴或擦洗處理,如晨起、便后及睡前均給予10%高錳酸鉀水或稀明礬水、中藥等作為浴液,同時外涂痔瘡膏;使用熱水袋或鹽水瓶等對肛門部進行局部熱敷,使血液保持循環狀態;培養患兒養成良好排便衛生及肛周清潔習慣,時刻保持肛門的衛生健康及生理功能;注意飲食方面多食用粗纖維的食物來幫助排便。
(4)不良反應焦點護理:化療期間患兒易出現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不良反應或發熱癥狀,需于化療前都先進行靜滴或者靜推或者口服止吐藥物,調整飲食,主要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為主,同時監督患兒的用藥情況,確保其謹遵醫囑按時按量按順序用藥,發生反應時應及時予以對癥處理。
(5)出血預防護理:繼發出血問題是化療期間患兒極易發生的問題,關注患兒是否發生出血情況,如出現血小板<20×109/L 或存在明顯出血傾向時,可為患兒輸注適量血小板。
(6)心理焦點護理: 患兒因身心發育不成熟加上疾病折磨,同時還有化療期間出現的不同程度的脫發問題,極易產生負面情緒導致對治療依從性不高,且家屬對患兒病情的不了解及對醫護工作的不理解導致治療工作開展困難,因此,需要時刻關注患兒的心理狀態,當其出現恐慌、緊張甚至哭鬧情況進行及時安撫;同時需要加強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以及健康知識宣教,爭取家屬的信任及支持,全力配合化療期間的治療及護理工作,并能給予患兒心理方面的支持,提高治療依從性。
(1)化療期中出現的感染情況:主要包括有口腔感染、肛周感染、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及腸道感染。
(2)護理前后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美國 Cell DYN1600 血細胞計數儀來對患兒護理前后的紅細胞指數進行檢測以此評價患兒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情況[5],主要包括有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3)護理前后的患兒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量表(WHOQOL-BREF)來評估生活質量,量表內容包括4 大方面如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及環境,評分等級為 Likert5 級評分法,總計130 分,患兒的生活質量表現得越高則對應的分數越高。
應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焦點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化療期中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紅細胞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焦點護理干預后開始出現改善趨勢,且觀察組的紅細胞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評分均有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前后兩組患兒生活質量比較(分)
兒童是白血病的高風險發病群體,而兒童白血病的疾病發展不同于成人,大多數情況下,白血病患兒可通過化療手段來達到促進恢復甚至治愈的效果,這一點是臨床對于惡性腫瘤成年患者群體治療仍未能取得的成果[6-7]。而化療持續時間較長、同時使用各類大量的抗腫瘤藥物會使患兒在化療過程中依從性不夠、并發各類并發癥、產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甚至出現感染情況,從而導致療效及預后不佳。諸多學者有研究表明[8-9],有效的臨床護理對于白血病患兒化療期間的感染防護效果及預后均有明顯的改善及提高效果。
本研究對觀察組白血病患兒實施焦點護理,并與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對比。通過觀察感染情況、血細胞指標及生活質量來分析焦點護理是否可作為有效的護理手段應用于白血病患兒化療期間的護理方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在化療期間出現的口腔、呼吸道、肺部、肛周、及腸道等部位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選擇這些易感染的部位進行觀察的原因如下:①健康人群的口腔黏膜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主要防止外部細菌的入侵,但白血病患兒免疫系統遭受破壞,一旦出現口腔潰瘍或黏膜破損等問題便可導致細菌經口腔入侵、口腔菌群失調,從而造成全身感染,因此化療期間將焦點放在口腔護理上是為了減少細菌經口腔入侵的目的[10];②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環境及不當的呼吸咳嗽引起,患兒的抵抗力不足,環境、痰液或其他病原菌進入呼吸道后可快速滋長,因此導致呼吸道感染,甚至從呼吸道累及肺部,因此焦點護理對病房環境、呼吸咳嗽等訓練均給予一定關注及指導,減少外部可導致感染的因素[11-12];③肛周也是白血病患兒常見的感染部位,尤其是患兒存在痔瘡問題、或因便秘及用力的排便姿勢導致肛裂時,肛周黏膜感染、糜爛的不良事件時有發生,肛周感染不僅使患者坐立不安,更令患兒的心理狀態受到影響[13];④化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或出血情況等均會加重患兒生理不適感,使得患者身心飽受折磨,而如何對此類情況進行一定的處理或預防是減少患兒在化療期間痛苦的主要手段,對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⑤最后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狀態進行關注,主要目的是減少患兒的負面心理,爭取家屬在治療護理工作中配合,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更好地幫助治療護理工作的開展。研究結果證明,本研究提出的焦點護理對降低患兒的感染率有顯著效果。該結論與王瑞蓮學者[14]的結論一致,其將整體護理中的局部護理發揮至最大化,觀察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兒護理后的紅細胞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證明焦點護理下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情況更為良好。有研究顯示,患兒化療期間會經歷一段骨髓抑制期,在該過程中由于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等白細胞的減少,感染情況極易發生,如嚴重者或出現感染性休克或嚴重出血,直接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15]。骨髓抑制期是白血病患兒化療后的必經階段,且需要2~3 周的骨髓造血功能重建過程[16]。焦點護理在患兒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復進程起到了促進作用,加快患兒的康復進程。所有的治療及護理工作均是為了提高和保證患兒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在護理后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及環境四大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白血病患兒化療期間應用焦點護理,可有效減少患兒的感染發生率,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