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明,周艷艷,鄭國安,徐麗瑛,肖小華,丁琦
江西省醫療器械檢測中心,江西省藥物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
銀馬抗病毒顆粒處方來源于清朝吳瑭所著《溫病條辨》中銀翹馬勃散方,主要由連翹、馬勃、金銀花、蘆根、牛蒡子及射干六味中藥組成,采用傳統的溫水浸出工藝精制,現代化的β-環糊精包埋及流化床技術制備,具有清熱解毒、泄肺利咽等功效,主要用于濕溫、濕熱郁于上焦,喉阻咽痛、急性扁桃腺炎的治療[1]。本研究對該顆粒劑的藥效及急性毒性進行了實驗,為該藥臨床研究提供參考。研究如下。
銀馬抗病毒顆粒,生產單位:江西省藥物研究所,批號:010915;雙黃連口服液,生產單位:黑龍江珍寶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 010303;阿司匹林,生產單位:南京白敬宇制藥廠。
昆明種清潔級小鼠,合格證:2003001 101171;SPF 級SD 大鼠,合格證:2003001 101248;新西蘭兔,合格證:2003001101393,生產單位: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公司。
內毒素顯色基質鱟試劑盒,生產單位:廈門市鱟試劑實驗廠有限公司。
FA-NJA-N 電子天平,生產單位:上海民橋精密儀器有限公司。
2.1.1 對小鼠二甲苯所致耳廓炎癥的試驗[2]取雄性小鼠50 只,體質量范圍20 g~22 g,按體質量隨機分成5 組,10 只/組,分別為陰性對照組(純化水),供試品低、中、高劑量組(銀馬抗病毒顆粒9.1、18.2、36.5 g/kg)及陽性對照組(雙黃連12 mL/kg)。每組灌胃給予相應藥物,1 次/d,連續7 d,每次給藥1 h 后,各組動物右側耳廓均勻涂抹20 μL 二甲苯,左側耳廓不處理作對照。0.5 h后處死動物,均沿耳基線剪下動物兩耳,并用直徑9 mm 打孔器于耳的同一部位打下耳片,用千分之一電子天平稱重,計算耳部腫脹程度(左右耳片的重量之差),比較給藥組與對照組的腫脹程度,計算藥物對耳廓腫脹的抑制率,所得數據均進行組間t檢驗。
2.1.2 對大鼠瓊脂肉芽腫的試驗[3-4]取SD 雄性大鼠50 只,體質量范圍180 g~220 g,隨機分成5 組,10 只/組,分別為陰性對照組(純化水),供試品低、中、高劑量組(銀馬抗病毒顆粒4.5、9.1、18.2 g/kg)及陽性對照組(雙黃連6 mL/kg)。用乙醚淺麻醉,在無菌操作下,每只大鼠于背中線項下注射2 mL的2%瓊脂溶液,各組灌胃給予相應藥物,1 次/d,連續7 d,末次給藥后24 h 處死動物,剝離肉芽腫,用千分之一電子天平稱量肉芽腫濕重,所得數據進行組間t檢驗比較。
2.1.3 對內毒素致發熱實驗兔體溫的試驗[5]選擇體溫范圍在38.6~39.5 ℃內,且二次溫度波動幅度在0.3 ℃內實驗兔32 只,按基礎體溫隨機分成4 組,8 只/組,分別為陰性對照組(純化水),供試品低、高劑量組(銀馬抗病毒顆粒3.64、7.28 g/kg)及陽性對照組(阿司匹林0.10 g/kg)。各組實驗動物均灌胃給予相應藥物,1 次/d,連續給藥3 d。末次給藥前對各組實驗兔進行基礎體溫測定,連續兩次間隔30 min,末次給藥30 min 后,耳緣靜脈推注細菌內毒素30 EU/kg,靜脈注射后0.5、1.0、1.5、2.0、2.5 h各測量體溫1 次,并計算各時間點實驗兔體溫的變化值(測定體溫-基礎體溫,△℃),所得數據均進行組間t檢驗。
2.1.4 小鼠急性毒性試驗 取SPF 級昆明種小鼠80只,雄性、雌性各40 只,按體質量隨機分為8 組,10 只/組。據預試驗結果,將試驗用藥按1:0.93 的組間比等比稀釋,給藥量為30 mL/kg,單日給藥3 次,單日內給藥劑量分別為511.875、475.850、442.590、411.640、382.820、356.070 及331.130 g/kg。對照組給予純化水,給藥后觀察實驗動物的毒性反應及死亡情況,1 次/d,連續觀察14 d。對死亡動物及觀察期結束后的動物進行大體解剖,觀察腹腔、盆腔、胸腔、頸部、心、肝、脾、肺、腎及腦等主要臟器及組織的變化,對有異常的臟器及組織取出、固定、包埋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用Bliss 法計算動物灌胃給藥的LD50及95%的可信區間。
2.1.5 統計學方法 用DAS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表示,進行組間t檢驗和半數致死量(LD50)的計算。
2.2.1 對小鼠二甲苯所致耳廓炎癥影響 銀馬抗病毒顆粒低、中劑量組(9.1 g/kg、18.2 g/kg)和雙黃連口服液組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二甲苯所致耳廓炎癥反應的耳腫脹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和P<0.01)。結果表明,銀馬抗病毒顆粒具有良好的抑制急性炎癥反應。結果見表1。

表1 銀馬抗病毒顆粒對小鼠二甲苯所致耳廓炎癥的影響(n=10)
2.2.2 對大鼠瓊脂肉芽腫的影響 銀馬抗病毒顆粒低、中劑量組(4.5、9.1 g/kg)與陽性對照組均明顯抑制由瓊脂所致的肉芽腫,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和P<0.01)。結果見表2。

表2 銀馬抗病毒顆粒對大鼠瓊脂肉芽腫的影響(n=10)
2.2.3 對內毒素致發熱實驗兔體溫的影響 受試物低劑量組(3.64 g/kg)可顯著性降低0.5 h 體溫,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劑量組(7.28 g/kg)可顯著性降低0.5 h~2.0 h 時間段的體溫,與對照組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和P<0.01);阿司匹林組可顯著性降低0.5 h~2.5 h 的體溫,與對照組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和P<0.01)。結果表明,銀馬抗病毒顆粒在多個時間點可顯著抑制內毒素致實驗兔的體溫升高,具有較好的解熱作用。結果見表3。

表3 銀馬抗病毒顆粒對內毒素致實驗兔體溫的影響
2.2.4 小鼠急性毒性試驗 給藥組動物除對照組和銀馬抗病毒顆粒331.13 g/kg 劑量組未見異常外,其他各組動物均在給藥后24 h 內不同程度地出現煩躁不安,活動增多,醉步,自主活動減少,毛發松散、嗜睡、死亡,具體的死亡動物數見表4。對死亡動物進行大體解剖,主要臟器腦、心、肝、肺、脾、腎、胃等均未見異常變化,其余存活小鼠也有嗜睡,自主活動減少,但24 h 后,其毛色、攝食、行為活動,二便均正常,無異常反應。用Bliss 法計算銀馬抗病毒顆粒單日3 次灌胃給藥,每次給藥容量為30 mL/kg,計算得LD50為397.203 g/kg,95%的可信區間為379.699 g/kg~415.514 g/kg。

表4 銀馬抗病毒顆粒急性毒性試驗動物死亡結果
銀馬抗病毒顆粒由連翹、牛蒡子、金銀花、射干、馬勃及蘆根六味藥組成,處方中的幾味中藥都具有抗炎、解熱的作用,盛可心等[6]報道連翹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病毒的作用,有研究[7-8]提示牛蒡子中木質素和生物堿具有鎮痛抗炎的作用,蘇連杰等[9]研究結果表明金銀花莖葉不同方法的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炎、鎮痛作用,雷玲等[10]對金銀花的解熱成分進行了初步探討,發現其中綠原酸和木犀草素沒有解熱活性,對其解熱、抗炎的確切成分仍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是常用的急性炎癥模型,以血管通透性改變為主,銀馬抗病毒顆粒能明顯抑制耳腫脹程度。瓊脂致大鼠肉芽腫模型是以排異反應為主的亞急性(慢性)炎癥模型,銀馬抗病毒顆粒對急性炎癥和慢性炎癥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提示銀馬抗病毒顆粒具有抗炎作用。在解熱實驗模型中,內毒素致進入機體后產生和釋放內生致熱原[11],從而使機體發熱,銀馬抗病毒顆粒能明顯抑制內毒素致實驗兔的體溫升高,呈劑量效應關系,提示銀馬抗病毒顆粒具有解熱作用,且劑量越大維持解熱的作用更明顯,時間更長。綜上,銀馬抗病毒顆粒具有抗炎解熱的作用。采用Bliss 法,銀馬抗病毒顆粒小鼠口服LD50為397.203 g/kg,95%的可信區間為379.699 g/kg~415.514 g/kg,相當于人用劑量的218.2 倍。我們的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銀馬抗病毒顆粒在體內外為均具有明顯的抗菌作用,還具有明顯抑制T 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超敏反應的作用[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主要癥狀是發熱、炎癥因子大量表達引發細胞因子風暴,進而導致免疫失衡,因此采用有解熱抗炎、免疫調節作用的中藥、中藥方劑,有利于更好地抗擊病毒[12]。銀馬抗病毒顆粒藥效學研究顯示,其在抗炎、解熱、抑菌及免疫調節方面均有明顯的作用。梁德東等[13]報告,銀馬抗病毒顆粒能較好地抑制炎癥性疼痛,有效降低LPS 誘導發熱大鼠的體溫,具有良好的利咽、抗炎、鎮痛、解熱等作用。方中含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14]中推薦的單味中藥,可能對抗擊病毒具有潛在治療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