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世紀以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學生市場發展研究

2022-03-11 06:54:33張頎寧團輝
高教探索 2022年1期
關鍵詞:結構

張頎 寧團輝

摘要:澳大利亞是較早開拓高等教育國際學生市場的國家之一,新冠疫情爆發前的近20年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規模整體上不斷擴大,在學生學歷、學科與來源國結構等方面呈現更加集中的特點,離岸國際學生市場的發展為澳大利亞彌補了危機時期的部分缺口,總體上澳大利亞高校對國際學生的依賴日益嚴重。2010-2013年國際學生市場的低谷期為澳大利亞提供了改革契機,其國際教育服務政策框架逐步完善,但改革舉措從整體上強化而非改變原有制度安排,貿易導向的國際學生市場發展道路難以逆轉。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政治經濟矛盾凸顯了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面臨的內在模式的結構性脆弱與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等諸多挑戰。

關鍵詞: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結構;路徑依賴;挑戰20世紀

80年代后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發生了顯著變化。在傳統上,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主要服務于文化交流、國際理解和對外援助。1985年全自費留學生政策獲得批準,比其國內學生收費政策的出臺還要早兩年,這標志著澳政府重新定義國際教育的性質,將其從對外援助轉變為服務貿易,到20世紀末澳國際學生市場體系形成。[1]此后,作為教育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積極倡導者,澳在國際學生市場中一直非常活躍,在教育服務貿易諸多領域,包括境外消費、跨境交付、商業存在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OECD《2020年教育概覽》(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0)的數據顯示,2018年澳占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流動市場的7.9%,位列第3位[2],2019年高等教育國際學生占全體學生的比重高達32.42%,位居主要國際學生接收國的前列。

早在21世紀初就有澳洲學者發出了警示:“過去十多年來,澳大利亞高校在活動和項目國際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這是以相當大的代價取得的。我們的高等教育面臨著無休止的成本壓力,在師生比例不斷下降的背景下實現了國際化,招生人數的大規模增長越來越多地依靠微薄的資金來維持。”[3]西蒙·馬金森(Simon Marginson)則認為,相較于英美高校,澳大利亞吸引國際學生的優勢在于留學成本低、距離亞洲國家近以及安全的社會環境和宜人的氣候,而非其優質的教育資源或獨特的教育內容。[4]他對澳國際學生市場發展的可持續性并不樂觀。近年來,中國也有學者對澳國際學生發展模式進行了批判性分析,如郭利華認為澳高校產業化發展雖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導致大學功能異化和基本精神喪失,需要引起警惕。[5]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學生市場近20年來發生了新變化,國際學生的規模、結構也呈現新特征。本研究選取澳教育、技能和就業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Skills and Employment)2004—2019年學生的統計數據[6](文中的數據來源如非特別說明均來源于此)來展現澳新世紀以來高等教育國際學生市場的發展歷程,分析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的發展路徑、風險與挑戰。

一、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新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國人員流動日趨頻繁,高等教育國際市場進入繁榮發展期。作為國際學生的重要留學目的地,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市場發展也進入快車道,并在此過程中呈現新的特征。

(一)國際學生規模的發展變化

2004年澳大利亞國際學生為228555人次,2019年達到521948人次,是2004年的2.28倍,年均增長率為5.66%,澳國際學生市場在21世紀初步形成后又得到較長時間的發展。不過從圖1可以看出,國際學生增速并不穩定,從增速變化上可以將其近15年的發展歷程劃分為2004-2010、2010-2013、2013-2019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延續了市場化以來的發展趨勢,國際學生人數不斷增長。2010-2013年是其發展低谷期,這一時期國際學生增速迅速下滑,2012年低至-2.7%。2014年后澳走出低谷,學生流入回暖,進入新繁榮期,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危機來襲。

為何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增速在2010-2013年這段時間會迅速下降?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從經濟因素上看,澳元升值導致其國際教育價格競爭力下降。2009年1月,澳元兌美元的匯率約為0.61,此后澳元進入上升通道,震蕩上升至2011年8月的1.11高點,最高升值約80%,直到2013年才進入下行通道。[7]澳元持續升值導致赴澳留學費用與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澳相對于英美等國的價格優勢減弱。第二,從社會因素上看,2009年前后澳國內相繼發生了多起針對印度裔留學生與移民的暴力襲擊事件[8],導致其開放包容的國際形象受損,留澳印度學生人數銳減,從2010年的21968人次下降到2012年的12640人次。作為重要的國際學生來源國,印度市場的下滑造成澳國際學生市場的波動。第三,從教育因素上看,2010年前后澳出現私立學校倒閉潮[9],對其國際教育聲譽產生了較大影響,影響了赴澳留學的信心。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2010-2013年澳國際學生市場的被動局面。為應對市場低迷,澳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提振市場,下文將進行詳述。

(二)在岸與離岸國際學生的發展情況

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可以分為:在岸國際學生(on shore overseas student)即在澳本土留學的學生,離岸國際學生(off shoreoverseas student)即在澳本土以外獲得澳大學學位的學生。離岸留學是澳國際學生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國際學生總數的1/4。2004年離岸留學為64020人次,2019年達到116678人次,增長了82%。國際學生的新生注冊人數相較國際學生總體人數的變動更能反映市場變化情況。圖2展現了澳2004-2016年在岸與離岸國際新生的發展情況,離岸與在岸留學二者共同屬于國際學生市場的組成部分,大體上在岸與離岸國際學生的走向一致,但是在2010-2014年兩者的走向恰好相反:當澳在岸國際學生市場由于匯率、社會環境變化陷入危機之時,離岸國際新生的增速加快;而當澳方著手改變相關政策吸引國際學生赴澳留學時,在岸留學迅速恢復,離岸留學的增速有所下降。也就是說在危機時期,離岸留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替代性角色,由于身處澳境外,離岸教育較少受國內環境變化沖擊,因而發揮了緩沖危機的作用。

(三)不同學歷層次國際學生的發展情況

研究型博士、課程碩士和學士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三種主要類型,約占澳高校學生總數的87%,也是國際學生主要選擇的學歷類型。具體來看,研究型博士國際學生數量從2004年的6436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22379人次,占全體博士的比例也提高到38.12%。一年期課程碩士是澳吸引國際學生的重要類別,近15年來波動比較大。2012年澳國際教育產業陷入低谷的一個重要表現即為課程碩士數量大幅下滑,2010年為86915人次,2012年下降到78300人次,較2010年萎縮了近10%。而澳國際學生市場走出危機的重要支撐也是課程碩士的迅速恢復,2012-2019年課程碩士國際學生凈增長129543人次,增幅達165%,占2012-2019年國際學生總體增長的65.31%。2019年課程碩士中國際學生的比例已經達到了61.41%,超過澳本國學生。學士學歷層次國際學生占全體學士學生的比例相對比較穩定,2004-2019年在20.11%至23.41%之間波動,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

(四)不同學科國際學生的發展情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9年澳國際學生的學科選擇總體變化不大,管理與商科始終占據首要地位,遠遠超過第二和第三大熱門專業即信息技術與工程技術兩類學科,三類學科合計占比達到2/3左右。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國際學生人數的增長,管理與商科、信息技術這兩大赴澳留學熱門學科人數均已超過澳本國的學生人數,工程技術專業所占比例也接近本國學生。結合前文國際學生學歷分布做交叉分類可以得出,2019年信息技術專業課程碩士人數為41627,占這一類別總數的90.6%,工程技術為81.51%,管理與商科則為79.13%,國際學生在這三種類別中已經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信息技術的比重在2012年有所下降,隨后恢復,這可能是由于印度學生赴澳人數波動造成的,相關研究表明印度學生赴澳大多學習信息技術專業[10]。

(五)國際學生的主要來源國家與地區情況

澳大利亞與亞洲地緣相近,這使得其在吸引亞洲國際學生流入上占據優勢,同時也造成其國際教育產業嚴重依賴亞洲國家。表3反映出澳國際學生主要來源國家與地區變化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前六大生源地均為亞洲地區,亞洲國家生源比例從2004年的81.68%增加到2019年89.85%。雖然澳試圖開拓其他國際學生市場,如南美、非洲[11]等,但效果并不明顯,對亞洲的依賴反而愈加嚴重。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始終占據首要地位,2019年達到17.08萬,比重也持續攀升,從2004年的16.24%增長到2019年的32.72%。印度市場波動比較大,但近年來增長比較快,成為國際學生第二大生源國。澳近年來積極開拓了尼泊爾和越南市場,兩國占比分別從0.28%、1.63%提高到6.16%和4.39%。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市場規模沒有明顯變化,占比有所萎縮。

綜上所述,近15年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呈現以下特點:第一,雖然國際學生市場經歷了2010-2013年的短期波動,但整體上呈增長趨勢,2014-2019年國際學生規模擴大了2.48倍,國際學生占全體學生比重不斷攀升,2019年高達32.42%。第二,離岸市場作為澳國際學生市場的重要類別在低谷期發揮了一定的緩沖作用。第三,課程碩士是2012年后國際學生市場發展的重要學位類別,研究型博士學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發展。第四,管理與商科、信息與工程等實用性學科仍然是國際學生赴澳留學的首選學習領域。第五,澳雖然試圖實現國際學生來源國多樣化,但實際上其對亞洲的依賴更為嚴重。總體上澳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國際學生市場更加深度地綁定在一起,呈現出貿易導向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二、國際學生市場波動期澳大利亞的改革策略

(一)強化質量監管

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10-2013年國際教育發展的不確定和低谷期提供了澳國際學生市場改革的契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加大了國際教育產業整治力度,出臺一系列措施強化管理,突出質量保障。2011年澳大利亞通過《高等教育質量保證與標準法案》(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Act),設置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TEQSA),取代2000年設置的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署(AUQA),統一原為各州政府的認證權力,采用“標準”與“風險”導向的規范模式,調整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框架。與AUQA不同,TEQSA擁有對未達到標準的高校進行制裁的法律權力[12]。此舉主要是為了消除國際學生對澳國際教育服務質量的疑慮,維持澳學歷文憑品牌價值,強化澳國際市場競爭力,以保持并擴大國際教育輸出規模。2011年澳大利亞發布《亞洲世紀中的澳大利亞》(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白皮書,鼓勵澳洲高校加強與亞洲國家高校在教學與研究上的合作關系,實施與重點國家建立緊密關系的戰略,與企業界合作開拓教育市場機會。[13]

(二)優化接收環境

澳方還于2012年出臺簡化簽證審理辦法和簽證流程,縮短簽證辦理周期。2013年又出臺國際學生畢業后工作簽證(post-study work visa)政策,允許國際學生畢業后可在澳最多工作4年以獲取其他工作或移民簽證。澳政府積極營造安全開放的留學社會環境,修復因排外事件造成的與印度等國關系裂痕。這些舉措增強了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澳國際學生市場回暖。

(三)促進高校參與國際學生市場競爭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財政政策明確劃分了國家承擔的高等教育財政責任邊界,即政府只承擔維持高校正常運轉的經常性財務支出,其余部分由接受教育服務的需求方負擔。從圖3可以看出澳大利亞高校總收入從2011年236.59億澳元增長到2019年365.19億澳元,其中政府資助收入2012年增長了10.34%,但隨后增速迅速下降,2013年至2019年政府資助收入年均增長僅為2.39%,2019年政府資助收入占比下降到48.69%。與此同時,國際學生學費收入占比在2013年后迅速增長,2013年至2019年國際學生學費收入年均增長高達15.10%,占比在2019年達到27.32%。政府資助收入比重的下降與國際學生的上升既是國際學生市場繁榮的結果,又是推動國際學生不斷增長的動力。

2011年前后澳大利亞推出的改革舉措從整體上強化而非改變了原有的制度安排與政策框架。2013年澳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選舉中戰勝工黨成為執政黨,但推動國際教育的市場化戰略已經成為跨黨派的共識。在新自由主義思想影響下,政府將自身定位為市場機制的監督者和保障者,甚至推動者。以2016年澳方發布的《2025年國際教育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25)為例,該文件建議重視積極的學生體驗,為澳方與海外機構之間合作關系提供更多激勵,促進高校與政府尤其是海外企業之間聯系,鼓勵高校參與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區域教育中心,改革簽證制度以及加強競爭、營銷和推廣等。[14]這些改革舉措基本上是澳之前開展國際學生市場競爭舉措的進一步完善,并沒有改變國際學生市場的產業化定位。2013年以后澳國際學生市場繼續繁榮,促使其在教育產業化、推動教育服務貿易出口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從歷史制度主義理論視角來看,社會制度變遷過程存在著路徑依賴現象,即歷史上某一時間建立的制度將對后來的政策選擇產生約束作用。受到配套制度日趨成熟、既得利益群體壯大以及改變發展道路的成本高昂等因素影響,一旦一個國家或地區選擇了某條發展路徑,將在很大程度上沿著既定路徑發展下去。[15]澳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教育產業化道路,服務貿易導向的國際學生市場發展路徑難以逆轉。國際學生給澳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國際教育是當前澳第四大出口部門,僅次于鐵礦石、煤炭和天然氣,2019年創造了400億澳元的經濟價值。其中,173億澳元是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學費收入,228億澳元是國際教育帶動的當地經濟收益。[16]隨著教育服務政策框架的逐步完善,澳對國際學生市場依賴日益嚴重,無論是政策的供給方(政府)還是該政策框架的實踐者(高校)都被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所塑造,并被鎖定在市場供給體系中。

三、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發展的挑戰

澳大利亞貿易導向的國際學生市場發展道路使其成為國際學生的重要留學目的地,提升了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帶動了澳服務貿易出口和國內經濟發展。應該說,這一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這也是過去十幾年來澳政府和高校都大力推動的原因所在。但另一方面,它面臨的內在模式與外在環境風險對其可持續發展都提出了挑戰。

(一)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內在模式風險

第一,貿易導向的國際學生市場存在結構性脆弱。

自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形成以來,國際學生流動不再單純服務于文化交流、科研合作,也不再是對外援助時期外交政策的衍生品,而更多地成為經濟目標的附庸,國際教育發展的主導理念指向了經濟收益,經濟動力支撐了國際學生市場的繁榮,但這也導致高校對國際學生過度依賴。2019年澳國際學生占比高達32.42%,國際學生學費收入占比高達27.32%。規模發展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規模風險,過度依賴國際學生市場在面對學生流動的“暫停”局面時表現出應對系統的脆弱性以及社會易受傷害性(social vulnerability)。

對很多高校來說,向海外學生出售教育服務能夠快速獲取收入,而且對院校維持正常運行也非常關鍵。但為了繼續維持國際學生的規模,來自國際教育的部分收入又不得不重新投入到市場營銷和廣告推廣等活動中。隨著學生規模的擴大,澳高校并沒有相應地增加教師數量,降低師生比。以QS2021排名得分為例,澳八校聯盟成員總平均得分是71.53分,國際學生指標得分為99.68分,師生比指標平均得分僅為22.43分。[17]這反映出澳國際學生市場發展對其國際排名有一定的貢獻,但澳高校在教師資源的投入上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態。有研究認為澳大學不斷致力于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但往往將資源投入到有市場推廣亮點的學習設施、數字環境和學生服務等方面,又通過提高生師比來減少學校支出成本。[18]

同時,澳大利亞國際學生的結構存在嚴重失衡,國際學生過于集中在實用類專業和短期課程上。如前所述,一年制課程碩士以及商科、信息技術等學科門類已經成為國際學生主導的結構類別,低成本、高利潤、周期短的專業和學位類型發展迅速,短期內難以獲利的人文社會科學以及基礎學科則受到擠壓,這對教學質量和基礎科研能力造成了較大影響。[19]而院校基礎科研能力是澳大利亞得以長期維持其國際教育聲譽的關鍵。澳高校都面臨著激烈的國際學生市場競爭壓力,迫使許多高校思考在維持現有市場的同時如何培育新市場。

第二,澳大利亞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成本不斷攀升。

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教育中心的出現,為澳大利亞教育機構通過適當的合作關系推行海外辦學模式提供了機會。2014年澳高校在海外開設了821個跨國項目[20]。不過在海外建立實體機構是一項重大投資,需要大量資本支出,而且商業利益可能不會立即顯現。新南威爾士大學在新加坡的校區規劃最終實現10000名的學生規模。盡管新加坡政府對該機構進行了投資,但該機構仍未能實現收支平衡,僅開學一個學期后就關閉。[21]建立實體跨境高等教育機構的潛在風險可能是澳近15年來離岸教育市場比例沒有實質性增長的原因。

同時跨境教育輸入國的相關政策要求不斷提高,比如2020年7月,中國教育部公布了《外籍教師聘任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教育機構或者外籍教師不得以密集安排課程等明顯不合理的方式實施短期集中授課”,“同一聘期內,外籍教師只能與一個教育機構簽訂合同,取得一個備案號碼”。[22]雖然該辦法還未成為正式的政策規定,但這反映出中國對跨境教育質量保障的要求逐步規范。由于澳大利亞跨境教育普遍采用飛行教學(fly-in-fly-out)模式[23],因此,為符合中國以及其他教育輸入國不斷提高的政策要求,其展開實體跨境教育服務的成本也將大幅提高,這進一步增加了澳開拓國際市場的風險。

(二)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發展的外在環境風險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對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發展造成巨大沖擊。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并沒有顯示出增速減緩的趨勢,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澳國際教育的發展步伐。根據澳內務部(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學生簽證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12月澳共發放了220640份高等教育學生簽證,而受疫情影響2020年1月至12月共發放了142276份簽證,比上年同期減少35.52%[24]。不過與2012年的低谷期相比,澳高校對國際學生市場的依賴性更強,疫情對大學的沖擊也更大。以中央昆士蘭大學為例,該校2020年度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國際學生人數從2019年的8594人減少到2020年的5752人,來自國際學生的收入減少了5380.3萬澳元,為應對大學財政危機,中央昆士蘭大學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削減了20%,裁員209位教職員工,取消了79個崗位,關閉了部分校園。[25]

其次,對外關系出現變動的風險。

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嚴重依賴亞洲國家,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國際學生占比接近50%。因此,澳方與相關國家關系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這些國家學生赴澳留學的意愿。近年來,澳對華政策發生了明顯轉變,澳國內政客不斷炒作所謂的“中國滲透論”和“中國威脅論”,在澳中國留學生也成為被調查的目標,理工學科的赴澳留學簽證受到限制。[26]澳大利亞高校與中國高校的合作關系也不斷受到審查。2020年12月,澳通過了《對外關系法》(Australia’s Foreign Relations Bill 2020),賦予聯邦政府取消高校與外國簽署的“違反澳大利亞外交政策”協議的權力。

第三,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社會政策面臨新挑戰。

自20世紀70年代廢除“白澳政策”以來,多元文化政策成為澳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最近幾年在西方社會興起的民粹主義浪潮席卷了澳大利亞,極右黨派及政治人物打著民族主義大旗高調反對外來移民,在澳國內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新冠疫情暴發后,澳國內針對亞裔學生的歧視性事件增多,中國留學生更是首當其沖。鑒于此,2020年6月,中國教育部發布了2020年第1號留學預警,提醒廣大留學人員做好風險評估,當前謹慎選擇赴澳或返澳學習。[27]一方面,民粹主義浪潮的興起破壞了澳作為開放、包容留學目的地的形象;另一方面,一些學生赴澳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移民澳大利亞,若今后工作或移民政策受限,這些學生對赴澳留學計劃自然會重新考慮。

第四,跨境在線教育的市場準入壁壘尚未消除。

對于跨境在線教育的推廣,澳大利亞一直不遺余力。在2020年10月26日舉辦的“國際化與學生流動·中外合作辦學研討會”上,澳駐華使館教育與研究公使銜參贊賀蓉歌女士(Brooke Hartigan)在致辭中提到:“在線教育如果成為中澳合作的組成部分,將會進一步加深兩國跨國教育的聯系,會使我們合作機會大大增加……澳大利亞對在線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在世界各地我們都在保證在線教育質量,我們對提供在線教育機構的要求與其他形式機構的要求是一樣的”。然而跨境在線教育從整體上來看還屬于政府高度管制的領域,教育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較低。[28]在2020年11月簽署,2022年1月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中,雖然新西蘭、泰國、老撾、緬甸等國家對教育服務跨境提供的市場準入沒有限制,但澳國際學生主要生源國如中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都對此不做承諾,沒有開放跨境在線教育服務市場。澳推廣跨境在線教育的模式和學位未得到主要生源國的認可,市場準入壁壘尚未消除。

最后,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面臨競爭加劇的風險。

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市場始終面臨英國、美國、加拿大甚至新西蘭的競爭,而這些國家國際學生占比都遠低于澳,這意味著它們有更大的潛力來增加國際學生入學人數。疫情可能造成國際教育較長時間的衰退,國際學生市場在后疫情時代將進入修補期和穩定期,持續增長勢頭難以恢復。[29]受疫情影響,許多西方國家高校都出現財務危機,擴招國際學生是應對危機的普遍選擇,澳國際學生市場在后疫情時代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同時,澳大利亞也面臨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競爭,這些傳統上澳國際學生的重要生源國已轉變成新興的國際學生市場競爭者。它們強調流入流出平衡,通過提高本國高等教育質量、建立區域教育中心參與國際學生市場競爭。[30]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國家所吸引的學生市場與澳主要生源市場存在高度重合。“亞洲的世紀”不僅是澳國際教育發展的機會,也會給澳高校帶來相當大的挑戰。

四、結語

縱觀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市場近20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澳成功實現了國際學生規模與收入雙重增長,但國際學生市場的成功反饋加強了澳政府對高等教育財政撥款限制以及高校商業文化的盛行。國際學生市場持續繁榮掩蓋了澳貿易導向發展道路的風險與脆弱性,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政治經濟矛盾使得澳國際學生市場風險浮出水面。這表現為國際學生市場規模增長潛力受限,國際學生市場結構失衡,跨境教育與在線教育短期內沒有實現重大突破,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增大等等。但當前面臨的挑戰也構成了澳國際學生市場發展理念和結構變革的關鍵節點,如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所言,風險破壞了現存秩序的穩定,但也可以被視作通往構建新制度的關鍵一步。[31]澳國際學生市場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澳方積極正視國際學生產業化、貿易化發展理念與道路的利與弊,反思過度商業化、市場化以及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國際學生招生與培養是教育活動、商業活動、文化交流活動的混合體,應避免將國際學生的經濟價值凌駕于教育及文化交流等價值之上。

參考文獻:

[1]蔣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市場的形成與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2):21-22.

[2]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0[EB/OL].(2020-12-28).http://www.oecd.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

[3]WELCH.Going Global Internationalizing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in a Time of Global Crisis[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2,46(4):433.

[4]MARGINSON S.Global Position and Position Taking:The Case of Australia[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1):5-32.

[5]郭利華.教育產業化背景下大學功能的演變和異化:以澳大利亞大學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4,36(5):93.

[6]Department of Education,Skills and Employment.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EB/OL].[2020-12-28].https://www.education.gov.au/student-data.

[7]新浪財經.澳大利亞元美元匯率[EB/OL].[2020-12-28].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hq/AUDUSD.shtml.

[8]王希怡.印度留學生在澳遭襲致死[N].廣州日報,2010-01-06(A11).

[9]中國領事服務網.澳大利亞學校倒閉涉我留學生最新安置情況[EB/OL].[2020-12-28].http://cs.mfa.gov.cn/gyls/lsgz/lqbb/t675552.shtml.

[10]項飚.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產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6-17.

[11]Australian Trade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Growth and opportunity in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EB/OL].[2020-12-28].https://www.austrade.gov.au/Australian/Education/Services/australian-international-education-2025/growth-and-opportunity.

[12][20]LIM B,SHAH M .An examination on the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 of Australia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2017,31(3):254-264.

[13]Australian Government.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EB/OL].[2020-12-28].http://asiancentury.dpmc.gov.au/white-paper.

[14]吳雪萍,梁帥.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戰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1):101-106.

[15]李秀峰.制度的持續性特征及約束功能:對歷史制度主義公共政策研究框架的探索[J].中國行政管理,2013(10):77-82.

[16]Universities Australia.Inquiry into diversifying Australias Trade and Investment profile[EB/OL].[2020-12-28].https://www.universitiesaustralia.edu.au/media-item/inquiry-into-diversifying-australias-trade-and-investment-profile/.

[17]Q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021[EB/OL].[2020-12-28].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1.

[18]潘鵬飛.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擴張:緣起、困境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106-107.

[19]趙強.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發展探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1,38(2):85-90.

[21]SAKAMOTO R,DAVID W.Chapman.Cross-border partnerships in higher education:Strategies and issues[M].Routledge,2012:46.

[2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外籍教師聘任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EB/OL].[2020-1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48/202007/t20200721_474014.html.

[23]SMITH K.Exploring flying faculty teaching experiences:motivation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4,39(1):117-134.

[24]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Student visa and Temporary Graduate visa program reports[EB/OL].[2020-12-28].https://www.homeaffairs.gov.au/research-and-statistics/statistics/visa-statistics/study.

[25]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CQUniversity 2020 Annual Report[EB/OL].[2021-04-19].https://www.cqu.edu.au/about-us/structure/governance/annual-report.

[26]ATTHEW D.Federal Government launches investigation into foreign interference at Australian universities[EB/OL].[2020-12-28].https://www.abc.net.au/news/2019-08-28/concerns-chinese-communist-party-infiltration-university-review/11455588.

[27]教育部.教育部發布2020年第1號留學預警[EB/OL].[2020-1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6/t20200609_464131.html.

[28]CARRINGTON R,MEEK L,WOOD Q.The role of furth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7,53(5):561-577.

[29]馬萬華,張頎.新冠疫情對國際學生流動的影響與中國的策略選擇[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4.

[30]SHENG-JU C.Shifting patterns of student mobility in Asia[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12,25(2):207-224.

[31]貝克,鄧正來,沈國麟.風險社會與中國:與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的對話[J].社會學研究,2010,25(5):208-231.

(責任編輯陳志萍)

收稿日期:2021-04-19

作者簡介:張頎,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寧團輝,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鄭州/450001)

*本文系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2020年度立項規劃課題“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影響和對策研究”(項目批準號:2020-G53)的研究成果。

2347501705288

猜你喜歡
結構
DNA結構的發現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循環結構謹防“死循環”
論《日出》的結構
縱向結構
縱向結構
我國社會結構的重建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1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激情综合激情|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久久国产乱子|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69av在线|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性视频一区| 在线a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第1页|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区|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2019国产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视频一| 97在线碰|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www精品久久|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一级α片|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99精品影院|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不卡| 高h视频在线|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无码人妻免费| 亚洲手机在线| 99ri国产在线|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午夜色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国产日本视频91|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