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佐 李鎵 咸春龍







摘要:高校勞動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粵港澳大灣區6所高校689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研究表明,當前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較高,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但不同群體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存在差異:生源地為農村和鎮區的學生高于城市的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專以下的學生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的學生,非獨生子女學生高于獨生子女學生。行為投入方面:大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處于中等水平,且參與動機多元,從高到低依次為個人能力提升、豐富學習體驗、求職信號傳遞、知識獲取、物質利益回報和個人興趣滿足。學習收獲方面:大學生通過勞動教育學習收獲整體較多,大部分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對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影響因素的進一步考察發現,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參與動機和行為投入均對學生的學習收獲有正向預測作用,而學生的性別、專業、年級等人口學變量因素的影響不顯著。最后,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了提高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教育;價值認同;行為投入;學習收獲;大學生勞動教育
一、引言
勞動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蘊含著深厚的價值意蘊,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多重育人功能。一直以來,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勞動教育做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關鍵環節等實施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各高校也紛紛出臺了相應的方案、意見和行動計劃等文件。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成為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學術界對大學生勞動教育這一話題也進行了十分熱烈的探討。梳理發現,目前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于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價值意蘊、生成邏輯等核心認識問題的理論闡釋。例如,張海生從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角度闡釋了高校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1]。王麗榮等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從培養時代新人、完善教育體系、實現中國夢三個不同的層面闡釋了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2]。荀禹等通過對勞動教育內涵與外延的再分析,探討了勞動教育的“實踐機理”與“實踐機制”[3]。二是關于勞動教育理念、政策與實踐等方面的理性反思。陳斌認為,勞動教育觀念機械化、目標工具化、主體單一化、實踐“去生活化”等問題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頑疾舊象,豐富勞動教育價值內涵、踐行勞動教育個體功能、轉變勞動教育實踐邏輯等應該成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遵循[4]。余輝認為,勞動與教育相交狀態是勞動教育的理想狀態,然而現實中勞動和教育常常處于包含、被包含以及相互割裂的狀態,導致勞動教育出現異化現象,在勞動實踐中回歸教育之真、在情感烘托中引領善的真諦、在關注個體中啟迪心靈之美、在多元教育中培育完整的人是實現勞動和教育兩者深度融合的紓解之策[5]。程豪則認為,勞動教育的社會工具取向帶來工具價值和生命主體的沖突,從外在設計到內源發展以實現人的勞動自覺和生命成長是當前勞動教育變革的可能邏輯[6]。此外,還有不少學者通過回顧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歷史演變,反思我國勞動教育現實困境的原因與歷史經驗。例如,周繼良等通過對建黨100年來高校勞動教育政策、意見及其內容的分析,闡述了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的發展脈絡、沿革嬗變與探索經驗,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勞動教育制度的對策與建議[7]。三是關于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索。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既需要宏觀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也有賴于中觀層面各高校的改革探索,還需要微觀層面各建設要素的優化提升。徐長發從宏觀層面闡述了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基本邏輯[8],岳海洋從創新理念、拓展平臺、完善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9],林克松等從價值、認識和實踐三個層面闡釋了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跨界融合的邏輯遵循與行動策略[10],呂艷嬌等則探討了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11]。
·大學生成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圍繞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生成邏輯、價值意蘊、歷史演變、政策反思、實踐探索等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對勞動教育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指引。然而,以往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理論分析為主,實證研究略顯不足,大量研究系從學者角度的現實觀察或是理論思辨。學者們主要是基于自身經驗或理論分析闡述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看法,總體上實證研究還比較少。二是在研究視角上,盡管關于大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真實體驗、收獲、參與意愿等課題備受關注,然而來自作為受教育者——學生的聲音還比較缺乏。對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勞動教育,學生如何認識和參與勞動教育等問題并沒有太多的關注。忽視學生的聲音,顯然既不利于我們全面理解和把握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存在問題,也不利于勞動教育成效的衡量。探索新時代條件下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須建立在準確理解和把握高校勞動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因此,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進行調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有鑒于此,本文聚焦于學生個體層面,通過問卷調查法考察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行為投入和學習收獲情況,為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效性的策略,改善大學生勞動教育效果提供參考。本次調查試圖回答以下問題:(1)在學生心中,勞動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參與意愿如何?(2)不同群體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是否存在差異?(3)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在能力、態度、觀念等方面有何收獲,哪些因素影響到學生的勞動教育收獲?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與內容
本文采用自編量表來了解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行為投入和學習收獲情況。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學生背景信息、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以及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四個部分。學生背景信息包括性別、專業、年級、生源地、成績排名、家庭經濟情況、父母受教育程度、畢業后打算、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家庭第一代大學生10個題項。勞動教育價值認同方面則設置了8個題項來測量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知和參與意愿。勞動教育行為投入方面參考張海生關于勞動教育的分類[12],從理論性勞動教育、生產性勞動教育、服務性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性勞動教育、創造性勞動教育和生活性勞動教育等維度設置了9個題項,勞動教育參與動機方面設置7個題項。勞動教育學習收獲自評量表部分旨在測量大學生參與勞動教育后的特定收獲,根據大學生勞動教育目標并結合訪談分析,從能力提升、價值觀塑造、知識獲取等方面設置了9個題項。
此外,為挖掘大學生勞動教育參與背后的動機和收獲,了解大學生參加勞動教育過程中的切身體驗,本文還運用了半結構型訪談法,對S大學一部分大學生作了額外的訪談。訪談的主要問題包括(不限于此):你對勞動教育有了解嗎,你有參加過哪些形式的勞動教育,你參加勞動教育的動機是什么,你在參加勞動教育過程中有什么特別深的感悟或體會,你在參加勞動教育過程中有什么收獲,你在參加勞動教育過程中有什么不好的體驗或者好的體驗。
(二)研究對象
本文數據來源于粵港澳大灣區6所高校開展的調查,其中包括1所985大學、2所211大學和3所行業特色型(財經特色、農業特色和工科特色)大學。調查對象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學生來源涵蓋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不同的學科專業。為保證問卷內容的真實性,本次調查采取匿名方式填寫。在問卷填寫前進行了說明,告知學生答案沒有對錯之分且問卷僅限于學術研究,并會對相關信息進行嚴格保密。通過實地調查和“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平臺進行。基于目的抽樣和方便抽樣原則發放問卷,剔除答題時間少于1分鐘的問卷后最終共收到有效問卷689份,調查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半結構化訪談以S大學9名不同專業學生為對象,通過一對一的形式進行提問,訪談過程中在聚焦主要研究問題的同時,也保持訪談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訪談活動并不局限于面對面的形式,也通過郵件、QQ、電話、微信等通訊方式進行。
(三)量表信效度分析
運用SPSS22.0軟件對樣本數據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由表2可知,樣本數據KMO值為0.949>0.7,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19472.840,顯著水平p=0.000<0.01,達到非常顯著水平,說明本文樣本數據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同時,采用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驗證問卷信度,量表α系數為0.945,表示問卷信度良好(Cronbach’s Alpha的值超過0.7表示信度良好,數值在0.6~0.7為可以接受)。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
1.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普遍較高,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是指大學生對勞動教育本身蘊含的價值的認可、接受,并愿意參與該行為的過程。本文從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知和參與意愿兩個維度設置了8個題項來測量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調查數據顯示,所有題項的得分都在3以上,認為“參加社會勞動是獲得本科學士學位的必要條件”和“大學生參加勞動教育是進入社會前的必修課”這兩個題項的平均得分也均在3以上,希望學校加強勞動教育方面的題項平均得分超過3.4,“希望學校提供更多勞動教育實踐機會(支教、“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這一題項的均值得分更是達到了3.8。這說明,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較高,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且參與意愿較高,特別是參與支教、“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的意愿較高。具體如表3所示。
2.不同群體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存在差異
為驗證不同性別、專業、生源地、學業成績、家庭經濟情況、父母學歷等學生群體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是否存在差異,本文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學生群體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表,具體如表4所示。
從上表4可知,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學業成績、不同家庭經濟情況的學生群體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生源地學生、父母不同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獨生子女這幾個群體特征的學生對勞動教育態度存在顯著差異。相比而言,生源地為農村和鎮區的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高于生源地為城市的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下的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學生,非獨生子女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高于獨生子女學生。
(二)大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
1.大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處于中等水平
本文從理論性勞動教育、生產性勞動教育、服務性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性勞動教育、創造性勞動教育和生活性勞動教育等維度設置了9個題項來測量大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情況。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4級或5級量表進行測量,4級量表從1到4分別表示從不、偶爾、經常、很經常;5級量表從1到5分別表示0次、1次、2次、3次、3次以上。數據顯示,大學生各維度勞動教育行為投入都處于中等水平,具體如表5所示。根據調查和訪談結果,大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總體處于中等水平的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幾點:從學生層面來看,盡管大部分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都較高,但是由于學業繁忙、機會缺少等主客觀原因最后未能付諸行動,導致實際參與度不高。從學校和社會的角度,當前高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也存在明顯問題,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以及缺乏完善的勞動教育管理機制等原因都是影響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的主要因素。調查中不少學生就表示:“希望學校創新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提供更多的支教、“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勞動教育實踐機會”。也有同學表示:“不少學生出去實習只能做一些雜活,沒意思,倒不如在學校好好學習”。還有同學表示:“學校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其實同學們對于這些活動有時候知道的還是比較少,也不知道怎么去參與”。
2.大學生勞動教育參與動機多元,從高到低依次為個人能力提升、豐富學習體驗、求職信號傳遞、知識獲取、物質利益回報和個人興趣滿足
結合訪談和文獻梳理,本文從知識獲取、能力提升、興趣滿足、求職信號傳遞和利益回報等方面共設置7個題項來測量大學生勞動教育參與動機,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從調查數據可知,所有題項的得分都在3.7以上,認為“參加勞動教育可以豐富個人學習經歷”和“參加勞動教育可以提高實踐(動手)能力”這兩個題項的平均得分均在4.0以上,其它題項的得分也均在3.7以上,這說明,大學生勞動教育參與動機多元,且從高到低依次為個人能力提升、豐富學習體驗、求職信號傳遞、知識獲取、利益回報和個人興趣滿足,具體如表6所示。訪談中,好幾位學生表示:“參加支教、兼職等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想豐富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體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發現更多的可能”。也有學生表示:“希望多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既能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對于平時所學的專業知識也能夠有更深的理解”。還有學生表示:“平時大家都是在學校里學習,和工作時畢竟還是有些差別,參加勞動教育的話就能更靠近未來的職場,能學到一些實踐性的技能,這樣相對來說會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一些更清晰的認識”。
(三)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
1.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整體較多,大部分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通過勞動教育使教育對象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勞動教育價值觀[13]。結合訪談和文獻梳理,本文從大學生觀念轉變、價值觀塑造、能力提升等方面設置了9個題項來測量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對大學生勞動教育收獲認知的調查顯示,通過勞動教育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勞動態度、價值觀念等各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提升。由表7可知,所有題項的平均得分均在3.7以上,能力提升方面的題項得分均在3.8以上,“認識到做人要嚴謹踏實”和“認識到沒有毅力和耐心很難做成事”這兩個題項的得分更是達到了4.0以上,這說明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整體較多,大部分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通過勞動教育學習,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技能等方面都能獲得提升。
2.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行為投入對勞動教育收獲的影響
學生的性別、年級、專業、成績排名、生源地等人口學變量可能會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學習收獲產生影響,本文采用逐步回歸策略首先將人口學變量(性別、年級、專業、成績排名、生源地等)為自變量,學生勞動教育收獲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所有變量全部不顯著。為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的影響因素,以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收獲為因變量,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行為投入等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以進一步驗證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參與動機等因素尤其是勞動教育行為投入對勞動教育收獲的影響。結果顯示,模型的Durbin Watson值為1.980,VIF值均小于10,模型的P值為0.000<0.01,表明回歸模型擬合較好。根據表8所示,所有自變量的P值均小于0.05,呈現出顯著性,且回歸系數β為正,說明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參與動機和行為投入均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學習收獲有正向預測作用。學生參與意愿越強烈、對勞動教育價值認同越高、勞動教育行為投入越大,從勞動教育中所收獲的回報也越大。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調查與訪談發現,價值認同方面,當前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普遍較高,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但不同群體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存在差異:生源地為農村和鎮區的學生高于城市的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的學生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的學生,非獨生子女學生高于獨生子女學生。
行為投入方面:大學生勞動教育行為投入處于中等水平,且參與動機多元,從高到低依次為個人能力提升、豐富學習體驗、求職信號傳遞、知識獲取、物質利益回報和個人興趣滿足。
學習收獲方面:大學生通過勞動教育收獲整體較多,大部分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對勞動教育學習收獲影響因素的進一步考察發現,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參與動機和行為投入均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學習收獲有正向預測作用,而學生性別、專業、成績排名等人口學變量因素的影響不顯著。
(二)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提升高校勞動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各高校提升大學生勞動教育效果提供參考。
1.引導和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和勞動態度
一是要在平時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教育,特別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武裝學生頭腦,幫助學生理解勞動在個人成長、個人價值實現和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和勞動態度,讓“勞動四最”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在調查和訪談中也發現,不少學生表現出希望學校開設更多的勞動教育課程和多邀請勞動模范進校舉辦勞模大講堂的意愿或傾向。二是要營造“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學習勞模精神”的校園文化和氛圍,積極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高校要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上街頭、走向農村,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掛職鍛煉、專業咨詢等社會實踐活動。高校要經常性的開展“勞模大講堂”“大國工匠進校園”“西部志愿者宣講”“勞動教育主題班會”等活動,利用各種途徑廣泛宣傳勞動模范人物的事跡,讓師生感悟勤勞勇敢、艱苦奮斗、淡泊名利、自強不息的勞動精神,激發學生勞動教育參與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爭做新時代奮斗者。
2.建立貫穿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
一是要科學設置勞動教育課程,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勞動教育納入課程教育體系。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形成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二是要以項目制社會實踐為依托,促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參與。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可度高,但是實際參與度處于中等水平,這與當前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有關。在調查和訪談中就有不少學生表示:“希望學校能提供更多的科研項目,以及“三下鄉”和“互聯網 +”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參與機會。因此,高校要加大項目經費投入和加強項目過程管理,不斷完善社會實踐活動項目體系。要以各類項目制為依托,推進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全面鍛煉大學生各方面能力。三是要通過加大與企事業單位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力度,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加強勞動教育平臺和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穩定、優質的見習、實習、實訓機會。通過上述舉措,建立貫穿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立體化的大學生勞動教育體系。
3.構筑完善的勞動教育支持保障體系
為推動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高校需要在組織機構、物質經費、配套制度等方面給予保障。組織機構層面,可以加強現有機構職能或成立由校領導牽頭的組織機構負責統籌全校勞動教育,教務處、學工部、校團委和各二級學院等部門分別按照相應的職責在該機構的領導下組織實施畢業實習、勤工助學、社會調研、志愿服務、“挑戰杯”等各類勞動教育活動。物質和經費保障方面,高校要加大勞動教育經費投入,加強勞動教育經費管理,特別是要有專項資金投入作為保障,不隨意挪作其它用途。例如,高校每年以專項經費的形式資助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暑假社會調研、開展學術研究、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等。同時,高校也要最大限度爭取社會力量關注和支持,為學生開展各類勞動教育活動提供經費支持和保障。此外,在勞動教育考核評價、勞動教育學分認定、勞動教育獎勵表彰、勞動教育項目管理、教師考核激勵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通過建立健全勞動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構筑完善的勞動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確保勞動教育組織科學和勞動教育高效實施。
參考文獻:
[1][12]張海生.高校勞動教育的意涵、價值與實踐:一種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21(1):53-59.
[2]王麗榮,盧惠璋.論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J].高教探索,2020(7):114-118.
[3]荀禹,朱成科.“實踐機理”與“實踐機制”:勞動教育理論空間建構探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0(11):5-9.
[4][13]陳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旨趣與邏輯轉向[J].大學教育科學,2021(4):62-69.
[5]余輝,劉曉鵬.解構與紓解:勞動教育的異化與回歸[J].大學教育科學,2021(3):46-53.
[6]程豪.從外在設計到內源發展:勞動教育變革的可能邏輯[J].大學教育科學,2021(3):54-62.
[7]周繼良,吳肖.尋根問路:中國共產黨對高校勞動教育的百年探索與經驗啟示[J].重慶高教研究,2021,9(4):16-29.
[8]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9]岳海洋.新時代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3):100-104.
[10]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認識與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19(2):57-63.
[11]呂艷嬌,姜君.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價值、困境與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1(4):116-124.
(責任編輯賴佳)
收稿日期:2021-08-05
作者簡介:周君佐,廣東財經大學教務處科員;李鎵,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講師;咸春龍,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通訊作者。(廣州/510642)
*本文系廣東省2020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必修課為例”(2020-251);廣東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流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2019-260)階段性成果之一。
279850170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