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珍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經管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出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首次將科技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放在了核心位置?!陡=ㄊ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今后五年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民營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升”,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心無旁騖辦實業,掀起新一輪創新創業大潮”。2020年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民營經濟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3%,增速比GDP高1%,占全省GDP比重為68.4%,對全省GDP增長貢獻率達89.7%。福建是民營經濟的發軔之地,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民營企業是民營經濟的重要微觀主體,在福建經濟發展中具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重要地位。因此,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對福建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高質量發展”這一概念,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以創新為指引,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戰略目標[1]。由于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涵蓋了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方面的解讀,涉及內容相當廣泛,學界和業界對高質量發展的定義莫衷一是。要研究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界定“高質量發展”對民營企業的內在要求,從而把握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和頂層設計。企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微觀主體,技術創新水平和能力是其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是企業實現全生命周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2]。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于研發投入與創新引領[3]。隨著民營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與日俱增,科技創新作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4],技術創新成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5]。因此,提高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6]。綜上,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取決于自主創新[7],本文認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在于創新。福建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科技創新成為福建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2021年10月15日,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在2021年福建省民營企業100強發布會上指出,創新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①。2021年10月11日,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發布的“2021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2021民營企業發明專利500家”榜單顯示,分別有19家和27家福建企業上榜。2021年,福建省首次發布“創新型民營企業100強”,該榜單以企業研發投入、專利數量和市場競爭力等為綜合考量。本次上榜的100強創新型企業研發經費總額達201.52億元,較上年增長13.85%;累計國內有效專利25 476項,累計國外有效專利1 389項。
根據福建省工商聯發布的2021年福建省創新型民營企業百強榜單,當前福建省民營企業創新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地區分化明顯,廈門、福州和泉州成為民營企業創新高地(詳見圖1);二是行業集中度高,信息、通信和電氣產業創新能力顯著(詳見表1)。具體而言,民營企業研發經費投資金額與民營企業入圍本次榜單數量均集中在福廈泉三地,這表明省會福州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廈門、泉州擁有較好的創新生態和政策福利等,這些要素進一步吸引了具備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民營企業落戶上述三所城市,形成地區集聚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寧德入圍本次100強榜單的民營企業雖然只有3家,但其研發經費總額高達399 798萬元,僅排在福州、廈門之后,位列全省第三,甚至超過泉州(研發經費總額為247 089萬元)。究其原因,行業龍頭的引領作用不容小覷。寧德上榜的3家民營企業中,能源業巨頭寧德時代榮登榜首,為寧德民營企業創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帶領作用。

圖1 2021年福建省創新型民營企業100強地區分布圖
與此同時,數據表明(詳見表1)2021年福建省創新型民營企業100強主要集中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屋建筑業、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中,7個行業研發經費突破億元大關;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研發經費高居榜首,達46.97億元;土木工程建筑業只有1家企業入圍,研發經費僅為1 522萬元。這顯示當前福建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以高新技術、建筑業和制造業為主,其他行業在創新領域尚存在較大進步空間,有待進一步深耕不斷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綜上,在“創新不問出身”的指導思想下,福建省民營企業通過踐行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產業科技競爭力,在福建省經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進程中繼續發揮其“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主體力量。

表1 2021年福建省創新型民營企業100強行業入圍數量分布
當前,福建省民營企業通過科技自主創新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但是,基于福建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要想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民營企業“爬坡過坎”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仍存在以下發展瓶頸。
后疫情時代,經濟下行壓力給民營企業經營業績帶來了巨大挑戰。一方面,科技創新作為民營企業形成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其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導致科技創新產出高度不確定,民營企業家和高管為確保企業的生存,往往表現出風險規避傾向,從而呈現出較低的創新意愿。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投資回報周期較長;開展創新活動意味著高額研發經費投入,由此形成的高成本對企業當期財務業績產生即時沖擊,企業高管在面臨短期業績壓力時,更傾向于投資收益率高回報周期短的項目,進而降低其創新意愿。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強調要幫助民營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然而融資難、融資貴始終是民營企業開展經濟活動的難題。相較于享受融資優待的國有企業,多數民營企業規模較小、信譽較低、實力較差,因此長期遭受現有金融體制融資門檻高、融資額度低、融資期限短等“歧視”待遇,導致創新活動難以獲得長期穩定的金融支持。融資約束導致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高企不下,債券融資成本更是遠遠高于國有企業。在此背景下,民營企業應對日常經營需求尚不能得到充分穩定的資金保障,對于需要大量前期資金投入且回收期長的創新活動往往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隨著“放管服”的進一步改革發展,福建省市場主體開展經濟活動的營商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但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在科技創新進程中仍然面臨“旋轉門”“彈簧門”和“玻璃門”等問題。在市場準入方面,民營企業常面臨著隱性限制,未能獲得與國有企業同等待遇;在法治環境方面,由于部分政府部門存在執法規則變更頻繁和執法重復等問題,民營企業疲于應付隨意執法,政策可預見性不足;在政務服務方面,現有政務數字化體系尚未能實現數據完全共享和信息一體化建設,各項業務辦理流程多、效率低,約束著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動力。
科技成果轉化是通過創新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前,福建省尚缺乏專門支持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一體化服務平臺,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與市場需求缺乏對接,難以實現市場化應用從而“開花結果”。同時,民營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主體,面臨科技成果轉化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健全等限制,這極大地制約著其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的提升。此外,前期研發費用和科技成果轉化機會、交易成本都將成為民營企業創新的限制條件。
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福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既要落實相關保障政策措施精準施策,也要推行促進民營企業開展創新的體制機制。針對當前福建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面臨的發展瓶頸,結合民營企業通過創新引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多措并舉、綜合施策。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在其著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指出,實踐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所有企業有組織、有目的、系統化的工作,創新是企業家的標志[8]。因此,應重視民營企業家在企業科技創新中的領袖作用。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福建應大力發揚“閩商精神”,通過開展民營企業家座談會關心并了解其開展創新實踐的實際困難和現實需求,為民營企業家提供踐行科技創新的客觀條件和政策保障,讓民營企業家在創新實踐前吃下定心丸。同時,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進行表彰和宣傳推廣,在全社會中形成尊重民營企業家的氛圍,讓民營企業家在創新實踐中產生獲得感,進而提升其創新積極性。
支持民營企業創新,首先要為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紓難解困,通過金融支持方案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等困境。針對民營企業開展創新的現實條件和融資需求,通過制定個性化金融支持產品,為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把脈問診、精準施策。同時,充分借力中小金融機構,建立大中小多層級金融支持體系,滿足不同規模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融資需求。正確看待民間金融支持對滿足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的現實作用,開通多元化民間融資渠道,科學推進正規金融和民間金融的有機融合。把握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高可得性、便利性為民營企業提供風險可控的數字金融支持方案,多維度破解民營企業創新融資困境。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吸引和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石。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讓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享有相對公平的市場準入條件,將資源配置的指揮棒交由市場來發揮作用;創建公正有序的法治環境,通過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根除執法擾民和執法不公等現象,提升民營企業創新政策可預見性,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規范便利的政務服務環境,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為民營企業提供方便、高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應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為更好地使福建省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向高質量發展,首先,應確立“需求牽引+問題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一體化服務平臺,為科技成果市場化應用提供便利渠道;其次,應積極促進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擴展科技成果轉化網絡建設;第三,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物質和精神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有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最后,應通過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
本文立足新發展階段,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福建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發現,民營企業為福建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但其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仍受到一系列影響因素制約。本文提出應通過提高企業家創新意愿、破解融資困境、優化營商環境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為福建省民營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紓難解困、靶向發力。
注釋:
①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FIHTOA0552 A9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