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
一、增加對“雙減”政策的重大意義的認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場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中心的教育變革拉開序幕,作為中小學教師應該如何做?理不清,事不明,則會“濤聲依舊”;但當下的形勢告訴我們,理必須要清,事必須要明,必須把“雙減”這項關乎百年大計的工作做好。
減負如治病。知道病是怎樣得的,才能開出治療藥方。知道學生負擔是怎樣加上來的,才能知道怎樣減去負擔。
負擔來源于校外教育輔導機構。為了賺錢,不良的機構充分運用劇場效應,制造焦慮,販賣焦慮,傳播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觀念,結果造成了“無生不上輔導班”的惡性局面。
負擔來源于家長。為了讓子女“成龍”“成鳳”,家長喪失理智判斷,在“不輸在起跑線”的鼓噪下,不得不逼孩子加入補課大軍。
負擔來源于學校。為了所謂的“政績”,片面追求升學率,把完整的“教育”窄化為“教學”,把“教學”又窄化為“刷題訓練”,最后窄化為“求分”,把“教書”變成教“教參”、教“PPT”,把育人變成了“填鴨”。
負擔來源于教師。為了所謂的“成績”“臉面”,放棄教育規律,不顧立德樹人要求,各學科之間“各行其是”“唯我獨尊”,瘋狂搶占學生“有限”的時間。
負擔來源于社會。社會上不正確的就業觀,傳導到教育上,“人人都要上清北”的非理性期望加劇了應試競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要追根溯源、對癥下藥、久久為功,下大氣力,把“雙減”做好,讓學生的學習回歸課堂主陣地。在“雙減”視野下,我們的教育該怎么辦?
“雙減”政策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生為本,把保障學生權益作為根本出發點,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協同家庭、學校、社會各界力量,讓學生回歸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態,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這充分彰顯了“兒童立場優先”的理念。
“雙減”的指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強化對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根基”的認識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國家大義,與個人小義并不沖突。一些家長,不懂“家庭教育”之根本,不明“學校教育”之“有限”,不明辨社會教育”之“變化”,加之急功近利、非理性“望子成龍”心理,結果成為加重孩子學業負擔的“兇手”。
擁有理性思考,難能可貴。任何時代,都會有競爭。人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但因人的智商、情商等因素各不相同,想人人成龍顯然是不可能的。
作為新時代家長,不但要明白家庭教育的責任,通曉國家大義,還要明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養者。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故而,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根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建立理想的家庭,建立父母之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理想關系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我堅定地相信,家庭——這是海浪中美麗的神話般的浪花,如果沒有這種人類的美的神秘力量,學校的作用將會永遠停留在初級教育的水平上?!?/p>
盡管我國歷來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家庭教育思想源遠流長,但是,在當下家庭教育工作中,無論是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與管理,還是家長的教育理念、方法、修養,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
對學校、教師而言,學校教育無論如何發展,都離不開與家庭教育的緊密結合,而且家庭教育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在“雙減”的背景下,還有許多家長仍沒有認識到培養孩子的重要性,也沒有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作為新時代家長,更要認清“雙減”政策下家長要“拼”什么。如果說雙減之前,教育孩子靠給培訓班砸錢,拼的是家長的“硬件”,那么雙減之后,要拼的是父母的認知、擔當、規劃、監督,拼的是家長的“軟實力”。
大凡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有家長辛苦的付出。優秀的父母不在于學歷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責任意識。陪伴是責任,養育是責任,以身作則是責任。履行父母的責任,就是對孩子人生負責。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家長也要有新的使命:充當好孩子的心理營養師、學習引領師、人生指導師、習慣監督師、興趣合伙人。
“雙減”政策下,家長們的確要改改“要么不管”“要么瞎管”的做法,通過學習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優化自己的教育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切實履行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與學校共育而不是“指揮”學校教育。
三、深化對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認識
有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較好地解決了校外培訓負擔問題,加之家庭教育問題的逐漸解決,學校教育才能錦上添花,才能真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雙減”要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學校全面育人的水平,讓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半p減”要取得實效,最關鍵的是切實做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為教育主陣地,學校要正確處理好課程改革和“雙減”的關系。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課程改革做得越好,就越能減輕學生在校學習的負擔。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要做的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學習、掌握及運用;要做的是把因材施教落地,真正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要做的是積極推進分層、分類教學,優化作業設計,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業水平分層布置作業,體現作業的彈性,更多地布置個性化作業;要做的是注重學科育人,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學會轉化。教師要把“課程標準”轉化為“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要從“課時教學”過渡到“單元重構”,從“知識點”過渡到“學科大概念”,從開展活動過渡到任務驅動,從使用教材過渡到準備資源,從結果檢測過渡到過程評估。教師通過系統思考、研究,做出調整、轉變,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同時更要強調學生的體驗、體悟,強調學生的深度參與。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先厘清教與學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紛紛擾擾”,厘定不清,勢必無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那還談什么減負?迄今為止,在“中小學教學”這個層面上,人們對“教什么與學什么”的認知還不能統一,尤其是在語文學科上,看似百家爭鳴,實則是盲人摸象,各立山頭。
“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可以從“教與學”兩個角度說,但最終都是指向學生的。從教師角度看,“教”的最高境界是“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葉圣陶先生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對葉圣陶先生說的“不教”,很多人有誤解,認為教師不教了,學生就學成了。其實,葉圣陶先生說的是“達到不需要教”,是指“要教給學生自己學習的本領,讓他們自己學習一輩子”。其中的“本領”,葉圣陶先生歸納為“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這對教者而言,是多么高的要求??!
從學生角度看,“教”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借用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的視角:人具有了批判意識,也相應地具有了民主的意識。這里所說的“意識”,不單單是人們對物質世界的反應,更重要的是人們對世界的反思,即人們用因果原則對問題進行深入解釋,用開放的心態、對話的方式對待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于這種意識狀態的人們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就會避免扭曲的認識,避免受預想觀念的左右;就會主動、負責任地對待問題;對待新舊事物時不會因為事物的“新與舊”盲目地接受或拋棄,而是科學地接受新舊事物中合理的東西。正如弗萊雷所說:“意識的真實性在于把揭露現實和改造現實動態、辯證地結合起來?!比藗兊倪@種“批判意識”不是天生的,它必須要通過教才能形成。只有通過教,學生才會擁有批判意識,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完善世界。
在中小學,學生到底學什么?我更贊同葉圣陶先生的觀點:“養成良好習慣”,學習處理生活的一般知識,具有處理生活的一般能力,能夠認識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最終做一名自由的公民,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整個中小學階段的學習都必須化為自身的血肉,養成永久的良好習慣,終身以之,永遠實踐。
學生“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成為終身學習的人,這應該是“學”的最高境界。
在中小學階段,我們應該遵循這樣的過程:“先教后學”“自學后又教”“教后又學”,如此不斷循環反復,呈螺旋式交替上升,最終教師要通過“教”讓學生學會“學”,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要在坐標系中考量教學起點??剂拷虒W起點是基于教師的教學,還是基于學生的學習?這決定課堂是以教師的“教”為主還是以學生的“學”為主。筆者認為,這要在學生學習的坐標系中確定。如果把教師“當前的知識”定位為橫軸,那么學生的“當前知識”就是縱軸。在這個坐標系中,教師的“當前的知識”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生學習的進度及應該具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當前知識”是指學生從事新內容的學習所必須借助的知識準備和經驗積累,也稱之為“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得老老實實地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學習。我們要向孔子學習“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要向孟子學習“深造自得”“盈科而進”;要向蘇霍姆林斯基、杜威學習,要向葉圣陶、陶行知學習??傊?,要好好研讀古今中外的教育經典,從經典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事實證明: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學生才能減輕負擔!縱覽古今,真正的教育,一向都是在培養品德、學習能力、學以致用等方面下功夫的。揪住“分數”不放的哪里是什么教育,只是披著教育外衣的賺取“名利”的生意。
惟有認認真真地做好“加”法,讓教育回歸本源,學生才會真的“減”負。
(作者單位:天津市天津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