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秀平 王雅鵬 李娜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醫院心內科 山西太原 030003)
慢性心衰(CHF)為臨床心內科疾病,臨床發生率較高。疾病主要表現為呼吸睡眠障礙、活動耐力受限、體液潴留等,為大部分心臟疾病終末期階段,研究資料顯示該疾病臨床發生率不斷升高。對于CHF的治療,常規治療措施為強化心肌肌力,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功能,但是常規治療難以改變心室重構進展[1]。β 受體阻滯劑可阻滯交感神經激活進展,可降低心源性猝死與住院可能性。他汀類藥物可調節血脂水平,阻斷細胞內信號傳導分子,進而改善內皮功能。研究顯示,聯合應用β 受體阻滯劑與他汀類藥物治療CHF 可獲取較為理想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機體心功能。本文旨在分析β 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治療CHF 的臨床療效,選擇醫院治療的76例患者為探究對象,劃分成兩組后分別實施不同方案治療,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來自于我院治療的CHF 患者,與研究標準相符合者共計76 例,研究日期為2020年5 月~2021 年5 月,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參照組,均納入38 例。對比基線資料:研究組中囊括女性患者20 例,男性患者18 例;年齡48~79 歲,均值(63.51±3.44)歲;患病時間1~6 年,平均(3.02±0.71)年。參照組中囊括女性患者21 例,男性患者17 例;年齡50~77 歲,均值(63.7±3.49)歲;患病時間1~6 年,平均(3.08±0.72)年。將參照組、研究組基線資料納入SPSS24.0 軟件,結果顯示無差異,P>0.05。
1.2.1 納選標準:(1)全部研究對象均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對于研究內容及資料持保密狀態;(3)病情診斷參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4)近1 個月內未接受β 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治療;(5)心功能是美國紐約心功能分級Ⅱ-Ⅳ級[3]。
1.2.2 剔除標準:(1)心臟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病;(2)全身慢性感染性疾病;(3)其他心血管疾病;(4)嚴重肝腎功能不全;(5)自身免疫性疾病;(6)精神類疾病。
參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抗心衰藥物進行治療,所用藥物主要是抗醛固酮藥(螺內酯)、腎素-血管緊張素抑制藥(依那普利、卡托普利)、利尿藥(氫氯噻嗪)、強心苷類藥(地高辛)、血管擴張藥(硝酸異山梨酯、硝酸甘油、硝普鈉),連續治療3 個月。
研究組采取β 受體阻滯劑+ 他汀類藥物治療,所用β 受體阻滯劑為酒石酸美托洛爾(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H32025391),藥物應用劑量為12.5mg,每日用藥2 次,逐漸增加劑量至25~50mg,連續應用3 個月。所用他汀類藥物為阿托伐他汀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H20051408),藥物應用劑量為10mg,每日1 次,后逐漸劑量至20~40mg,每日2次,連續應用3 個月。
(1)臨床療效。根據疾病癥狀、心功能及炎癥因子水平判定療效,主要為無效、顯效、有效。(2)炎癥因子。抽取患者治療前后的靜脈血,測定炎癥因子情況,指標為hs-CRP(C 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IL-6(白細胞介素-6),hs-CRP 測定方式為免疫比濁法,TNF-α、IL-6 測定方式為酶聯免疫吸附法。(3)心功能。治療前后均給予心臟彩超檢查,評估患者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LVEDD(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等心功能指標。(4)不良反應情況。對比組間用藥后是否出現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惡心、口干。
將全部數據錄入SPSS23.0 軟件中,分別實施“X2”檢驗(計數資料)、“t”檢驗(計量資料),計數資料以“[n/(%)]”進行表示,計量資料以“”進行表示,若比值P<0.05,說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研究組與參照組間臨床總有效率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分析表[n/(%)]
組間接受治療前的IL-6、TNF-α、hs-CRP 水平并無差異,P>0.045;治療后組間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
參照組與研究組間治療前的LVEF、LVEDD、LVESV 水平并無差異,P>0.05;經治療后組間出現明顯差異,P<0.05,檢測數據見表3。
表3 心功能分析量表()

表3 心功能分析量表()
?組別LVEF(%)LVEDD(mm)LVESV(mm)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38)42.21±5.2352.29±6.3158.32±6.5758.45±6.52162.58±6.63141.65±5.26參照組(n=38)42.32±5.3449.26±6.4358.18±6.6352.47±6.32162.61±6.57147.62±5.39 t 0.0902.0730.0924.0590.0194.886 P 0.9280.0410.9260.0000.9840.000
研究組發生1 例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是2.63%,參照組發生3 例胃腸道反應,2 例惡心,1 例口干,發生率為15.79%,組間差異明顯(X2=3.933,P=0.047),P<0.05。
CHF 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疾病不僅會導致心肌功能結構改變,同時還可造成心肌梗死、射血功能異常,對于機體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均有嚴重威脅。機體在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炎癥、心臟病變等因素影響下可發生心肌損傷,進而造成心肌功能及結構變化,最終可導致心室充盈或者泵血功能低下,進而發生心力衰竭。CHF 的發生原因較為復雜,目前公認的病因是心肌細胞能量攝取與利用障礙,可導致血液循環障礙。研究發現CHF 的發生及發展與全身炎癥反應、免疫反應具有密切關系,心肌細胞在缺氧、缺血情況下,機體內ATP 水平降低,細胞膜與亞細胞膜通透性明顯升高,酯酰-CoA 可對細胞膜結構造成影響,最終造成膜相解離,心肌細胞死亡[4]。對于CHF 的治療,臨床主要措施為利尿、降壓、擴張血管、強心等,但是上述治療措施難以有效減輕疾病損害,故相關學者推薦聯合用藥方案提高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97.37%、2.63%,參照組是84.21%、15.79%,且研究組心功能優于參照組,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參照組,說明聯合β 受體阻滯劑與他汀類藥物治療CHF 患者可抑制炎癥水平,改善心功能,有利于減輕疾病損害。β 受體阻滯劑可阻斷交感神經系統,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進而促進心功能改善,有利于心室重塑[5]。相關研究發現,予以CHF 患者β 受體阻滯劑治療可明顯降低病死率與猝死率,臨床應用價值較為顯著。他汀類藥物吸收較為迅速,進入人體后血管壁細胞膜為基礎,藥物可參與血液循環,進而最大程度發揮藥效,對于機體消化道功能與凝血功能均無不良影響,具有長期適用性,可緩解心衰[6]。他汀類藥物可明顯調節血脂水平,改善患者內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與血栓。同時還可降低IL-6、TNF-α、hs-CRP 等炎癥因子水平。在實際用藥過程中,予以CHF 患者β 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治療可依據斑塊內趨化及聚集情況對于巨噬細胞可溶性細胞粘附分子以及基質金屬蛋白酶表達,可顯著降低Hs-CRPD 水平[7]。后期給藥過程中,針對患者實際反應與具體情況調理用藥劑量,可避免疾病惡化,有效改善心功能。此外,聯合用藥可充分發揮藥物的協同效果,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用藥安全性較高。
表2 炎癥因子水平分析量表(,ng/mL)

表2 炎癥因子水平分析量表(,ng/mL)
組別IL-6TNF-αhs-CRP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38)61.43±5.2123.49±7.48122.21±8.3285.76±3.4312.23±2.327.85±2.64參照組(n=38)61.24±5.3727.52±7.52122.28±8.6487.59±3.2512.38±2.549.01±2.38 t 0.2562.3420.0352.4200.2682.011 P 0.8760.0210.9710.0170.7880.047
綜上所述,予以CHF 患者β 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治療可明顯改善心功能,能夠抑制炎癥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應,促進療效升高,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