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芳
(北京市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綜合事務管理中心 北京 100144)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在學校內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師生員工身體健康嚴重損害的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群體性異常反應、食物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師生員工身體健康的公共衛生事件。就學校而言,學生分布密集,人員流動性大,防控工作某一環節稍有疏忽,學生和教師發生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大,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群體性疾病感染現象,威脅學生及教師的生命安全,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和社會穩定。鑒于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只有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切實保證學生及教師的身心健康。
學校作為人員密度極高的場所,其出現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概率較大,主要為以下幾種因素所致。
學生群體數量較大,彼此接觸的機會較多,感染傳染性疾病的概率就會增大,如學生患上傳染性疾病,未能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控措施,極有可能迅速地傳播[1-2]。學校環境相對封閉,學生每天約有8~10 個小時在校時間,聚集在教室、專業教室、學生宿舍等場所,這些都有利于傳染性疾病的傳播。
群體性傳染性疾病的出現,會在較短的時間里快速在班級、校內傳播,學校必須第一時間逐級將事件向上級部門報告,等候上級部門的指示,有可能錯失在黃金時間內進行有效處置的機會,加重事態的發展。尤其是防控薄弱學校,幾乎沒有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及經驗,無法在最佳的時間里進行有效的處置,從而難以控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其出現的概率較低,學校容易產生麻痹思想,認為本學校不會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而忽視了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常態化防控措施不到位。主要體現在學校傳染病防控制度不健全,傳染病防控預案、相關防控制度及規范的傳染病處置措施不夠完善;學校因病缺勤制度落實不到位,對因病缺勤師生的信息記錄不完整,有效跟蹤不夠,對癥狀描述記錄不詳。當師生出現群體性類似癥狀時,晨、午、晚(住宿生)檢時不同班級上報的因病缺勤學生較多,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造成傳染性疾病在校園內迅速的傳播。
2.1.1 強化組織領導。
學校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將日常防控工作納入學校整體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學校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管理組織。落實分管領導,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應急處置程序。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預案,進一步完善學校傳染病疫情監控與報告、防范食物中毒等各項規章制度。定期組織對相關制度執行情況開展自查,實行責任追究制。必要時進行應急演練,日常還應儲備一定數量的防控物資。
2.1.2 加強晨午檢管理。
學校須嚴格落實晨午檢制度,班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學生的晨午檢和報告工作;每日早晨和中午對到校學生進行觀察、詢問,了解其健康狀況。做到“一看、二問、三摸、四量”。晨午檢結束后,班主任填寫晨午檢記錄表,上報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人。學校各部門上報教師、員工晨午檢情況。校醫室根據晨午檢情況對信息進行匯總和報告,發現有癥狀的學生及教師應送至校醫室做進一步排查,并及時就診。對于疑似人員應立即隔離,積極診治,并跟蹤了解師生病情和診治情況。晨午檢工作中如發現聚集性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應按照相應的流程和標準及時報告。有住宿生的學校還應加強晚檢。
2.1.3 加強健康教育。
學校需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利用學校的電子屏、展板、課間的校園廣播、微信平臺等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3-4]。包括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危害、傳播方式以及飲食健康、傳染病的潛在風險、預防知識等,提高學生對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指導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能夠判別傳染病的風險因素,強化學生的傳染病防范意識。另外,還須詳細記錄出現不適癥狀的師生情況等,尤其是在傳染病流行季節,到校醫室應急處置的師生或因病缺勤學生人數突然增多,癥狀相似度高時,更需要提高敏感性,重視對傳染性疾病的鑒別,防范于未然。
2.2.1 按照要求配備校醫。
校醫是開展學校衛生工作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素質及業務水平是確保學校衛生工作全面有效開展、貫徹落實學校衛生措施、提高學校衛生工作服務質量的關鍵。因此,學校應嚴格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按照600:1 配備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校醫崗位,并把好入口關,提高校醫素質和能力。校醫作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組織制定學校的健康教育制度和規定,監督指導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衛生的執行情況,協助學校教學衛生管理,參與學生就餐工作的管理,配合本區縣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做好學生常見病的監測和防治工作,組織實施學生預防接種工作,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和衛生宣傳工作,參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學校紅十字青少年衛生知識培訓工作,做好學校衛生科學研究工作等。
2.2.2 嚴格落實校醫準入制度。
從事學校衛生工作人員應該具有一定的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相關知識,還應參加醫學繼續教育,拓寬業務知識水平,適應當今學校衛生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教育、衛生行政部門要明確校醫的職責,要建立校醫資格準入制度、上崗培訓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等。
2.2.3 加強校醫隊伍培訓。
抓好在崗校醫的醫學繼續教育工作,使校醫及時了解新知識、新動向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要結合本地區實情根據校醫隊伍的現況進行培訓,注重實效,不斷提高校醫的業務水平,使之更加適應當前的工作需要。
2.3.1 履行部門職責。
教育、衛生、市場監管局等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學校的監督,督查關于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措施是否落實,學校的防控工作是否到位。尤其是校園食品衛生安全工作各項措施落實情況、各個區域進行日常的消毒情況等,防范食物中毒及腸道傳染病。在監督管理過程中,建立檢查結果通報機制。對于防范措施不到位的學校,要責成限期整改、完善并在系統內通報批評。對于造成影響惡劣、后果嚴重的,要對相關責任人依法依規嚴肅追責。當學校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在采取積極處理的同時,還應該調查事件的誘發因素,并及時進行總結分析,消除潛在的風險因素,杜絕同類事件再度出現。教育、衛生等行政部門,還應讓專業人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用以指導學校進行相應的改進,使防范工作更加完善。
2.3.2 加強部門溝通。
教育、衛生等行政部門應建立健全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及合作機制,進一步加強協作,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加強溝通,聯防聯控,信息同步,嚴格落實各項防控工作措施。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增強應急處理能力,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原則,出現傳染性疾病癥狀的師生到醫療機構就診后,應及時溝通信息,第一時間反饋給學校,以便快速上報并采取有效措施。學校沒有出具疾病診斷的資質的,一旦確診為傳染性疾病,應建立有效的信息途徑,及時反饋給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同步處置。尤其是在黃金時間內,快速反應,及時、準確、有效處置各類傳染病疫情。
2.4.1 落實學校應急處置預案。
學校要認真學習并落實《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傳染病個案、聚集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一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堅決把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認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形勢的復雜性、嚴峻性,深刻認識到做好學校防控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確保上報數據的準確性。發現傳染病個案、聚集性疫情或重大疫情應按規定時限進行規范報告,不得瞞報、緩報、漏報、謊報。
2.4.2 優化應急機制
首先需要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合理的分類,根據其危害及影響程度劃分為不同的類型,針對不同程度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采取不同的應急措施[5]。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后果比較嚴重,形勢極其嚴峻,則需要限制學校人員流動,根據實際情況,經過學校主管領導批準或同意后方可入校,詳細記錄進出學校的人員信息。同時,為每一位學生及教師建立健康臺賬,每日上報身體狀況、有無異常癥狀等,如身體出現不適,應及時聯系就醫。在發生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還應該停止集體活動,避免人員聚集。學校應在衛生專業部門的指導下進行終末消毒;日常定期對教室、專業教室、走廊、廁所、食堂、實驗室、報告廳等地方進行消毒;必要時還需對學習用具等物品予以消毒。學校在采取應急措施的同時,還須堅持“日報告”“零報告”,每天將疫情的進展情況、處理方案等向上級部門進行報告,并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采取相應的措施。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等級較低,則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應急措施,日常對學生及教師進行健康監測,詳細記錄,在衛生專業部門的指導下常規消毒。
作為公共場所,學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養立德樹人、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師生的身體健康,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嚴重威脅師生身體健康的事件,在學校的誘發風險較高,嚴重危害師生的身心健康。鑒于此,學校應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消除風險因素,降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誘發風險,為師生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