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娟
肝占位性病變分為實性病變和非實性病變[1],目前臨床診斷和鑒別主要依靠影像學技術來完成,尤其是對比劑動態增強掃描技術。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提升,磁共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獲取圖像不僅可反映器官功能和對應的組織,同時還可以提供多種參數指標,將組織的分化程度以及空間構成等有效反映出來[2],最終提升疾病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幫助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對診斷肝占位性病變時應用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49 例肝占位性病變患者納入本次研究。男女比例為25∶24,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54.12±7.30)歲。本次研究經過了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沒有出現中途轉院和退出情況,沒有合并惡性腫瘤。
1.2 方法對患者進行CT、磁共振動態增強及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方法如下:①CT 檢查:患者檢查前需空腹12 h,掃描層厚設置為10 mg,小病灶層厚設置為5 mg,對患者病灶部位進行平掃。掃描完成之后需要注射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注射速度為3 ml/s,每次全肝掃描時間為15~25 s。②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在進行動態增強掃描時需要使用橫軸面和冠狀面肝臟容積快速三位成像序列,層厚設置在2 mg,TR 設置為4.5 ms,TE 設置為2.2 ms,叮囑患者屏氣15 s。然后為患者注射對比劑,注射完畢后需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管道。③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患者檢查時使用SE-EPI 序列,最大強度設置為25 mT/m,TR 設置為1500 ms,TE 設置為47 ms,激勵次數為1 次,視野為35 cm×35 cm,重建矩陣為100×100,層厚設置為8 mg,間隔設置為2 mg。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對比CT 聯合磁共振動態增強和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診斷結果;分析磁共振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表現。CT 診斷標準:肝細胞肝癌:病灶為圓形和橢圓形,個別病灶并不規則,絕大多數為低密度影;肝轉移瘤:多數病灶為圓形和橢圓形,少數病灶為不規則形狀和葉狀,低密度;肝囊腫:多數患者為單發,病灶為圓形和橢圓形,低密度,大多數不均勻;肝海綿狀血管瘤:多數患者為單發,低密度,海綿狀,增強掃描時向邊緣擴展。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診斷標準:肝細胞肝癌:T1WI 為低信號,T2WI 為高信號,動態增強時動脈期為一場強化,門靜脈期強化程度開始下降。延遲期為低信號;肝轉移瘤:多數為圓形的腫塊或者是圓形的結節,T1WI 為稍低信號,T2WI 為稍高信號,動脈期為環形強化,門靜脈期和延遲期會有所加強;肝囊腫:T1WI 為低信號或高信號,T2WI 為高信號,各期沒有強化;肝海綿狀血管瘤:T1WI 為稍低信號,T2WI 為高信號,動脈期和門靜脈期病灶周邊的結節出現了強化,對比劑逐漸開始向中心填充,延遲之后為高信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表現在磁共振動態增強和磁共振彌散加強成像中,干細胞肝癌、膽管細胞癌和轉移瘤均為稍高信號,海綿狀血管瘤為高信號,肝囊腫為低信號。
2.2 兩種診斷方式結果對比 將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磁共振動態增強結合磁共振彌散加強成像對肝細胞肝癌、肝轉移瘤、肝囊腫、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2.00%、66.67%、100.00%、90.00%,均高于CT 聯合磁共振動態增強的60.00%、20.00%、78.95%、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結果對比[n(%)]
隨著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患者逐漸增多,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肝占位性病變,如肝細胞肝癌和肝臟轉移瘤等[3]。肝占位性病變不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和機體健康,如沒有及時診斷與治療,隨著疾病進展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因此應引起臨床重視。研究顯示,早期有效診斷對提高其治療效果和預后具有重要作用[4]。目前,臨床常使用CT和磁共振技術對肝占位性病變進行診斷,且隨著醫療技術提高,影像學技術得到極大發展,肝臟疾病的檢出率隨之增加,但不典型表現也逐漸增多[5]。
CT 是常見檢查方式,雖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單純使用準確率較低。隨著磁共振技術普及,目前,磁共振動態增強檢查已成為最合適的檢查方式,但對部分小血管瘤和惡性病變鑒別比較困難[6]。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不僅能夠獲得患者腹部的解剖學圖像,還可以提供病理、生理和代謝等功能信息[7],從功能成像的角度為臨床提供診斷鑒別數據,從而顯著提升診斷準確率。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通過病理狀態下對細胞外間隙和細胞內外水分子的擴散變化來對疾病進行診斷[8]。在活體當中,因為水分子的運動受血流灌注和呼吸心跳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擴散系數D 無法準確獲得,所以需要使用表觀擴散系數對其結果進行評估。將磁共振動態增強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聯合使用可以提升診斷準確率,規避了動態增強掃描對小血管瘤和惡性病變無法準確診斷的劣勢,讓臨床醫師根據所提供的圖像更加準確的對患者疾病進行診斷,從而為后續治療和預后帶來更多的幫助[9-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診斷干細胞肝癌、肝轉移瘤均為稍高信號,海綿狀血管瘤為高信號,肝囊腫為低信號。將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肝細胞癌、肝轉移瘤、肝囊腫、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2.00%、66.67%、100.00%、90.00%,均高于CT 聯合磁共振動態增強的60.00%、20.00%、78.95%、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彌散加權成像的診斷鑒別效果更佳理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肝臟占位性病變種類較多,如果只是對良性和惡性進行選擇研究會出現局限性,并且這兩種診斷方式也在不斷的改進當中,因此應該對疾病檢查范圍進行完善,從而確保可以為臨床提供可靠數據,讓患者獲得針對性治療,提升其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12]。
綜上所述,對肝占位性病變診斷時應用磁共振動態增強聯合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可以提升診斷準確率,獲得較為理想的病灶組織圖像,進而為后期針對性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具有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