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丹
急性腦梗死是急、危重疾病之一,此病是造成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因素。急性腦梗死指局部缺血、缺氧致血管堵塞,使患者神經功能出現障礙,損害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及語言功能,影響患者日常活動,造成生活質量嚴重下降[1-3]。治療此疾病的最好措施是靜脈溶栓治療,溶栓治療可以疏通腦動脈,恢復梗死區的供血,降低或避免不可逆損害。常用的溶栓藥物阿替普酶是一種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療效好,但應用過程中常有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對其應用劑量有較大爭議。為探討低劑量阿替普酶的溶栓療效,本院對近期收治的12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2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研究。納入標準:均經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年齡35~77 歲;發病時間均<4.5 h;均無顱內出血,無大面積腦梗死早期征象,無溶栓禁忌證。排除標準:出血病史者;近期行外科手術者;血糖<2.7 mmol/L 及>22.0 mmol/L;血壓>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將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齡35~75 歲,平均年齡(53.73±7.09)歲。觀察組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齡35~77 歲,平均年齡(51.97±8.3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降壓、降脂、降糖,抗凝及防感染等。對照組給予常規劑量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阿替普酶0.9 mg/kg,5 min 內靜脈注射完總量的10%,剩余劑量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中,微量泵泵入,1 h 內泵完。觀察組應用低劑量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阿替普酶0.6 mg/kg,用法與對照組相同。兩組患者給藥過程中或治療結束后24 h 內,如有意識障礙加深、肌力變弱或出現新的神經功能缺損,應立即停藥,進行CT 檢查確診有無出血,無出血再進行下一步治療。監測患者血壓,控制在<180/110 mm Hg。溶栓治療24 h 內不進行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24 h 后確認無顱內出血進行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 周、1 個月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溶栓治療后2 周內顱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發生情況,6 個月后隨訪統計比較兩組患者死亡率。NIHSS 評分總分42 分,分數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Barthel 指數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1 周、1 個月,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周、1 個月,兩組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Barthel 指數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 (,分)

表1 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2.2 兩組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發生情況及死亡率比較 治療2 周內,觀察組顱內出血0 例,消化道出血3 例;對照組顱內出血5 例,消化道出血7 例。觀察組顱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分別為0、1.7%,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3%、1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6 個月后隨訪,觀察組死亡1 例,死亡原因為心律失常;對照組死亡5 例,死亡原因為溶栓后腦大量出血3 例、肺內感染與心力衰竭2 例。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發生情況及死亡率比較[n(%)]
急性腦梗死多發生于>40 歲的中老年人,其發病急,進展迅速,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及致殘率[4,5]。急性腦梗死主要發病原因為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管腔出現閉塞,使血流減慢或中斷,造成大腦出現缺血、缺氧急神經功能受損[6-9]。患者發病后應短時間內給予有效治療措施,迅速恢復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帶腦組織才可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阿替普酶是第三代新型溶栓藥物,具有良好的溶栓效果,是目前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藥物,阿替普酶能使閉塞血管再通,恢復腦梗死的血液供應,恢復患者神經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降低殘疾發生率,阿替普酶可激活血栓部位纖溶酶原轉化成纖溶酶,降解纖維蛋白,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理論上認為隨應用劑量加大,溶栓作用更強,治療效果更好,但應用中隨劑量加大,溶栓過程中,血壓會升高,可加重受損血管壁損傷程度,當患者血管再通時,可使血液外滲增加,會導致顱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如何保證患者在足夠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是需要探討的課題[10,11]。此次研究低劑量阿替普酶與常規劑量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發現,低劑量與常規劑量治療均有滿意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及治療后1 周、1 個月,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顱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分別為0、1.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3%、1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6 個月后隨訪,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低劑量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具有與常規劑量同等的療效,但其安全性更高,顱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更低,對患者生命安全及健康更有保證,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