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強
肺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發病率高、進展快、并發癥多等特點,需要根據患兒病情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避免延誤病情[1]。兒童肺炎主要由呼吸道感染細菌引起,以發熱、咳嗽、氣短、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為主。近年來小兒肺炎發病率明顯上升,目前已成為主要的兒童呼吸道感染疾病[2]。小兒肺炎主要采用抗菌藥物治療,但隨著耐藥菌株和新病原菌的不斷出現,小兒肺炎診斷與治療發生了巨大變化。研究顯示,抗菌藥物靜脈滴注易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3]。序貫療法是指病情早期給予靜脈給藥,待病情穩定后改為口服,以達到持久殺菌效果。靜脈給藥能迅速殺死支原體,但長期使用時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序貫療法的主要優點是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減少抗菌藥物注射劑量,節省治療費用,同時可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本文分析了肺炎患兒應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療法治療的臨床效果,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肺炎患兒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女比為32∶18;年齡1~8 歲,平均年齡(5.21±1.53)歲;病程2~18 d,平均病程(12.67±4.67)d。觀察組男女比為31∶19;年齡1~8 歲,平均年齡(5.45±1.57)歲;病程2~16 d,平均病程(12.56±4.41)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退熱、止咳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兒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靜脈滴注治療,劑量20 mg/kg,每8 小時用藥1 次,治療2 周。觀察組患兒采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療法治療,先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靜脈滴注,劑量20 mg/kg,每8 小時用藥1 次,治療3 d 改為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口服,20 mg/kg,每8 小時用藥1 次,共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包括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鳴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②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FVC。③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發熱、咳嗽癥狀及肺鳴音等消失,體征、實驗室檢查均正常,胸片顯示正常;有效:發熱、咳嗽癥狀及肺鳴音等明顯改善,胸片顯示陰影縮小;無效:發熱、咳嗽癥狀及肺鳴音未改善或加重,胸片顯示無改善[4]。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腹瀉、靜脈炎、皮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鳴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FEV1、FVC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L)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兒療程,減少醫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一種復方藥物,用于治療肺炎、鼻竇炎、支氣管炎、咽炎等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其組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尤其對耐藥細菌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菌作用。阿莫西林殺菌能力強,能穿透細胞,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其可以作為口服藥物廣泛使用,但由于其屬于青霉素類藥物,因此青霉素過敏患兒不能應用[12]。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一種β-內酰胺酶抑制劑,結構與青霉素相似,屬于半合成青霉素,能滅活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幾種致病菌的β-內酰胺酶,有效抑制細菌繁殖,具有理想的抗菌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鳴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療法在控制炎癥發展的同時,可避免靜脈滴注帶來的并發癥。需要注意,盡管抗菌藥物序貫治療優點較多,但在堅持治療原則的前提下應有效、合理應用,不管是哪種細菌引起的肺炎都要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結合患兒實際對癥治療,避免抗生素濫用。
綜上所述,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序貫治療肺炎患兒的臨床效果確切,可快速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高肺功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廣和應用。
2.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僅發生腹瀉1 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0%,其中發生靜脈炎5 例,皮疹3 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83,P<0.05)。
肺炎是兒童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我國北方地區以冬春季多見。幼兒年齡小,免疫力低下,肺等器官未發育完全,因此是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高發人群[5]。大多數肺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臨床以咳嗽、發熱、氣短、呼吸困難為主。臨床治療以應用抗生素為主[6]。序貫治療是指治療感染性疾病時首先給予靜脈給藥,待病情穩定后繼續口服給藥,直到體溫恢復正常,癥狀消失。早期靜脈給藥通過提高肺組織和血清中的抗菌藥濃度超過最小致病菌濃度(MIC),能有效殺滅病原菌,迅速緩解咳嗽、發熱等臨床癥狀[7]。癥狀緩解后,通過口服一定量的抗生素維持藥物濃度,徹底殺死細菌。
抗菌藥物序貫療法應選擇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接近注射液的藥物,用口服制劑代替注射劑繼續治療,也就是在同一藥物的不同劑型之間切換[8]。序貫療法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但并非對所有藥物都有效。為獲得滿意的血藥濃度,臨床藥物生物利用度應>50%[9],確保藥物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從而達到抗菌抑菌效果。應用序貫療法時應考慮到口服藥物的依從性、生物利用度、不良反應、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選擇適當的時機對患兒進行序貫治療。另一方面是充分考慮兒童對藥物耐受的問題。大量研究數據證實了序貫療法的經濟、安全、有效[10]。相關藥理研究顯示,口服抗菌藥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生物利用度[11]。尤其在國內醫療費用居高不下、醫保政策推進和醫療體制改革對藥品價格制約條件下,抗菌藥物序貫療法可節省醫療資源及大量治療費用,同時還可減輕靜脈滴注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痛苦,有利于縮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