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燕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臨床常見慢性炎癥性疾病,其以侵犯骶髂關節為特征,其也是一種與滑膜炎免疫系統異常有關的疾?。?]。強直性脊柱炎會累及患者的骨骼,尤其是其脊柱軸關節,并逐漸累及患者周圍軟組織,屬于免疫炎癥反應,如果患者肺部等其他器官受損,且該疾病導致的侵蝕沒有及時有效地預防,在免疫炎癥的影響下累及患者眼睛,并且會導致關節滑膜附著點鈣化,甚至導致脊柱軸關節僵硬,最終導致患者多器官受累,其具體表現為患者脊柱竹結樣病變,并會導致患者眼部葡萄膜炎、心臟瓣膜疾病等[2,3]。強直性脊柱炎在我國的臨床發病率約為0.291%。由于強直性脊柱炎具有侵襲性,該疾病導致患者的傷殘率相對較高,并累及多器官損害。一旦臨床強直性脊柱炎發展到中晚期,將導致患者關節功能障礙,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除腰背疼痛或活動受限外,疲勞癥也是大部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不可忽視的癥狀之一[4]。患者疲勞屬于主觀體驗,常把它描述為勞累感、精疲力盡或行動緩慢[5]?,F有資料表明強直性脊柱炎會導致患者疼痛、晨僵。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腎痹”范疇,現階段根本原因尚不明確,屬于主要累及脊柱的慢性免疫介導炎癥性疾病,以持續的腰骶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 線片顯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關節明顯破壞,尤其是晚期患者,其骨質疏松最為嚴重,患者易發生骨折,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且本病多發于智力良好的男性,大多在中青年期發病,可占87.53%以上[6]。近幾年,隨著中醫中藥的發展,中醫藥治療逐漸應用到臨床,作者對此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連市中醫醫院腦病康復科就診的60 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22~31 歲,平均年齡(27.19±1.99)歲。試驗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22~31 歲,平均年齡(27.97±1.9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中西醫關于風濕病相關學會制定的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準,患者胸部角度低于同齡正常人,患者腰椎活動功能減弱,患者夜間存在明顯的腰痛,活動后可緩解;患者病程持續≥5 個月;患者年齡20~50 歲;依從性好,能接受規范治療患者。排除標準:不符合臨床治療方法的患者;伴有心腦血管、肝、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的患者;存在嚴重關節畸形的患者;其他風濕性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取刮痧治療:暴露背部,涂抹刮痧油,右手持消毒后刮痧板以45~90°進行刮拭,從頸至腰,沿兩側骶棘肌,將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穴位從上到下、由外向內反復刮動,力度由輕漸重。刮痧時力度要適中,以患者耐受為度,采取腕力,不可用力過猛。每個部位刮拭30 次左右,以出現溫熱感為度,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保暖,注意觀察刮痧過程中患者的面色、表情、出汗情況。20 min/次,療程1 個月。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循經走罐治療:選取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上穴位,涂抹潤滑油,使用閃火法,留置于背部,從上到下走罐。以皮膚潮紅為宜。20 min/次,療程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常規指標評分、癥狀分級評分、證候療效評分 ①常規指標評分:分析患者發病形式、首發部位、家族史、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骶髂關節X 線片、血尿糞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密切觀察可能出現的任何不良反應,如腹瀉、頭暈、頭痛、皮疹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指征越好。②癥狀分級評分:觀察患者腰骶部腰痛、腰椎疼痛、脊柱活動受限、晨僵、關節腫脹、發熱、肢體困重情況,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賦予0~2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③證候療效評分:0 分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降低≥90%;1 分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證候積分降低75%~89%;2 分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證候積分降低35%~74%;3 分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降低<35%。
1.4.2 比較兩組患者骶髂關節評分及脊柱疼痛評分①骶髂關節評分:0 分為患者骶髂關節正常;1 分為患者可疑骶髂關節炎;2 分為患者輕度骶髂關節炎,近關節區域硬化,關節間隙輕度變窄;3 分為患者中度骶髂關節炎,近關節區域硬化,骨質破壞明顯;4 分為患者骶髂關節融合或完全強直,伴硬化。②脊柱疼痛評分:疼痛程度采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V 強直性脊柱炎對照表,目測類比量表疼痛評分。用長0~10 cm 的一條直線,記錄疼痛程度,0 分為患者無痛;1~2 分為患者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3~5 分為患者疼痛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6~10 分為患者患者有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睡眠。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常規指標評分、癥狀分級評分及證候療效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常規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癥狀分級評分、證候療效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常規指標評分、癥狀分級評分及證候療效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常規指標評分、癥狀分級評分及證候療效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骶髂關節評分及脊柱疼痛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骶髂關節評分、脊柱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骶髂關節評分及脊柱疼痛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骶髂關節評分及脊柱疼痛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臨床慢性疾病,主要侵犯患者骶髂關節以及脊椎旁軟組織,并且會累及周圍關節,嚴重者會出現脊柱強直和畸形[6]。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疼痛、晨僵。該病發病率比較高,但是發病原因不明,中國古代沒有強直性脊柱炎病名,本病歸于“痹證”范疇,主要原因為先天不足,后天調攝不當,外感風寒濕邪,經絡不通,主要的病位在脊柱及腰背部,為“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經絡循行上,因此治療主要選取這兩個經脈的穴位。拔罐療法為中醫傳統外治法,由于操作簡單,效果顯著,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7]。拔罐用于肌膚表面,治療效果可以由表及里,起到疏通經絡、活血的作用。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8]。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記載,中國古代文獻多有記載,中醫學認為,機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位均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有著內外表里相應,彼此之間互相作用。拔罐雖然作用于機體表面但是通過臟腑、經絡、氣血等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9-11]。可以扶正祛邪、平衡陰陽?,F代醫學研究顯示,拔罐可以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其中由于負壓所產生的罐斑,影響局部血流量和氧分壓,從而影響免疫功能。同時拔罐的負壓刺激皮膚、穴位產生綜合作用[12-14]。循經走罐是在拔罐中發展起來的,通過潤滑油在機體游走,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氣血的作用,并且對督脈進行持續的刺激,激發機體的陽氣。強直性脊柱炎產生的疼痛在中醫學中認為是氣血不暢導致的,不通則痛,而氣血不暢可以導致皮肉、經筋、脈絡、骨節失去氣血的濡養,導致不榮則痛[15,16]。督脈為陽脈之海,為全身陽氣的統領,刺激督脈可以激發全身陽氣,推動血液的運行,從而濡養四肢百骸。
綜上所述,采取循經走罐配合刮痧對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