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
摘要:隨著玉米種植業的發展,玉米種子市場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于此,本文對玉米種子市場存在問題及管理對策進行分析,從玉米種子市場近況、經營管理等方面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并且希望本文能夠對玉米市場的有效發展提供幫助,為增加我國農業市場在整個經濟社會的占有率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玉米種子;市場經營;管理對策
玉米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玉米與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相比,具有很強的耐旱、耐寒、耐貧瘠及適應環境能力強。其營養豐富,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多領域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因此,為更好地達到玉米種子高質量和高產量的發展目標,應對玉米種子市場監督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進行必要的探析。
1 玉米種子市場存在問題
經過不完全的數據調研與走訪探查可以輕易地發現,盡管我國玉米雜交技術日益成熟的科技背景下,誕生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品種的優質玉米種以供種植戶選取,但是其本質問題影響了玉米種子的質量,進一步影響了市場銷量。盡管優秀的玉米種子出現在農業市場中。但玉米種的農業生產資源交易市場還存在著如下問題:
1.1 農戶的種植經驗不夠,經營者法紀意識淡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農作物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因而農戶種植玉米的技術也要隨著時代的變換不斷升級。而就目前而言種植戶的農業經驗不足導致交易雙方的市場信息不對等,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現狀是,農戶對于精細種植技術雖然有著豐富經驗,但是對于玉米種品質的辨別能力仍然匱乏,對于玉米種的品質及價格沒有清晰的了解認識,在種植玉米以前進行科學的選種是必要的。挑選出適宜該地區自然環境的優質玉米種子能夠增加玉米為農業種植戶帶來的經濟效益。農戶的種植經驗不足,對國家規定的玉米價格不了解,這就導致了一些不法商販有了可乘之機。經營者對法律法規的漠視和僥幸心理,使其在玉米種交易市場中投機取巧,不注重品牌形象,高級出售不符合價格對應質量的玉米種。若不具備一定的農業技術知識,玉米種的質量也將會受到影響,且其所屬價值與市場占有量不成正比。對玉米種子的銷售市場帶來一定的影響,其作為交易商品很難在購入后立刻發現質量問題,再加上經銷商利用信息不對等的市場漏洞進行不法經營,這就導致了玉米種市場經營常發的產品質量問題。同時,由于對消費者權益了解不透徹,自我保護意識較差,很多農戶在購買環節并沒有專門索要銷售憑證的習慣,后續即使發現種子存在質量問題,也無法進行源頭追溯,維權難度極大。即便追蹤到種植質量較差所出現的源頭,農業種植者對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相對薄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階段玉米種子質量孱弱的問題。還有部分農戶出于圖省事、便捷或便宜的心理,不肯到正規售種場所購買玉米,而是選擇同游商小販建立交易,增大了買到劣質玉米種的風險,也給市場監管帶來了一定難度。影響玉米的最終產量。
1.2 玉米種子市場沒有健全的市場監管體系
當前針對數量龐大的玉米種子銷售門店,我國多數地區并未建立起相應的監管機制,區域門店布局散亂,串換種、二次批發等現象屢禁不止,工作人員在銷售過程中經常隨意拆包,不主動出示銷售憑證,種票不符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還有一些經銷商為擴大銷量,在廣告、宣傳畫中虛假宣傳抗性、產量,擾亂市場秩序,這很大程度上是監管不到位導致的。同時,我國部分地區工作人員仍未擺脫老舊思想,缺乏系統化培訓,對玉米種子質量的監管不到位,不認為其質量低下是對玉米種子市場的破壞。甚至因為其“不作為”的工作狀態,惡意散播質量質量低下玉米種的商販,更加肆意的擾亂玉米種市場的綜合銷售風氣。管理人員不主動參與種子經營管理地相關制度的建立、市場環境的規整與具體實施工作。間接的對玉米種的市場監督體系起到制約的效果,并且進一步影響我國農業市場的社會風氣。受工作人員進度緩慢、責任意識薄弱、思想素質普遍低下等原因,造成玉米種子市場經營與監管不到位的市場現狀。玉米種子市場的監管體系漏洞體現在:縣鄉級別的工商部、質量監督部,對農業生產資源的市場監管還未形成合力,通過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監督的目的是權威性、統一性、嚴肅性地規范市場行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氛圍,但兩個監管部門行政執法的程序規定尚未統一,導致市場監管部門的行政執法監督體系不健全,監督職責很難履行到位。
1.3 經營者惡意擾亂市場
因為種子市場的經營人員與工作人員為減少工作量,存在不規范備案與不備案的情況,且沒有具體的種子售出記錄,部分地區更是有商戶對種子的質量與外包裝有忽略或管控不到位的情況,導致一些生產經營者惡意擾亂市場,低價收、高價售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玉米種子的市場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的難度。此外,部分商家將無標簽、無產品說明、無生產信息來路不明的“三無”產品以次充好,套牌投入玉米種的經營市場中。使得玉米種的質量有所降低,最終導致農戶辛勞一整年而沒有收獲到任何的經濟效益,進而影響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對玉米種的銷售量也隨之下降,由于經營者的惡意擾亂形成玉米種的銷售量降低,更甚至是影響我國玉米年產值,抑制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種植戶往往很難通過外觀準確地甄選出玉米種的優劣,致使種植戶因購買了劣質玉米種影響了全年的玉米收成,造成種植戶的經濟損失。
1.4 經營主體復雜、超范圍經營
隨著農業農村部《種子法》的出臺,玉米種子市場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但由于市場環境的改變,經營種子的商家由單一的經營形式變為了,由國有農業種子公司、鄉鎮農業技術站、村級經銷商和個體商戶各種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共同組建完成的玉米種的銷售經營環節。面對我國政治、經濟體系的復雜性,農業種植中所需要辦理的相關手續下達速度慢,甚至影響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經營主體的復雜性對于農業玉米種的銷售市場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治理相關問題的同時,相關部門需要對經營主體進行仔細的考量,為進一步解決玉米種現階段在銷售市場中面臨的難題提供有效的幫助。農業用種的經營需要經過批準許可、提交相關經營資質、經營產品質量審核等等程序,經營證件齊全均可被授權經營。但是由于現今農業市場經濟結構較為復雜造成監管難得問題,因此一些經營主體,尤其是村級經銷商與個體商戶居多,會在經營中存在僥幸心理,證件不齊經營與經營產品質量不合規格這兩類的違規經營的情況較為嚴重,隨著玉米市場的加大,部分種子的生產廠家沒有經過固定審批流程,就直接聯系經營者流入市場。部分經營人員并沒有獲得有關部門的批準,就違法銷售種子,使種子的來源與質量得不到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種植業的發展。
2 市場管理對策
2.1 增強農戶與經營者法律意識
隨著市場經濟中玉米種面臨問題的日益嚴峻,國家應不斷將強對其的關注力度。加強農戶對農業經營中法律法規的了解,并且進一步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加強深入農村的法制化進程,一是需要完善立法,加強地方的法律法規建設力度,通過法律來反映農民的實質需要;二是需要通過基層機構普法培訓或實踐模擬等工作,加強農民的法律法規,在普及法律時,重點講解農業立法,為農民的基礎農作物收入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三是農民自治,根據村民們不同的農業操作習慣與實際的法律法規相結合,由村主任請到農業立法的老師,組織村民們開展農業普法交流會,共同詢問及分享農業立法知識,學習實質性的知識,推動農村法制化的建設發展。同時應當對經營者定期進行法規法律的普及教育,使他們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中,不斷規范自身的經營行為。通過法律的警戒作用保護好種植農戶作為市場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進一步為增強玉米種種植農戶對農業立法中相關規定的認知度,能夠有效解決現階段玉米市場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尤其是增加自身對農業種植技術的了解,在種植工程中積極的運用相關知識,關鍵是科學的選種,能為有效解決市場中對玉米種質量破壞的行為采取間接性的有效治理措施。提高農戶自身的意識、和種植技術是面對市場不平衡問題中最有效、最基本的解決方法。
2.2 健全市場監管體系
要構建健全的基本市場監管體系等工作,就需要協調所有涉及的機構部門,共同做好充分的準備與規劃,達到科學運行管理。在監察工作中,監管部門要不定時的進行走訪、巡查,保證經營者與商戶嚴格遵循市場監督管理制度,主動接受監督與檢查。現階段從市場調控角度需要迫切進行的工作就是健全玉米市場監督體系,加大監管力度。在事前干預環節,要從嚴審查商戶經營資格,營業執照、經營許可的頒發要建立在實地走訪的基礎上,嚴把準入關卡。同時在具備經營資格的商戶中間,也要建立起經營備案登記制度和種子經營檔案制度,利用信息化系統,明確記錄商戶信息以及種子進貨來源,銷售流向等,方便后續排查和溯源。為現階段出現的質量較為低下的玉米種追根溯源,在完善的市場監督體系下,建立種子跟蹤的一系列制度規范,并且對市場監管體系內的員工采取明確的獎懲制度。對于出現玉米種不達標現象的環節,進行嚴格的整治工作,并且要追尋其產源地,對相關的人員采取問責制度,嚴格把控玉米種市場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在事中監管環節,要加強對投入經營的玉米種產品以農業科技檢測技術為質量標尺,進行逐一的質檢抽查,規范準入市場的玉米種質量標準。除傳統的純度指標外,還要對種子發芽率、水分等指標給予充分關注,對于抽檢不合格的種子要按照流程進行扣押,并在“首處”責任制的指導下,對代銷商進行追責和曝光。針對目前存在的種子包裝問題,相關部門也應當加強查訪力度,重點檢查標簽、日期等是否標注合規,是否與內容品種一致。對于態度惡劣、屢教不改,或者限期內未完成整改、召回的不法經銷商,要實行吊銷經營執照、撤回批準經營資格等嚴厲懲罰,直至產品質量符合生產標準為止。
2.3 完善監察制度售后工作
在經營者與農戶間制定一種售后制度,農戶在購買后的一定時間內,針對種子質量不過關或數量不對等方面,有視頻、照片、實物證據時,經營者自愿接受種子售后補貨工作。同時完善監察制度舉報工作,加強商品的追溯溯源制度,農戶如受到經營者或企業的誘導及欺騙,可以就地舉報,查找源頭,對相關人員實行懲罰措施[1]。針對農戶作為消費者,因農業技術知識水平有限很難起到對玉米種市場監督作用的問題,鼓勵地方創辦玉米種子行業協會的市場監督組織,農業農村部可以適當分配扶持資金用以聘請農業專業領域的專家進行技術支持。通過消費者、政府部門、第三方地方組織共同形成合力,完成對種子經營行為的售后工作進行監察。并且監察體系內的工作人員要不定期的對玉米種的質量進行回訪,對玉米種種植戶及時進行探訪,一旦發現存在任何問題,及時進行系統化的全面檢查。為確保農業玉米種種植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為我國農業種植提供法律支撐,增強農戶對國家的信任。
2.4 加強宣傳教育
(1)線下宣傳:通過基層機構實行教育培訓,聚合各個村落的農民,定期組織開展農戶學習會議,從虛擬課程和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對玉米種子市場交易中存在的商品質量問題示例進行解讀區分。可以通過聘請專業的玉米種子種植專家、農業法律老師、玉米種子企業家、玉米種子種植戶等人員,以開展知識講座的方式針對各個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現場傳授種子甄選的技巧,優質玉米種的外觀表現等挑選玉米種的實用技能。會議過后,要定期線下跟蹤種植戶的實踐情況,加強農民與經營者的市場監管態度與法律意識。此外,在場地允許的鄉村,政府還可以組織建立玉米種植示范基地,每年選取10至20個品種進行試種,在科學栽培管理技術的支持下,詳細記錄試驗數據和性能分析,比選出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地形地貌的,抗逆性和豐產性表現優良的玉米種子,進行大規模推廣和培育。
(2)線上宣傳:通過電視、手機、廣播等媒體進行宣傳,以農民如何選種、用種為題,圖文并茂的展現給眾多種植戶,或者邀請種子專家、監管部門領導,以電視節目、手機節目等方式,直觀的解釋給大眾,使廣大種植農戶在現場采購玉米種時,能夠從經銷商的相關經營證件是否齊全、是否存在備案登記等店內信息判斷其出售的玉米種是否有信譽保障,同時還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并教導經營者自覺遵守市場秩序。并構建玉米種子經營者檔案,以完全維護基本的玉米種子市場管理秩序。
2.5 樹立品牌效應
農業、工商相關執法部門應當正視生產企業在玉米種子市場中的作用,積極與之建立聯系,必要時派遣質量監督員入駐制種基地,推動種子質量監管關口前移,通過周期性的巡視檢查,對出入庫品種的包裝、規格等進行抽檢和記錄,對誠信經營,長時間無經營質量問題的商家要予以鼓勵,頒發誠信品牌企業牌照。
總而言之,為確保我國農業社會的穩步發展,在面對玉米種市場出現的農戶種植經驗不足、沒有健全的市場監督體系、經營者惡意擾亂市場、經營主體復雜等問題,相關部門積極采取相對應的治理措施。為玉米種的質量提供保障,為農業市場更健康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孫永良.農作物種子市場質量監督管理現狀及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版,2020(70):16.
335550190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