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小麥病蟲害的防控是小麥種植的重要管理內容,種植管理的全過程各環節均可對病蟲害的防治產生影響,本文通過分析生產各環節的決策對病蟲害防控影響程度,并賦予相應的權重(總計影響權重按100%計算),從理論上指導小麥的病蟲的科學防治,以降低生產管理成本。本文以黃淮海平原的小麥種植為例,按照生產環節順序,從品種選擇、整地、配方施肥等九個環節進行闡述,希望為小麥的生產者和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生產環節;決策;權重
1 品種的選擇
選擇對病蟲害有抗性的品種來種植是基本思想,這樣可以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優的防控效果。只是由于生產需求與技術的矛盾,很難實現理想目標,比如:近年對小麥生產影響最大的是小麥蚜蟲和赤霉病,但由于技術限制,還沒有研制出對赤霉病高抗的小麥品種,只能選擇赤霉病的耐受品種,對赤霉病必須通過施藥防控;蟲害中最重要的小麥蚜蟲,但對它的防控成本很低,每畝全部成本10元左右,并且可以與其他病蟲害同時防控。故而在決策時,選種環節對病蟲害的影響很小,考慮到其他病害的減產影響和綜合成本等因素,其他病蟲害的防控可以適當考慮,不作重點,決策時,基本考慮的是高產要素,其次是穩產因素,可參照“平常年份較高產,小災年份不減產,大災年份減產少”的基本要求進行選種,重點關注小麥品種的下列要素:品種通過國家或區域審定情況、該品種在本地區試種情況、基本抗寒能力、抗倒伏能力、耐赤霉病能力、對白粉病和銹病的抗性、耐肥水能力等。當前較好品種有:濟麥22、泛麥五號、新麥26、皖麥52、冠麥1號、安農9711、煙農999、瑞華麥518等,如重點在于取得優質小麥產品,則可選用下列品種:新麥26、周麥33、周麥36、周麥37、煙農999、華成3366、淮麥22等品種。綜合考慮,選種決策對病蟲害防控的影響權重為5%。
2 整地
整地質量對病蟲害的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破壞病蟲害的生長環境,二是提高出苗質量,保持完苗率,進而保證全苗高產,三是提升小麥的抗病能力,近些年旋耕機的應用較為廣泛,多年只旋耕,不深耕,導致耕層變淺,小麥易倒伏,抗旱抗凍能力差,小麥生長后期易脫肥,籽粒不飽滿,單產水平下降,因此要大力推廣土地深耕項目,每3年深耕一次,然后每年再落實耕后旋平,增強土壤肥力,防止倒伏或后期缺肥。實際操作時,總體耕層厚度至少要達到20~25cm,并且做到地面平整,上虛下實,深淺一致,即底墑充足,口墑適宜。這個環節對穩產影響較大,對病蟲害防控的影響主要是耕作不合理會造成中后期倒伏,進而加重病蟲害發生。另外,為了推行秸稈還田,大量秸稈進入田地,如不能很好地處理,將會帶入大量病菌和蟲卵,加重病蟲害發生幾率,為此,必須把秸稈還田和深翻作業相結合,通過土壤深翻,把秸稈掩埋在20cm以下的深層土壤,再加入腐熟劑或施放碳酸氫銨等速效氮肥,加快秸稈腐熟速度,惡化病蟲害生存環境,特別能壓低赤霉病菌源基數,減輕赤霉病大發生的幾率。本環節對病蟲害的影響權重:5%。
3 配方施肥
在這個環節上,配方施肥中,依據小麥養分需求總量中各成分組成比例來進行決策,是決定小麥抗逆能力的關鍵,特別是配方施肥的技術實施可為小麥抗倒伏提供關鍵支撐作用,因為小麥的需求養分失衡是導致小麥倒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小麥肥料的分批施用,可以防止小麥生長早期促成壯苗,防止出現旺長,有利于安全越冬,中期追肥則可以提升小麥莖稈堅韌,為防倒伏打下扎好骨架,保持良好的群體規模,通風透氣,控制住濕度,這樣,小麥內部抗病性優越,外部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小麥抗病蟲性能大大提升,特別是抗病能力得到重大提升。
根據本地區的土壤養分含量、土壤供肥能力和作物需肥規律,按照有機無機相結合的原則,實施氮磷鉀大量元素肥料充足供應,微量元素肥料合理配比,實施精準配肥:以產量550kg/667m2標準計算,施肥量:純N10kg/667m2、P20515kg/667m2,K207.53kg/667m2、ZnSO41.5kg/667m2。為提高土壤供肥穩定性,提高小麥品質,當逐步減少化肥用量,有條件的當逐漸增加施用商品有機肥,如無條件,則推薦施用優質農家肥:施用優質土雜肥2~3m3/667m2,或施用腐熟人人畜糞肥1~2m3。
施肥步驟上:化學肥料中的氮肥按基肥60%,追肥40%的比例規劃,其他肥料全部作為基肥施用。
本環節的綜合影響權重:20%。
4 種子與土壤處理
種子與土壤處理的目標基本是為了防治地下害蟲,兼顧防治地上蟲害和防病作用。針對地下害蟲,本地區重點需要防治的是蠐螬、金針蟲和螻蛄,具體防治方法包括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
(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進行藥劑拌種,如用藥劑拌種:可播種前用50%辛硫磷50m1+15%粉銹寧75g+3kg水攪勻,拌麥種50kg,邊噴邊拌,拌后稍等晾干即可。包衣或拌種不僅以防治病蟲害,還能促進培育壯苗,省時、省工,成本低,增產效果顯著。
(2)土壤處理:用40%甲基異硫磷或50%辛硫磷乳油20ml/667m2,加水2kg/667m2,拌細土20~25kg,撒施犁溝或垡頭,或用上述兩種藥拌過炒熟的麥麩、豆餅2~3kg/667m2即可。
地下害蟲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在不同地塊,不同年份變化幅度較大,受氣候、前茬作物、上年蟲口基數、秸稈還田量等因素影響較大,不宜按相同套路實施種子和土壤處理,宜根據農業部門的病蟲測報數據,結合自己前茬作物及自己的田間調查結果,綜合分析決定種子與土壤處理方案。在當前推行的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指導思想下,地下害蟲的綠色防控意義更為重大,因為地下害蟲的防控與土壤處理,可以把病蟲害從產生的初始端得到控制,是一種“事前的謀劃”,而不是“事后的處理”,為此,特別要擴大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推廣病蟲害生態調控、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綠色防控集成技術,落實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促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可持續發展。
由于本環節起著小麥病蟲害防控的基礎作用,不能僅與地下害蟲的防控相關聯,所以本環節的病蟲害防控影響權重較大,大約占總權重的20%。
5? 播種
播種管理包括播期、播量和播種方式,其對病蟲害防治均有影響,但影響不大:主要表現在播期過早、播量過大確實會可能出現旺長,密度過大,加重病害的發生,而播種過晚,則無法形成壯苗,后期蟲害發生會偏重。但這種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播期的大幅度變化往往不是人為影響的,而是由于降水、前茬作物收獲時期等無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因素影響的;播量基本得到廣泛認可,沒有顯著差別;播種方式上,大宗地塊均會實現條播,而只有無法實施機播的零星地塊才實施撒播,不需要進行決策。實際操作時,
(1)播期:半冬性品種10月10~20日,春性品種10月15~25日。為防止凍害發生,應推遲播種時期,防止冬前起身拔節。
(2)播量、一般是10~12kg/667m2,播量要根據播種時期、土壤肥力和土壤墑情作一定的調整:播期推遲、土壤墑情較差、土壤肥力較低、,可適當增加播量,但最多不能超過20kg。
(3)播種方式一是改前后兩排播種為一排播種的條播,條播落子均勻,覆土深淺一致,出苗整齊,中后期群體內通風透光較好,便于機械化管理。
三項合并,對病蟲害的防控影響權重只占5%,
6 化學除草
雜草防控雖然也是植物保護的組成部分,但本文專門分析病蟲的防控,故而把其列為“外因”進行分析。
雜草對病蟲害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雜草會成為病菌或蟲害的寄生物,雜草的繁盛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二是雜草與小麥會形成復雜的小生態環境,增加麥田郁閉程度,增加濕度,穩定溫度,更利于病菌或蟲害的繁殖生長,三是雜草與小麥爭奪養分、空氣、陽光等資源,使小麥生長受限,降低小麥抗逆性,進而加重小麥受病蟲害的危害程度。本地區小麥雜草較多,但危害性較強的主要是豬殃殃、澤漆等雜草,可在上年雜草重發田塊,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10g/667m2加20%使它隆乳油20~30ml/667m2或加40m%快滅靈懸浮劑2g/667m2兌水3kg,在小麥2葉期至拔節前,豬殃殃2~4葉期或澤漆2~3葉期噴霧:以播娘高蒿,薺菜、麥家公,寶蓋草為主的麥田,唑草酮用10%可濕性粉10~35g/667m2或5.8%麥懸浮劑15ml/667m2,兌水30kg,在小麥2葉期至拔節前,雜草2~4葉期莖葉噴霧。
雜草防控的決策對病蟲害的影響權重只占5%。
7 灌溉
播后30~50d,依據土壤墑情,苗勢強弱,澆好越冬水。在冬季干早的情況下,每次強寒潮來臨之前,一定要澆好迎潮水,防止驟然降溫造成凍害。灌溉對病蟲害的影響表現有這些:一是灌溉可以直接殺死一部分地下害蟲;二是灌溉可提高小麥生長旺盛,增加抗病力。雖然灌溉對小麥增產非常關鍵,但對病蟲害的防控影響較小,其影響權重只占5%。
8 春季管理
這里的春季管理指返青到挑旗期間的管理。在返青期,不用追肥和澆水,要及時進行精細劃鋤,以通氣保墑,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麥苗穩健生長;在起身期,對于中產麥田或群體不足的麥田要追肥澆水,以保證有足夠的畝穗數。拔節期,對于耐肥水品種要在拔節期至拔節后期追肥澆水,可以有效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控制旗葉和倒二葉過長,形成小麥緊湊型株型,控制基部節間伸長,防止倒伏,能夠促進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緩衰老,對于群體偏小、穗數可能不足的三類苗以及脫力落黃、受漬害較重的麥田,要盡早施用返青肥:一般應在清明前后趁雨撒施尿素,用量為5~10kg/667m2,二類苗和一類苗不施返青肥。在小麥進入拔節期,可追施3~10kg/667m2拔節肥,施肥量大小根據苗情來定:已追過返青肥的可少施,未施用返青肥的可多施,播種過晚的弱苗田,要重施,并且要早施,如同灌溉對小麥的影響一樣:對小麥增產影響巨大,但對小麥病蟲害的影響較小,占權重5%。
9 后期綜合管理
這里的后期指小麥挑旗到成熟期。在小麥生長后期,小麥生長管理進入關鍵時期,這時期,小麥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養分需求驟增,孕穗期前后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在外界,氣溫快速上升,降水增多,田間濕度增大,這些外界條件為病蟲害的繁殖提供有利條件,最后,在氣象上,來自印度洋的干熱風會隨時造成小麥提早成熟,嚴重減產,因此,這一時期是小麥生產的最關鍵時期,小麥生產管理需要統籌管理,以減少管理成本,一般在小麥開花后10d左右,如遇干旱要澆灌漿水,以后不再澆水。對于病蟲害防治,則要進行全方位防控,防控對象至少包括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蚜蟲、吸漿蟲等,特別是小麥赤霉病和小麥蚜蟲,已經成為均可回避的防控對象,并且必須使用化學農藥才能起到理想防效,在防控這些病蟲害時要兼顧多方面因素:首先要保證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做到無公害生產,其次是在對多種病蟲害進行防控時要考量各種藥劑的共同作用效果,要減少施藥作業次數,減少勞動成本,其三是要兼顧小麥對肥料的需求,防止伏與干熱風的危害,為此,生產中總結出最常見的管理模式是開展“一噴三防”,一次操作達到防止小麥倒伏、防治病蟲害和干熱風”,近年,在病蟲害上要重點防治治赤霉病、條銹病和蚜蟲。兼治紋枯病、麥蜘蛛等其他病蟲害。對于小麥赤霉病,可先用氰烯·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等復配制劑,對于小麥蚜蟲,可選用藥品有吡蚜酮、呋蟲胺、啶蟲脒等,后期穗蚜發生較重時,可選用聯苯·噻蟲胺、聯苯·噻蟲嗪等。施藥時加入磷酸二氫鉀0.1kg/667m2或其他微肥或速效肥料,充分利用植保無人飛機進行防治,以提升防效。本階段是小麥病蟲害防控的最后環節,也是決定病蟲害防控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對小麥生產起到決定作用,也是綜合防控中,化學防治應用最強的環節,因為到了這個階段,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效果顯著下降,化學防治成為最后手段,也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直接投入成本最多的階段,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前期病蟲害防控手段的完善,本階段的防控強度將逐步降低,但在當前,本階段的管理對病蟲害防治決策影響權重仍是各階段最高的,占到30%。
綜合分析:小麥生產的各個環節對病蟲害的防控均有影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上一階段的防控工作做的好,可以減小下一環節的防控壓力,但任何一個環節均不能代替其他環節的防控工作,只有統籌兼顧,并分清權重不同,才能在節約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實現穩產高產。
參考文獻
[1] 趙獻林,雷振生,吳政卿.河南省小麥栽培管理中常見問題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2009(11):51-53.
[2] 高燕,成東梅,彭濤,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對強筋小麥品種濟麥4號產量及其結構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1(9):2.
[3] 季書勤,郭瑞.水肥運籌對不同類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4 43(7):73-75.
338450190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