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瀝瀝
長期以來,民族音樂學在我國的民族音樂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產生了眾多學術成果,與此同時也對民族音樂的表演實踐具有理論指導意義。而當民族音樂學的理論作用于音樂實踐時,便產生了所謂的應用民族音樂學價值。民族聲樂教學作為發展和傳承我國民族音樂的教育實踐活動亦離不開與民族音樂學的學理性交互關系,比如嶺南民族音樂的研究就對嶺南民族聲樂的特色教學產生了應用性的重要影響與意義,其中的經驗與不足亦非常值得從應用民族音樂學的視角進行總結和反思,這不僅可以進一步推動嶺南民族聲樂教育事業的壯大發展,也會對當前學界提出的打造中國歌唱藝術體系提供有益的思路與借鑒。
應用民族音樂學(Applied Ethnomusicology)是民族音樂學的一個下屬分支學科,它的歷史非常年輕,被正式確立不過十余年。這一學科被明確提出是在2007年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第39屆會議上,并成立了世界上首個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小組。次年在斯洛文尼亞召開了題為“應用民族音樂學:一種歷史和新出現的方法”的首次學術會議,從此,每兩年舉辦一次會議。《應用民族音樂學——歷史的和現實的方法》以及《牛津應用民族音樂學手冊》是目前該學科最重要的學術成果。
由于建立的時間較短,所以學科性質界定依然存在一些爭議,不過學界普遍認為應用民族音樂學是對民族音樂學的發展與補充,它使得研究本身可以得到更廣泛的理解與應用。應用民族音樂學把民族音樂學的學術成果、知識和理解用于社會實踐,解決具體的問題,使其對人類有意義和價值,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產生音樂的利益、文化的價值、經濟的價值等等。換句話說,民族音樂學是基礎學科,重視學理性,目的在于建構理論知識體系。而應用民族音樂學則是實踐型學科,重視解決實際的問題,目的在于找到合理的實踐方法。
作為民族音樂學的實踐性拓展,應用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概念被正式提出來之前,實際上它已經被廣泛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音樂治療、社區音樂建設、音樂文化產業管理以及音樂教育等領域,只不過這些行為過去都被籠統歸入了音樂教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藝術管理學等門類。
應用民族音樂學尤其在音樂教育領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民族音樂學的經典學術成果最終必須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實現傳播,并由此對一個民族的音樂傳承與族群文化認同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表現在多方面的,比如通過書寫教材建構起最基礎性的民族音樂知識,通過研發相關的專業課程建立起傳播途徑,通過研究出一定的教學模式幫助人們建立起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基本知識體系,并最終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應用民族音樂學對于民族音樂教育的指導性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民族聲樂的教學。
民族聲樂教學究其本質是民族音樂學在聲樂演唱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其教學的終極目的在于建立起對本民族傳統聲樂的獨特審美觀念與技術體系的認知,為民族歌唱事業的發展培養人才。作為民族聲樂教學的重要學理基礎,民族音樂學可以提供最根本性的學科知識與藝術規律,而應用民族音樂學則將這些知識體系進行有效的轉化,使其服務于民族聲樂的教學實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溝通與對話,讓民族音樂理論最終通過聲樂演唱實現活態傳承與感性呈現。
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巨大的文化體量與深厚的歷史沉淀鑄就了民族聲樂異常豐富的格局。位于五嶺之南的嶺南地區,自秦漢以來便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脈與歌樂體系。粵劇、粵曲、南音、木魚歌、潮劇、客家山歌、客家采茶戲、雷劇、瓊劇、咸水歌、惠東漁歌等,體裁豐富且作品數量浩如煙海,它們是嶺南各族群人們集體智慧與審美的高度表達,其旋律與歌唱方法深受當地方言語音的影響,韻味獨特,在我國的民族聲樂體系中獨樹一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人類學價值與藝術價值。
明清以來的文人筆記、歌謠輯錄如《粵風續九》等文獻中就有不少關于嶺南聲樂的歷史記述,近代更是有許多的文化學者、音樂學家參與搜集整理工作,展開對于嶺南聲樂藝術的深入研究,可謂成績斐然。其中既涉及民族志資料的建設(如各類曲集、音樂志略、音樂詞典),也涉及民族音樂學領域的研究(基于民族志材料的學理闡釋)。在“中國知網”根據嶺南民族聲樂代表性體裁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學術論文已經多達近萬篇,2000年以來出版的學術專著也數量可觀并非常體系化,例如廣東人民出版社從2005年陸續推出的“嶺南文化知識書系”中,就囊括了潮劇、粵劇、雷劇、粵曲、南音、客家山歌、潮州歌冊等嶺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聲樂種類。2017年又推出了《嶺南民俗音樂的人類學闡釋》叢書,其中的相關章節把對嶺南民族聲樂品種的研究推向了更為宏觀的學理層面與文化人類學的高度。
嶺南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學界多年來形成的理論研究成果無疑給嶺南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理基礎,近年來依托區域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多元特色的民族聲樂教學也已經成為一種業界共識,由此產生了許多帶有應用民族音樂學性質的教學實踐。星海音樂學院作為華南地區歷史最悠久、學術背景深厚、實力強勁的專業音樂院校,尤其在嶺南民族聲樂的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影響力,多年來也在如何將嶺南民族音樂的科研成果向民族聲樂教學進行轉化,培養富有嶺南特色的民族聲樂人才上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其中的經驗與收獲值得進行階段性的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立足嶺南特色,傳承嶺南文化一直是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的辦學特色,建系十余年來,老師們始終堅持在專業主科課堂中開辟嶺南聲樂作品的特色板塊,弘揚經典的嶺南歌曲。粵曲《荔枝頌》、惠東漁歌《一對龍蝦藏膠州》、潮汕民謠《月光歌》、客家民歌《八月十五月光光》、中山咸水歌《海底珍珠容易搵》等一大批經典的傳統歌謠由此得到了有效的活態傳承。而且老師們在教學中把這些作品與現代民族聲樂歌唱理論相結合,既保持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審美,并借助學院中嶺南籍學生人數較多、方言語音純正的地緣優勢,多年來樹立了嶺南民族聲樂的區域性教學特色,也起到了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民族聲樂的根脈在民間,傳承嶺南特色的民族聲樂亦離不開從民間汲取養料、借助智慧,特別是要想讓傳統聲樂的韻味得到好的保持與傳習,需要經常把民間的專家、非遺傳承人這樣的“局內人”請進課堂開展教學。例如有著“客家山歌皇后”美譽的徐秋菊老師就作為特聘客座教授,2017年春季在星海音樂學院開設了一學期的客家山歌傳習班,系統傳授了客家山歌不同風格體裁的經典作品,并配合錄制了作品的教學演唱示范和方言正音。從傳習班走出來的學生楊茜媛于當年夏季代表星海音樂學院赴北京參加了“和雷佳一起唱”民族聲樂學術交流活動,演唱了所學的《長潭山歌》,讓與會專家學者感受到了嶺南民族聲樂的獨特魅力。再比如粵劇表演藝術家蔣文端、郭建華等被長期邀請為民族聲樂系開設以粵劇粵曲表演為特色的必修課《戲曲曲藝》,幾年下來,學生們在唱念做打中逐漸感受到了嶺南傳統戲劇中蘊含的深厚學問,聲臺形表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滋養。
在長期的教學與研究基礎上,結合民族音樂學的理論成果,富有嶺南區域特色的民族聲樂教材也得了初步的建設,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袁東艷教授編著的《嶺南風情歌曲集》。該書精選了50首嶺南風格的歌曲,其中既有傳統民歌,也有新編民族歌曲。這些作品覆蓋了粵曲、客家山歌、南海漁歌、潮汕民謠、仁化月姐歌、中山咸水歌、嶺南少數民族民歌等諸多不同體裁與風格類型,猶如一個絢麗的色彩拼盤,較為豐富地展現了嶺南民族聲樂的獨特魅力。為了便于推廣與學習,作者在每首歌曲后面都附有風格內容介紹及演唱技巧提示,并配以鋼琴伴奏,可以說為嶺南民族聲樂的特色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與學術型研究不同的是,應用型研究更注重對于民族音樂理論的實踐轉化與社會效應,所謂應用型的嶺南民族聲樂教學研究即把多年來的嶺南民族音樂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聲樂演唱的舞臺實踐,讓理論與實踐進行互動與對話,讓理論活起來。相關的研究課題如“惠東漁歌在當代的傳承發展研究”“嶺南三大方言民歌的傳承與傳播”“客家山歌的采集與表演”“潮汕語系民歌的采集與傳承”等。借助這些科研項目,可以進一步展開對于嶺南傳統歌謠的搜集與整理,深度發掘富有藝術價值的優秀之作,為教學補充材料,并從聲樂理論的高度把嶺南民歌的演唱技術特色(如發聲、咬字、潤腔、音律色彩等)進行梳理與建構,最終進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們不僅可以擴大對于嶺南民族歌曲的認識與了解,還能在學理上弄清其歌唱特性,為建立富有嶺南特色的民族聲樂學派夯實基礎。受此影響,近年來,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的碩士生也大多在學術論文選題上傾向于此類方向,例如楊茜媛的《談當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傳統粵曲——以〈昭君出塞〉為例》、鄧玥的《廣東仁化縣石塘月姐歌的演唱研究》(未發表)、歐艷芳的《中山咸水歌〈幸福水鄉〉的藝術特點及演唱研究》(未發表)等。
應用民族音樂學的社會學色彩體現在嶺南民族聲樂教學中,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面向公眾的音樂會。民族音樂來自人民大眾,最后也服務于人民大眾,只有當富有嶺南特色的歌聲與作品通過舞臺表演被大眾接納和喜愛,才真正完成了民族音樂學向民族聲樂教學,再向社會效益轉化的應用性終極目標。在音樂會中,嶺南民族音樂理論可以為演唱技術訓練、風格審美定位、作品的選擇搭配、節目形式策劃和背景知識提供學理支撐。還可以通過邀請民族音樂理論專家進行演出導聆,讓觀眾一邊觀賞歌曲表演,一邊了解到作品中蘊含的民族音樂特點,提升其鑒賞能力。當民族音樂學理論通過音樂會的展示被感性呈現,這時候理論便開始接地氣了,真正做到了為大眾服務、為宣傳民族音樂服務的功能,這便是應用民族音樂學價值的顯現。與此同時,嶺南民族歌曲借助理論的翅膀亦得到了更高層面的提升與傳播,并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筆者作為導聆人與幕后策劃參與的《海的聲音——惠東漁歌專場音樂會》《歌樂嶺南——嶺南三大方言區民歌專場音樂會》《圍屋月光光——客家山歌專場音樂會》等多場演出皆是采取了這種理論與表演相結合的方式,既向大眾科普了嶺南民族聲樂知識,又活態展示了其藝術魅力,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參與演出的師生也通過一系列的舞臺實踐得到了專業技能的歷練,提高了自身對于弘揚發展嶺南民族聲樂的文化信念感,可謂是一舉多得。
對于嶺南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絕不僅僅只是局限在歌唱技巧的訓練層面,還需要多維度的教學設計,尤其是相關的民族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必須得到建設與運用,讓嶺南民族聲樂教學具備民族音樂學的學科視野與理論深度,這也是應用民族音樂學在教育領域需要著重完成的工作。多年來星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們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積極的嘗試,例如2011年開設了民族聲樂系必修的《嶺南音樂概論·音樂人類學視角鑒析》,該課程以音樂人類學為視域,通過生動的田野考察案例,立體展現嶺南傳統歌樂的生存現狀與民俗景觀,讓學生們思考和感受嶺南民族聲樂形成的人文生態及其未來的發展前景。視唱練耳教研組的老師們則研發了《嶺南音樂視唱練耳》,從旋法、音律、節奏等方面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于嶺南民族音樂風格的認識。筆者于2017年開始在民族聲樂系開設了必修課《風格模唱》,其中特別設立了嶺南風格色彩區,不僅從理論層面講解這一色彩區的傳統聲樂體裁風格特性,還研習演唱經典作品,通過理性知識與感性模唱的結合,提升學生對嶺南民族聲樂風格的感悟。此外,學生們還可以選修《客家音樂概論》《潮州音樂概論》《廣府音樂概論》《粵劇十五講》等特色課程,全面接觸嶺南音樂的種類。
從前文的回顧總結中可見,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的教學中已然產生了不少具有應用民族音樂學性質的成果與有益嘗試,為打造嶺南民族聲樂的特色專門人才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如果從構建中國樂派歌唱體系的長遠目標來看,要想讓嶺南民族聲樂成為其中重要的有機組成,仍需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并給出相應的建設性解決方案。
有調查研究表明,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星海音樂學院目前開設的嶺南民族音樂特色選修課缺乏開課的連續性、穩定性,學生對于這些課程也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關注。主科專業教學中的嶺南聲樂作品植入以及非遺傳承人進課堂等教學行為也并未納入統一的教學計劃,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因此,目前的課程設置還未能達到能夠為嶺南民族聲樂特色人才培養提供持續性有力保障的階段,而且課程的配置還需要更具科學性。筆者建議未來可以考慮重點建設兩門課程:《嶺南民族聲樂概論》和《嶺南民俗與方言語音》,由此構建定位更為精準、有效的知識體系,與此同時也把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已經面向民族聲樂系開設的相關必修課程則要把嶺南音樂作為特色板塊寫進教學計劃和考核范圍,保證其得到持續性的傳授。并且在教學中進一步跟進教材的建設,出版更多優秀的曲集及理論書籍,豐富授課資源。
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在以金鐵霖為代表的老一輩教育家的努力下,業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系統的模式,并在各大專業院校得到普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依托各地的音樂傳統拓展更豐富多元的民族聲樂歌唱體系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新態勢。“立足嶺南”作為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的辦學特色,要想落到實處,則必須充分利用好本土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在人才培養上凸顯這一區域特色,比如可以開辟嶺南民族聲樂特色班,采取更為靈活的面向社會的招生方式與培養方式。還可以特設嶺南民族聲樂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著力培養好苗子。長此以往,則可以為富有嶺南特色的民族聲樂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民間音樂來自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嶺南民族聲樂的獨特歌唱體系是嶺南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集體的藝術創作,只有走進其原生的地緣環境,方能領悟其中的音聲奧妙與文化內涵,這也是民族音樂學歷來注重實地考察的原因。但在目前的教學中,這一點還做得不夠。筆者建議,可以依托區域資源的優勢,定期組織師生開展嶺南民族聲樂的采風活動。還可以利用星海音樂學院已經建立起來的嶺南音樂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與場地,開辟主題為《嶺南歌樂地圖》的非遺展示空間,對嶺南民族聲樂的原生態音響資料、圖片資料與實物資料(如樂器、服飾、歌舞道具等)進行富有學術肌理的全方位呈現,建立原生態歌聲“種子庫”,以此保留嶺南傳統歌樂的音聲信息與歷史文化基因,為日常教學與科學研究提供資料和便利。
雖然以往老師們都不同程度地通過教學、科研、音樂會等方式展開了對于嶺南民族聲樂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但總體來看,缺少協同合作機制,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筆者認為,建設和發展嶺南民族聲樂特色教學是需要多方面部門通力協作的,其實,建設嶺南民族聲樂就是在建設中國樂派的民族聲樂,站在應用民族音樂學的視野下,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需要有全局觀。筆者建議可以考慮適時建立“嶺南民族聲樂研究與傳播中心”,并借鑒著名音樂學家趙宋光提出的建設新世紀中華樂派四大支柱聯動的理念,高度整合校內外的表演、研究、教育和創作四方面力量,以創作為基石,以研究為指引,以教育為持續力,以表演為推動力,通過四大支柱的有效聯動來孵化相關的科研與演出項目,開展相關的比賽與交流研討,建設符合時代特色的新媒體(公眾號、視頻號等),共同打造面向當下與未來的嶺南民族聲樂專業團隊。
嶺南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夯實和豐富中國特色的歌唱體系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事業需要數代人的扎實努力,也需要具備民族音樂學的廣闊視野與學術高度。繼續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服務于教學,解決好實際問題是新的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任務,也是應用民族音樂學應該肩負的使命。未來可期,與諸君共勉奮進!
[1]姚藝君《中國歌唱藝術理論建設的思考》,載于《中國音樂》,2017年第1期。
[2]見郝苗苗、梁輝《西方應用民族音樂學的演進與發展動態研究》,載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3]Klisala Harrison,Elisabeth Mackinlay and Svani-bor pettan〈Applied Ethnomisicology: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UK:Cambridge scholars pubilishing 2010。
[4]Svanibo Pettan and Jeff Titton(edit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Applied Ethnomusicolog〉,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5]張伯瑜《何為應用民族音樂學?》,載于《音樂藝術》,2017年第2期。
[6]周楷模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它包括如下六本書籍:《嶺南民俗音樂的人類學闡釋》《嶺南客家音樂的樂學闡釋》《嶺南潮州音樂的社會心理學闡釋》 《嶺南樂器的樂種學闡釋》《嶺南廣東音樂藝術特色闡釋》《嶺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闡釋》。
[7]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8]載于《樂府新聲》,2019年6月。
[9]劉斌《嶺南音樂視唱練耳“雨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載于《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10]劉大堅《嶺南音樂特色教學的實踐及優化研究》,載于《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11]趙宋光《建設“新世紀中華樂派”》,載于《人民音樂》,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