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青島出版社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61)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落實“雙減”政策。該政策要求學校減少學生的作業總量與時長,嚴格規范校外培訓行為,自實施以來,有效整治了校外培訓機構的教育亂象,緩解了家長的心理負擔與教育焦慮,增強了學校在學生素質培養上的主導作用。“雙減”政策體現了中國教育發展的新動向和國家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的決心。出版業向來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而教育出版又是教育服務的一部分,所以教育出版受到教育政策的直接影響,面臨著挑戰與機遇。教育出版應順應時代形勢和市場變化,重新思考自身發展的策略,實現創新轉型升級。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教育出版作為傳播教育知識的載體,不僅是出版事業的一個重要分支,而且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減”政策倡導素質教育,以減輕學生校內校外雙重負擔為宗旨,以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對基礎教育進行了全方位且深刻的改革,也給教育出版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教育出版肩負“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使命,應牢記使命與擔當,緊緊圍繞基礎教育,堅持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教育出版是指與學習、教育及培訓有關的出版,其中教材教輔出版等與基礎教育相關的出版是我國教育出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也是受到“雙減”政策影響較大的出版物。目前看來,“雙減”政策的出臺對教輔出版短期內的影響較大,出現常規教輔總體需求減少的現象。一方面,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使學生的課后作業減少,導致教輔資料的出版發行量也相應減少。另一方面,政策要求“減輕校外培訓負擔”,使教培行業遭到重創,也使教輔供應失去了一個穩定的特殊渠道。教輔市場面臨著大洗牌,只有優質教輔才能在市場中站得住腳。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優質的教培機構也正蓄力向教輔出版和素質教育培訓轉型,在未來將與傳統的教輔出版機構形成激烈的競爭。教材也受到“雙減”政策的直接影響,教材和課程的簡化與減負,是一種源頭的減負,比減少學生考試和作業更為基本、更為重要,有釜底抽薪之效[2]。教材是傳統教育出版的核心,是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教材的內容、結構、重難點、課后習題也受政策影響在不斷優化中。由于教育出版的核心價值在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雙減”政策的理念并不沖突。所以,雖然目前教育出版將面臨一些挑戰,但長期來看,“雙減”政策還是有助于推動教育出版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
“雙減”政策為教育出版物的整體升級提供了契機,可加快教育出版融合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步伐。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現代職業教育、審美教育、勞動教育等教育工作的大力扶持,相關的教材出版市場迎來新的增長點,對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政策的出臺有利于推動教育出版向精品化戰略轉移,促進教育出版質量有效提升。此外,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深入,學生對課外讀物的需求也將會進一步提高,少兒讀物等高品質課外讀物的市場亟需一批優質圖書涌入。教育出版在選題結構、市場環境優化、融合轉型及服務創新等方面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雙減”政策落地意味著基礎教育要回歸教育事業的公益屬性,素質教育要回歸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學科教育要回歸校園和課堂[3],也標志著教育出版即將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在新形勢下,“雙減”政策也對教育出版提出了高標準和高要求。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國家對于教材教輔質量的管控與要求將更加嚴格[4]。當前,我國教育出版仍以紙質出版為主,融合轉型相對滯后,出版物質量參差不齊,短期內難以滿足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升基礎教育出版品質迫在眉睫,作為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媒介與橋梁,教育出版機構應該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教材一直是教育出版的主要構成板塊,但近期教材出現差錯的現象不斷引發社會熱議,尤其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政治導向上。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插圖不當這一事件,就把教育出版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這給教育出版業敲響了警鐘,教育出版物的質量如果得不到保證,就會嚴重影響教育的發展。另外,教材出版在微課、數字題庫、智能化教育場景等數字化資源配套方面也存在不足。類似的問題也存在于教輔出版物中,市場上的教輔產品數量雖多但同質化嚴重,很大一部分是簡單拼湊、試題匯編式的產品,缺少分層化設計和個性化設計。教材教輔出現這些問題大多是由編輯團隊水平不穩定、產品的監管環節有缺失導致的。教育出版機構應秉持高質量發展理念,強化責任意識,嚴格把控出版質量,才能逐步滿足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雙減”政策的目的是通過減輕學生的校內校外學習負擔,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提升綜合素質的活動中,進而實現學生的素質化全方位發展。也就是說,“雙減”政策的終點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導向對教育出版提出了內容素質化轉向的要求,具體將表現為素質培育、家庭教育、教師教育類圖書的需求提升。雖然教育類的圖書在市場上早已占有一席之地,每年也都會有一批暢銷的優質圖書,但總體而言,教育圖書的品種不夠豐富,分類不夠精細,市場不夠飽滿。此前關于家庭教育的圖書在教育圖書板塊所占的市場份額是相對較高的,但關于素質培育、教師教育的圖書所占份額卻微乎其微。“雙減”政策落地之后,學校、家長、學生的思想正在發生巨大轉變,以前的“分數唯一論”將被逐步拋棄,如何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如何增強學校的主導型作用,如何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成為當前教育重點關注的內容,也成為教育出版的火爆選題。面對“雙減”政策對教育出版物的品種提出的新要求,教育出版機構應該優化已有選題,拓展素質培育、家庭教育、教師教育類的圖書選題,豐富教育出版物品種,爭取在前景廣闊的市場中獲取更大的份額。
“雙減”政策縮短了學生的必要學習時間,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效率需要大幅提高。教育出版是教育服務的一部分,所以教育出版的知識服務效率也應該隨之提高。目前,教育出版以紙質出版為主,數字出版為輔,但知識服務效率仍處于較低的程度。這是因為數字出版技術和普及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數字出版與傳統紙質出版融合的效果也有待優化。雖然目前數字出版技術發展快速,各類微課、網課等課程資源已經被陸續開發出來,配套的線上學習平臺也在不斷搭建中,但數字化服務的范圍還不夠廣泛,不能涵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開發設計程度也不夠高,不能滿足數字化時代下教育發展的需要。“雙減”政策對知識服務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體現在對教育出版的數字化融合出版方面。“雙減”政策明確提出,教育部門要研發優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將免費線上學習服務做強做優,教師要布置個性化作業,進行個性化教育等。可見,數字化是教育出版題中之義,其意義不僅在于幫助實現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還在于拓展教育服務的渠道,提高教育服務的效率。“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為教育出版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方向與思路,出版機構應該進一步培育數字化教育資源,注重數字化資源與紙質圖書的結合,實現知識服務效率的有效提高。
“雙減”政策對我國教育發展格局影響深遠,也為未來的教育圖書出版指明了方向。教育出版作為教育領域的重要板塊,需要緊跟政策的導向,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教育出版機構要更新出版理念,深入研究“雙減”時代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探尋新的發展之路。
出版精品化的教育圖書是時代的呼喚,教育出版機構應秉持高質量發展理念,堅持素質教育導向,持續推出高質量的教育圖書,守住圖書出版的生命線。教育出版物內容的優質化和精品化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減負增效,尤其是教材教輔等與基礎教育息息相關的教育出版物。在設計產品時,教育出版機構應培養組建優秀的編寫團隊,整合已有的圖書資源、課程資源和人力資源,加強教材和教輔與教學研究的深度融合,既要保證圖書知識的準確性,又要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教育出版機構應該積極開發數字化資源,推動數字資源與紙質圖書的融合,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在把關產品時,教育出版機構應加強內容監管與質量審核,嚴格履行三審三校制度,使產品符合政治導向和意識形態,傳遞正面的價值觀念。
針對當前部分教材存在的內容脫離實際生活、知識環節不連貫、插圖使用不當等問題,出版機構必須注重教材的特色化與實用性,加強教材內容創新與監管,才能高質量地踐行教育服務的功能。針對當前市場上教輔圖書同質化嚴重且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出版機構必須調整產品結構,對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升級,才能打造精品教輔,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為滿足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教育出版機構應增強精品出版意識,立足優質內容,不斷推出優質圖書。
“雙減”政策出臺后,素質教育、家庭教育與教師教育出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出版機構應適應學生、家長、教師等主體的需求,尊重市場規律,圍繞核心素養,對已有的教育出版產品進行優化、拓展與補給。對學生來說,課外的閑暇時間增多意味著自主學習時間增多,其拓展課外活動的需求會極大提升。課后服務課程也催生了素質培育類圖書的需求,教育出版機構可以進一步捕捉學生的興趣需求,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核心,出版人文藝術、科普知識、閱讀鑒賞、勞動實踐、體育藝術類等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圖書。對學校來說,“雙減”政策主張減少學生的校內負擔,精簡學生的作業內容,這就意味著學校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的專業化水平,出版機構可以針對學校和教師的需求,出版提高教學技巧、優化教師教學模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傳播教育知識理論的圖書。對家長來說,“雙減”政策改變了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渴望通過各種媒介和方式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愿望較為迫切。教育出版機構可以出版一些心理類、益智類、家庭教育類的圖書。“雙減”政策催生了圖書多門類的出版物選題增長點,面對“雙減”政策對素質教育、家庭教育和教師教育等類型出版物的品種提出的新要求。教育出版機構應該在此契機下,圍繞核心素養豐富圖書品種,對已有的教育出版產品進行優化、拓展與補給,將未來設計的新選題做優做精。
加強教育圖書數字化融合出版能夠滿足“雙減”政策對知識服務效率提出的高要求。教育圖書數字化融合出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育,教育出版機構應嚴格把控、優化教育圖書的出版規模,形成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落腳點的新格局[5],研發能滿足學生“五育”并舉要求的人文美育、科學益智、勞動教育、心理健康、體育活動等核心素養類讀物、課程資源及配套的數字資源,為學校和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教育出版機構在將資源進行數字化的過程中,可以開發融合內容與服務的一體化數字教育服務平臺。值得注意的是,區分服務對象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進一步體現個性化服務。當服務對象為教師的時候,要注重教師實際需求的自由組合運用,提供教師專業發展所需的學習資源與教學工具,推動教師自身成長;當服務對象為學生的時候,要注重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提供學生發展所需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學習資源,在滿足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效率;當服務對象為家長的時候,要提供家庭素質教育所需的數字內容與知識服務,幫助家長解決教育中遇到的困難,做好家庭教育輔助工作[6]。出版行業的數字化升級是大勢所趨,但教育出版機構在重視數字化升級的同時,也要注重數字化與紙質化的融合升級,實現出版線上線下一體化。
“雙減”政策倡導素質教育,以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對基礎教育進行了全方位且深刻的改革,也給教育出版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政策對教育出版物的質量、品種、結構等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為未來的教育圖書出版指明了方向。雖然教育出版短期內受到挑戰,但長期看來,“雙減”政策還是有助于推動教育出版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面對“雙減”政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教育出版機構需重新思考發展方向,步入增值提質的良性發展軌道。教育出版機構應更新出版理念,堅持素質教育導向,持續推出高質量的教育圖書;應圍繞核心素養,對已有的教育出版產品進行優化、拓展與補給;應加強教育圖書數字化融合出版,更好地服務教育,助力和引領教育改革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