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震寧
(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南京日報社,江蘇 南京 210000)
在新媒體傳播語境下,海量信息通常以碎片化的方式進行傳播,信息將個人社交圈作為傳播主體,將地緣、趣緣相似度等進行新圈層聚合。但是碎片化時代的到來,以及碎片化、圈層化傳播,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傳統媒體的發展產生影響。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想要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就要對互聯網進行合理利用,能夠始終堅持主流文化價值觀傳承,注重對受眾的教化。同時,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這樣才能在碎片化時代發展背景下,增強傳統媒體自身在社會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傳統媒體的進步與發展。
面對傳媒碎片化,有一部分學者采取的是評判的態度。例如,有學者認為網絡語言會導致傳播內容碎片化,而該種語言的碎片化會引發認知、思維的碎片化,因此很多網絡語言在傳播期間,對于理性化思維觀念、邏輯化思維觀念會具有一定的解構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碎片化現象以及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如果一味采取批判的態度并不可取,要看到碎片化現象發生的必然性。傳媒碎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普遍現象。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當中的內部結構性問題時有發生,而且貧富差距更大,這會造成社會階層不斷分化。該種分化主要是將經濟、地位作為前提,隨著人們價值取向和認知特點的形成,出現了社會階層分化,這種分化會對消費領域產生直接影響。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提升人們的消費水平,推動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群體的喜好、價值觀念等存在不同,會導致消費出現碎片化。由此可以看出,傳媒碎片化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產生的必然現象[1]。
從當前社會發展中不難看出,一種新的產品、商品和生活方式,都會從貴族化轉化為平民化,比如汽車、冰箱、電視等,都是從原本的富人使用逐漸轉化為平民使用。在以往的發展中,傳統媒體會受到意見領袖、業界精英的把控,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媒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可以為人們的工作提供很多便利。可以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實現對信息的接收與傳播。互聯網具備一定的移動性和社交性特點,使用傳媒的人數逐漸增多,也會導致傳播碎片化,這也體現出社會的進步,權威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明星與粉絲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在面對這一情況時,傳統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針對碎片化不應始終保持否定態度,而是要抓住發展機遇。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政策、人才和受眾方面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有著豐富的資源。因此,要做到因勢利導,抓住轉型的機會,增強市場競爭力。
實際上,碎片化屬于在后現代思想之上發展出來的一個全新概念,通常情況下主要是指將完整的個體劃分為不同的碎片,使得被劃分的碎片具有非完整性特點、非中心性特點。碎片化也是當前社會經濟轉型背景下,社會階層分化期間形成的一個重要產物,不僅會對社會各方面產生影響,而且也成為當今人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碎片化體現在不同方面中,比如用戶、思維和市場的碎片化,碎片化通過萬物互聯等方式,喚醒個人傳播的主體意識,不同的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接收者與信息的傳播者,個體在互聯網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與話語權。在這一過程中,信息的選擇與傳播具有主動性、主導性特點,可以根據不同標簽,比如興趣愛好標簽、人生經歷標簽等,實現對信息、人群的整合。這樣能夠在人人非中心環境、人人是中心環境中,形成全新的圈層或者部落。比如,國際版抖音短視頻,能夠將當代年輕人的個性化、自由化特點展現出來,此時能夠形成更加精準的圈層受眾,實現志趣相投的陌生人的聯結,使得當代年輕人的個性能夠得到展現與釋放。
某學者從媒介演化歷史開展分析,將人類歷史概括為不同的內容,包括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在如今信息化時代發展背景下,不難看出人們已經卷入到被文字、例行以及分類思維規定的社會當中。用部落化對碎片化傳播方式進行解讀最為合理,碎片化能夠將傳統相對固化的社會階層與社會規則擊破[2]。人們在信息的海洋中,被潮流、欲望所牽引,結合自身實際需求,自主選擇相應的圈層與部落。
碎片化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階層分化的重要產物,人們在進入到信息社會后,能夠在一天之內進行信息的不間斷傳播,將信息傳播的時間限制、空間限制打破,推動信息傳播、社會朝著碎片化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即便是再與眾不同的愛好,也能夠在當今社會、網絡中找到同道中人。在文化認同以及相似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的基礎上,能夠形成具備差異化的社群文化和圈層文化。在這一過程中,選擇個性化與自我意識的崛起屬于基點,而推手主要是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
隨著網絡搜索引擎的發展,開始以“我”的搜索目標為中心展開畫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即時通信軟件,如微信、QQ 等,能夠以“我”為圓心,通過對六度空間理論的應用與世界鏈接,形成社交圈[3]。此外,抖音、今日頭條等,能夠根據“我”的瀏覽習慣以及閱讀習慣,推送“我”感興趣的信息內容,此時能夠拓展信息深度與廣度。個體以“我”為核心,融入到個性化以及私密化的圈層中,也就是說,即便是一家人在打開手機時,推送的信息內容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與開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圈層的形成,這樣全世界的人能夠將身份界限、國籍界限、年齡界限打破,將興趣、愛好等作為導向,形成相應的圈層、社群與微部落。
網絡亞文化與網絡主流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網絡亞文化是能夠展現出獨特審美觀、獨特價值觀的一種網絡流行文化,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與滲透力,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未成年人的行為方式、思想意識。對于大眾來說,網絡亞文化具備一定的隱蔽性特點與邊緣性特點,但對于未成年群體而言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網絡亞文化對于為未成年人而言具備顛覆性特點、時尚性特點。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B 站,“2019 最美的夜”的新年晚會在B 站首播,晚會主要以年輕人喜歡的動畫、電影等作為重點,在四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呈現出各種經典畫面、經典曲目,為人們奉上了一場驚喜、值得回味的晚會[4]。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文化現象為代際關系與文化融合提供了全新素材。融合是這場晚會的主要特點,舞臺上下能夠實現主流與新潮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虛擬與現實的融合。整場晚會腦洞大開,充滿二次元氣息。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播方式、接收方式的碎片化發展,以及圈層化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加之受到網絡亞文化的影響,導致個人在解讀信息期間存在較強的主觀性,而且不同圈層的人群在信息解讀期間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甚至會引起紛爭。在此背景下,會導致人們沉溺在信息海洋中,并且認為自己就是信息的主人,從而進入到信息被分裂的語境當中。以自我為中心觀察社會,易出現信息孤島問題。
媒介即信息,現如今數據流量涌向哪里,人們的注意力、精力也會投入到哪里。在碎片化時代,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逐漸被邊緣化。面對此種情況,需要傳統媒體能夠始終堅守黨媒的擔當與社會責任,對于先進技術、先進觀念以及先進機制要有正確的認識,在對自身發展特點有正確了解的基礎上,能夠對社會資源進行全面把控,對輿論導向進行正確引導。在傳統媒體的創新與發展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在碎片化時代發展背景下,傳統媒體想要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就要在融媒體平臺中及時做好陣地建設工作,即在互聯網平臺中創建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抖音賬號、快手賬號、今日頭條賬號、小程序等,除此之外,傳統媒體在發展期間,要強化與在線視頻網站的交流與合作,將相應的信息、新聞、視頻等投放到在線視頻當中。同時,還可以進行直播帶貨[5]。受眾所在之處即是宣傳報道的主要場所,同時媒體也要發聲,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的銜接打下良好基礎,這對于傳統媒體的影響力、競爭力提升,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傳統媒體長期發展過程中,有著屬于自身的資訊來源渠道,而且渠道提供的信息內容質量、真實性都可以得到保障。因此,傳統媒體發布的內容屬于主流報道內容,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比如,傳統媒體會經常播放戰士守衛邊疆的相關新聞,以及外交部新聞發布會、軍事演習等新聞,此類原創內容在經過傳播后,會馬上成為爆款。新媒體中的新華社、央視新聞等自帶光環,能夠獲得更多受眾的喜愛,而人民日報官方賬號在抖音平臺中,更是擁有超過一億的粉絲。在地方媒體發展期間,要始終堅持專業性原則,還要做到任何事件都敢于發聲。比如,“四川觀察”抖音賬號,是四川廣播電視臺創建的官方賬號,不僅會報道本地的一些新聞內容,而且還會報道其他地區的新聞。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臺中,要始終堅持正確的“三觀”、消息來源真實等原則,在碎片化傳播當中占據領導地位,以實現對輿論的正確引導。上述方式都是將具體內容碎片化,利用視頻軟件將碎片化內容呈現在受眾面前,受眾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刷短視頻,明確短視頻中傳播的具體內容,獲取自身想要的信息。
在碎片化傳播、圈層化傳播過程中,意見領袖起到的是引導作用[6]。基于此,傳統媒體在運行期間,要注重聯系、溝通,垂直領域達人、圈層意見領袖、達人、網紅之間能夠營造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文化氛圍,實現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弘揚。例如,自媒體紅人李子柒入選第十三屆青聯委員會,該紅人創作、發布的作品回歸原始質樸生活,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涵全方位展現出來,使得人們能夠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再如,抖音上擁有幾百萬粉絲的穩重農民夫妻小英一家人,身著樸素在田間地頭跳起曳步舞,一家人臉上綻放的笑容,以及快樂、靈動舞姿感染了眾多網友。
圈層與垂直領域達人在現如今的新媒體平臺當中,擁有較大的影響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時代發展的奮進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人生態度,這也是傳統媒體一直尋找的正能量的典型與代表[7]。媒體人可以將個人優勢發揮出來,從而受到更多圈層達人的關注。例如,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僅能夠做到字正腔圓,而且出口成章,講各種花式段子。因此,朱廣權在年輕群體中獲得了大量粉絲。利用網絡碎片化傳播,可以實現對粉絲的引導,發揮領袖作用,將粉絲引入到傳統媒體中,促使粉絲圈層邊界能夠得到拓展,同時還能夠實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傳統媒體需要深入到圈層文化中,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共同發力,這對于碎片化時代發展背景下傳統媒體的更好發展,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傳統媒體在我國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其能夠對國家出臺的各類政策進行精準解讀,同時實現對輿論導向的正確把控,從而幫助受眾了解客觀事實,實現對受眾的正確引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短視頻成為當前碎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傳統媒體在這一過程中,要將自身記錄事實等優勢發揮出來,對深度報道、系列報道進行策劃與完善,并對新聞內容進行創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5G 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激發出了傳統媒體的活力[8]。
例如,在抗擊疫情的初期階段,央視利用5G 技術、4K技術、AI 技術,通過24 小時慢直播的方式,將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情況展現出來,全程無剪輯、無解說、無音樂,將現場情況加以真實呈現,同時在網絡中有超過一億的網友進行“云監理”,為增強人民群眾的信心注入更多力量。該種創新方式符合受眾的需求,從而受到更多受眾的喜愛。究其原因,受眾能夠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觀看直播,并不需要在規定時間“蹲直播”。基于此,傳統媒體在內容創新、傳播方式創新過程中,要圍繞受眾碎片化需求展開,這樣才能確保報道的新聞內容能夠滿足受眾的需求,從而使受眾能夠對各類新聞事件有正確的認識。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碎片化時代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要對碎片化的特點、時代發展機遇等有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內容創新、發揮圈層意見領袖積極作用等不同方式,對受眾實現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也就是說,能夠對優秀主流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不斷強化受眾的價值認同,使受眾能夠在優秀主流價值觀的傳承中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從而推動社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