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燕
(會澤縣融媒體中心,云南 會澤 654200)
2015年3月,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推動互聯網發展和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納入監管范圍;同年6月《網絡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正式施行,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服務功能正式上線;同年7月8日,全國主流媒體融合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為電視民生新聞行業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1]。2019年是5G 商用元年,5G 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產業格局逐步形成。短視頻市場規模和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1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59 億,較2018年底增長2.71 億,短視頻網民規模占全體網民總數的78.6%,使用率達88.6%,短視頻網民使用手機數量達7.84 億部。使用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已成為大多數受眾使用網絡的主要方式之一,短視頻用戶數量增長迅速。短視頻平臺成為網民獲取民生新聞信息、進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作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誕生的短視頻平臺——手機短視頻平臺,也在逐漸成為當下民生新聞傳播發展的新風口。
民生新聞作為我國中央電視臺的傳統優勢欄目之一,因其專業性、權威性和服務性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已然成為我國民生傳媒行業的一張“王牌”,可以說其影響力遠超其他新聞節目[2]。2017年4月,央視民生新聞欄目發布了第一條“新視界”微博,目前已然成為了我國最大的電視民生新聞發布平臺。有業內人士指出:“央視民生新聞頻道作為中國唯一權威專業的民生新聞播報平臺已經完成了從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媒體到新媒體的轉變。”這也是為何近年來不少媒體工作者會將央視民生新聞視作短視頻時代下傳統電視民生新聞輿論形態轉型的樣板欄目來看待,也有受眾將央視民生新聞解讀為“民事報道”和“民生報道”,足見其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
作為中央電視臺旗下的一個欄目品牌,民生新聞一直以來都是新聞頻道重點打造的王牌[3]。從欄目定位上來看,央視民生新聞欄目作為中央電視臺首個在特定時間內進行現場直播并實時播報民生新聞的電視節目,可以說其定位高于普通民生電視節目;從節目模式上來看,盡管央視民生新聞欄目有著嚴謹的直播流程和豐富的新聞素材來源,但相較于其他新聞欄目來說更像是民生趣聞。而這就在微觀程度上限制了民生新聞頻道主持人最強播報專業性和影響力的發揮,另一方面也使得受眾在觀看內容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頗。相較于央視民生新聞欄目這種主流新聞頻道,其他民生新聞所具有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略顯不足,與央視民生新聞欄目形成了較大的反差,表現為民生新聞品牌影響力不足強,新聞內容不能體現“重磅”“頭條”“為民辦事”等服務宗旨,整體來看影響力有限,無法與主流新聞頻道形成良性競爭[4]。
當下央視民生新聞在央視新聞客戶端上的關注人數及互動人數都遠低于其他新聞欄目,可見雖然中央電視臺一直堅持對民生新聞資源進行整合、運用和運營,但這一戰略的實施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而其他地方的主流媒體的民生新聞欄目也是如此。例如,在2016年某地民生新聞欄目改版為更加接地氣的“小王調停”欄目之后,以“全媒體報道”“多視角解讀”等方式向受眾發布了大量新聞資訊,但實際上當時該欄目在內容呈現上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不僅使用過時的民生資訊進行覆蓋推送,受眾對內容質量極為不滿,認為資訊內容同質化嚴重,新聞傳播效果并不佳。從歷年來電視民生新聞頻道在民生新聞內容生產上表現出的同質化現象來看,其新聞資訊呈現方式和內容質量都已趨于嚴重的同質化,在新媒體時代下逐漸落伍。
傳統電視民生新聞需要在發展之初就確立自己的定位和發展目標,不能故步自封,應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尋找自身發展的道路。在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迅速卻面臨著同質化競爭的情況下,電視民生新聞如何做好創新,成為了擺在眾多電視民生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民生新聞欄目中引入新聞推送APP 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傳播方式,然而這種方式與“直播+新聞”模式相比過于單一,難以形成有效競爭[5]。此外,新聞平臺各大短視頻平臺仍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中,而在電視民生新聞與短視頻融合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也是需要盡早解決的。
在互聯網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逐漸呈現出明顯的自身特征。傳統媒體播報的新聞成為了中老年受眾的精神食糧之一,伴隨著短視頻和直播技術的興起,短視頻逐漸成為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民生新聞的重要傳播形式,短視頻與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其在傳播效果上更為突出。從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使用短視頻傳播的狀況來看:民生新聞通過短視頻直播技術將整個新聞采編過程呈現在廣大受眾面前,而體育類、生活類等節目則借助直播技術將部分視頻片段剪輯并通過文字進行發布,在電視節目中利用短視頻直播平臺向受眾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現場報道,也成為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在電視民生新聞領域,直播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方式之一,直播可以通過畫面與聲音來展現新聞的全過程。例如,在播報體育新聞的過程中,由于體育比賽進程非常關鍵,所以需要不斷將實時現場畫面進行剪輯和加工制作,以更好地向受眾展現比賽情況和運動員的精神風貌。而這種短視頻剪輯和包裝是非常適合體育類題材內容的一種傳播方式,也更有利于受眾對新聞內容進行直觀理解。例如,體育類節目《體壇風采》將該平臺上體育類欄目中部分視頻片段剪輯成視頻內容并發布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APP 平臺等媒體上完成播出。除此之外,該節目還使用了文字報道模式以及直播模式進行傳播。利用短視頻剪輯進行現場報道的方式,也成為了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方向之一。
短視頻在傳播上擁有“隨時隨地觀看”的特點,其不受民生新聞節目播出時間的影響,在直播與互動中能夠充分展現地域特色,讓受眾通過短視頻形式進行觀看,達到隨時隨地了解民生信息的效果。2022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我在北京等你》直播活動中,主持人向受眾展示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幕式閉幕式時現場拍攝的照片。與以往節目采用文字、圖片等傳統形式不同,此次直播活動中采用短視頻拍攝技術進行拍攝、直播,并且通過短視頻平臺向受眾展現了北京冬奧會等多個重要衍生活動、北京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冬奧精神風貌。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由于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法實現面對面新聞報道。而隨著短視頻平臺技術和內容生態體系的完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傳播影響力逐漸擴大,通過短視頻形式進行現場報道,更加符合當下受眾參與信息互動、共享新聞資源、提高新聞輿論影響力、推動電視媒體持續性發展的新形勢。
在短視頻風口下,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傳播者。在此背景下,新聞傳播方式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也帶來了大量新內容需求和渠道方式改變。這一轉變的直接結果就是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媒介影響力下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這就要求電視民生新聞媒介順應時代發展變化,制定轉型策略,同時調整未來發展戰略定位。面對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平臺給電視民生新聞帶來的新變化,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務必要重塑新聞內容和新聞傳播方式,進而使新聞傳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其中短視頻作為短時間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媒體傳播形式之一,是當前和未來電視民生新聞中發揮傳播優勢和提升傳播力的重要手段。
現如今,短視頻已然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不僅需要優質的新聞內容,而且也需要高質量的新聞圖片、視頻等信息來對民生新聞有著一個感官上的認知。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在融合微信、微博、QQ 等即時通訊媒體后進入短視頻傳播時代,這些短視頻媒體可以為民生新聞提供內容和渠道上的多向選擇。在短視頻平臺上,民生新聞發布單位除了具備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傳播渠道之外,還能夠在短視頻平臺上第一時間同步發布新聞資訊。從某種程度上說,“新聞+短視頻”傳播模式實現了電視民生新聞在短視頻平臺中,從單一播報電視民生新聞形式向多平臺融合傳播樣式的升級轉型[6]。
在短視頻時代,短視頻傳播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短視頻傳播能夠有效地改變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截至目前,短視頻行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也存在著一些運營矛盾。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信息發布與反饋不暢,嚴重影響受眾獲取信息的體驗。另外,由于新聞發布技術不夠成熟,一些新聞資訊沒有及時進行準確有效的播報。因此,民生新聞和短視頻作為兩個不同領域中最具代表性、傳播力、影響力的媒介形式,雙方結合可以增強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力。
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曾憑借自身“人性化”的特點和優勢,成為新聞傳播中最重要的媒介形態,甚至一度成為最具權威性的新聞發布組織。然而現階段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民生新聞媒體逐漸從“大眾傳媒”步入“融媒體”形態,民生新聞逐漸脫離傳統的新聞信息傳播形態,而進入融媒體播報環境中,在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媒體自身所具有的專業性、時效性、互動性、權威性。融媒體形態通過發揮其互聯網“主力軍”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積極推動傳統電視民生新聞進行轉型,使之更加貼近受眾。移動化受眾已成為新聞獲取的流量密碼。由此可見,“短視頻”時代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作為信息傳播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新聞傳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未來“短視頻”傳播將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力,這既是中國民生新聞業面對短視頻時代轉型、發展所采取的必然舉措,也為未來我國民生新聞業如何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傳播力提供了新方向和路徑。民生新聞要在新形勢下抓住機遇迅速轉型發展,并塑造自身傳播力。作為民生新聞媒體要準確把握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脈絡與傳播特點,把握時代發展趨勢,適應受眾的消費需求變化趨勢、心理需求變化規律,以及媒介傳播形態發展規律,不斷進行創新、調整與突破,推動傳統電視民生新聞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目前,手機用戶成為信息消費的主力軍,受眾對于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碎片化的特性。面對海量的民生新聞,受眾的新聞獲取成本不斷上升,在選擇民生新聞時也開始從傳統電視民生新聞中“獲取”轉變為“聽說”,然后利用各類信息媒介來獲取詳盡的新聞內容,在碎片化閱讀的同時擴大知識面和提升人文素養。而從碎片化信息中獲取的新聞正是受眾進行信息消費和生活體驗的主要來源,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活方式”已成為受眾關注及理解并認同的重要因素。作為社會重要媒介之一的民生新聞,是受眾生活中出現次數最多且影響最大、最受關注的媒體內容。因此,民生新聞在信息傳播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傳播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受眾的“生活方式”,例如選取受眾基數大的APP 進行民生新聞傳播,并且選取清晨或者深夜下班族刷手機時進行第一時間推送,在保障符合受眾生活方式的同時,完成優秀新聞作品的播報,有利于增強電視民生新聞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電視民生新聞作為我國傳統新聞中最具代表性的電視媒體形式,承擔著傳播“百姓聲音”的重要使命。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使得其能夠在時代發展浪潮中保持生命力。在短視頻風口下,廣播、電視、紙媒等傳統電視民生新聞也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形勢和受眾需求變化,推出適合受眾的新聞產品。民生新聞是中國新聞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又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關于民生的相關內容,應為受眾提供更多有價值、有意義、高品質的新聞內容。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工作者應抓住機會,將自身專業優勢轉化為傳播力優勢,積極順應短視頻風口下的時代變革趨勢,塑造新時代電視民生新聞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