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藝潔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大眾傳播形態的持續升級,使得信息傳播方式日漸豐富,讓傳播者及接受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悄然發生改變。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拓寬了人們的發聲渠道,讓信息受眾成為享有話語權的用戶,使得傳播受眾行為影響力增強。在這一背景下,受眾對網絡直播這一媒介的主動選擇,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實現了用戶需求滿足與媒介技術發展的雙贏。
“使用與滿足理論”屬于大眾傳播學理論,是從受眾立場出發,基于他們的心理動機和心理需求,對人們選擇和使用媒介的過程加以分析的一種理論。從概念上來看,“使用與滿足理論”對人們通過使用媒介獲得滿足感的行為進行了分析和解釋,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受眾接受媒介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動機。這一理論認為,受眾擁有主觀能動性,個人需求與愿景是決定受眾如何使用媒介、制約媒介傳播過程的主要因素[1]。“使用與滿足理論”理論起源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60年代后該學說進入“現代時期”。1981年溫達爾提出,媒介為使用者帶來的滿足感越強越能使人依賴這種媒體。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代表性人物E·卡茨認為,媒介接觸行為是一個因果連鎖過程,“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正源自于這一過程。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如下:第一,滿足自身需求是受眾接觸、使用媒介的目的,社會和個人心理等因素都會對這一需求產生影響;第二,各類型媒介被人接受、接觸和使用,都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人們可能接觸到媒介,而另一個條件則是人們對媒介滿足需求的評價;第三,受眾對媒介以及內容進行選擇時具有不確定性;第四,受眾接觸以及使用媒介以后,自身需求可能會被滿足,也可能不會;第五,受眾需求的被滿足情況會對其媒介選擇行為產生直接影響,既影響現在也影響未來,而且人們會根據自身需求的被滿足評價修正他們對媒介的印象、改變對媒介的期待。在“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現前,大部分的傳播研究都是基于傳播者視角進行的,研究焦點一直在傳播者及其影響力上。而“使用與滿足理論”反其道而行之,以受眾需求為切入點,對受眾的需求、能動性及受眾對媒介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不僅推翻了受眾被動論,更對有限效果論進行了矯正[2]。事實上,“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出現,提醒了世人在媒介使用方面受眾擁有較大話語權和多樣化目的,它為人們關注傳播受眾,構建以“受眾需求被滿足程度”為核心的傳播效果衡量基準提供了有力指導。
網絡直播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興社交方式,其本質是一種以互聯網為載體、視訊為主要方式的內容發布形式。它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直觀性、高效性、交互性和內容豐富性優勢,以現場直播的方式為做好內容展示、信息傳播提供了保障。結合實踐可知,網絡直播是一種極為“年輕化”的產業,其受眾原本是年輕群體,不過隨著產業發展網絡直播的受眾逐漸拓展,已然走上了“全民化”道路。2010年起,直播行業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2014年興起的游戲直播催生了大量網紅主播,也使得網絡直播的影響力迅速擴大,由于受眾增多,網絡直播逐漸走上了多元化道路。2016年,網絡直播行業開啟了跨界發展之路,頻道類型持續豐富,直播平臺與各行各業之間的跨界合作也讓直播真正走入了主流群體的生活。這一期間,網紅帶貨主播成為最主要的網絡直播形式,這種直播類型一出現就備受矚目,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線上銷售成為商品銷售的主要形式,更進一步奠定了網絡帶貨直播的江湖地位。時至今日,網絡直播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絡社交方式,2022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然達到了7.16 億,占網民整體的68.1%。十幾年來,人們對網絡直播的接受度、認可度和需求度一直在不斷變化,主動選擇發起或觀看網絡直播的人越來越多,為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網絡直播也一直走在規范化、創新化道路上。從網絡直播的興起中不難發現,當代網民對生產生活、社交娛樂的需求和要求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他們對直觀性、交互性、靈活性強的運行模式極為青睞,對具有強烈社交色彩的新興行業也十分認可。在未來,網絡直播必然會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領域,它將為滿足人們的心理、生理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網絡直播越來越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于這種新型社交方式可以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受眾在使用網絡直播時可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從這一角度來看,網絡直播的興起與“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有效應用有著密切關系。“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接觸和使用媒介的行為是在特定需求導向下做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媒介滿足自身需求從而取悅自己。所以,媒介越受受眾喜愛,其被選擇的幾率就越高,那么這種媒介的發展速度就會越快。同時,這種發展也會反過來影響受眾,當媒介基于受眾導向得到了優化發展后,受眾對它們的認可度和依賴性也會有所提升。在網絡直播發展過程中,“使用與滿足理論”得到了充分體現。一開始,直播的興起就是為了滿足人們跨時空、跨地域交流的需求,而隨著人們需求的改變和豐富,直播內容、形式、渠道也不斷拓寬,受眾的喜愛度為直播發展提供了源動力。當前,網絡直播模糊了信息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人人都可開直播、人人皆能看直播成為常態。這一局面的形成,與網絡直播充分滿足受眾差異化、多樣性需求有直接關系,無論網絡直播的受眾有著怎樣的使用動機,他們都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得到滿足,基于此網絡直播才能迅速崛起。總而言之,“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網絡直播中得以發揮作用,是因為直播這一媒介具有交互性、直觀性、多樣性、發展性、靈活性和自主性特點,為媒介使用者的社交、情感、生活、工作等多層次需求得到滿足提供了保障[3]。
現階段,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媒介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在大眾傳播領域,受眾擁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他們對媒介的接觸頻率不斷提升,對內容的挑剔程度不斷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直播依然能夠獲得受眾青睞,因其滿足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根據自身需求主動接觸這一媒介,才是其飛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為此,筆者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對網絡直播受眾主動接觸、使用這一媒介的行為動機,即受眾需求進行簡要分析。
在追求個性化的時代,人人渴望自我表達,這種需求促使人們不斷探索對外交流的窗口和渠道,他們會為了達到展示、表達、推廣自我的目的而主動接觸和使用媒介。互聯網時代,人們對個體差異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追逐自我、表達個性成為現代人的思想與行為守則。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為人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良好條件;來自同好的肯定與認可以及流量變現帶來的豐厚收益,也激發了人們基于網絡展示自我的自信和熱情。事實上網絡直播的出現,為普通人提供了“發聲渠道”,人人都可以成為“聲源”,受眾以直播來實現自我表達,滿足自身需求;利用網絡直播,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傾聽者和同路人,成為受眾主動使用網絡直播這一媒介的行為動機。
作為一種社交手段,網絡直播不僅成為受眾表達自我的窗口,更為他們開展無視時空局限的網絡社交提供了載體。通過直播活動,主播與觀眾之間將建立社會關系,他們之間的有效互動讓雙方的社交需求都得到滿足。以秀場主播為例,“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這一類受眾接觸和使用直播這一媒介的動機大多是展示自身才藝、構建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網絡,在他們看來直播只是一種特殊的社交手段,能最快速地向志同道合的人發送交友信號,從而達到自我表達與社交的雙重目的。在直播過程中,秀場主播可展示自身的專業技藝,贏得喜愛和認可,也能夠在與觀眾的互動中收獲朋友,獲得極強的滿足感、成就感與幸福感。網絡直播的出現,為普通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自我展示平臺,實現了“造星”渠道的下沉,也為受眾創設了自由度、包容性極高的自我表達環境,所以他們能夠使用媒介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認同[4]。
從滿足受眾的社交需求上來看,網絡直播打破了社交環節的最大桎梏——時空局限。基于媒介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可以無視時間、地域的差異,更簡單而直接地交友。而且參與同一場直播活動的受眾往往有著極強的需求一致性和偏好相似性,更容易建立歸屬感和社交信心,在相互交換信息的過程中可有效消減孤獨感。本質上,受眾選擇網絡直播,為滿足他們的社會交往以及情感交流需求提供了機會,基于直播能讓受眾可以相互陪伴,既能夠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也可以反過來獲取他們提供的情緒價值,最終收獲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人們身處于信息爆炸時代,信息更新換代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若無法及時獲取新的信息,那么人們在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陷入被動局面,所以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探索信息獲取和更新的路徑,最終的目標就是滿足自身的知識學習與認知需求。利用網絡直播,受眾可及時獲得新信息,能拓展知識面、擴大認知范圍,這就意味著基于這一媒介可使受眾的知識學習與認知需求得到滿足。在各行各業紛紛入駐直播領域的背景下,網絡直播已然成為跨行業合作的典范,直播內容和方式的綜合性,為充分滿足受眾的知識學習與認知需求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滿足受眾的知識學習與認知需求,網絡直播頻道不斷增多。教輔、教培類直播內容五花八門,通過直播受眾可以學習做飯、剪輯、翻譯、運動、求職、穿搭、美妝、育兒、游戲以及生活技巧,能以最低成本滿足自身需求。對于人來說,求知是本能,人的一生都不會停下求知的腳步。而網絡直播幾乎可以全方位地滿足人的求知欲,基于受眾求知心理與娛樂心理的捆綁,讓受眾主動地接觸和使用這種媒介,讓受眾利用直播提升自己成為現實。事實上受眾不僅能夠從網絡直播中直接滿足自身的知識學習與認知需求,他們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轉變觀念及其對這一媒介的期待。在以受眾需求為導向的持續影響下,網絡直播這種傳播媒介在滿足受眾求知欲方面的功能性必然越來越強,長此以往當受眾從滿足自身重視學習與認知需求角度選用媒介時,必然會優先選擇網絡直播。
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重壓之下人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認同感會逐步降低,若長期如此極容易陷入消極狀態,無論是對個人、群體,還是社會發展都十分不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許多人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自我認同感,也難以從其他人那里獲得認同,所以他們將希望寄托在網絡上,試圖在網絡中找到展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同的機會,從而改變自身消極、抑郁、頹廢的心態,網絡直播就成為了他們的“靈丹妙藥”。在網絡直播中,無論主題、內容是什么,只要能夠吸引到觀眾就能得到關注,就有機會獲得來自他人的贊賞與認同,這些正向情緒價值將反作用于自我確認,幫助受眾逐漸走出自卑,基于自我價值的確認建立自信。從現實角度來看,人的自我確認需求與生俱來,有關于“我是誰”“我要成為誰”的思考貫穿于人的一生。在自我確認的過程中,人會基于內心需求勾勒自身的目標形象,而后再從他人對這一形象的評價中獲得滿足感[5]。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難以從外界獲得需要的反饋,無法基于良好評價滿足自我確認需求,所以網絡直播才成為滿足這一需求的最佳途徑。在滿足解壓需求方面也同樣如此,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得不被各種明里暗里的規矩束縛,也無法避免被比較、被評價,所以大部分人都處于壓力爆棚的狀態。此時,人們極度渴望認同和贊賞,需要以良好評價獲得自豪感。網絡直播提供了同類社交機會,增加了使用者獲得夸贊的可能性,他們的解壓需求可以被滿足,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參與直播活動。
隨著網絡直播的發展,這一媒介已經轉變為新型宣傳、營銷工具,為使用者提供了盈利渠道。觀眾打賞是主播最直接的獲利方式,當觀眾對主播欣賞、認同直播內容時,會通過打賞禮物的方式來表現,此時直播不僅實現了精神層面的滿足,而且得到了物質層面的滿足。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直播產品、服務、品牌、形象的塑造、宣傳與推廣的目的,基于直播獲得巨大流量,然后依靠流量變現獲利。正是因為網絡直播可以滿足受眾的宣傳推廣與盈利需求,才催生出了網紅經濟和直播帶貨產業。在流量當道的年代,網絡直播已經成為流量變現的最佳舞臺,只要操作得當,網絡直播可實現消費者需求與偏好的精準狙擊,能將受眾轉化為消費者,從而使主播達到流量變現的目的。
綜上所述,網絡直播產業的飛速崛起,與這種大眾傳播形式充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有直接關系,網絡直播的發展走向符合“使用與滿足理論”。從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出發,可分析受眾對網絡直播的需求,也可以考察網絡直播為受眾生活帶來的影響,這一傳播學理論的有效應用,可以為進一步推動網絡直播良性發展提供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