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蕓 徐軍國
新聞報道的特性之一是新鮮性,在傳播及時的同時,也具有易碎性,所以稱之為易碎品。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一些新聞名篇時常被人們重溫——
“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在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出敵陣,橫渡長江……二十四小時內即渡過三十萬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文章語言精練,形容簡練確切,呈現出百萬軍隊跨越長江的氣勢磅礴和宏偉威武的場面:在那“橫無際涯、浩浩湯湯”的江河上,百萬雄師沖破敵陣的恢宏大氣場面。
“焦裕祿同志,你沒有辜負黨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你的任務,蘭考人民將永遠忘不了你。你沒有死,你將永遠活在千萬人的心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透過這篇長篇人物通訊,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的感人事跡,鮮明地屹立在天地中間,鐫刻在全體群眾心中,展現出了一位黨員為群眾鞠躬盡瘁的高尚形象。
無論是珍貴的新聞歷史照片,還是重大新聞事件的文字新聞作品,這些大家十分熟悉的傳世之作和不朽的經典,都見證了歷史瞬間。那一個個永恒的瞬間,讓人永遠銘記、永遠難忘,這是新聞佳作的第一大特點。
例1:獲得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圖片為《兩黨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拍的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的雙手握在了一起的重大歷史鏡頭,這也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在六十年間的首次會晤。這張新聞照片內容深刻、意義重大,它不但記錄了歷史事件,而且給廣大人民以深刻啟示,起到了重大新聞攝影的社會意義。
例2:在1991年,一幅《我要上學》的新聞照片,畫面的小女孩頭發蓬亂,衣衫破爛,用小手握著筆,一雙明亮純真的大眼流露出了希望而堅強的光芒,她向人們發出了內心的吶喊:“我要上學!”這幅圖片,牽動了萬千國人的心靈,人們為之震撼,甚至潸然淚下。
例3:2022年6月6日《乘舟巡宇探天河——神舟十四號飛天紀實》:夏風微拂,為神舟飛船送行。浩瀚蒼穹,盼飛天英雄到來。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驚天動地的巨響過后,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著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四號飛船,從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拔地而起,飛赴蒼穹。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也是中國人的第9次太空遠征。
這一場景的描寫,記錄了中國航天的一個輝煌瞬間,見證了神舟十四號飛船歡騰升空的精彩時刻。每每寫到此處,神舟飛船的升空畫面就在眼前頻頻出現,這不僅僅是對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探索與進展,更是每一位中國人的夢想和光榮,令人歡欣鼓舞,催人奮進。
好新聞作品的第二大特點,就是講述經典故事,傳遞時代好聲音,展現時代變遷,讓人感受發展的巨大力量。經典故事往往有著特殊的價值,但其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體現時代,與現代主樂調同頻共鳴。
例1:在2022年6月9日的《湖北日報》第一版刊發了《“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主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副題)》,文中講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在福建省任職時期,習近平一行在福州市平潭縣調研,途經某個村莊時,就同隨行人員說起了那段歷史往事:乾隆十四年,當地曾出現了“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悲劇,十八村無人幸免于難,只逃出一只小豬。
一夜沙埋十八村,這個典型的歷史事件,也成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反面典型,通過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這個故事,不斷教導和提醒全世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子孫后代知道生態環境保護是祖國乃至全球的生命線。建設生態文明,關乎百姓利益,關乎人類未來。
例2:在《禾下乘涼 笑看稻香萬里浪》的文章中介紹了雜交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提到過自己有兩個夢: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則是雜交水稻覆蓋的夢。“世界約有1.6億公頃水田,以一半折算種雜交水稻,也有0.8億公頃,那以現在中國的水稻產量,每公頃多產出2噸,多養活人口的數量可能超過五億。”
禾下乘涼,是袁老對水稻雜交栽培的一種人生向往,是袁老的夢想之一。只要一提到禾下乘涼這個經典故事,人們自然就聯想起袁老,繼而想到了糧食安全。
例3:《湖北日報》2022 年6 月11 日3 版《他們是榜樣更是信仰》一文:誠信大于天,責任比金貴。現場,誠實守信道德模范劉玉萍帶來一雙手套,見證了丈夫去世后,她的八年艱苦還債路,讓不少觀眾落淚。2010年,她丈夫患肝癌去世,留下未成年的兒子和治病欠下的13萬元債務。從33歲到40歲,弱女子變身“女漢子”,在建筑工地打工,8年還清所有債務。
劉玉萍替去世的丈夫還債,是繼“信用兄弟”后的又一典范。在他們的經典事跡中,誠實守信,一諾千金。他們以誠信立身,遵守本分,作出了對“誠信”的最美詮釋。在他們精神感召下,更多的人愿意踐行責任和擔當,將誠信和愛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好新聞作品的第三大特點,就是有一個搶眼標題。俗話說得好:讀書先看皮,看報先讀題。一條新聞要想抓住讀者,必須在新聞標題上下大功夫,新聞標題要富有文采、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2022年6月9日《湖北日報》第4版刊發《麥浪秧苗舞 荊楚見糧安》。讀到標題,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廣袤的荊楚大地,一邊是風吹麥浪、金光粼粼的豐收景象,一邊是秧苗起舞、綠意舒展的耕種畫面,每一片沃土都高唱著糧穩天下安的禮贊。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主要功能是闡述事實、引導閱讀。還要把最核心的事實進行提煉,言之有物進行準確展現。如今年8月1日,《湖北日報》一版《武漢農業集團探索“國企聯村”新路徑——從“菇”軍奮戰到“1+5+N”》中,這一標題就使閱讀人眼前一亮,把“孤軍奮戰”活用為“菇”軍奮戰,進而引發了讀者的讀報興趣。
要使標題活靈活現,還要在標題上多使用動詞。如《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7月1日10版《把智能手機“疊”進兜里》,一個“疊”字,反映出科技的日新月異,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折射出祖國的不斷強大。《湖北日報》2022年7月6日10版《夜經濟點燃江城煙火氣》中有四個小標題——吃:走,一起“嘬蝦子”克!游:清爽玩水“浪里個浪”;樂:跟街頭歌手一起“嗨”;購:后備箱集市“燥起來”。這一系列的動詞,展現了疫情過后,一個多姿多彩的“夜江城”,正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好新聞作品的第四大特點,就是有抓住人心的導語。報道文章的導語應該把最具報道意義、最關鍵的內容放在文章最前面,如此才能抓住讀者的眼球。刊載于2021年7月17日《湖北日報》5版《里程碑!全球最大碳市場開市》一文的導語這樣寫道:7月16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必將載入“美麗中國”史冊。當日上午9時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9點32分,全國碳市場的上線交易正式開始。這篇消息稿件以全國碳市場開市后成交的首單作為開頭,寫作流暢活潑,視角生動有趣。緊接著,進行了場景的描寫:全國碳市場一開市,最低碳賣價為五十二點七八元/噸,最高碳買價為五十點五零元/噸……據統計,在短短幾分鐘內……最新碳價已經比開盤價上漲百分之八點五四。作者巧妙地推出這個鏡頭,使讀者置身于全國碳交易市場的現場,新鮮感強烈,富有新聞張力,將這一較為專業的經濟新聞呈現得通俗可讀。
而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導語,通常是生動活潑、動感十足、自然流暢。2022年7月12日《湖北日報》4版刊發《“迷你”公交開到家門口》一文開頭這樣寫道:“一個電話,公交車就開到了家門口。”7月8日,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柏家坪村村民嚴訓雙在家門前等候公交車的到來。導語引用龍泉鎮最偏遠村村民的話語開頭,開門見山。將固定班線線路變為電話預約,隨叫隨到的農村公交車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提升了運營效率。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變化,贏得了民心,也贏得了讀者的點贊聲。
好的導語有一個強烈的組織感、步調感和節奏感,以詼諧感、戲劇性來引導并把握觀眾,惹人關注。2021年11月21 日,《楚天都市報》刊發《“撿”回啞叔當至親 大愛一施十二年》一文導語這樣開頭:十二年前,27歲的湖北省老河口市小伙陳小峰,在街頭偶遇一位流浪的聾啞人,將他帶回家里悉心照料,見他比自己年長許多,便稱他為“啞叔”;十二年間,陳小峰時刻不忘幫這個啞叔找尋親人;十二年過去,警方通過三個關鍵字,最終找到了啞叔在河北的親人。
當然一篇能撼動讀者心魄的文章,還需要適當的細節描寫,讓新聞生動充滿活力,要讓讀者看見,令讀者在乎。這就要求新聞記者練好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奔走一線、走進新聞現場,用筆頭和鏡頭記錄真實,寫出有溫度、有深度、接地氣的好作品,傳遞正能量和溫暖。
另外,對于優秀的新聞作品也要在語言表達上下功夫,用生動的新聞語言、清新的報道文風、獨到的報道角度,反映出一幅幅生動感人、形象傳神的生活情景與畫面,引發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共情共心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