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美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研究室,北京 100080)
黨的二十大已經勝利閉幕。這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由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組建的民族語言翻譯組承擔了大會文件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7個語種的翻譯工作,筆者有幸加入其中,承擔會議文件的答疑工作。就翻譯工作來講,對原文的理解是翻譯的先決條件,沒有對原文內涵的準確理解,翻譯優良與否就無從談起。特別是作為我國內宣工作重要載體的民族語文翻譯工作,準確、完整、全面的翻譯標準對原文的理解和譯文的表達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黨代會的答疑工作主要解決的是對原文的理解問題,下面結合黨代會答疑問題,就黨的二十大報告①民族語言翻譯在詞匯、句子以及段落層次的理解方面談一些個人體會。
詞匯是理解的基礎,也是翻譯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關鍵詞,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詞匯,必須準確把握、深刻領會。
本次會議的主報告中,有一個主題詞匯:“中國式現代化”。這是作為我們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的中心任務提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本質要求、戰略部署、面臨的挑戰和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都做了詳細的闡述。
那么,從翻譯的角度,應該怎么去認識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呢?有人認為是中國模式的現代化,有人認為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還有人認為是指一種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道路,可以翻譯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后一種看法可能來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對此,專家解讀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相對于西方式現代化而言的,強調中國的現代化要按照中國的模式走。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應該理解為“中國模式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模式”體現了我們黨的自信自強、守正創新,體現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精神。二十大報告中的這類主題詞匯,對準確把握報告內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翻譯中需要足夠重視。
對近幾年出現的新造詞的理解問題也值得注意,如與香港、澳門問題直接相關的“管治權”一詞。這一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在2014年,當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中指出:“中央擁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2]。白皮書英文版中將“全面管治權”翻譯為“overall jurisdiction”,其中“jurisdiction”是一個國際法概念,指主權國家對其領土范圍的一切擁有管轄權。那么,這里的“管治權”可以理解為“管轄權”嗎?在我國的政治語境中,這樣理解可能有失全面。“管治權”一詞自提出以來,我國學術界就對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解讀。現在大家一般認為,“管治權”是中央基于主權對香港特別行政區領土、居民和事務,直接或間接行使的管轄權和治理權,它兼具“管轄權”的法律屬性和“治權”的政治意涵,是管轄權和治理權的統一。
對民族語言翻譯而言,尤其應注意同一詞形古今含義的差別。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翻譯時要注意這一點。如,“治亂”作為現代漢語詞匯,多理解為“治理亂象”,屬于動賓結構的詞語。如,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我們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祛疴治亂,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3]11-12在這里,“治亂”就是治理亂象的意思。但是,報告在同一自然段中提到:“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3]12。這句話中的“治亂興衰”就是古漢語詞匯,指的是國運的四種情況:安定、動亂、興盛、衰落。一般而言,社會安定預示著國家興盛,社會動蕩預示著國運衰落。這里的“治”,即“善治”,可以理解為天下安定、太平。“亂”,即動亂、禍亂。“治”和“亂”在這里是并列關系。
就政治報告而言,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是語言學問題,但更多地涉及政治邏輯問題,特別是在句子的理解方面。如,二十大報告第一部分談到十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時提到:“(我們)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3]6對“提出”的支配對象有三種理解:一種認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種認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種認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這三種理解各有道理,但哪種最恰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這一歷史使命的闡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4]11并強調實現這一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十九大報告同時指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4]14。可見,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提出了“四個偉大”這一新時代行動綱領的根本遵循。由此,二十大報告中的“提出”支配的對象應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
在新時代黨政文獻翻譯工作中,必須學懂弄通黨中央的創新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必須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話語鮮明的中國特色了然于胸。如,在我國的政治話語中“堅持”一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在大多數語境中“堅持”一詞體現出我國政治話語的權威性,體現出了我們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如,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3]17這里對“堅持”的支配對象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一種認為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現這種不同的理解,可能與對中國特色政治話語的熟悉和把握程度有關。
在我國的政治話語中,我們的立國之本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在黨的創新理論體系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表述見諸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文獻。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2017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講話時強調: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綜上,“堅持”的賓語應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處理事情的不二法門。在具體的語境中,語言規則和政治邏輯二者往往不可偏廢。如,二十大報告中在闡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時指出:“(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3]31其中,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中“堅持”的賓語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堅持”的賓語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有人認為“堅持”的賓語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也有人認為“堅持”的賓語是“黨的領導”。對這一句的理解應該結合所在的具體語境。就其所在的復句來講,很明顯,每個分句的結構都是“謂語+賓語”模式。第二種理解明顯缺少謂語,第三種不符合我們的政治話語規范;可能第一種理解比較恰當。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有比較詳細的闡述:“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4]29由此,從語言規則和政治邏輯來看,第一種理解應該是正解。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段落的篇幅雖然不是很長,但是很多段落層次的理解問題也是難點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段落中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沒有用標點符號來顯示不同的層次關系,也沒有其他比較明顯的銜接手段。
以前文提到的段落為例:“——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3]6這一段內容,從整體上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長句,翻譯時可能需要拆分為多個句子才能完整體現其語義內容;那么,如何拆分才能體現其層次關系?如果了解語句之間蘊含的政治邏輯,段落層次就比較容易明了。
段首主題句是“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接下來以“提出”為關鍵詞,三句話概括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根本遵循。用“明確”“確定“統籌”三個關鍵詞,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部署,要全面貫徹落實這一戰略規劃和部署需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第二個“明確”指出了新時代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強調各項工作必須圍繞主要矛盾推進,以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戰略部署的決策依據和理論支撐,圍繞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就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此基礎上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以上主要針對二十大報告民族語言翻譯質疑解答工作談一點個人體會。黨的二十大報告是中央政治文獻的文本典范,推而廣之,就中央政治文獻的翻譯來講,要準確理解原文內涵,首先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包括語言規則在內的語言邏輯和政治邏輯,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到翻譯策略或方法問題。
注 釋:
①這里指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所做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報告,簡稱“二十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