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宸 朱義華
(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文學性”概念最早由雅各布森提出,他認為文學性是“使特定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1]。隨著文學性概念的不斷發展,如今的文學性不僅限于文學作品,而“是一種使語言具有藝術魅力的表達方式”[2]。因此,文學性語言的翻譯是作品外譯時的魅力再現的過程,相關翻譯研究對文本意蘊的傳遞具有重要意義。現有對于文學性的翻譯研究多集中于文學文本所使用的語言表現和翻譯策略,如趙彥春、呂麗榮的文章從語言形式、修辭手法入手,分析了典籍《道德經》外譯時文學性的缺位與再現,周領順的文章通過引用大量實例論證意譯是增強譯文文學性的重要途徑[3-4]。在其他文本類型,比如政治話語中也存在大量諸如用典之類的文學性語言的運用,文學性語言的處理能夠在直觀感受上給予讀者深刻印象,從而規避傳統政治話語中常常帶有的距離感與說教感,減少因政治環境差異而導致的讀者反感或誤解。文學性語言的加入可以幫助政治話語所表達的內涵更易被接受,尤其在外宣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減少外國讀者的排斥,提升外宣內容的接受度與對外傳播效果。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出版、對外傳播是中國政治話語‘走出去’的第一步”[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文集作為我國政治話語中極為重要的代表,受到廣大學者的高度重視。因文集中用典豐富,其典故的英譯研究頗受重視。其中,有不少關于英譯策略方面的研究,例如:祝朝偉將各類翻譯方法的使用情況進行比較并探討成功外宣的啟示[6];張翅鵬從典故翻譯所使用的句法策略、語義策略、語用策略闡釋傳播中國文化的要義[7]。另外,有學者關注到典故英譯中存在“再語境化”,在翻譯時需要面對文化層面的問題,注意新語境的變化和譯文中要素調整的方法[8-10]。在語境化的原則上,陳大亮和陳婉玉探究了用典翻譯的互文性[11]。以上研究雖從不同角度出發,卻均聚焦于如何提高讀者的接受度與傳播中國文化,研究仍有可以繼續推進的空間。比如對于用典的英譯策略研究多關注內容,較少關注話語形式,對于“再語境化”的研究中多強調語境之間的不同和譯者的身份,較少談及典籍原意的歷史傳承對“再語境化”的影響等。而這些均指向典故本身的特質,即其文學性的研究。因此,本文聚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用典的英譯情況,探究譯本中文學性效果的展現。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作為政治外宣的重要載體,其譯本在海外的接受程度反映著中國的政治外宣效果。而書中典故的翻譯對于外宣翻譯工作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書中包含了大量抽象的政治概念與方針政策,翻譯出來后難免會使讀者閱讀困難,興趣不足,而典故的使用,通過借助日常現象或故事生動解釋了相關政治概念與政策,使之明白易懂。另一方面,中國作為歷史文化大國,典故中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如何能保持中國文化特點,同時發揮出用典修辭的作用是對政治文獻翻譯工作者提出的挑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用典語言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用典往往帶有歷史興衰更替、人物生活閱歷沉淀下的獨特歷史智慧;(2)用典常借自然現象或事物規律,見微知著生動啟發讀者深思;(3)用典常具有特定的語言形式,即節奏與音律;(4)用典修辭的使用一般承擔著佐證或解釋政策可行性的作用。故要做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用典的翻譯,就必須將上述文學性維度進行有效傳譯。為此,筆者借助上海外國語大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語料庫平臺典故庫①,將前三卷中的典故進行查詢,共整理出60項用典。下文擬基于這60處典故的翻譯探究其文學性與外宣效果。
經過篩選,在60處涉及用典的文學性語言表達中,有40處用典與歷史更迭和人生經驗有關。有些用典表達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不同卷本中多次出現,例如:
例1: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動員廣大青年為之奮斗。[12]50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動員廣大青年為之奮斗。[12]167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13]12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港澳同胞大有可為……。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體中華兒女要同心協力、堅忍不拔,風雨無阻、勇往直前,矢志實現我們的目標。[13]401
譯文:The last one tenth of the journey demands half the effort.[14]54
A thing is yet to be done until it is done.[14]186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15]16
On reaching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one is only half way there.[15]467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戰國策·秦策五》,意指越是接近終點,就越需要毅力和努力,否則無異于半途而廢。這句話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均有出現。政治話語由于其顯著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無法同文學話語一樣擁有多種表達[16],但文學性元素的加入能夠為政治話語豐富表達方式,提升效果。四處使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典故均為渲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途的不易,但強調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受敘事接受主體影響,譯文處理方式各異。第一卷中的兩處均以“青年”為主體,閱讀全文后發現,第一處中,“the last one tenth”和“half”產生極強的修辭與語義對比效果,更加突出青年人的奮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的意義;第二處以歷史進程為鋪墊,譯文中“done”出現兩次,反復但不顯重復,使譯文朗朗上口,在呈現復沓美的同時強調了偉大復興目標實現離不開持續實踐。根據第三卷中的講話,中國在民族統一與復興的道路上哪怕獲得了諸多成績,但仍需要保持繼續向前的心態。第三處的處理方式與第一處相似,相較于第一處,語義表達更為具體化,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偉大復興事業的艱巨性和全黨努力向前的決心。第四處通過語言形式的變通,將譯文處理為“主句+伴隨狀語從句”的形式,也是四處譯文中唯一以“人”為主語的表達,即在祖國統一問題上強調“人”的因素,有利于增強親切感,同時彰顯祖國統一的決心和魄力。依據所強調的信息不同,譯文也分別將亮點放在了“demands”“to be done”“halfway”和“only half way”幾點上,將典故的重心與傳達的內容盡可能保持一致。再如:
例2:廣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創新創造。……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2]51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前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3]399
譯文:If you can in one day renovate yourself,do so from day to day.Yea,let there be daily renovation.[14]55-56
If you can improve yourself in a day,do so each day,forever building on improvement.[15]464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強調不斷自省與革新的重要性。譯文在忠實的基礎上進行變通,當談及“青年創新創造”時,“新”所指為“創新”,即“innovate”;當談及“中華民族不斷前進”時,“新”意味著“發展”,與譯文選用的“improve”對應。而且,第一處譯文加入了“yes”的古時用法“yea”,增添了譯文的典雅美,再現歷史典故獨有的審美特征,幫助英語讀者體會文字魅力。第二處譯文接連使用“each day”和“forever”,既強調迫切感又點明持續性,深化原文所指,凸顯了主題張力。在用典英譯中,文學性效果受立場與語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例如:
例3:我國社會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我們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12]9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12]170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不患寡而患不均……”[17]214
譯文:Inequality rather than want is the cause of trouble.[14]108
Care less about quantity and more about quality.[14]190
He is not concerned lest his people should be poor,but only lest what they have should be ill-apportioned.[18]236
譯文第一處講話主要站在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出于經驗教訓的總結,譯文引入“trouble”作為“不均”的結果,說理清晰,引發讀者對于社會不均現象原因的反思。實例第二處引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國人”為主體,闡述內心遵循的文化基因,相應地,譯文選用動詞引導的祈使句,再現原文的意義與形式,凝練表達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核心要義。第三處的立場相對宏觀,從治國理念入手,用典凸顯以人為本,表明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譯文將敘事視角轉換到領導者,巧妙賦予讀者極強的代入感,從而引起共鳴,感悟國家治理中公平正義的重要性。
有些用典的文學性語言在同一卷中也多次出現,例如:
例4: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170
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中國人歷來講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66
譯文:Do things for the good of others.[14]190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14]292
原文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否定句,其翻譯的正向和反向處理方式恰好在兩處譯文中得到了體現。第一處中用典的使用是為強調中華傳統文明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道德美德的根基,因此譯文傾向于正面積極情感描述。第二處的語境是對日本侵華歷史的闡述,譯文借用否定的形式增加語勢,對原文的情緒力度進行保留,再現了原文話語間對于這段刻骨銘心回憶的憤懣與對和平的訴求。再例如:
例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藍圖不可能一蹴而就,夢想不可能一夜成真。[12]4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年兒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樣為社會做很多事,但可以從小做起……[12]183
譯文:A journey of one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14]51
A journey of one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14]203
兩處譯文差異并不大,均將抽象的發展過程具體化為“step”,以幫助讀者認知,但語境的不同決定了譯文更適用“single”或是“the first”,并產生留白的文學性效果。第一處的語境是對中國發展前景的探討,“a single step”作為構成努力過程的單位,以小見大,譯文橫向留白,引導讀者感悟追夢路上堅持與累積的重要意義。第二處是對于少年兒童時期品德養成的討論,“the first”作為序數詞,縱向留白,引發讀者有關品德培養關鍵時期的思考。譯文與原文的風格內容對等,同時進行留白,充分保留了讀者自主思考的空間。
在所有統計出的文學性用典中,有20處用典都符合借用自然規律引導出哲理的范疇。例如,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兩次出現的“長江后浪推前浪”:
例6: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12]50
長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今天這一代少年兒童一定能立志向、有夢想,……[12]185
譯文:The wav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behind drive on those ahead...[14]54
The waves behind drive on those before,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excel the previous one...[14]205
海浪的動能本屬于自然現象,但作為典故使用時則通常借用其文學性意義,突出有一定積淀積累的人、事、物等新勝于舊的社會發展規律。第一處原文直接引用這一歷史規律,因此譯文的處理保留了中國獨有的“Yangtze River”,這種陌生化手法具有鮮明的審美特質,維系了讀者閱讀時的審美新鮮感,也彰顯了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第二處原文展望了新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前景,譯文也將重心放在對新生代的希冀上,此時“長江”的省譯為后半句的“younger generation”預留出焦點,引導外國讀者迅速抓住行文要義。再如:
例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長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每周有1000多個航班往返于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12]294
譯文:A tall tree grows from a small seedling;and the building of a nine-story tower starts with the first shovel of earth.[14]322
參天樹木自小樹苗成長起來,高臺是由一捧捧泥土搭建。借用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習主席強調了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同樣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來推進才能最終建立深厚友誼。就原文而言,內容明朗易懂,譯文處理保留了比喻義,并與后文中的“友誼之樹”呼應,結合具體數字,在修辭格的使用中提升說服力,讓英語讀者生動形象地感受到用典展現出的中國—東盟情誼持續務實并將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學性效果。同理,涉及公眾常識時,譯者對于原意和引申義進行了細致思考:
例8:……正所謂“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各級黨組織要采取有力措施,幫助有問題的黨員、干部找準“病癥”……[12]377
古人講,“禁微則易,救末者難”。這些年,我們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從嚴治黨新要求,提出并實踐監督執紀“四種形態”……[13]509
譯文:Curing an illness is easy at the start but saving a terminal patient is hard.[14]415
It is easy to nip a vice in the bud but difficult to correct deep-rooted problems.[15]590
兩處均從“黨”的發展角度出發,講話主體一致,譯文一處保留了典故原意,另一處則選用引申義。兩處用典所處語篇語境為隱喻語境。第一處以“治治病”“看醫生”隱喻黨員作風治理的重要性,而用典的英譯選用典故原意,延續了隱喻的修辭色彩,同時照應下文的“病癥”,表達生動但不失威嚴。第二處作比問題的初顯狀態為“bud”,嚴峻情況為“deep-rooted(plant)”,復刻原文韻味,在政治說教中融入文學比喻,提升英語讀者閱讀時的審美體驗,淺顯易懂地幫助讀者理解用嚴明紀律管黨治黨的決心態度。
勸諭建議型用典大多出自中國古代詩詞或名人名言,其節奏感強,音律規整,翻譯中需要格外注意,才能盡可能還原出中華古典文化中獨特的韻味,為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加記憶點,提升宣傳效果。例如:
例9:從小做起,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年兒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樣為社會做很多事,但可以從小做起……[12]183
譯文: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14]203
此句典故出自《樂府詩集·長歌行》,原指年少時不知努力,年老時再悲傷悔恨也無濟于事。本句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中出現,相關語境強調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從小做起,借用這一典故加深讀者的理解。原文采用的是“主謂(動詞)”結構,對仗工整。譯文則選擇從結果入手,將年少與年老的情況進行對稱描述,“a/an+adj+n.”在節奏上保持一致。且/’aIdl(r)/與/’be(r)/押尾韻,譯文前后對比強烈,文學性音韻美顯著,讓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感受到從小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緊迫性與必要性。此外:
例10:要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12]53……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
譯文:virtue uplifts,while vice debases.[14]57
此處原文中前后的對比更加強烈,“善”與“惡”,“登”與“崩”,將道德修養的踐行喻為“登山”或“山崩”,強調了堅持正確道德修養需要自覺地堅持與培育。譯文在節奏上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并且選擇了英語中對于善惡的經典詞語“virtue”和“vice”并押頭韻,貼近西方讀者表達與認知,增強了可讀性。譯文放棄了引入“山”的元素,而是省略賓語以主謂(動詞)方式解釋了善與惡的對比,賦予極高的警示性,文學性效果極強,幫助讀者了解中國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視程度。
在政治話語中,典故的使用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鑒古觀今,通過歷史的發展經驗為當今政策提供可行性與必要性的支撐。例如:
例11: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要把他們立為心中的標桿,……“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2]183
譯文:When we see men of virtue,we should think of equaling them;when we see men of a contrary character,we should examine ourselves.[14]202-203
此句出自儒家經典《論語·里仁》,表達的觀點為:向德才兼備的人學習長處,見到缺乏德才的人,就要反思改進自我。此處,習主席強調了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要心中有榜樣,要追求美好品質。原文文風古樸,意蘊深厚。為便于譯入語讀者掌握行文要義,譯者選用通俗表達,以主從復合句形式來翻譯,但重復使用了“when we see men of...,we should...”句式,以還原原文中“見賢……見不賢……”對比與重復修辭帶來的語義凸現與節奏體驗,便于讀者理解之余,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
例12:好干部除了要加強學習,還要加強實踐。“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12]417
譯文:Hearing is not as good as seeing,and seeing is not as good as experiencing.[14]467
此處原文句式同樣呈現出古韻復沓之美,且內涵較易領悟,即突出實踐的重要性。因此,譯者將“耳聞”“目見”和“足踐”處理為動名詞,由“...is not as good as...”貫穿其三者關系,并將隱含在原文中的層遞(climax)修辭傳譯到位,再加之“-ing”形成的尾韻統一,并列工整,重點突出,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傳達了原文強調實踐重要性的本意。再如:
例13:“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12]409
譯文:Prime ministers must have served as local officials,and great generals must have risen from the ranks.[14]457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出自《韓非子·顯學》,是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深刻反思,意指宰相和猛將都需要經過基層的磨煉,否則便是紙上談兵,不利于國家的發展。雖然“宰相”和“猛將”是特定歷史時代的職位,但其中蘊含的文學性哲理仍對當今的治國理政有重要啟發——領導干部要注重實干培養與經驗積累。譯文考慮到了文化背景的差異,為簡明扼要傳達最精確的信息,譯者通過歸化處理信息,將“州部(古代基層的地方行政單位)”處理為“local officials”,“卒伍(古代軍隊編制)”處理為“ranks”,便于引起西方讀者的共鳴。此外,譯文的排列非常工整,提升閱讀效率與可讀性的同時增強了閱讀愉悅感。
中國政治話語外譯在對外宣傳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在堅定政治立場與態度的前提下,保留話語文學性,提升英譯文本的可讀性與耐讀性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政治話語的用典英譯必須再現歷史厚度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色,以提升政治話語外宣的生動性與形象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用典語言的英譯就在尊重語境差異的同時,利用語言形式與修辭處理,揭示歷史智慧和自然哲理,啟發讀者全面理解中國政治政策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也為政治話語外譯乃至其他文學性語言外譯起到典范作用。在政治話語外譯時,譯者需要把握文學性靈魂所在,助力外宣效果的提升。
*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文學性語言翻譯的溫度研究”(KYCX22_2409)、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重點項目“語言認知與跨文化研究”(2020JDZD02)研究成果。本論文還得到了中國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注 釋:
①語料資源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網址:http://imate.cascorp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