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坤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能基于互聯網背景設計教學策略,則能更好地構筑語文生命課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果能積極運用互聯網輔助教學,則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促使其提升參與興趣,這樣有助于構筑語文生命課堂。
一、利用多媒體,構筑多彩課堂
(一)渲染情境,未成曲調先有情
信息技術具有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功能,利用其設置課堂導入,能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情境中,讓其獲得感官刺激,進而集中注意力,更高效學習。這樣符合生命課堂強調主動性的要求。
以《濟南的冬天》一文為例子,若要讓學生體會作品詞句的生動性,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首先給學生展現一些濟南的風景圖片,尤其要選擇符合文義的圖片,引導學生對照課文中的句子,說說作者如何選詞,體現出生動形象的自然景物。如圍繞“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這一句,引導學生說說作品為何將山比喻成了“搖籃”,再對比思考:“前文已經將濟南比喻成了‘暖和安適地睡著’的老人,為何這里又比喻成睡在搖籃中的嬰兒,這樣的比擬是否矛盾。”除此之外,在多媒體課件中還可以給學生展示老舍的生活經歷,并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這樣的生活境遇中,懷著怎樣的情感創作和濟南有關的文章呢?”有了多媒體作為輔助,學生的探究更積極。
借助信息技術,那些距離學生很遙遠的事物也變得更細膩、生動。這樣就能消除距離感、隔膜感,有助于喚醒生命感悟,構筑生命課堂。
(二)在線游戲,點燃生命的樂章
不少學生都對網絡游戲感興趣,但是過度沉溺于游戲,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助于提升他們學習興趣的益智類游戲,促使學生參與其中。這樣能讓學生在游戲中激發語文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哪些游戲對自己有益。這就構筑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能避免用強制性的命令損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傳統節日》后,教師結合生字和傳統節日設計了一系列的游戲,能提升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首先是“漢字拼拼看”游戲,在頁面上出現一些漢字的碎片,其中有一部分是干擾項,而另一些組合起來能拼成一個漢字,如“火、丁”能拼合成“燈”字,“西、二、小、風”能拼合成“飄”等。學生可以展開個人挑戰賽,看看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完成多少漢字的拼合,也可以和同伴進行比拼,看看誰先完成拼合。其次是“節日連連看”游戲,在屏幕上出現左右兩排文字,一排是節日的名字,另一排是該節日常常出現的物品,學生要拖動鼠標,進行連線,看看誰先完成。如“春節”對應“窗花、年夜飯”,“元宵節”對應“花燈、湯團”等。此外還有“快問快答”的游戲,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屏幕上提出一些和節日有關的問題,學生要快速選出正確答案。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學生要選出“屈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學生發現語文學習是充滿樂趣的。同時,教師也能結合學生做游戲的后臺記錄了解他們對哪些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刻,并適當調整教學策略,這樣就能起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由此可見,利用電腦游戲輔助教學具有一舉兩得的作用。
教師可以圍繞漢字識記設計一些游戲,也可以結合成語設計填空、接龍等游戲,還可以將語文知識整合在一起,組織學生展開快速搶答的游戲。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讓他們思考一下可以設計哪些有趣的游戲,這樣學生的參與感更強,他們對語文游戲的興趣也會變得更加濃厚。
二、利用對話性,構筑活力課堂
(一)多元對話,同頻共振蕩漣漪
生命課堂強調主動性,要求學生能積極展開多元對話。然而在傳統課堂中,學生的交流有限,課后更因為地域限制,無法隨時溝通。利用信息技術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課上能利用電子白板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家中也能用微信等展開對話交流。
學習《散步》時,利用網絡互動功能發起投票,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思考在“大路”和“小路”的選擇上,會做怎樣的決定。此后統計數據,并引導不同觀點的雙方展開討論:“大家各自說說選擇‘大路’和‘小路’的原因是什么?”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再引導其反思:“有同學說,選擇小路是考慮到了照顧孩子,也有學生認為,選擇大路能照顧老人。那么,大家想想,為何‘我’的考慮都建立在家人的基礎上呢?為何不從‘我’自身的角度入手考慮呢?”學生再次展開互動對話,他們將自己想象成了作者,認識到:“中年人的身上擔負著照顧老人和孩子的責任,就是這份責任,讓‘我’不管怎么選,都不會先考慮自己,而是考慮家人。”在互動討論中,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有了深入理解。
(二)及時反饋,看君馬去疾如鳥
利用互聯網的反饋功能可以及時進行隨堂測試,并總結學習效果,節省了批閱所需人力,反饋也更為及時。
學習《故鄉》時,設置表格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填寫,表格以“閏土”和“楊二嫂”為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兩人在什么方面發生了變化。學生完成了任務后將結果上傳到網絡上,教師總結學生填寫的內容,發現不少學生主要從外貌、行為上入手分析,但是忽略了從心理的角度展開探究。此時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完成情況,引導其思考:“閏土和楊二嫂的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什么變化呢?你能說說這種變化是因為什么而引起的嗎?”鼓勵學生再次將自己的探究結果上傳到網絡上,補充此前的答案。最后引導學生互動討論:“大家認為這兩個人物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發起網絡票選,引導學生從“自身性格因素、社會風氣變化、封建制度影響”等角度入手,選擇自己認為最有可能的選項。
利用互聯網不僅能反饋學生個人學習成果,還可以反饋團隊活動的效果。這樣能讓課堂評價和反饋形式更多樣化,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性,構筑生命課堂。
三、利用開放性,展開信息共享
開放性、共享性、交換性,這些也都是互聯網的特點,教師要利用網絡中的海量信息,組織學生展開自主搜索瀏覽的活動,促使他們收集各種信息,展開拓展閱讀的活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充滿了兄弟情的作品,同時也展現了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入手,展開網絡搜索活動,一是搜索一下體現友情、親情的詩歌作品,展開自主閱讀,二是可以搜索一些和傳統節日有關的詩歌作品。教師鼓勵學生在自主閱讀后嘗試總結詩歌創作的方法,并嘗試創作同主題的作品。如有學生發現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展現友情的精彩作品,作者通過這首詩歌展現出了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學生還在搜索中發現有改編自這首詩歌的古琴曲,名為《陽關三疊》,在欣賞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作品中的情感。還有學生圍繞節日主題展開搜索,找到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發現它展現出了望月懷遠、思念親人的情感,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后學生圍繞節日主題展開了自主創作,寫下了自己在中秋節思念遠在外地打工的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深厚情感。
在學生展開網絡瀏覽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是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有導人向善、積極進取的內容,但是有一些消極負面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懂得如何區分鑒別,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內容。其次,網絡信息量很大,浩如煙海,學生常常會沉溺其中,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主題,并引導其適可而止。這樣才能讓學生自主瀏覽的效率得到提升。
學者葉瀾認為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生命活動諸方面的內在聯系,相互協調和整體發展。利用互聯網構筑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有助于構筑和諧發展的語文生命課堂。
307850033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