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像我一樣出生成長于草原的人,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草原情結。守護好草原這片綠茵是我最大的心愿。”近些年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內蒙古自治區委會主委董恒宇深入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草原生態保護不停地奔走呼吁,傾注了大量心血。
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在草原人民的心中,家的概念是整個草原。可這個家園如何在現代文明發展的同時,實現“天長地久”呢?在廣闊的草原上,草原人世世代代趕著馬、牛、羊群,逐水草而遷徙、游牧。在牧區調研時,董恒宇問老牧民:“你們以前為什么不定居在一個地方?”牧民莊重地告訴他:“如果在一個地方定居,地母神額托格會很疼的。只有我們游牧和遷徙時,額托格身上的血液才暢流,她才渾身舒爽。”他深深地感悟到,草原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萬物的溫情厚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自然地把自己的行為與大自然的生命聯系在一起。正是在幾千年遷徙和放棄中,草原民族才對草原實現了永續利用、永恒擁有。
在新時代解決好草原生態保護、生產發展和人民致富之間的關系就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和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的殷切囑托。董恒宇帶領他的團隊深入基層一線,走進蒙古包,走遍區內外的各大草原。俯身傾聽農牧民的心聲。近些年來,他牽頭完成草原生態保護、生態草牧業、農牧民增收等30多項調研課題。2019年,全國政協從70年14.4萬件提案中評選表彰了100件有影響力的重要提案,其中,第七十三號提案《關于建立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的提案》正是由董恒宇牽頭在2009年提出的。提案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黨委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10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草原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政策,從2011年起每年撥付143億元補償我國六大牧區,讓草原牧區、牧民廣泛受益。2016年第二輪補償增加到每年200億元。
兩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實施十年來,取得明顯成效。根據近幾年的調研,董恒宇發現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形勢下、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相應法律、機制政策尚不完善、后續產業支撐缺乏等問題。為此,他在《優化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進一步提升政策效能》提案中建議:“盡快修改現行《草原法》和相關條例,建立草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以適應新時期生態保護建設的需要;確立農牧民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認真傾聽農牧民的心聲,采納他們合理的意見,讓農牧民真心實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保護草原生態的工作中來”等。
文化自覺 生態是文明的載體
“奔走國是、關注民生”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光榮傳統。民盟成員大多工作在文化教育部門。“作為知識分子組成的參政黨一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有政治擔當的同時,還要有學術擔當。”董恒宇自上世紀80年代“文化熱”時自覺從事中西方文化、哲學比較研究,持之以恒30余年。正是因為厚重的文化積淀,從文化自覺的高度來看待生態建設,使他對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從生態與人類文明的關系感悟出“生態是文明的載體,文明的消失往往從這一地區植被的沙漠化開始”,比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原生文化有三個先后失落或中斷即如此。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他認識到:我國草原大多分布在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貧困人口較多,抓好草原生態建設,關乎民族團結、邊疆穩定,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內蒙古民族群眾的生存和發展,更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我國是草原資源大國,長期以來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涵養水源能力下降,凈化空氣、防污固碳等生態服務功能衰退,區域沙塵暴頻發,近些年雖然有所恢復,依然處在“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爬坡過坎關鍵階段。
2005年始,在民盟中央大力支持下,董恒宇先后在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和赤峰市、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主持召開了五屆“民盟北方生態論壇”。2009年,董恒宇倡導并組織成立“生態研究基金會”。“研究基地·研究基金·生態論壇·智庫平臺”四位一體的參政議政新模式形成并不斷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自2008年董恒宇轉任內蒙古政協副主席,分管人資環委員會,他積極呼吁“保護草原,建立保護長效機制”,在全國政協多次提交有關提案。2009年、2010年,全國政協會同國家相關部門調研視察甘肅和內蒙古,形成《關于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等兩個報告。董恒宇受民盟中央委托并以提案人身份參與了這兩次調研和視察工作。這兩份報告提交后多位國家領導人作出重要批示。
2011年民盟內蒙古區委《關于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獲得中央統戰部等11部委頒發的“建言獻策優秀成果獎”。他2012年獲得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優秀提案表彰。在內蒙古政協十屆委員會成立以來的兩次表彰活動中,民盟內蒙古區委的《關于切實保護好我區草原濕地的建議》《關于以改善民生為核心,加強我區城鄉統籌工作的建議》等提案分別被評為年度集體優秀提案。2015年,《關于推動內蒙古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建議》和《關于促進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內蒙古草業發展的建議》被民盟中央采用,分別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批示。
調研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近些年來他發表有關論文60余篇。署名文章和訪談多次在《人民政協報》《學習時報》《內蒙古日報》《群言》雜志等媒體刊發。2012年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論文集《感悟草原》。同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他主編的《碳匯概要》,倡導把碳匯這一看似無形勝有形的重要資源配置到內蒙古乃至全國的生態保護、經濟建設的大格局中。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讀本》及《低碳金融》部分章節的撰寫等。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講話提出“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與規律”命題,董恒宇及時組織專家學者展開理論研討,他撰寫的《關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哲學思考》發表在中共中央政研室2020年《學習與研究》第八期;撰寫的《關于高質量發展的哲學解讀》2021年8月23日在《人民政協報》發表后,“學習強國”等媒體平臺紛紛轉載。
行動自覺 知行合一 躬耕綠色 立草為業
“要立草為業,像重視農業一樣重視草業。”糧食安全是董恒宇多年來重點關注的問題。“草原的意義不僅在生態環境領域。從大農業、大糧食概念上講,飼草通過牲畜轉換成肉奶食品,與糧食直接生產成食品在能量和蛋白質水平是同一個層面的概念,而且肉奶蛋白水平更高,因而牧草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受傳統觀念特別是農耕文明影響,我國長期重糧輕草。肉奶目前在我國居民餐桌上占1/3,肉奶質量安全涉及家家戶戶。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持續升級,優質動物蛋白需求增大,在過去30年中主糧降低21%,而蛋白類食品增加17%,發展草牧業其實是剛性需求。為此,他建議:亟須改變傳統農業觀念,實施“糧經草三元結構”現代化發展模式,將生態草業作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節器”。力爭在“十四五”把牧草列入作物系統,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變“退耕還草”為“退糧還草”,恢復撂荒廢棄農田,人工種草,科學管理,為我國人民源源不斷地提供綠色安全的肉奶食品。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種業安全、自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種源等農牧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計劃。“種子是農牧業發展和生態安全的‘芯片,屬于現階段我國易被西方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董恒宇在調研中發現,近些年我國一般類糧食種業有很大進步,但草種的問題依然突出。我國每年自主繁育草種占全國用種總需求的比例較小,只能大量依賴進口。進口草品種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適應性差、易患病害,應用范圍有限。我國是草原大國,牧草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但缺乏深入挖掘、系統性培育、廣泛應用,如不能及時補上短板,我國草牧業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挑戰。為此,他建議:加快本土草種的馴化培育,建設草種質資源庫。高產優質人工草地建設、退化草原修復、荒漠化治理、礦山修復、濕地治理等生態工程都要有本土適地草種,對于我國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來說主要是抗旱、耐寒、耐鹽堿、耐貧瘠等抗逆和多年生特征。我國天然優質牧草資源種類豐富,需深入挖掘鄉土優質高產草種及適應性強的生態修復草種,保護本土種質資源,強化草種標準制定權;建立草種良種繁育體系,“十四五”期間,在內蒙古建成中國草種質資源庫。
為匯聚“天下”英才,2019年,董恒宇倡議成立內蒙古政協應用型智庫,得到政協主要領導大力支持。智庫廣泛吸收區內外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到各專委會年度調研課題中。成立以來,智庫專家、學者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協助各專委會完成了多項課題的調研,助力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如他邀請內蒙古政協智庫成員、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盧欣石教授來內蒙古,從我國草原地理分布特點、中國現代草業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發展瓶頸等多個方面,作了《草原景觀格局與草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題講座,為政協委員更有針對性地履職建言給予了啟迪和幫助。
今年全國兩會,董恒宇帶著“優化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 進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加快推進牧業數字化經濟發展”“完善牧業政策性保險,保障農牧民切身利益”等提案,繼續為保護草原生態、改善牧民生活發聲。他說:新時代草原的主要功能是生態屏障,是藍天綠地的亮麗風景,是駿馬奔馳的精神家園,作為全國政協常委通過政協議政平臺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是義不容辭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