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秋韻



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和越南“兩廊一圈”的交匯處,廣西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政策紅利,正逐漸成長為推動中越兩國經貿發展的一片沃土。近日,據越南中國商會廣西企業聯合會透露,從2016年以來,赴越投資、建廠的廣西企業數量連續6年實現正增長,且行業領域覆蓋面越來越廣。即使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消散,但平穩向好的信號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嗅到”商機,越南也許將成為他們布局海外的下一站。
目前在越南的廣西企業發展情況如何?此時赴越投資將有哪些機遇與挑戰?新入局的企業又該如何精準發力、搶占先機?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于近期參加了“(越南駐南寧總領事館)杜南忠總領事與在越廣西企業家座談會”,與在越的廣西企業家對話,我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掘金”越南,成績斐然
截至2021年,中國仍是越南最大的貿易伙伴,越南也同樣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最大的貿易伙伴,2020年全年中越雙邊貿易額達13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3.8%——“一系列增長的數據成為越來越多廣西企業家走出國門,扎根越南的底氣來源。”越南中國商會廣西企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日好表示,廣西企業成功深耕越南市場,也是中越兩國經貿合作日益緊密的生動例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越廣西企業的紐帶橋梁作用愈發明顯,他們成功深耕越南市場的縮影實際上是中越兩國經貿融合發展的生動證明。
“廣西農墾明陽淀粉自2015年在越南投產后,產品從越南口岸轉出口至全世界,每年企業的營收都超過上千萬美元,2021年全年預計營收達2500萬美元。”廣西農墾明陽淀粉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明育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農業是越南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因此廣西農科企業在越南發展勢頭良好。越南境內肥沃的土地、和煦的陽光、充沛的雨水培育出優良的木薯,農墾明陽淀粉以此為原材料生產的產品,不僅收獲了東南亞、東亞等近鄰市場,更遠銷歐洲。“農科企業的目標并不僅局限于農業初級產品,未來,我們在越南還將向水產、食品加工等關聯產業拓展。”陳明育補充說道。
“2021年,中國—東盟對話關系邁入而立之年,這一年,也是東風柳汽開拓越南市場的第18個年頭,正值‘成年’。經過這些年的深耕,越南已不僅是我們簡單的出口市場,更是東風柳汽在東盟重要的研發、售后服務基地。”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進出口公司市場總監潘曉杰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東風柳汽已經在越南汽車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2021年1~10月,我們的卡車系列對越出口達4000臺,出口額約為1.5億美元。從長期來看,越南市場對于機械類的需求還將持續增長,加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將于2022年生效,未來東風柳汽加大對越南市場的投資已成定局。”
隨著中越貿易合作不斷走深走實,中越邊境口岸的物流業發展也在提檔加速。據廣西萬生隆投資集團董事長楊萬生介紹:“從2020年初以來,中國許多口岸物流企業都被疫情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遭受損失不在少數,但萬生隆參與投資的百色靖西龍邦口岸在中國沿邊口岸中的復工復產情況可以說名列前茅,每天在中越間的物流貨量往來達到500貨柜(標準箱),且還在持續增長。其次,龍邦口岸正在大力建設智慧口岸系統,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冷鏈氮氣庫,到2022年,口岸每天甚至可以承載雙方3000輛標準卡車的貨量。”
成績斐然,有目共睹,一批批掘金成功的桂企無疑讓疫情下遲疑是否要加入賽道的“新選手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時代在變遷,除了機遇,市場大潮同樣席卷著挑戰拍岸而來,后入局的企業要想搶占一席之地,還需聽聽“過來人”怎么說。
越南,想要扎根不容易
實際上,廣西企業出海越南,從落地生根到開花結果,此番歷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在越南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困難。”潘曉杰說,“就機械行業來說,第一,中越間的出口、海關、產品標準方面的法律法規有所不同,雙方產品的銷售資質認定標準也不統一,這就造成產品上市的周期較長,企業的成本、資金壓力被無形拉大;第二,中越雙方間的貿易信息渠道暢通度不足,以東風柳汽之前投產開發的電動汽車為例,當時我們迫切想要了解電動車進入越南市場的通關費用、所需證件、市場規則等重要信息,但苦于疫情、國門封鎖等原因,缺失權威的了解渠道,因此,產品不得已只能延遲出口。”
“后來,我們及時聯系了越南諒山口岸負責人,了解到基本信息點后立刻與對方展開合作,東風柳汽越南辦事處的伙伴也幫助我們向河內市、胡志明市的相關準入部門提出標準認定申請,最終‘有驚無險’地順利進入了越南市場。從那之后,我們出口越南的產品都會提前布局,并定期為中越員工普及兩國間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意識。”回憶起當初的情況,潘曉杰感慨萬千。
說起困惑與挑戰,楊萬生表示:“20年前,貨物口岸通關體量小、設備少、通道狹窄,20年后的今天,這些問題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疫情卻成為現在中越貿易流通過程中的一大‘攔路虎’。”楊萬生指出,以越南農產品為例,疫情下,越南農產品通過中國海關的質檢程序增多,延長了農產品運輸的時長,這對于時鮮產品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針對于此,我認為應該及時開展沿邊口岸倉儲化,延長產品保障周期。龍邦口岸已經開始應用體量達3萬噸的氮氣冷鏈倉儲,通過技術創新,抓緊緩解中越貿易在疫情下遇到的產品保質期困難。”楊萬生如是說。
此外,為更好地應對疫情下人員流動受限等問題,楊萬生建議,要重視越南境內人才的培養,開展校企服務,這樣即使中方企業家、員工因疫情無法出國,在越員工也能幫助企業做好日常業務運營、處理突發情況等工作。據他介紹,萬生隆目前已和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展開合作,提前選拔管培生了解國際貿易流通知識,并派往龍邦口岸以及越南分公司參與工作。未來,萬生隆還計劃和越南河內工業大學、越南商業大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為中越貿易培養更多人才。
廣西企業在越南發展到今天,不僅展現了他們及時應變、創新進取的管理理念,更折射出其無懼困阻、韌性十足的奮斗精神。而他們這些“掘金”路上收獲的經驗,對于其他企業而言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深耕越南,大有可為
當前,疫情的反復及國際形勢的復雜變化無疑讓一些企業對國際市場持觀望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到越南投資還有好的前景嗎?跨出這一步之后,又該如何深耕好越南市場呢?
“我認為中企未來在越南還是大有可為的。”越南永富硅油有限公司董事黃秋明說,“中國企業在投資前應開展細致的市場調研,學習越南的經營法律法規。此外,還要了解越南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現狀,增強企業本地化意識。”
廣西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科長盧妮則從平臺、技術方面給出建議,她認為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信息港等開放平臺,進一步利用廣西的區位優勢密切與越南的貿易往來,在積極做大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把更多功夫花在抓創新、創品牌上,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千方百計把企業做強做優。
而除去企業自身,來自官方的保障也是企業落戶越南重點考慮的因素。越南駐南寧總領事杜南忠在座談會上表示,在越桂企是中越兩國友誼的橋梁,通過這次座談會,越南駐南寧總領事館能夠進一步了解在越桂企目前面臨的挑戰,并聽取相關建議,總領事館將及時與越南國內有關部門溝通,為相關企業尋求高效的改善方式。
“掘金”越南的這些年,廣西企業體會過奮斗、品嘗過成功、也經歷過失敗,其積累的寶貴經驗既是一步一個腳印拓印而成,亦是日日夜夜的深耕研究淬煉而出,可以說,在越桂企不僅提升了中國品牌的國際認知度,也為促進中越經貿融合發展作出了一份獨到的貢獻。
164550170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