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唐藝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東亞地區的貿易投資往來將翻開新的一頁。作為一個新型的自貿協定,RCEP相比其他自由貿易協定擁有更大的包容性,這將給諸多產業發展帶來利好。其中,紡織服裝業就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RCEP各成員國來說,如何把握住協定生效給紡織服裝業帶來的這一波發展紅利?中國—東盟在該產業鏈上又能開展哪些新的合作?地方、企業能否從中找到產業轉移的機會?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RCEP即將生效,紡織服裝業迎來新機遇
紡織服裝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高度依賴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而RCEP成員國之間在紡織服裝產業方面具有極強的產業互補性。從原材料到加工制造、再到最終消費的完整循環系統,RCEP成員可依托區域內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要素、中間品生產基礎及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優勢,充分利用RCEP原產地累積規則,形成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閉環,形成承上啟下的產業鏈體系。
企業可根據成本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投產于不同相關成員國家,只要產品的附加值累計到40%以上,即可享受到優惠關稅,進一步促進各成員國之間的生產合作和產業優化,讓市場布局有了更靈活的空間。
例如,對于日本、韓國等制造業大國來說,通過充分利用東盟國家如柬埔寨、老撾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布局產業,仍然能夠滿足產品40%區域價值含量的要求。
東南亞地區的人力成本、稅收成本、原材料成本是構成成本優勢的主要來源。而RCEP生效后,東盟地區的這一優勢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為其承接中日韓澳新等國中下游紡織服裝初加工產業鏈的轉移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也可以加速東南亞國家內部工業的發展進程。
同時,此次RCEP最大的突破之一,是首次實現了中日兩國自貿區零關稅協議。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在成員國中,主要承擔中上游的產業鏈環節,上游原材料、半成品主要出口地區為越南、柬埔寨等,經加工制造后,服裝類企業再轉運到日韓等發達國家。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對日本市場的出口額為16.59億美元,占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出口總量的6.1%。中國對日本、韓國長期保持貿易逆差,是日韓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場,因此僅就中日貿易而言,RCEP落地可能會推進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迎來新突破。
中國—東盟,抓住機遇求共贏
在RCEP成員中,中國與東盟都是紡織服裝產業鏈上緊密的合作伙伴。目前,中國紡織業規模占比已超全球50%,化纖產量占世界70%,貿易占全球1/3;從產業完整性上看,中國的產業鏈基本囊括了從原材料生產、加工制造等基本環節,鏈條完整,產品品種齊全,大多紡織制衣上市企業已經實現全球品牌供應鏈的上中下游全覆蓋。從制造水平上看,其纖維原料、紡紗織布、服裝家紡的工藝制造和裝備水平大都已處在國際先進水平。而這種優勢大概率會隨著經濟開放和成本降低而繼續增強。
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的測算,從產出角度來看,RCEP落地后,中國最受益的行業為紡織服裝(產出增加0.86%)。盡管紡織服裝產業鏈涉及多個環節,但中國紡織業市場憑借著發展早、規模大的優勢,在東南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高度配套的產業集群。而近年來,因勞動力、租金等成本上升,中國東部產業逐漸向更具成本優勢的東南亞國家轉移。通過承接中國紡織服裝的部分產能,東盟國家可以進一步推動本國的工業化進程,促進紡織服裝出口、就業和經濟增長,在生產中謀發展。
而RCEP統一、簡潔和明確的原產地規則對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東盟的貿易、投資和供應鏈布局具有非常顯著的引導作用,將進一步方便跨國企業的跨境貿易合作,促使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加速將中下游生產環節,向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東盟國家轉移,在幫助東盟國家搭建起初級產業生產鏈條的同時,進一步對本國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進行整合重構。
可以看到,紡織服裝產業的產業鏈較長,中間又涉及大量環節,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只有不斷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合作共贏。
發揮區位優勢,廣西蓄力發展
作為中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連的省區,伴隨中國—東盟日益緊密的合作關系,廣西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的地位也日益凸顯。廣西在紡織服裝產業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也將進一步得到釋放。
從區位來看,廣西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不僅擁有和“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的優勢,更有著和東盟合作的經驗積累,為東部企業和東盟國家的合作溝通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從資源方面來看,目前,廣西的蠶繭產量已超占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而桑蠶絲產量占比也達30%以上。其中,玉林、貴港等市已經構建起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西南最大休閑服裝生產基地和多家針織面料織造廠。廣西河池市宜州區作為全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區,被授予“中國蠶桑之鄉”的稱號。
從產業來看,憑借多年來在服裝紡織產業的沉淀發展,廣西在珠三角地區第二次產業轉移之際呈現厚積薄發之勢。截至2021年上半年,廣西已經擁有5個國家級紡織服裝產業基地,近300家規模以上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和7000多家貿易企業,產業集群效應正逐步顯現。這不僅是政策和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廣西不斷激活紡織服裝業產能的結果。
廣西的蠶桑產業為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基礎,但是,我們也應該客觀地看到,整體來說,要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廣西在資金、技術、環保、人才等條件方面,還有不少功課要做。
例如,現階段廣西繭絲綢加工仍以繅絲為主,織綢剛起步,還未建立起一家絲綢印染廠;加工工藝、技術等生產環節的基礎設施都較為薄弱,造成蠶桑產業鏈附加值嚴重流失;同時,廣西人口流動性小,人工成本也是產業發展的顧慮因素之一。
因此,要搶抓中國東部產能轉移的機會,處理好與東盟國家的競合關系,以找準自身在中國—東盟紡織服務產業合作中的定位,廣西一方面要突出自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跨境經濟合作,以及未來跨境勞務合作方面的政策優勢;另一方面也要更為科學地規劃,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爭取通過聯動東部產業的鏈條優勢,完善自身能力建設,從而成為承接產能轉移的新高地。
RCEP的生效,對于包括紡織服裝在內的諸多產業都將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RCEP的發展紅利,并不是“坐享其成”的,它需要科學地使用、精準地把握。因此,無論是對于中國—東盟而言,還是各個地方、企業來說,除了分析RCEP對各行各業帶來的積極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身健體”,做足準備,才能從容地抓住這一偉大時代中的產業新機。
242850170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