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靜
生態廊道是指在生態環境中以線形或帶狀布局呈現的景觀單元系統空間,在此景觀單元系統空間內,空間分布上相對孤立與分散的生態景觀都能完成有效溝通與連接,構建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系統也得到相應的有力保障。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在此新歷史使命下,構建黃河生態廊道成為重點考慮的問題。為落實此項重大國家戰略,需加快黃河流域空間融合速度,強化黃河流域資源整合力度,突出黃河流域功能聚合性,促進黃河生態廊道目標統合,推進黃河生態廊道管理聯合,使其最終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屏障,為中國整體建設貢獻力量。
一、加快黃河流域空間融合速度
構建黃河生態廊道可從加快黃河流域空間融合速度入手,以黃河沿線地區的各類示范工程與示范帶為依據,對其進行深度整合,使其連點成線,以此推進水綠城交融新態勢。在此進程中,相關人員可遵循整體推進與分段實施并存的原則,先強化示范點,再將其充分連接。為實現這一目標,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提升示范帶動速度,以此完善黃河生態廊道的示范工程建設環節。在此環節可先重點建設鄭州、開封、洛陽、新鄉等黃河流域沿線城市,使各城市中的生態景觀與文化內涵、旅游、農業等各個產業進行充分融合,實現各項功能一體化的目標,由此建設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工程。
其二,建立復合模型,以此推進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建設進程。此環節可考慮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同時融合文化傳承與支流生態修復治理工作,串聯黃河沿線地區業已存在的各類景觀,同時融入在建工程,使黃河流域成為獨具特色的景觀廊道,使景觀廊道兼具機動車道與慢行步道等各類復合功能,將其建設成為生態廊道的復合模型,以此帶動其他地區以復合模型為參照,加強自身生態廊道建設。
二、強化黃河流域資源整合力度
有效整合黃河流域資源,能使其自身具備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統一。為實現這一目標,需深度挖掘黃河沿線地區各項資源,并將其科學合理地整合為一體,使黃河生態廊道兼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從而形成生態涵養帶,成為具備良好環境的生態空間與具備強大生產力的生產空間,并將其打造成適宜居住的生活空間。
為強化黃河流域資源整合力度,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其一,整合黃河流域自然資源。在此環節中,相關人員需兼顧黃河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分清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禁止開發區,并以此為依據整合區域內水資源與植被、濕地等各類自然資源,建設黃河生態廊道水資源節約工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水環境治理工程等,充分利用黃河流域中的水資源,從而為植物生長提供有力保障。
其二,提升黃河生態廊道與文化資源的整合程度,使歷史文脈植入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中。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發源地,同時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黃河文化在當代所具備的意義也應被充分發掘與利用。歷史上的黃河沿線地區幾乎都是黃河文化的搖籃,其中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古都文化等都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瑰寶。當代黃河流域沿線地區的西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5座城市,占據了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大半,應充分重視其中蘊含的文化資源。例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洛陽龍門石窟與中國大運河河南段等,都應被深入發掘,以此帶動旅游產業發展,使黃河自身具備的歷史文脈在新時期得以延續。
其三,提升黃河生態廊道建設與產業資源的整合度,通過建設生態廊道使黃河流域產業積極進行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在此環節中,可以將黃河流域農業、制造業、旅游業作為特色產業,打造黃河特色農業走廊與特色制造業走廊等,同時開發相關現代產業,使具備地域特征的現代產業與黃河生態廊道建設緊密相連,將黃河流域自身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此推動黃河流域經濟發展。
三、突出黃河流域功能聚合性
在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進程中,突出黃河流域功能聚合性也是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此,可著眼于建設復合型生態廊道,突出各項建設中的自身特色,實現錯位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需充分考慮黃河沿線的地形地貌與水庫岸線等各區域獨具的特征,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建設標準,使黃河河道與灘區、大堤防護林、歷史文化景觀等各項目實現有效串聯,從而建設兼具農業、旅游觀光、文化傳播等各類功能的黃河生態廊道,使其在各個區段內都具備不同的功能定位及各不相同的發展導向,以此打造復合型生態廊道,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其一,以生態為主要功能,建設生態涵養段。例如在三門峽至濟源段中,可沿途發掘水資源、森林植被、濕地、物種等自然資源,以此構建生態系統,并將這一生態系統應用于黃河防洪工程項目中,有效建立黃河生態安全屏障。
其二,以文化功能為主,沿途建立洛陽至鄭州再到開封沿線休閑觀光生態廊道,系統性保護黃河流域文化遺產。在此過程中,需要開發黃河主題相關的休閑旅游線路,同時加大設計黃河主題文創產品的力度,使黃河文化與生活休閑功能彼此融合,以此提升黃河生態廊道文化功能。例如在曹崗險工背河淤區建設了曹崗黃河法治文化苑,既包括臨河觀景區與濱河大道,也有文化傳承區,其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主題,在提升工程品位的同時,也為人民群眾休閑游玩提供了便利條件,更為打造集產業生態觀光、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沿黃河生態帶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宣傳封丘沿黃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
四、促進黃河生態廊道目標統合
在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進程中,需秉承大生態、大保護、大治理的理念,同時需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使黃河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等各項工程同步進行。為實現黃河生態廊道目標統合,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其一,以大生態為切入點,落實國土綠化行動。在此環節中,可在黃河沿線地區構建防護安全帶與生態保護帶,以此強化黃河流域防風固沙與氣候調節等各項功能,從而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也可構建濱水景觀帶與旅游休閑帶。
其二,以大保護為切入點,在此環節中,應重點對黃河濕地等自然資源開展保護與修復工作,有效開展黃河濕地保護修復工程。例如,可以鄭州黃河濕地公園與三門峽天鵝湖濕地公園為基礎,開展濕地公園群試點,構建堤內河道兩側可淹沒型濕地公園群與堤外引黃湖泊型濕地公園群,從而有效保護黃河流域濕地資源。
五、推進黃河生態廊道管理聯合
構建黃河生態廊道既需要加強黃河流域內管理工作,也需要加強區域內管理工作,使區域與流域實現齊抓共管的目標,保障二者之間的管理工作能實現協調配合。同時應為黃河流域制定針對性管理條例,為其管理提供一定依據。在此基礎上,提升各部門在黃河生態廊道綜合管理與控制中的參與度,積極探索與區域內實際情況更為契合的方案尤為重要。為實現管理聯合這一目標,可著眼于以下兩方面工作。
其一,促進相關法律條文的完善,這一環節也是黃河生態廊道構建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為完善相關法律條例,需要先進行立法調研,為黃河生態廊道管理條例的出臺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從而為后續管理過程提供法律保障,使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更具針對性,建設目標更為明確。
其二,健全管理機制,使其達到橫縱聯合的目標。在橫向管理過程中,需要與河務局建立有效聯系,做好黃河生態廊道管理中的聯合工作,如聯合執法與聯合查處等,從而有效減少生態廊道建設過程中的不合理行為。在縱向管理工作中,需要使各省級行政區、市級行政區與縣級行政區的職能部門實現聯動,并在此環節中開展彼此間的深入合作,打擊黃河治理過程中的不合理行為,為黃河生態廊道的整體構建工作掃清障礙。在縱向管理環節,各部門需要在工作中達成思想共識,使自身具備更強的凝聚力,在日常工作中融入黃河生態廊道聯合執法部分,使黃河生態廊道的聯合執法工作常態化。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黃河生態廊道構建過程中,需要相關人員從各個方面同時入手,在盡量減少成本的方式下構建生態網絡,加強管理工作聯合性,使黃河流域內達到區域與流域共同治理的目標。此外,完善黃河管理機制,督促相關河務工作人員重視黃河生態廊道構建工作,積極探索治理黃河的新模式,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牛彥合,景坤鵬,甘亞迪.歷史文脈植入下的河南省黃河生態廊道概念規劃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0(5):253-254.
[2]王元亮.突出重點統籌聯動推進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N].河南日報,2020-03-17(11).
(作者單位 新鄉黃河河務局封丘黃河河務局)
306750190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