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旻修 葉子楹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受到社會重視,養老問題成為重要研究課題。文章以杭州市年齡滿6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調查該群體對不同養老模式的思考及選擇,并通過訪談、實地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等,從而分析不同養老模式對老年人幸福感及生命質量的影響,并提出合理建議。
一、不同養老模式對比及其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影響
(一)家庭養老及其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家庭養老模式下,影響老年人生命質量及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氛圍、家庭經濟收入等。其一,對于老年人而言,家庭養老是否能帶來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氛圍,家庭關系是否和睦、家庭環境是否舒適等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精神狀況。其二,受傳統觀念及家庭意識影響,老年人對家庭具有強烈的歸屬感,選擇家庭養老不僅是因為熟悉和懷念,更重要的是想和子女有較多相處時間,因此,子女的陪伴時間也影響著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和幸福感。其三,家庭經濟收入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家庭結構變遷、社會發展迅速等原因導致子女的生活及養老壓力逐漸增大,在此背景下,家庭能否滿足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為其提供舒適的養老環境也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和幸福感。
(二)機構養老及其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
近年來,由于養老壓力較大,家庭養老已無法為老年人提供貼切的養老服務,因此機構養老開始蓬勃發展。機構養老是指由特定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有償的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以及所需要的各方面專門化服務,這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隨著老年人口迅速增長,加之養老機構數量較少,導致機構養老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在機構養老模式下,影響老年人生命質量和幸福感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機構硬件設施、工作人員服務能力及態度、機構經濟狀況及整體環境等。其一,機構設施條件既要保障老年人日常衣食住行,也要滿足其身體檢查、疾病預防與護理、娛樂休閑等養老需求,這些硬性條件將直接影響老年人的養老體驗與幸福感。其二,機構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群體是否選擇機構養老。由于機構養老在近年來才得以蓬勃發展,工作人員專業性還有待提升,工作能力及態度都有所欠缺。其三,機構的經濟狀況和周圍環境等也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保障的經濟狀況以及舒適安逸的周圍環境等對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及幸福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社區養老及其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照料為輔,并引入專業化服務的養老服務模式,老年人在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社區專業人員也會為其提供上門服務,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模式的優勢于一體。
社區養老對老年人生命質量及幸福感的影響主要包括精神因素和護理能力等因素。老年人對自己所熟悉的社區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能在社區大家庭養老對于老年人而言滿足了其精神方面的慰藉。此外,子女的陪伴與娛樂休閑等也決定著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與需求的滿足,進而影響其生命質量和生活幸福感。在社區養老模式下,護理能力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工作人員是否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否為老年人提供適切的服務等,直接影響著該群體的養老體驗與幸福感。總體而言,社區養老模式結合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主要特征,為老年人提供了新型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養老服務的改善。
二、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及幸福感
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與生命質量在不同養老模式下會出現個體差異。只有充分探討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及幸福感,才能從根源上改進養老服務,使老年人獲得更高水平的養老體驗。
處于家庭養老模式的老年人通常生命質量更高。在家庭養老模式下,老年人能得到子女的陪伴,感受濃厚的家庭氛圍,且精神方面得到較大滿足,養老體驗與生命質量也相對較高。
而在機構養老模式中,老年人的養老體驗與生命質量則相對較差。其一,對于老年人而言,在機構養老無法滿足家人陪伴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嚴重影響老年人的養老體驗與生命質量。其二,機構養老形式的單一化、內容的統一化、專業性的缺乏等也導致老年人享受到的服務與需求之間不契合,無法充分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由于專業人員缺乏、養老體制不完善等原因,社區養老模式尚未實行大面積普及與推行。就目前實行情況而言,老年人在該種模式下感受到的養老體驗與幸福感相對較高。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相比于經濟狀況、生活水平等物質層面的需求,老年人更為重視的是精神方面的充足與富余。家人的陪伴、家庭的氛圍、老友的互動以及娛樂休閑程度等都影響著老年人的養老體驗與生活幸福感。與機構養老模式相比,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都更具備這些影響因素,也更能消除老年人的社會邊緣化體驗。
三、建立與改善養老模式的對策建議
從上述現狀分析來看,家庭養老模式普遍缺乏社會化社區支持,無法提供專業的醫療保健、衛生預防、護理康復等照料;機構養老模式則存在成本高、機構數量少的問題,同時也會形成不良的依附關系;而社區養老融合了兩種模式之所長,必將發展為解決中國養老問題的一種新趨勢。
(一)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
政府應與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設立服務外包機制。政府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持,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服務,保障所有老年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養老服務。此外,在健全與改善養老模式過程中,政府的責任不可或缺,既要提供各類養老資源,也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規以規范養老市場。
(二)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養老市場中的人才隊伍還存在嚴重的欠缺及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建設與發展社區養老模式需要大量專業服務人員,在培養專業人才隊伍時,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及專科學校開設相應專業,如老年社會工作、養老護理等專業,招收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與技巧,校際之間應加強溝通,相互交流專業理論與技術,同時也應加強實踐,讓學生了解并接觸養老現狀,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融合,為構建養老體系培養后備人才;另一方面,社會組織也應進行內部的培訓與學習,不斷提高職工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逐漸打造更為專業的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多元且適合的養老服務。
(三)家庭與社區的相互聯結
在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時,既要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顧和護理,更重要的是家人在心理方面的支持和照護,因此家庭養老的環境是其他養老模式無法替代的。讓老年人生活在原有的環境中,為其養老提供相對舒適的環境條件,家庭帶給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是社會組織和其他人員無法提供的。
而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如醫療保健、衛生預防、護理康復、心理咨詢、臨終關懷等。除此之外,監督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達標情況、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整合各類養老服務資源、建立養老信息庫、構建社會組織及養老機構與居民之間的信息傳遞等都需要社區進行處理和解決。
四、結語
老年人作為社會需要密切關注的弱勢群體,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社會,都有義務為老年人創造更好的養老環境。從微觀層面來看,養老模式關系到每個老年人能否享受到高質量的晚年生活,能否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從宏觀層面來看,“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只有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機制,才能進一步增進老年人生活福祉,邁步走向“健康老齡化”。
【基金項目】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科技創新項目“養老模式對老年人生命質量影響機制研究——以杭州市為例”(編號:2019R408008)。
參考文獻:
[1]穆光宗.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變革和展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5):39-44.
[2]黃勤.淺析不同養老模式老年人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J].榆林學院學報,2017(3):44-47.
[3]朱亞,丁園園,王長青.健康養老模式研究現狀與創新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03-106.
[4]王林.不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成本及效用比較分析[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7.
[5]徐夢婧,黃嬋,羅娟,等.不同養老模式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0(3):276-279.
(作者單位 浙江工商大學)
33425019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