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李輝 張玲



摘要:[目的/意義]針對智庫專家評價研究成果較少、評價視角單一的問題,本文探索和構建了新的智庫專家評價理論模型,對于理論創新研究和應用具有一定的啟發。[方法/過程]通過梳理智庫專家評價的研究現狀,探索智庫專家評價框架構建的優化路徑,本文認為智庫專家參與智庫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生產模式,遵循知識輸入、知識轉化、知識輸出的邏輯,發揮知識嵌入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提煉和分析評價要素,提出了智庫專家評價的“知識力”模型。[結果/結論]本文提出的智庫專家評價的“知識力”模型包括知識獲取力、知識創造力、知識使用力、知識共享力、知識轉換力以及知識應用力等6個方面。6個評價要素與智庫政策過程形成了良好的映射作用,體現出了智庫專家的知識作用。
關鍵詞:智庫專家 ? ?智庫專家評價 ? ?評價框架 ? ?知識力
分類號:C93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1.01
1 ?引言
作為由多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的知識共同體,智庫可被理解為智者智庫[1]。智庫以其獨特視角構建了知識與權力的橋梁[2],在現代政策決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指明了新時代我國智庫建設的新定位、新使命、新理念。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特別是重點建設一批國家高端智庫,已經成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推進我國智庫“高端”走向的戰略布局中,智庫評價體系建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智庫人才隊伍又是這個評價體系中的一項關鍵指標。人才是智庫最根本的資源,智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最終需要智庫人才來實現,智庫人才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戰略資源[3]。對智庫專家的評價是篩選高水平專家的有效途徑,構建成熟完備的智庫專家評價體系,對于選拔和培養智庫專家、推進智庫管理水平和綜合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理論層面,已有學者對智庫專家研究做了多維探索,就智庫專家的定義、分類、入選標準、勝任特征、智庫專家素質、智庫專家與科研人員的區別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關于智庫專家評價的研究則相對單薄。學界對智庫專家的評價主要是嵌入到智庫評價的整體性進行研究,在該評價方式下,對智庫專家的評價往往是通過智庫評價指標(如智庫影響力評價、智庫產品評價、智庫雇員的質量和聲譽等方面)間接表現出來。少量關于智庫專家評價的研究也是集中在對智庫專家素質結構的分析或勝任力模型的開發上,評價視角稍顯單一。作為一種知識密集型組織,智庫的存在價值是進行思想創新[4],而智庫專家是通過知識供給和應用來提供智庫思想產品的主要來源,但相關研究中缺乏對知識視角下智庫專家評價命題的學理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嘗試通過梳理智庫專家參與智庫活動的知識邏輯,為智庫專家評價理論框架的創新提供新視角和新方案。
綜上所述,為了回應新型智庫和高端智庫建設的實踐發展需求,以及智庫專家評價體系完善的理論需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發現,在梳理和分析智庫專家的基本概念和評價現狀的基礎上,依托于知識管理理論和政策過程理論,提煉智庫專家參與智庫活動的知識嵌入邏輯,構建智庫專家“知識力”的評價框架,以知識能力建設為視角,尋求推動新時期智庫專家評價體系建設的新路徑。
2 ?智庫專家評價:研究綜述
2.1 ?智庫專家
目前,無論是在學界還是智庫實踐部門,對智庫專家尚未有統一的定義,與之相近的概念有智庫思想家、智庫人才、智庫研究人員、智庫學者、智庫政策專家、智庫實業家、智庫政策分析師、智庫科研人員等[5]。慶海濤將智庫專家定義為提供決策方案和對策建議等智力產品的專職、兼職分析研究咨詢人員,并指出其目標是影響政府決策和改進政策制定[5]。維默(Weimer)認為智庫專家是指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針對特定政策議題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政策建議的人[6]。雖然學者們對智庫專家給出了不同定義,但其揭示的智庫專家的角色作用是一致的,即在智庫活動中,通過知識產出對政策決策產生影響,強調的是智庫專家的思想作用。本文中的智庫專家是指智庫活動中的研究人員,不涉及智庫的管理人員和輔助人員。
智庫專家的類型多樣,采用不同標準可對其進行不同的劃分。代表性的分類方法是根據崗位類型和工作內容的不同,智庫機構的職位可分為從事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員、從事政策研究和戰略咨詢的科研人員以及行政輔助人員3類[7]。在我國,根據智庫屬性的不同,智庫包括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直屬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業性智庫,企業智庫,社會智庫等4大門類[8];與之相應,智庫專家也可分為4類。王運紅等將智庫人才劃分為高端顧問、智庫專家和復合型人才[9]。此外,由于智庫專家具有多學科背景、多研究方向,根據研究領域的不同,也可將智庫專家劃分為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法律、軍事等多個研究領域的專家人才。雖然智庫專家的類型豐富多樣,但其體現的功能作用大體相同,即發揮著政策、決策的咨詢服務工作,或通過思想力,或通過技術性支援來提供政策決策研究和咨詢產品。
2.2 ?智庫專家評價
評估也稱為評價、評審和評議等。智庫專家評價是指以智庫專家為評價對象而實施的一系列評價過程和評價活動。在智庫專家的評價中,既有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實現的研究途徑,也有不同智庫機構根據自身環境及發展情況形成的實踐經驗總結途徑。
第一,研究途徑。已有研究中關于智庫專家的評價主要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其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陳朝宗基于人才素質理論,認為智庫專家應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良好的智能結構、豐富的閱歷結構、一定的社會影響力4方面的素質結構[10];朱敏在研究中也強調了智庫專家的個體智能、個體閱歷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性[11]。在定量研究中,李蒙等通過對湖北高校研究基地智庫人才的追蹤調研,構建了咨詢決策貢獻、學術貢獻、社會傳播、國際智庫合作4個一級評價指標體系[12];陳海貝等運用神經網絡理論,從教育背景、研究領域、工作經歷和科研能力等7個維度,模擬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才遴選指標體系[13];慶海濤等基于勝任力冰山理論模型,構建了包括知識、能力、個性特質3個維度在內的智庫專家勝任力模型[5]。
第二,實踐經驗總結途徑。國外智庫的評價實務,形成了3種評價模式[14]:一,市場主導評價模式,即通過市場價值或能否有效滿足市場需求來評價智庫,代表國家是美國;二,第三方主導的評價模式,如德國和英國的智庫評價是通過委托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的;三,政府主導模型評價模式,典型實踐國家是韓國和日本,這種評價模式通常由政府主導。智庫專家作為智庫評價的一個指標要素,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評價路徑和模式的影響。我國的智庫專家評價工作,可分為兩種取向。一部分是政府對智庫人才的評價,通常體現在對智庫人才的選拔、配備、使用、培訓的重視方面。在第一批25家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中,特別是行政單位的下屬智庫,進入這些智庫的應聘人員普遍有年齡、學歷、戶口等方面的限制,在職稱評審時,普遍看重研究人員發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數量[15]。另一部分是智庫自身對人才的評價,通常體現在對智庫專家的內部考核方面。鄒靖雅等基于中國智庫索引(CTTI)進行的智庫人力資源調研分析發現,我國在考核激勵機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8家智庫樣本中,有7家智庫已經建立了固定的考核方案,另外1家也在籌建和完善中;在考核內容上,主要是對智庫研究人員的考核;考核方式上,對研究人員的考核是以定量指標考核為主,特別是高校和社科院類智庫常以成果定量統計為主,把智庫成果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根據不同類型的成果計分情況來決定考核業績[16]。此外,在政策導向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要完善以質量創新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辦法,構建用戶評價、同行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指標體系[17],這為新時期智庫專家評價方式的創新和系統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
經過分析可以發現,在理論研究中,已有文獻主要集中于對智庫專家素質結構的論述以及勝任力的識別與勝任模型的開發,側重于從靜態視角來評價智庫專家;然而,智庫專家參與智庫活動、發揮智庫職能作用是一個動態性的知識應用過程,從素質或勝任力層面來評價智庫專家并不能評價專家在智庫實踐中的活動作用,無法有效展現背后的知識邏輯。在各智庫機構實踐模式路徑下,相較于國外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模式,我國智庫在智庫人員考核方案中更偏重于“結果化”的績效考核,而忽視了創造智庫成果的知識要素,導致智庫工作被簡單量化。因此,仍然需要繼續完善對智庫專家的評價體系,關注智庫專家在智庫活動過程中對相關知識的管理行為,形成對智庫專家知識能力的有效評價。
3 ?智庫專家評價框架構建的理論依據
3.1 ?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是指用于生產的、有意義的信息,具有隱含性、分散性與價值性等特性[18],可以起到輔助決策的作用[19]。根據知識能否被清晰表述和有效轉移的標準[20],學界通常將知識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智庫場景中,知識既可以表現為儲存于智庫專家個體中的概念、解釋、想法、觀察、判斷、見識、技能等隱性知識,也可以表現為由信息、情報、數據、文件、流程、規則、慣例等形式呈現出的顯性知識。雖然表現形式存在差異,但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無論是個體對顯性知識的創造還是對隱性知識的應用,都要涉及知識管理過程。
知識管理以知識為研究要素,關注的是知識的產生、傳遞、存儲、利用的整個過程以及該過程中存在的規律[21]。具體而言,知識管理是一個涉及多種活動的過程,是由知識的創造、存儲/檢索、轉移和應用4個基本階段組成[22]。也有學者認為,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獲取、交流、使用和創新4個基本過程,并通過知識產生、積累、溝通和應用的不斷重復,形成知識流循環[19]。從活動視角來看,知識管理所涉及的活動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儲存、知識轉移和知識創造4個方面[23],其目標是通過創造、捕捉和使用知識以提高組織績效[24]。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由于各階段知識側重的行動點的差異,知識運用主體也會形成相應的“知識力”,即知識能力。知識能力是知識擁有者具有的以知識為核心的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涉及知識的吸收、轉移、應用等能力[25]。
本文以知識管理模型為基礎來構建智庫專家評價指標,即智庫專家的知識力模型,使用知識管理過程在不同階段所側重的知識能力要素來定義和描述智庫專家在智庫政策過程中所需具備的各項知識能力要求。通過對智庫專家在智庫行動中不同階段知識力的解析和相應具體行為的描述,可以判斷并發現智庫專家在智庫政策、決策服務過程中的關鍵驅動要素,進而為智庫專家評價體系的補充和完善提供新視角。
3.2 ?政策過程理論
智庫的運轉過程也可被理解為決策的運作過程。在決策過程的相關研究中,政策過程理論模型是最具有解釋力、最具有普適性的模型之一。政策過程研究所關注的是政策制定的動態過程,這一理論的提出可追溯到拉斯韋爾(Lasswell)。拉斯韋爾提出了“決策過程”的7個階段,即情報、提議、規定、合法化、應用、終止和評估[26]。然而,拉斯韋爾的政策過程模型具有一定缺陷,即對政策制定過程的分析只集中于政府內部的決策過程,而較少涉及外部或環境因素的影響[27]。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的系統分析理論可被視為政策過程模型的“升級版”,其將政治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分成三個階段,即輸入、轉換和輸出[28]。總體而言,政策過程理論提供了一個關注政策階段發展、政策循環的認知模式,其優勢在于將復雜的政策過程劃分為有關聯的各個階段,對這些階段可以單獨進行考察,從而使得理解政策過程更為容易。
這一理論模型的提出和發展為智庫研究提供了一種啟示和思路,對智庫運轉過程模型的探索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作用,也為智庫專家評價提供了一個“過程場域”。也就是說,受到政策制定或決策形成的過程性影響,智庫專家的活動內容貫穿于智庫運轉的政策過程或決策流程的多個階段,而并非僅停留在對議題方案的科學論證上。
綜上所述,受拉斯韋爾“階段啟發法”和戴維·伊斯頓系統分析理論的影響,本文將智庫運作過程看作是圍繞政策或決策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環節所構成的完整過程,將注意力置于智庫在政策制定或決策咨詢活動的過程表現上。同時,戴維·伊斯頓的系統分析理論也為本文所關注的智庫專家知識嵌入作用發揮對應的行動過程表現提供了理論依托。
4 ?智庫專家評價框架的構建
構建智庫專家評價體系需要依據一定的理論框架,這有助于評價體系構建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本文基于知識管理理論和政策過程理論,以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為視角,針對智庫政策或決策制定所涉及的不同階段,構建知識力導向下的智庫專家評價理論模型。
4.1 ?評價視角的建立: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
知識的嵌入性被認為是知識的重要屬性之一,知識的嵌入性用于形容人的行為具有受到知識制約和影響的特性,在這種嵌入關系中,人成為知識的載體[29]。阿爾戈特(Argote)在其研究中系統地分析了知識嵌入性對知識轉移的影響,其認為正是嵌入在組織內部的知識構成了組織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30]。在知識嵌入的理論視角下,知識作為一種資源既嵌入到個體之中,也嵌入到個體行動中[31]。人作為知識的創造者,是知識的主要載體之一[32]。智庫是生產知識的部門,智庫專家是具體的知識生產者[33]。智庫專家在智庫中作用的發揮,是依靠其知識嵌入來實現的。這是因為作為為決策者提供戰略思想、政策依據、策略咨詢等服務的研究機構,智庫具有學術組織特性,其組織結構與性質使其智庫建設的邏輯線路迥異于其他社會組織,智庫運行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遵循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知識邏輯,強調的是智庫的跨學科知識生產、傳遞及應用[34]。而智庫專家作為知識的載體,在智庫實踐中需要通過對知識的創新產出和應用轉化來實現智庫職能,其在智庫活動中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是一定知識因素和知識環境下的產物。因此,從表面上看,不同智庫學者在智庫中建言獻策的過程,實質上是智庫專家作為知識的載體,在智庫實踐中發揮知識嵌入作用的過程。
由此也形成了本文的評價視角,即本文認為智庫專家本質上是一個知識的集合體,而智庫則是多種知識資源的匯聚庫,其目標是生產知識。持有不同知識資源的智庫專家在這個“庫”里通過各項知識活動來產生思想上的“化學反應”,實現知識的轉移、整合與創造,這個過程表現為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通常而言,智庫專家所擁有的知識資源是有價值的、難以被模仿和替代的資源,能夠為智庫帶來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4.2 ?評價要素的建立:智庫專家的“知識力”
在建立起評價視角后,本文還要回答好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具體表現為何?二是怎樣基于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來建立智庫專家評價模型?
智庫專家嵌入到智庫發揮作用的全過程,實質上是一種知識嵌入,是一種知識生產模式,影響著智庫不同層次的實踐。而在系統分析理論視角下,智庫實踐可分為輸入、轉換和輸出3個階段。與此相對應,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也可經由這3個階段表現出來。因此,本文建立了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理論框架圖(見圖1)。其作用機制是:在輸入端,智庫專家作為知識擁有者,通過對知識的運用參與智庫的各項決策服務活動,這種參與行動使得知識進入智庫進行知識的創造、存儲、轉移和應用等,形成知識的轉化端。在此基礎上,在輸出端進一步產出智庫成果,從而使得知識創造出績效,體現知識貢獻。
在此過程中,智庫專家在智庫中發揮作用的核心表現在于對智庫實踐的參與和智庫成果的貢獻。因此,本文主要圍繞這兩部分內容,將智庫專家對智庫實踐的嵌入和知識轉移的貢獻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并結合已有的知識管理理論研究,提出了智庫專家評價的6項知識能力要素,構建了智庫專家評價的知識力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知識獲取力、知識創造力、知識使用力、知識共享力、知識轉換力、知識應用力,具體見表1。
4.2.1 ?知識獲取力 ? ?知識獲取在知識管理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為知識轉移和知識創新做準備,是知識管理的前提條件[35]。可將知識獲取力理解為智庫專家識別外部知識并將其內化的能力。知識獲取并不是被動的接收過程,而是一種從理性角度質疑和批評,從已有的觀念和表述中找出問題,汲取信息,推進理解,再加以吸收的能力。智庫專家需要深諳智庫的活動規律,捕捉政策議題走向,能從各種現象表現中提煉和獲取知識。具體的知識獲取行動可表現為會議參與、研討會參與、調查研究、信息采集、情報分析等。
4.2.2 ?知識創造力 ? ?知識創造是指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強調的是新知識的產生及應用[36]。智庫專家的知識創造力可被理解為智庫專家在智庫活動中創造新知識,以及將新知識轉變成新產品、流程和服務的能力。智庫是提供思想產品的機構,其核心競爭力是思想創新[37],而思想創新需要依靠知識的創造來實現。對于智庫專家而言,知識創造力的高低直接決定智庫產出成果的質量和水平。
4.2.3 ?知識使用力 ? ?知識使用力意味著智庫專家對現有的、獲得的和創造的知識資源的靈活操作和運用能力,以服務于智庫目標的實現。智庫活動實踐中,在隱性層面上,智庫專家的知識使用力可借由智庫專家對政策問題和政策參與具有深刻理解、具有較高的政策洞察力和政策解讀能力、能夠科學嚴謹地進行政策方案的分析與論證來表現;在顯性層面上,可依據智庫專家能否恰當運用研究方法和工具、熟練掌握知識的整理分析技術、準確地進行文字表達等途徑展現出來。知識能否被有效使用,既考驗智庫專家的理論功底和研究素養,也彰顯了其思維能力和專業水平。
4.2.4 ?知識共享力 ? ?根據知識共享范疇和形式的不同,智庫專家的知識共享力可以表現為兩層含義:一是在智庫內部,智庫專家對知識的交流、轉移與共享能力,強調的是智庫專家的某一或某些觀點或理念在組織內部得到分享和認同;二是在智庫組織外部,在知識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智庫成果形式產生后,智庫產品得到廣泛傳播。在傳播方式上,智庫成果的推廣形式多樣,如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38]。智庫專家接受采訪、開設專欄解讀政策、進行政策評論等實踐活動都是進行智庫成果推銷,提升智庫專家知識共享力的行動表現。
4.2.5 ?知識轉化力 ? ?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兩種類型[39]。根據知識創造理論,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存在4種不同的動態轉換過程,由此形成了4種知識轉化模式,即社會化、外顯化、組合化和內隱化[40]。這種知識轉化的動態過程有助于提升組織實現戰略目標的能力,并改善組織績效[41]。在智庫活動中,智庫專家知識轉化力對應上述四種轉化模式的具體表現為: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社會化,如通過觀察和學習,獲得他者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外顯化,如以口頭或文字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和看法;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組合化,如進行知識傳播、出版智庫文集等;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內隱化,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吸取教訓。
4.2.6 ?知識應用力 ? ?知識應用力的觀點遵循著知識運用理論的核心基調,其理論觀點是:知識的一些形式,如政策思想、意識形態、范式和世界觀會影響政策的實際制定[42],體現的是智庫專家的思想、觀點對政策或決策的影響程度。但在智庫評價的實踐中,這種影響的范圍和深度往往難以被量化,通常是以智庫績效表現來評價。因此,本文中的知識應用力主要是從智庫專家績效角度來反映,強調的是智庫專家產出的智庫成果的數量、質量、創新性、可應用性及影響力等。其中,影響力涉及智庫專家的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公眾影響力、媒體影響力等[43]。
4.3 ?映射關系的成立:智庫專家“知識作用”的發揮
通過智庫進行政策方案設計,這是一個充分發揮智庫知識優勢的過程,也是一個著眼于問題的解決、為決策者提供系統性建議的過程[44]。在構建知識嵌入視角下智庫專家評價模型的基礎上,仍需要進一步建立起來智庫專家的知識力與智庫政策過程之間的映射關系,分析上述6項知識力評價指標能否有效衡量智庫專家在智庫運轉不同階段中的活動表現。本文以政策過程理論為基調,結合智庫政策決策服務提供的一般運轉流程,構建了智庫運行框架,在此基礎上,試圖尋求和描繪智庫專家和智庫政策過程的映射關系,總結智庫專家的知識作用表現。
為厘清這種關系,首先,本文借鑒了張春花等學者的理論觀點[45],提出了智庫政策或決策過程的描述要點,將智庫運行中的政策過程劃分為議程設置、政策建議與協商、政策制定、政策推廣、政策執行、政策評估與反饋這6個階段。其次,本文構建了已提出的智庫專家評價的知識力模型要素和智庫決策流程之間的映射關系,參見圖2。對各項映射關系的具體解釋如下。
第一,議程設置階段。議程設置階段的重點在于對議題的設置和挖掘,這一階段既考驗智庫專家對議題相關的新知識的獲取能力,又考驗智庫專家對已有知識的運用能力。實踐中,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進入政策議程,智庫專家需要對政策議題進行充分的調研和科學的論證。通過對政策問題或決策議題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研究,從專業角度進行解讀,并提出新的政策觀點。一方面,決策者要做出科學合理的決斷,必須依賴“思考”,其中,對知識的使用能力是智庫專家實現有效思考的基礎性能力;另一方面,智庫專家需要充分獲取與政策或決策議題相關的信息,才能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方案和思想主張,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
第二,政策建議與協商階段。好的政策方案需要經過多輪協商來確定,需要由各智庫專家發表其看法和建議,通過協商決定。此階段重點考察的是智庫專家的知識使用力和知識共享力。在該過程中,智庫專家常常是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提供建議,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大量事實和證據進行嚴謹分析的結果,需要智庫專家通過對專業知識的運用來形成高質量的決策咨詢建議。而政策的協商則考驗智庫專家的知識共享力。政策協商過程是將有關方面的合理觀點吸納到方案的設計中來,但前提是知識得到共享,只有具備這種能力,參與互動的智庫專家才可以實現相互啟發和相互影響,從而更有效地創造出新知識。
第三,政策制定階段。本階段智庫的工作重點在于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政策方案,這離不開對知識的創新和創造。針對政策難題和決策問題,智庫專家需要通過知識創造來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形成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的政策咨詢方案。由于新制定的政策方案或決策內容需要依托一定形式的載體來實現,本階段對智庫專家的知識應用力也提出了要求,如要求智庫專家產出有影響力的咨詢報告、研究報告等。
第四,政策推廣階段。在政策推廣階段,通過媒體對智庫產品的呈現和廣泛傳播,實現政策經驗和決策觀點的推廣,進而形成智庫成果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這一活動過程體現了智庫專家知識共享力和知識轉化力的內容要素。
第五,政策執行階段。政策執行階段強調的是將政策方案轉變為實際效果的過程[33]。一般而言,智庫專家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功能作用主要憑借其研究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力來展現,包括學術研究成果和政策研究成果,體現智庫專家的知識應用力。同時,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反過來檢驗智庫專家的知識創造力,即通過政策實踐來檢驗智庫專家提出的觀點和方案能否見真效、見實效。
第六,政策評估與反饋階段。本階段重點關注的是政策效果。檢驗政策的實際效果具體內容包括對政策效果的認知形成、判斷、考慮目標是否實現、政策問題是否解決、現實狀態是否改善等。一方面,智庫專家要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獲取關于政策方案執行效果的相關知識,考驗智庫專家的知識獲取力;另一方面,在政策評估與反饋活動中,智庫專家要從中總結政策執行中好的做法和經驗,發現新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這一過程體現了智庫專家的知識轉化力。
人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知識的主體[15]。從議程設置到政策評估與反饋,在智庫的政策或決策過程中,智庫專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在介入其中并發揮作用。智庫專家通過對知識的獲取、創造、使用、共享、轉化和應用,在這一系列的知識處理流程中,提升了其知識管理能力,并轉化為智庫的核心競爭力,對智庫組織產生重要影響。第一,提升智庫決策質量。智庫專家將自身知識用于智庫活動中所涉及的各項程序性決策和非程序性決策,提供決策所需的情報和謀略,有助于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第二,促進智庫創新。創新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和創造新事物的過程[46]。智庫專家通過知識創新,可以幫助智庫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實現智庫的知識積累和創新。第三,提升智庫影響力。知識是一種高嵌入且難模仿的資源,知識管理中知識創新是組織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本[47]。對智庫專家知識能力的有效利用,可從中獲取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最終提升智庫的影響力。
5 ?建議與展望
本文構建了智庫專家的“知識嵌入”評價視角,從知識獲取力、知識創造力、知識使用力、知識共享力、知識轉換力、知識應用力等6個方面構建了智庫專家評價模型,該模型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以知識為視角切入智庫專家評價議題,抓住了智庫專家在智庫活動中的核心作用。這一框架關注的是智庫專家如何通過知識創造和應用轉化影響到智庫的政策或決策過程、具體的影響及行動表現為何,可用于對智庫專家的微觀評價。第二,以知識能力為評價要素契合了智庫的工作流程和智庫績效要求。在智庫政策過程的不同階段進行智庫專家知識力的評價,有利于構建一個階段性、流程性的智庫專家評價方案。因此,上述知識力的評價要素可有效地對應智庫專家智庫參與行為的各階段過程,可作為評價智庫專家的一項獨特視角,體現出智庫專家在政策、決策服務過程中的行為特征和知識能力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本文構建了以知識能力為核心的評價視角,初步探索和架構了智庫專家評價的新路徑,但考慮到知識管理活動的多維性和智庫實踐過程的復雜性,本文提出的理論模型顯然未能全面囊括智庫專家知識力評價的全部要素,在操作層面上也未進行深入的評價指標設計。未來需要進一步針對不同類型專家人才的知識特點,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方法,精細化指標設計和評價內容,從而拓展智庫專家知識力評價理論框架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周湘智.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出場邏輯、運作機理與基本范式[J]. 圖書情報工作, 2021, 65(15): 51-60.
[2] 朱敏, 房俊民. 智庫評價研究進展及我國智庫評價建設[J]. 情報雜志, 2017, 36(8): 33-38, 46.
[3] 常晨, 蔣巖樺. 扎根實踐抓好智庫人才隊伍建設[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0-11-19(002).
[4] 王莉麗. 智力資本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197.
[5] 慶海濤, 陳媛媛, 關琳, 等. 智庫專家勝任力模型構建[J]. 圖書館論壇, 2016, 36(5): 34-39.
[6] WEIMER D. Policy analysis[M]. New Jersy: Prentice Hall, 1992: 18.
[7] 慶海濤. 智庫專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M].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9: 36-37.
[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一周年紀實[EB/OL]. (2016-12-02)[2021-09-04].http://m.cssn.cn/zx/zx_yw/201612/t20161202_3299619.htm.
[9] 王運紅, 潘云濤, 趙筱媛, 等. 中國智庫人才分類設計與特征分析的實證研究[J].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2020, 35(6): 41-47.
[10] 陳朝宗. 智庫型人才的素質結構、資本投入與培養渠道[J]. 重慶社會科學, 2013(6): 109-113.
[11] 朱敏. 新型智庫人才培養管理創新思考[J]. 管理世界, 2016(3): 178-179.
[12] 李蒙, 余宏亮, 李永周, 等. 高校智庫人才影響力評價體系建設與啟示: 基于湖北57所高校研究基地智庫人才的調查[J]. 中國科技論壇, 2018(9): 134-140.
[13] 陳海貝, 卓翔芝.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才遴選指標評價[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2(3): 14-17.
[14] 盧小賓, 黎煒祎. 國外智庫的類型與評價模式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8, 41(8): 17-21.
[15] 張偉, 金江軍. 智庫研究與管理方法[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7: 215.
[16] 鄒靖雅, 李剛, 王斯敏. 如何配置人 考核人 激勵人: 基于“中國智庫索引(CTTI)”的智庫人力資源調研分析[EB/OL]. (2018-04-22)[2021-09-04]. https://cttrec.nju.edu.cn/cn/yjcg/qklw/20190724/i10756.html.
[17] 新華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 (2015-01-20)[2021-10-26].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18] 禹海慧. 社會網絡、知識資本與企業創新能力的關系研究[J]. 湖南社會科學, 2015(2): 147-150.
[19] 李利方. 基于工程咨詢企業檔案的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研究[J]. 城建檔案, 2019(7): 68-72.
[20] 張保倉, 任浩. 虛擬組織知識資源獲取對持續創新能力的作用機制研究[J]. 管理學報, 2018, 15(7): 1009-1017.
[21] 馮子鷗. 知識管理對情報學的影響研究[J]. 信息系統工程, 2021(2): 142-143, 146.
[22] 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 107-136.
[23] 張莉, 齊中英, 田也壯. 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及轉移過程研究[J]. 情報科學, 2005, 23(11): 1606-1609, 1634.
[24] MEIHAMI B, MEIHAMI H. Knowledge management a way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 (evidence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Letters of Social and Humanistic Sciences, 2014, 3(14): 80-91.
[25] 汪小帆, 李翔, 陳關榮. 網絡科學導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0-57.
[26] LASSWELL H D. 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M].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1971: 28
[27] 何華兵. 政策過程理論回顧與展望: 文獻述評[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2007: 8.
[28] (美)戴維·伊斯頓. 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 王浦劬,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21.
[29] 郭艷秋. 知識嵌入視角的學科化服務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2, 56(13): 49-52, 58.
[30]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1): 150-169.
[31] 王志瑋. 新興市場顛覆性創新的崛起[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63.
[32] 趙書松, 廖建橋. 知識嵌入性視角的知識共享研究[J]. 情報雜志, 2009, 28(4): 112-118.
[33] 何五星. 政府智庫[M]. 北京: 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13: 12.
[34] 陳麗. 論我國高校智庫建設的三重邏輯[J]. 高教探索, 2016(3): 12-16, 52.
[35] 金燕. WWW信息導航機制研究[D]. 武漢: 武漢大學, 2005: 31-32.
[36] 梁娟, 陳國宏. 多重網絡嵌入、知識整合與知識創造績效[J]. 科學學研究, 2019, 37(2): 301-310.
[37] 人民日報. 引導智庫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新論)[EB/OL]. (2019-05-29)[2021-09-0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808574347747687&wfr=spider&for=pc.
[38] 王莉麗. 大國智庫影響力, 路還有多遠?[N]. 中國經濟導報, 2009-07-09(A03).
[39]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
[40] NONAKA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3): 40-54.
[41] LI Y H, HUANG J H, TSAI M T.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9, 38(4): 440-449.
[42] 朱旭峰. 政策變遷中的專家參與[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12-15, 9.
[43] 上海社會科學智庫研究中心. 2014年中國智庫報告: 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EB/OL]. (2015-01-16)[2021-09-07]. https://ctts.sass.org.cn/2020/0701/c1987a84682/page.htm.
[44] 柏必成. 政策運行過程視角下的智庫角色與功能[J]. 行政科學論壇, 2020, 7(9): 17-21.
[45] 張春花, 孫玉玲, 遲玉琢. 高校智庫能力建設研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1, 6(3): 10-19.
[46] 簡兆權, 吳隆增, 黃靜. 吸收能力、知識整合對組織創新和組織績效的影響研究[J]. 科研管理, 2008, 29(1): 80-86, 96.
[47] 張兮, 李玉龍, 成一航, 等. 數字化知識管理理論與應用研究綜述[J]. 數據與計算發展前沿, 2021, 3(2): 23-38.
作者貢獻說明:
王 ?娜:選題設計,內容撰寫;
李 ?輝:理論調整和內容優化;
張 ?玲:框架內部邏輯關系梳理及終稿修訂。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 from Knowledge Embedding Perspective
Wang Na ?Li Hui ?Zhang Ling
College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the lack of research in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and the singl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explores and constructs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of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which has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Method/process] By revie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research, the paper explores the optimized path of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Essentially, the participa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s in think tank activities is a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ollowing the logic of knowledge input, knowledge conversion, and knowledge output. And the experts play the role of knowledge embedding. Based on refining and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elemen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new “knowledge power” model of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Result/conclusion] The “knowledge power” model of evaluating think tank expert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cludes six aspects: the power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creativity, knowledge use,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conversion,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The above six evaluation elements form a good mapping function with the think tank policy process, and reflect the knowledge func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s.
Keywords: think tank expert ? ?evalua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 ? ?evaluation framework ? ?knowledge ability
收稿日期:2021-09-14 ? ? ?修回日期:2021-10-29
39605019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