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誠誠 李剛
摘要:[目的/意義]為了全面系統地了解新型智庫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及其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系,本文對《新型智庫質量提升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一書進行了較為客觀、全面的解讀和評價,以展現該書的獨特之處及價值貢獻。[方法/過程]本文對該書的時代特征、結構內容、理論深度和現實意義進行了詳細地討論,并借此圍繞智庫研究模式創新、基層智庫建設、智庫評價體系改革和智庫產業體系構建,做出進一步地研究和展望。[結果/結論]該書緊扣“國家治理現代化”時代主題,以“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探究新型智庫建設的諸多基本范疇、管理營運和外部治理等問題,立足實踐、超越實踐、回歸實踐,以深厚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鮮活生動的工作案例向讀者傳達了新型智庫的時代使命和強大生命力,學理性與應用性兼容并行,是智庫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者能力提高的必備參考書,值得讀者廣為傳閱。
關鍵詞:新型智庫 ? ?智庫建設 ? ?高質量發展 ? ?國家治理現代化
分類號: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1.16
1 ?引言
“為什么建設”和“怎樣建設”是新時代新型智庫建設首要回答的根本性問題,也是新型智庫建設的初心和使命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戰略任務,逐漸得到全面、快速的推進。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1],這表明了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組成部分。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指出,廣泛聽取各方面專家學者意見并使之制度化,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014 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在會議中強調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2]。此次會議審議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習近平在會議中強調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2]。由此可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給中國智庫研究帶來了新的命題,新型智庫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承擔了更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正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所言[3]:“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就是公共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智庫作為專業化的研究機構,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新時代給中國智庫帶來了“新考卷”。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關鍵期,社會正處于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如何把新型智庫的責任和使命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任務結合好,貢獻新型智庫應有的智慧和力量,是當前新型智庫亟需共同探討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只有回答好這個問題,才能不負新時代的要求和期許。在這一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下,江蘇省社科聯研究室主任劉西忠獨立編撰的《新型智庫質量提升與國家治理現代化》[4]一書于2021年6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可謂恰逢其時。難能可貴的是,在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型智庫發展環境中,該書選擇“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命題,緊扣時代脈搏,與當前異彩紛呈的智庫研究熱潮相比,站位之高、立意之遠,不僅是我國新型智庫研究方面的成果集萃,也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而產生的一部全面而系統的智庫理論研究專著,更是中國“智庫人”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獻給時代的厚禮。
2 ?主要特點與價值貢獻
該書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最新的智庫實踐案例、相關資訊信息以及研究理論與方法等,無論是內容的具體闡述,還是書中所呈現的新視角、新理念、新觀點,無不體現出作者敏銳的時代意識、較強的系統思維、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具體而言,該書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2.1 ?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找準切入點精準發力
作者在該書的后記中寫道:“新型智庫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征,肩負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其發展要適應新時代要求、體現新時代特色、服務新時代實踐。”該書在撰寫過程中始終圍繞“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時代主題,緊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從哲學社會科學角度分析新型智庫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指出新型智庫的發達程度與發育質量、理論與產品供給程度、領導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知識轉換與社會普及程度、創新開放程度等均是影響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關鍵因素。正如書中所言:“新型智庫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又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和智力支撐。”不僅如此,作者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向讀者闡明了智庫建設的意義所在。其一,作者認為智庫是適應國家治理的需要而產生的。尤其是社會智庫,其不僅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迫切需要。其二,強調智庫是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應用中的重要載體,不僅打通了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之間的關系,也打破了學科界限,突出問題導向,圍繞實際問題開展跨學科研究。這也是作者撰寫此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即探討如何將學術思維轉換成智庫思維,如何把學術話語轉換為智庫話語,形成建立在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的智庫研究范式[5]。其三,強調智庫的橋梁紐帶作用。智庫將政府主導的價值觀與具有公益屬性的專家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6],不僅能夠彌補知識與政策之間的鴻溝,而且能夠彌補政策與現實、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鴻溝。上述觀點不僅把握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脈搏,也體現了作者敏銳的時代意識和高度的理論自信與理論自覺。
“國家治理現代化”本身是一個大命題。新型智庫如何破題、彰顯其應有的價值和智慧,是該書的另一個創新點,也是本文對該書著力推介和延伸闡述之處。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處于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智庫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7]。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8]。由此可見,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型智庫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該書緊扣“質量”主線,從高質量發展視角切入主題,切入點精準,直戳要害和關鍵。作者認為“智庫發展質量指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程度正相關”,即智庫發展質量和服務決策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治理現代化的質量和水平,更為直接、明確地肯定了新型智庫高質量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際價值,強調不應糾纏于智庫內部結構調整、人員配置等微觀治理,而是堅持由內及外的智庫“大質量觀”。
質量是智庫建設的生命線。著名質量管理學家約瑟夫·M.朱蘭(Joseph M. Juran)博士曾在第48屆美國質量管理學會年會上表示,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將成為社會發展最強大的驅動力。約瑟夫·M.朱蘭博士所講的質量蘊含著一種“大質量”觀念。所謂大質量觀,就是從系統的、整體的和綜合的角度進行質量管理,將眼光從專注產品質量、項目質量,擴展到過程質量、運行質量和發展質量,實現從策劃、實施、監控到改進的全領域、全過程、全社會質量管理和系統協調。作者強調大質量觀視域下的新型智庫治理,將新型智庫質量界定為“智庫產品生產的高質量、智庫個體建設的高質量、智庫整體發展的高質量”,三者環環相扣,共同形成一個從低到高、從內到外的質量圈,進而提出從微觀到宏觀、從內部到外部的智庫產品質量與建設質量“雙提升”的價值鏈,以智庫之“質”推動中國之“治”,體現出該書的理論前瞻性和質量導向性。
2.2 ?結構內容嚴謹清晰,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
該書以智庫質量提升為主線,論述相關研究內容,各部分環環相扣、緊密聯系,結構嚴謹合理,思路清晰分明。該書共計16章,每個章節均采用理論方法作支撐,用案例和數據闡述理論,再用實戰經驗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能夠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悟到“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飛躍”。該書首先以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一篇名為“新型智庫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多重維度”文章為引言,直切主題;其次,主體部分由上下兩編構成,采取“雙傘式”編著結構,圍繞“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兩大論點,以規律特征、研究方法、產品生產、傳播轉化、人才素質、管理運行、組織文化、多維互動、考核評估等10余個論據為支撐,每個論據看似相互獨立,實則相互關聯,且高度統一,共同回答新型智庫質量提升與健康發展這一問題,體現了從內部到外部、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方法,分析過程中采用鮮活有用的案例加以闡述和說明,環環相扣、生動易懂;最后,以“以善治善用善待為新型智庫發展賦能”為題,總結提煉觀點,提升站位、呼應主題。這種系統化的結構布局、邏輯化的內容編排,進一步凸顯了該書的高質量和專業性。全書共計466頁,總字數超過43萬字,整體脈絡清晰,涉及元素豐富,處處體現出該書內容在學理性和實用性上的兼容并蓄、相輔相成,是作者劉西忠對原有研究成果的體系化再組織,也是其站在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全局高度增值升華的專題學術著作。
此外,該書在內容論述和表達上也體現了較高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其一,與以往多數智庫類著作不同的是,作者從管理者、建設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角度來撰寫該書,視野開闊、觀點多元,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這是由于作者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探索新型智庫建設的發展規律,發表智庫類研究文章20余篇,圍繞區域協調發展、省域一體化和文化人才發展等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決策咨詢研究,且擁有近十年的縣級黨委研究室工作經歷,能夠從實踐中感知智庫研究與建設面臨的真實問題,將思考寫成文章,將成果應用到實踐,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該書既有面向智庫研究者的智庫理論與方法,也有面向智庫建設者的典型案例分析與報告撰寫方法,還有面向智庫管理者的相關制度設計與外部合作互動。透過字里行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對智庫研究與智庫建設的研究熱情,也充分展現了作者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美好愿景和期待。其二,該書材料翔實、語言流暢且通俗易懂,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在資料方面,全書以例說事,列舉的案例數不勝數,同時穿插了許多“智言智語”和“智論鏈接”,通過豐富的案例來探討智庫建設相關問題。例如,作者通過引用“毛羽健建言裁撤驛站,加劇明朝社會動蕩”這一案例,強調智庫成果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進一步凸顯智庫專家咨政建言的壓力之大、責任之重;引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的案例,來闡述中國智庫普遍采用的“小核心、大外圍”“小機構、大網絡”的運行模式,但發現有些機構在沒有專有研究力量的情況下,通過網羅名人名家的方式來促進研究成果產出,這樣極易讓智庫過分依賴外部專家,缺乏真正的競爭力,無法形成自身品牌;還通過講述摩拜單車與ofo小黃車最終命運的不同,強調要把握住解決問題的時間窗口,用生動形象的生活案例來論證智庫報告報送時間節點的重要性,更具說服力。由此可見,對于智庫而言,在實踐經驗有限的情況下,學習借鑒其他智庫的優秀案例,無疑是其博采眾長、收獲啟發的最好途徑。在語言方面,該書主要由作者歷年公開發表的20余篇成果整編而成,加上文中引用了大量專家學者的公開言論和觀點,在簡單通俗的表達中呈現學者的專業思想,深入淺出,富有感染力。在觀點引用上,該書既有古代詩詞和古人智慧的凝練,又有現代知名學者觀點的匯集;既有國外思想家的經典之言,又有國內智庫專家的獨到見解與體會。例如,作者引用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中的“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強調智庫專家要具有敢于、善于講真話的氣派與膽識;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論社科學者應多“寫生”少“臨摹”;引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論智庫的獨立價值和社會責任;引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論優秀智庫學者的標準等。此外,作者認為新型智庫需要復合型人才、橄欖型人才、刺猬型與狐貍型專家、中醫型人才和權威性人才,用“橄欖”強調智庫對數據采集、媒體溝通、調研人員等基礎力量的強大需求,用“刺猬”比喻有超強一技之能并能夠提出鮮明觀點的思想型專家,用“狐貍”比喻知識豐富且善于理性分析的百科全書型專家,以生動形象的動物、事物、人物描繪智庫人才的核心特征,以便于讀者理解。
2.3 ?理論功底深厚扎實,分析問題深入有見地
科學理論是時代的產物,偉大時代需要偉大理論,在新型智庫研究領域更是如此。“智庫”屬于舶來品。近年來,在中國語境下的智庫關于“是什么”“為什么建”“如何建”等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認知分歧,不同領域對智庫的重視程度和認識程度也不同,智庫理論與實際工作存在明顯錯位。針對這些問題,智庫必須要吸取和借鑒相關學科的相關理論,奠定廣泛的、深厚的學理基礎,以適應日益緊迫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需求。本文從視角創新、思路創新和觀點創新三個層面解讀該書所建構的新型智庫研究理論框架與邏輯體系。
第一,運用系統論方法探究智庫各要素關系。一方面,該書作者從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兩個角度出發,將新型智庫建設視為一個動態性、整體性、有序性的生態系統,清晰地把握智庫運營與管理的內外部關系,分析視角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另一方面,作者強調智庫治理的體系化,圍繞《意見》中強調的“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總體目標,提煉出“58155”模型,即五大制度牽引力、八類主體競合力、一大智庫聯盟粘合力、五維鏈接推動力、五大保障支撐力,強調智庫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協作,促進智庫有序競爭、規范發展。
第二,從多維度捕捉智庫研究與建設新思路。其一,該書意識到了塑造智庫組織文化的作用和價值。作者單獨設計一章詳細闡述智庫組織文化的意義功用、塑造方法和外溢效應,提煉和總結出智庫文化的“四性”“七維”和“六個異化”,認為智庫文化是智庫組織管理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成分,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二,該書關注到智庫研究范式的重構現象,社科研究進入“第四范式”。作者意識到大數據時代給智庫研究帶來了諸多機會和挑戰,推動著智庫研究范式的變革,有望實現大數據、方法模型和理性思考的有機結合。其三,該書重點提及了鮮受關注的社科聯群體。作者作為江蘇省社科聯的一名智庫工作者,深知社科聯肩負黨委政府與社科界聯絡的橋梁職責,以親身經歷和工作經驗,詳細地總結了社科聯在智庫研究、人才培養、成果交流、指導推動智庫建設等方面的強大樞紐作用與平臺功能。這也是該書不同于其他智庫類著作的亮點所在,突出展現了中國智庫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更多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啟發性。其四,該書著重強調了智庫邊界的柔性化問題,包括機構邊界的柔性化、人員邊界的柔性化、功能邊界的柔性化、成果邊界的柔性化、評價邊界的柔性化等。作者認為:那些具有決策咨詢功能的研究機構同樣能夠劃入智庫的范疇;以招攬外援充實研究力量的方式必須掌握一定的“度”,避免智庫建設流于形式、粗放管理;智庫績效考核仍以提升母體主業功能為導向,智庫主業容易成為智庫母體單位的副業;建議第三方評價與管理方、智庫自我評價進行有機結合,增強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從而達到“以評促建、評建結合”的效果。
第三,深入淺出地厘清智庫建設的基礎問題和矛盾問題。針對智庫的概念,作者并未重新界定,而是對《意見》中關于新型智庫的內涵與特征進行解讀,從研究對象、服務宗旨和機構屬性的三個方面展開,角度適宜、分析深入;針對智庫類型,作者提出了認定主體和核心產品這兩種新的劃分角度,觀點獨到,具有一定創新性。與此同時,作者擅長對比分析,對戰略與政策、學術研究與智庫研究、政策研究與對策研究、學術論文與咨政報告,以及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區別進行闡釋,并創新性地提出“新型智庫信息渠道要‘五線貫通’”以及“智庫決策咨詢成果的‘3696’標準”等。這些都得益于作者多年親身參與智庫研究與建設工作。此外,作者對新型智庫的邊界范圍、機構屬性、研究領域、組織形態、管理模式、發展路徑等十大基本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強調新型智庫應走專業化、職業化、精細化道路,組織管理架構要穩定、扁平,研究團隊要動態靈活且優勢突出,并指出新型智庫既要在政治立場和研究立場之間找到合適的“中立點”,又要在行政化和市場化之間探尋“平衡點”,嘗試走社會化發展道路。
2.4 ?對智庫提質增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理論、方法與應用,理論是基礎,方法是手段,應用是目的。智庫是為了滿足社會實踐需要而產生的,其相關理論與方法能夠指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也是檢驗理論科學性、有效性的重要標準。因此,以專業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積極促進新型智庫健康發展,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兼容并行,這也是該書所表達的一種智庫建設新理念。對該書細細地品讀后可發現,作者無論在現象的闡釋、問題的捕捉,還是案例的選擇、對策的思考等方面,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為新型智庫謀篇布局,站在效益的角度思考行之有效的智庫發展道路,對智庫提質增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具有提升新型智庫營運與管理效能的實踐樣本價值。該書在建構一套相對完整的智庫研究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羅列了諸多真實的案例和可行方案,提高了智庫理論的實用性和現實性。例如,作者列舉了安邦智庫的“三位一體”信息分析模式、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的創新驅動“三方法”、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的“雙螺旋結構”等切實有用的智庫研究方法;運用近20篇真實的決策咨詢報告,對報告標題的撰寫、語言文字的表達、稿件字數要求、結構框架設計等進行經驗總結,強調智庫報告的站位要高、截面要小、切口要準、刀口要深;此外,作者還加入了“九號院”管理體制創新案例、智庫理事會建設相關案例、智庫組織文化塑造相關案例等,內容詳備、體例明晰,不失為當下推進我國新型智庫研究與建設實際工作的優秀教材和工具書。
第二,能夠讓智庫工作者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榮譽感。近年來,國內學者圍繞智庫建設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大多數是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呈現,碎片化嚴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該書構建了相對完整的智庫理論體系框架,向讀者呈現了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的“國家版圖”,也讓讀者領略到新型智庫研究與建設工作的博大精深和樂趣所在。另外,該書是作者站在研究者、建設者和管理者的不同角度撰寫的,能夠讓來自不同崗位的智庫工作者,或者有志于長期從事智庫研究與建設工作的“智庫人”提升其思想站位,明確其研究方位,了解其職業定位,也能讓不同類型智庫認清其在智庫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尤其重拾了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社科聯等智庫平臺的建設信心,對智庫相關職業的規劃、工作內容的闡釋、專業人才的培養等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第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社會各界對智庫的錯誤認知。如前所述,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社會各界對于“什么是智庫”“為什么建智庫”“如何建智庫”等問題存在明顯的認知分歧。盡管《意見》的印發為智庫“正名”,也為智庫的價值意義和功能定位指明方向,但是,國內不同行業領域的工作者對智庫研究與建設的認識仍然是“模棱兩可”,導致眾多智庫從業者陷入“有理說不清”的尷尬局面。無論是新型智庫的存在意義、時代內涵、功能定位等基本范疇問題,還是組織形式、管理方式、隊伍建設、產品生產、傳播轉化、文化塑造等管理營運問題,抑或是制度體系、合作機制、對接機制、考核評價等外部治理問題,該書都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為社會各界人士繪制一幅“智庫畫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社會各界對智庫的認識,糾正對智庫傳統的認知,提升全民智庫意識。
3 ?進一步研究展望
從作者觀點以及近年來我國智庫研究與建設實踐來看,本文認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關注智庫決策研究模式創新、基層新型智庫建設、智庫評價體系改革、新型智庫產業體系建設等問題。
3.1 ?加快完善基于“大數據+模型工具+專家智慧”的決策研究模式
當前,智庫缺乏大數據思維和深層情報挖掘技能,仍主要停留在理論演繹、經驗提煉、案例分析等傳統方式上,缺少對行業數據的長期積累和創新開發,決策研究的客觀性、預測性和科學性相對不足,研究質量提升困難。智庫要積極建設系統的數據采集平臺和數據庫,努力形成具有自身專業特色的研究方法,采用大數據分析、模擬仿真、社會計算等現代研究手段,夯實智庫研究的數據庫和方法論基礎。該書作者也強調,智庫研究是小數據與大數據的集成,智庫成果是大調研“爬山”和大數據“爬蟲”有機結合的產物,只有實現大數據技術、模型工具與專家理性思考的直接“牽手”,才能產出更多精準、嚴謹、前瞻、科學的決策咨詢成果。此外,在網絡時代的大數據洪流沖擊下,海量且動態的開源情報資源無處不在,如何利用開源情報進行深層知識挖掘、融合、分析、利用、傳播等,也是當前智庫界重點關注的課題。
3.2 ?社會治理重心急需向基層下移,基層嚴重缺乏智庫支撐
“取智于民,智惠于民”正逐漸成為全民共識,加強基層智庫建設顯得越發迫切和必要。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強調“加快基層治理研究基地和智庫建設”[9]。現階段的智庫建設主要是圍繞國家高端智庫、省市重點智庫、重點區域智庫建設,來自區、縣地區的智庫建設始終未受到重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遠未覆蓋到基層科研機構的智庫建設。因此,全面提升基層智庫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一股智庫新動力變得尤為重要。
3.3 ?基于回應性、差異化評價重構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關系,反思與再塑智庫評價工作
智庫評價是社會監督的一種形式,是確立智庫行業標準、規范智庫從業行為的重要舉措,也是智庫建設工作的“指揮棒”和“助推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智庫評價過多、過濫勢必妨礙智庫健康發展,而智庫評價方式的單一化、模式化更加不利于智庫高質量發展,智庫評價工作尚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作者在書中強調的三方評價主體之間互動合作與所謂的“回應性評價”思路相似,是指智庫評價過程中應當與被評價者、評價委托方進行經常性、持續性的溝通與交流,將多方參與評價主體的不同判斷和價值取向納入考慮范疇,必要時以犧牲測量準確性為代價來換取被評價者的實際價值[10]。目前,智庫評價往往采用統一的一套評價體系,容易導致智庫逐漸“被指標治理”[11]。譬如,有些智庫一味追求成果數量,對“短、平、快”的高業績項目偏愛有加,導致大量低水平重復研究;有些智庫脫離自身發展實際,盲目“追熱點、趕時髦”,導致自身優勢擱置,造成資源浪費;有些智庫為了讓成績單更“好看”,甚至出現偽造制度文件、造假成果數據等惡劣情況。為了解決這些亂象,必須加快智庫評價體系的改革步伐,通過差異化評價的制度性安排,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庫制宜,引導各級、各類智庫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錯位發展。
3.4 ?加快關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產業體系的理論研究與落地實施
智庫產業化與一般性的生產部門產業化有所不同,其是借鑒一般性生產部門的組織運行方式和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通過社會化、市場化手段,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形成規范化、品牌化的智庫產業體系[12]。智庫產業化是一項動態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可以借鑒“美國華盛頓K街”[13]的經驗,將大批的智庫機構、咨詢公司、社會團體聚集到一處,形成集群化的“智庫區”,集中展現其高端咨詢與決策服務能力。雖然有些西方智庫聲稱是“非營利機構”,但實際上都會通過出版刊物、委托任務、舉辦講座等形式獲利。因此,我國的智庫產業化運作必須要有一個系統規范的產業發展標準和良好健康的市場環境,規范智庫在“政策思想市場”中的從業行為和競爭機制,避免智庫發展偏離正確軌道。由此可見,我國智庫產業化運作的“度”如何把握,以及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產業體系如何構建,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智庫工作者重點關注和思考的話題。
4 ?結語
回顧近年來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的蓬勃發展歷程,其邊界與外延隨著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拓展。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新型智庫建設或將擺脫“粗放式增長”,逐漸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新型智庫質量提升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作者憑借其多年的經驗積累、寬廣的研究視野和對形勢的精準把握,迅速找準發力點,緊扣“國家治理現代化”時代命題,以“質量提升”為切入點探究新型智庫建設的可行路徑與方法,通過對近年研究成果和建設經驗的整合、化歸與轉化,最終形成這樣“一部讓人驚喜、很有分量、值得研讀的智庫著作”[4]。此外,該書作者擁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文科知識背景,先后投身于教育教學、基層黨委、社會組織管理等工作,并從事人才教育、公共政策研究與智庫建設,這種多元復雜的學術研究與工作背景,為其執筆編著這樣一本有關智庫理論、方法與實踐的專業書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積累十幾年之功力編撰的著作可謂厚重而專業。但是,該書作者多是站在新時代的角度看待新型智庫建設,如果能從歷史的維度對中國智庫的理論淵源以及智庫建設“溢出效應”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作用與影響等內容加以討論,相信讀者會從中獲得更多新的啟發。縱觀全書,該書以作者深厚、扎實的理論功底,構建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研究的理論框架與邏輯體系,主題結構清晰明確,內容闡述充實豐富,學理性與實用性兼容并存,是一部具有思想增量、知識增量和方法增量性質的智庫經典著作,具有較高的科學理論研究價值和廣闊的應用研究前景。
總而言之,該書不僅在講好“智庫故事”上做出了很好的嘗試,而且對未來我國新型智庫的建設以及“智庫學”的誕生和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和引領作用。本文相信《新型智庫質量提升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出版發行將為廣大專家學者和智庫實際工作者帶來一場理論與實踐交融的思想盛宴!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 (2013-11-15)[2021-10-20].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2]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N]. 光明日報, 2014-10-28(01).
[3] 黃俊溢. 建新型智庫 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獻策[N].中國經濟時報, 2014-09-15(002).
[4] 劉西忠. 新型智庫質量提升與國家治理現代化[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1.
[5] 李先昭. 探索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學[N]. 新華日報, 2021-07-09(019).
[6] 何萍. 智庫建設的三重意義[J].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8(5): 7-11, 159.
[7] 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16-05-19(002).
[8] 本報評論員.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N]. 人民日報, 2020-11-02(001).
[9] 新華社.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EB/OL]. (2021-07-11)[2021-10-27].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11/content_5624201.htm.
[10] 金家新, 蘭英. 從外貌模式到回應模式: 論斯泰克(R. E. Stake)的課程評價理論[J]. 外國教育研究, 2010, 37(10): 14-17.
[11] 張乾友. “被指標治理”模式的生成及其治理邏輯[J]. 探索與爭鳴, 2021(2): 107-116, 179, 181.
[12] 李安方. 智庫產業化發展的基本特征與操作[J]. 重慶社會科學, 2012(6): 92-98.
[13] 姬賀禮. 美國的“駐京辦”: 華盛頓K街變遷[J]. 21世紀, 2010(8): 27.
作者貢獻說明:
呂誠誠:論文框架設計、論文撰寫;
李 ?剛:論文選題、修改與觀點提煉。
Contributing to “Governance of China” through “Quality of Think Tanks”
——A Review o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New Think Tank and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Lv Chengcheng ?Li G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think tank and its relationship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book Quality Improvement of New Think Tank and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o reflect its uniqueness and value contribution.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tructure content, theoretical depth,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book, and based on this, makes further research prospects around innovation of think tank research model,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hink tank, reform of think tank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industry system. [Result/conclusion] This book closely follow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us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many basic categories,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based on practice, beyond practice, and returns to practice. It conveys to readers the mission and strong vitality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a deep and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vivid work cases. The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the applicability are compatible and parallel. It is an indispensable reference book for think tank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ers’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it is worthy of being widely used circulated.
Keywords: new think tank ?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收稿日期:2021-11-11 ? ? ?修回日期:2021-11-21
3356501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