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永睿 傅安洲 胡秋梅


摘要:[目的/意義]深入考察美國公民教育領域智庫的國際化發展,為中國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方法/過程]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選取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這一有代表性的美國公民教育領域智庫進行考察,采用文獻調研法和網絡調研法收集相關資料,結合對中心所發布研究成果的歸納、總結,剖析該中心國際化發展的視野和主要途徑。[結果/結論]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具備國際化發展的視野,通過學術交流與合作國際化、項目國際化和“產品”國際化的途徑,實現自身的國際化發展。本文可以得到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提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的國際競爭力、警惕美國公民教育智庫意識形態的滲透。
關鍵詞:美國公民教育智庫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 ?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 ? ?國際化發展
分類號:C936 ?G41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1.14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階級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在美國,思想政治教育被稱為公民教育。雖然中、美的提法存在差異,但兩者所承載的內涵與實現的終極目標卻是一致的,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解決民眾的“政治認同”或統治階級的“政治合法性”問題[1],都是有組織地向社會成員傳播本國政治文化,使其形成與本國政治制度相適應,反映本國政治體系、政治權力根本利益和發展要求的價值觀念。思想政治教育智庫是教育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前沿及敏感問題研究、為政府提供政策咨詢、引導社會輿論等重要職責[2]。美國公民教育智庫扮演著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相似的角色,具備相似的功能。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的研究仍處于初期階段,國外研究多關注美國公民教育智庫的項目及產品,國內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的功能[2]和智庫建設路徑兩個方面,國內外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國際化發展的研究成果較少。
國際化是當代智庫發展的重要趨勢。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強調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3]。面對當今世界多元化社會思潮交融和碰撞的新形勢,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的國際化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在意識形態或價值觀教育領域國際交流與對話中的話語權。美國公民教育智庫的國際化發展起步早、速度快,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以美國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CCE)這一代表性的公民教育智庫為例,分析美國公民教育智庫國際化發展的主要途徑,以期為我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提供啟示。
1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國際化發展視野
1.1 ?國際化發展視野的形成過程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64年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研究公民教育的跨學科委員會,1981年被更名為“公民教育中心”。經過五十多年的曲折發展轉型,其從一個地方性學術團體成長為美國公民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智庫之一。在成立之初,該機構就將其使命界定為“通過研制和推廣有趣的公民教育課程,讓學生真正掌握美國民主的基本原則”[4];20世紀80年代將其使命調整為“培養開明、負責的美國公民,促進公民認同和公民參與”[5]。
圍繞上述使命,該機構在不同歷史時期為美國政府設置了一系列公民教育政策議程,提出并竭力促成多項有關法案獲國會通過。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開發并啟動的“我們人民:公民和憲法”項目持續實施了34年,影響了美國3,000萬多中小學生和7.5萬多名教育者[6]。20世紀90年代受聯邦教育部門委托先后編制的《公民教育框架》和《公民學與政府國家標準》,得到美國49個州的響應[7],成為全美公民教育評估框架的重要參照標準,由此該中心也成為美國學校公民教育標準化運動的堅定推動者和積極實踐者。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為響應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憑借其在國內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響力,在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下,以其獨立智庫的身份,迅速在公民教育領域向國際拓展。同時,該機構以“民主援助”之名,將其使命確定為“在美國及全世界培養開放的、負責任的、積極參與民主實踐的公民”[8],體現出鮮明的國際視野。進入21世紀以后,在該使命的驅動下,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進一步提出機構的發展目標是開展形式多樣的跨國公民教育活動,為世界各國的公民教育領袖提供公民教育學習和互助的機會,提高世界各國民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6]。極具國際視野的使命和目標的確立,既為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轉型發展提供導航,也為其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動力,這意味著該中心將國際化發展作為戰略方向和路徑選擇的依據,這是其產生全球性影響力的思想觀念的前提。
1.2 ?國際化取向的管理架構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國際化發展視野還體現并落實在機構設置的國際化取向上。該中心的機構設置按功能和權責范圍,劃分為項目部、管理部、國際部、信息技術部、編輯部和評估部六個部門。其所有活動以項目部為核心,各部門間分工明確,協同合作,保證了各類活動的有序開展。其中,國際部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全權負責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所有國際事務,承擔著四項重要職責:一是促進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同世界各國教育部門、民間機構及個人的公民教育交流、討論和合作;二是挖掘和培養美國國內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管理者、教育者以及學生);三是研發國際項目,并在其他國家進行推廣和宣傳;四是對已開展的國際項目進行跟蹤和評估。國際部由美國公民教育中心主任查爾斯·奎格利(Charles Quigley)直接管理,并依據全球不同區域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區域負責人,區域負責人需要具有豐富的國際活動經驗或國際專業背景。例如,該中心在中東和北非的國際事務由艾麗薩·伊莉昂·葛羅思(Alissa Irion Groth)負責,其擁有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國際教育政策專業的碩士學位,并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
2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國際化發展主要途徑
通過考察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國際化發展的主要活動,不難發現,該機構國際化發展的途徑主要包括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合作、實施國際項目、研發并推廣國際化產品。
2.1 ?開展公民教育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合作
開展公民教育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間的密切合作,是美國公民教育智庫國際化發展的基本途徑。
2.2.1 ?廣泛合作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跨國合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形式是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機構聯合舉辦公民教育國際學術會議。早期最有影響力的是它與德國高端智庫“聯邦政治教育中心”(Die Bundeszentrale fǜr politische Bildung)共同舉辦的系列年會。20世紀70年代,該年會的參會人員僅限于美國和西德兩國的代表。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年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西歐一些國家開始成為年會的常客。1991年蘇聯解體,中歐和東歐部分國家的代表也開始參加年會,會議也隨之增加了推動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民主化轉型的議題和內容。
基于前期同德國合作的經驗,美國公民教育中心于2003—2010年間分別在八個不同國家舉辦了八次“世界大會”(World Congress),每次會議都聚焦一個不同的公民教育主題(見表1)。“世界大會”在全球范圍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例如,美國公民教育中心聯合印度尼西亞公民教育中心共同舉辦的第八屆“世界大會(2010)”,吸引了250余名來自全世界58個國家和美國27個州的公民教育專家參加。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國際項目主任理查得·那西歐(Richard Nuccio)在該大會上指出:“我們的會議為世界各國的公民教育專家提供了平臺,他們可以暢談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并有機會進一步探討‘世界大會’未來的發展。與會專家每年要影響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學生,教他們如何做一個積極參與的、包容的公民。[9]”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還通過舉辦其他形式的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如“拉丁美洲-非洲學術研討會”“美國國際公民教育領袖峰會”等。通過常年舉辦形式多樣的國際會議,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同各國代表就公民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廣泛議題進行研討,既能了解世界各國開展公民教育的情況,又將其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傳播到其他國家。
2.1.2 ?以人為本促進國際人員交流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積極促進公民教育從業人員跨國間的互訪和交流。該機構每年主動邀請世界各國的代表團和個人到訪美國。例如,2013年5月,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邀請了6名來自約旦從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負責人到其總部進行為期3周的訪問交流,期間向約旦代表團成員詳細地介紹了其在美國國內開展公民教育的經驗。同時,它還扮演“紐帶”和“橋梁”的角色,組織各國代表團參加由美國其他同行機構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例如,2009年11月,該中心邀請并組織塞爾維亞、塞內加爾等國家代表,赴美國參加全美社會科協會(Nation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舉辦的“社會科年度會議”,學習觀摩美國如何通過社會科這種類型的綜合課程開展公民教育。此外,公民教育中心還積極承擔美國政府國際項目的部分工作。例如,參與美國政府同哈薩克斯坦和印度政府合作的“積極負責的公民領袖養成”項目第二階段的工作,該中心在項目中的主要任務是帶領來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的“公民領袖”觀摩該中心“公民養成”項目的成果展示和“公民與憲法”知識競賽總決賽。同時,公民教育中心還積極促進美國國內的機構和個人到美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參加活動。例如,2009年3月,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在多米尼加共和國首都圣多明舉辦題為“社會變革中的公民教育”研討會,邀請其國內合作伙伴及本機構負責非洲和拉丁美洲項目的相關人員參加,共同討論公民教育在國際社會環境變革下的成功經驗和面臨的挑戰。
組織國際性的學生互訪交流也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國際活動的重點內容。2007年7月,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在華盛頓舉辦了以“向新一代民主賦予力量”為主題的“公民養成項目成果展示會”,邀請了來自31個國家的250多名青少年參加會議。美國公民教育中心主任奎格利曾這樣評價此次活動的重要意義:“來自波蘭、烏克蘭、南非、俄羅斯等國家的青少年用我們項目所教授的內容,成功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和所在的社區。此次活動的目的,就是廣泛地宣傳發生在這些孩子們身上的真實案例,向世界展示我們項目的巨大成果。[10]”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國際間公民教育人員互訪和交流,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既有效地傳播了美國的民主觀念,又提高了自身在國際公民教育合作交流中的影響力。
2.2 ?實施公民教育國際項目
實施公民教育國際項目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2.2.1 ?把握趨勢實施國際項目 ?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球化趨勢開始加強,美國國內新保守主義活躍在政治舞臺,對美國政府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新保守主義者呼吁:向全世界宣傳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讓全世界意識到美國民主的先進性和優越性[11]。同一時期,美國智庫國際化發展進入爆發期,諸如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等老牌智庫開始進軍全球市場。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抓住趨勢,開始啟動并大規模地實施公民教育國際項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國際項目為“Civitas”(公民權)公民教育國際項目,該項目旨在搭建一個公民教育領域的國際性平臺,連接各國的公民教育從業者、政府人員、組織團體領袖,擴大該中心國際公民教育項目的影響。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公民教育中心以其在美國本土成功實施的項目為樣本,主動幫助各國打造適合本國的公民教育項目方案,并為各國提供相配套的課程教材和標準,制定項目宣傳策略,搭建項目評估體系等。
2.2.2 ?“Civitas”項目實施及其影響 ? ?“Civitas”國際項目首先在捷克實施。1995年,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辦了以“民主政治”為主題的“布拉格會議”。1996年,隨著波黑戰爭落下帷幕,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又快速地啟動了“Civitas@波黑”項目,旨在對有意愿參與培訓波黑公民教育教師的美國教師進行資助。此時,亟需教育重建的波黑政府對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援助”十分歡迎,并為該項目在波黑的實施提供了大力支持,因而該項目成為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最成功的國際項目案例之一。得益于“Civitas”國際項目在捷克和波黑的表現,該項目受到美國政府的高度關注,1996年,“Civitas”國際項目成為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授權并資助的項目。隨后,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加快了國際化發展的步伐,相繼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地區實施了一系列的公民教育項目,先后同全世界8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其國際項目在世界范圍內影響了超過40萬名教師和近1,200萬名學生[12]。
2.2.3 ?國際項目實施模式 ? ?縱觀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開展的多個國際公民教育項目,可以發現,該機構實施國際項目的方式非常靈活。對于完全認可其公民教育模式的國家,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會盡可能地將“美國模式”復制給該國,包括提供可直接復制的公民教育課程標準、框架、課程、教材、教學法等。例如,在波黑,由于該中心的公民教育項目方案一開始就得到了波黑政府和民間相關組織的認同和支持,其在波黑開展的公民教育項目就與其在美國國內的項目幾乎完全相同。2019年,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在波黑實施的“幼兒園民主項目”吸引了15所幼兒園1,000名幼兒園學生參加,主要內容是教幼兒園學生“權威、隱私、正義、責任”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該項目的內容與美國本土民主項目的內容幾乎相同,該項目自1996年啟動以來,吸引了100萬波黑學生參加,影響深遠。而對于那些本國已有較為完善的教育模式的國家,公民教育中心則采用“協助開展項目”的方式。例如,在俄羅斯的部分地區,美國公民教育中心便結合俄羅斯政府的政策和當地中小學特殊的教育需求,協助其開展公民教育項目。為保證項目的實施效果,公民教育中心還提供了專業的國際項目培訓。例如,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會依據國際項目實際需要,資助其他國家的公民教育工作者到其總部進行為期數周的“Civitas”項目培訓,受訓人員需經過嚴格審核,并要求申請人“必須是在本國公民教育中有突出貢獻的卓越領導者,承諾會將在培訓中的所學用于本國的公民教育實踐”[13]。這些專業的免費項目培訓,為公民教育中心國際項目的高效實施提供了保障,也為其編制的“教材”“課程標準”等教育產品的國際化疏通了渠道。
2.3 ?研發并推廣公民教育國際化產品
研發并推廣公民教育國際化產品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國際化發展的關鍵途徑。
2.3.1 ?組建國際化產品研發團隊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十分注重邀請各國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參與公民教育國際化產品的研發。其最有代表性的國際化產品是1998年編制的《民主教育國際框架》(1998—2021),該框架的編制由美國教育部和新聞署共同資助。為保證該框架具有國際水準和全球范圍的指導意義,主任查爾斯·奎格利親自負責框架的研發與撰寫,并特別邀請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多位國際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為框架的研發建言獻策。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對于該框架持開放的態度,自研發至今,每年都會吸納各國專家的建議和意見,對框架不斷進行修訂和改進,這對于該框架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2.3.2 ?隱含美國價值觀的國際化產品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研發的國際化產品,是美國民主價值觀傳播的重要載體。以《民主教育國際框架》為例,雖然該框架的內容設計體現出鮮明的國際化和多樣性特點,但是其邏輯架構和核心內涵始終保持穩定。其內容體系設計圍繞國際民主教育而展開,包含七個主題,分別是民主的內涵、民主的參與者和管理者、選擇民主的原因、實現民主的前提、民主運行機制、實現民主的路徑、民主與世界的關系[14]。各主題聯系緊密、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國際民主教育的完整體系。從內容框架和邏輯主線來看,《民主教育國際框架》文本對國際民主教育的闡釋和論證過程,其實是文本生產者所秉持但被隱含在話語中的政治觀點與價值取向的證成過程,帶有鮮明的美國民主價值觀取向。《民主教育國際框架》的成功編制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產品”國際化的里程碑事件,有效地提高了它的國際影響力。
2.3.3 ?打造立體化的產品矩陣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最初在國際上傳播的產品主要是品種單一的中小學教材,隨后不斷拓展產品種類,從而形成了層次豐富的產品矩陣。目前,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在國際上大量傳播的產品主要有三類(見表2)。第一類,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所有年級的課程教材,可直接用于各國學校的教學。例如,現如今在中歐、東歐高中使用的《民主的比較》教材,就是20世紀末在美國教育部與美國新聞署的聯合資助下,由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組織美國、捷克、匈牙利、拉脫維亞、波蘭、俄羅斯等多國教育者共同開發而成。第二類,是提供給課程設計者、教師的參考材料,包括《公民教育框架》《公民學與政府國家標準》《民主的元素》等,各國可依據這類資料設計本國的公民教育課程及教材。第三類,是與各國聯合研發的專題材料,包括《非洲課程》《活躍教室》《比較教育課程》等。
2.3.4 ?借助網絡提高產品傳播效果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十分注重利用互聯網提高其產品傳播的效果。全球公民教育網絡社區(worldwide online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CIVNET)是中心傳播產品的重要渠道。CIVNET由美國新聞署投資并設計,美國公民教育中心、俄亥俄州立大學梅爾尚中心、印第安納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美國教師聯合會共同參與內容建設。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邀請世界各國公民教育的領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教師、非政府組織領導加入該網絡社區,并通過發布資訊、社區互動、上傳資源和撰寫文章等多種形式,將其公民教育“產品”向網絡社區成員進行傳播和推廣。中心借助“CIVNET”將其產品向世界進行廣泛傳播和推廣,有效地拓展了其產品的國際知名度。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還將其官方網站打造成產品國際化傳播的網絡主陣地,不僅提供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最新的產品資訊,還提供諸多產品的電子版文件供各國人士免費下載。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還注重通過社交平臺以及國際知名新媒體進行大量的輿論宣傳,為其“產品”的國際化傳播造勢。
3 ?美國公民教育智庫國際化發展借鑒啟示
美國公民教育智庫的國際化發展值得警惕和借鑒。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可以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3.1 ?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是美國公民教育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智庫,在國內發揮著為美國政府提供公民教育決策咨詢,促進民眾對美國政治體制的認同等重要功能。其在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有效地在全世界宣傳美國所倡導的民主價值理念,是美國政府向海外輸出美國價值觀的行動主體和重要載體。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從一個地方智庫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其發展離不開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21世紀前十年,聯邦政府給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撥款持續保持在1,300萬美元以上,最高年度達2,600萬美元,占其總經費的85%以上;其國際項目的實施和國際產品的研發,均得到加州律師協會、美國新聞署、美國教育部等聯邦政府部門在政策、人員、資金等方面的支持[15]。鑒于此,我國也應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
中國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承擔著新時代培育和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信念的重要使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政策建言和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參與意識形態、文化、話語權力等領域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是新時代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是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增強國家的話語權的必然要求。雖然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已經初步形成“國家-省級-地市廳-高校”等層面豐富的立體組織結構[16],但是其發展水平仍然滯后,智庫建設仍有較大的提高空間。首先,我國應該建立適應黨的意識形態工作要求的中國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體系,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智庫體制機制,搭建有利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發展的法律制度環境。其次,應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智庫領域的頂層設計,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優勝劣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智庫找準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最后,政府應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國際化發展提供資金、人員、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3.2 ?提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往交鋒、文明對話沖突正在向縱深發展。智庫也正在文化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相對應,世界范圍內也正在形成文化教育領域的智庫市場。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奉行文化霸權主義,在學術理念、研究范式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長期占據國際學術主導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學術領域享有話語權。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起步較晚,存在著國際化發展意識欠缺、國際交流和對話意愿不強、國際學術傳播能力不足等現實狀況。因此,無論是立足國際主導地位競爭、話語權爭奪,還是基于學術國際化、理論創新,都迫切要求提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的國際競爭力。首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應把國際化發展納入總體目標規劃中,制定中長期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并將其貫穿到智庫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同時,應根據實際需要,積極調整組織結構,成立專門的國際部,并招募有國際化視野和豐富國際活動經驗的專業人才進行管理和運營。其次,應積極參與相關國際學術組織,參加國際論壇,主動發出中國聲音,增強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通過對話增進相互認識和理解,在交流中向世界其他文明實體、民族國家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借此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出去。再次,應主動設置國際教育議題,主辦相關的教育類國際會議,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邀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關人士到訪參觀交流,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最后,應主動參與意識形態、文化類智庫國際市場競爭,設計并實施相關國際教育項目和教育產品,為他國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提供科學、完善的項目培訓和產品使用指導,為解決他國相關教育議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3.3 ?警惕美國公民教育智庫意識形態滲透
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從產生之日起就從未停止過。冷戰結束后,美國基于對國際局勢的把握和對外戰略的需要,對其他國家意識形態滲透渠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隱蔽,更傾向于通過學術交流、項目合作、民間交往等隱性渠道實施意識形態的滲透,公民教育智庫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公民教育智庫通過國際化發展,謀求在國際公民教育領域的話語權和智庫市場的主導權,布局早、行動快,其在本質上充當了美國政府開展“二軌外交”的重要“工具”,是美國意識形態輸出的重要載體。我國應準確地把握美國公民教育智庫的本質,充分認識其在全球開展活動的真實意圖以及其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的威脅。要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前提下,系統地建立科學、全面的反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智庫理論和實踐體系,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建設“反價值觀輸出”“反意識形態滲透”的現代中國意識形態“長城”。同時,應加強對美國公民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重視研究美國公民教育智庫國際化發展的理念、動力和途徑,加深對其國際化發展運作機制及策略的認識,從而在中美智庫間交流以及教育領域合作方面更具主動性和策略性。此外,應高度關注美國公民教育智庫在全球布局的動態,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對美國公民教育類智庫在華活動的調查工作,全面掌握其在我國及周邊地區活動的基本情況,切實防范抵御美國借助公民教育智庫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活動。
參考文獻:
[1] 阮一帆, 孫文沛. 美國公民教育的歷史變遷與啟示(1776-1976)[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6, 69(1): 52-59.
[2] 沈壯海. 在立德樹人實踐中鍛造思想政治教育智庫[J]. 中國高等教育, 2014(1): 38-40.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15(4): 4-8.
[4] The Committee on Civic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ctivities[R]. Los Angeles: The Committee on Civic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2017: 1-2.
[5]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Basic Facts an Mission[EB/OL]. (2017-03-22)[2020-12-25]. http://www.civiced.org/about.
[6]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We the People Program[EB/OL]. (2017-08-17) [2021-12-20]. https://www.civiced.org/we-the-people/program-description.
[7] 唐克軍. 比較公民教育[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53.
[8] 王琪. 美國青少年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1: 165.
[9]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2010 world congress on civic education[EB/OL]. (2010-01-05)[2021-12-20]. https://www.civiced.org/civitas/events/world-congress.
[10]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roject citizen showcase[EB/OL]. (2014-09-15)[2021-12-20]. https://www.civiced.org/civitas/events/international-project-citizen-showcase.
[11] 李志東, 梅仁毅. 冷戰后美國的新保守主義思想運動[J]. 美國研究, 2006, 20(2): 83-105.
[12]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Impact[EB/OL]. (2013-07-02)[2020-06-23]. http://www.civiced.org/civitas/program/impact.
[13]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National Academy[EB/OL]. (2017-03-22)[2020-02-18]. https://www.civiced.org/civitas/program/national-academy.
[14]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Res publica: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in de mocracy[EB/OL]. (2017-10-25)[2021-12-20]. https://www.civiced.org/pdfs/respublica2006.pdf.
[15] 束永睿, 傅安洲, 胡秋梅. 從學術團體到國家智庫: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歷史考察[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7, 38(5): 52-60.
[16] 陳開敏.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 改革與開放, 2017(19): 9-10, 20.
作者貢獻說明:
束永睿:設計論文框架與撰寫;
傅安洲:提出研究選題,修訂并終審論文;
胡秋梅:參與文章撰寫。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ivic Education Think Tank and Its Enlightenment
—— Take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as A Typical Case
Shu Yongrui ?Fu Anzhou ?Hu Qiumei
Marxism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ivic education think tan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case analysis, to select the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CCE) as a typical American civic education think tank. At the same tim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network research were used to collect related data, combining with the induction and summary of the CCE’S published research results, to analyze the vision and the main wa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er. [Result/conclusion]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CCE realized it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exchange, cooperation, projects, and its “products”. We can get the following three implications from the stud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 tanks; to beware of the ideological infiltration of American civic education think tanks.
Keywords: American civic education think tank ? ?American civic education center ?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 tank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1-09-08 ? ? ?修回日期:2021-09-18
345650190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