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粉香
“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
——汪曾祺《昆明的雨》
房東母女送出的緬桂花,含著溫情,透著智慧,讓人“心軟軟的”。寫一篇文章:講一講你與親人、師友、鄰里……相處,含著溫情、透著智慧的故事;或者談一談你對人與人相處之道的理解。不脫離材料和導語含義的范圍。
要求: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②情感真摯,有自己的思考,不得抄襲和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⑤認真書寫。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卻又與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不同。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往往需要提煉主旨,要求寫作者根據(jù)主旨選材構思。本篇材料只是一個示例,來源于教材,理解上沒有障礙,既體現(xiàn)了考試的公平性,也凸顯了讀寫結合的理念。寫作內容貼近考生生活,指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導語中有三個關鍵詞:“溫情”“智慧”“心軟軟的”。“溫情”是人與人相處過程中感受到的溫暖與情意,源于人性中的善良、寬容、體貼、細心、愛心、純樸等美好品質。“智慧”是一種用心的經營,這種“經營”不是指心機、狡猾、世故等,而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需要講究藝術的。這兩個關鍵詞是并列關系:“智慧”以“溫情”為底色,“溫情”因“智慧”而厚重,才會讓人“心軟軟的”,有了發(fā)自內心的感動。三個關鍵詞相互依托,有效地限制了套作。
作文題要求考生寫一個“含著溫情、透著智慧的故事”,或者談一談自己對人與人相處之道的理解,客觀而言,難度不大,畢竟,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故事,都有和他人相處的經歷,尤其是親情類作文,更是平時訓練的重點。但是,如果不做進一步思考,沒有關注到導語中與“溫情”并列的“智慧”二字,所寫文章就難以達到一類卷的要求。材料是最好的例子。房東母女送花的智慧既讓人感受到滿滿的人情味,又悄悄地保護了樹上的緬桂花。閱卷過程中,我們遺憾地發(fā)現(xiàn)不少考生并沒有細細研讀材料,對導語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含著溫情”“透著智慧”這八個字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導致文章立意“溫情”易顯,“智慧”難得。
盡管導語中有“或者談一談你對人與人相處之道的理解”的表述,但對于同學們而言,將這篇文章寫成記敘文,講好一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故事,更為切實可行。既然要講故事,怎樣才能讓這個故事獲得閱卷者的青睞呢?
導語中要求講一講“你與親人、師友、鄰里……相處”的故事,許多考生選擇的是“與親人相處”。這本無可厚非,畢竟他們最熟悉,最有內容可寫。但是,這也難免導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況的出現(xiàn),因為親人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往往驚人的一致。因此,同學們要打開故事的源泉,目光不能僅僅局限于身邊的親人,而要多關注社會上不同職業(yè)的或陌生或熟悉的人,寫寫他們身上的故事,描寫他們熱氣騰騰的生活,展現(xiàn)他們與人相處的智慧。這樣的文章就有了煙火氣,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且不容易“撞車”,因為不同的職業(yè)人有著萬千面孔,他們在不同的時間發(fā)生著不同的故事。
為了使故事更有可讀性,設置懸念、鋪墊、伏筆、留白、反轉、歐·亨利式的結尾等,是常用的技法。這些技法教材中均有所涉及,老師建議同學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除了分析這些技法的妙處,更要注重讀寫結合,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嘗試運用。
同學們還要更多關注文章的謀篇布局,比如雙線并行型的《藤野先生》、起承轉合型的《散步》、對比映襯型的《周亞夫軍細柳》、多次反轉型的《變色龍》等,都是教材中的經典范本,思路清晰,結構巧妙。大家可以多多揣摩,學會借鑒。
故事雖然大多以情節(jié)取勝,但即便同一個故事,不同的敘述者的語言技巧和功底,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故事是否有吸引力。考場作文還是要講究一點文采的,但“有文采”絕非一日之功,也不是說要求同學們的文字水平都達到名人大家的標準。同學們要努力爭取讓自己的表達有一點個性:幽默風趣、平易樸實、簡潔明快等。同學們請記住:雕琢語言可以有多種形式,辭藻華美只是其中一種;雕琢語言的目的是少一點大眾化的表述,少一點口號式的呼告;需要雕琢的是有畫面感的語言,有煙火氣的語言,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語言。
“鄰居嘛!”
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第三中學 薛文婧
短短幾行文字,信息量卻很大:寫作對象張阿姨入場,且特征鮮明;“我”與母親對待張阿姨的態(tài)度反差大。“鄰居嘛!”三個字既點題,又內蘊豐富。
生活恰恰是由這些瑣碎的事組成的,這就是生活的煙火氣。
細節(jié)捕捉得好!
“心里軟軟的”,真的只是因為“陽光太暖”“風太輕柔”嗎?
鄰居張阿姨是四川人,特別愛吃辣椒。每天中午放學回家,我遠遠地便能聞到一股嗆人的辣椒味,猛地鉆入鼻腔,似乎要直沖頭頂,引得我一陣咳嗽。我每每跟母親抱怨,母親只是說:“鄰居嘛!”我望向她,卻等不到下文,她只是笑。
張阿姨剛搬到這片老城區(qū)不久,便給周圍人家都送了一大包辣椒。我們家不吃辣,我剛想拒絕,母親卻走過來收下了。她拉過張阿姨的手,兩個人坐下。母親笑著,慢慢地給張阿姨講一些瑣碎的事:買菜應該去哪邊,哪些超市物美價廉,自己什么時候不忙……我記得那天陽光正好,從窗間斜斜地灑進來,輕輕地落在兩個人拉起的手間。它跳著,繞著,閃著,逗留著,似乎是在眷戀某種細碎的溫柔。那天也應該是有風的,因為我分明看見母親的發(fā)絲被撩起,記得她抬手去拂那些飛揚的發(fā)絲,記得她與張阿姨的笑,而這些,仿佛都被風吹得更加溫柔。我看著她倆,莫名覺得心里軟軟的,也許是陽光太暖,也許是風太輕柔吧。
那天張阿姨離開后,我問母親為什么要收下辣椒,明明我們家不吃辣。“鄰居嘛!”母親笑著說。我不懂,卻也點點頭。
隨著日子推移,張阿姨也在這片老城區(qū)住了有一段時間了。漸漸地,我也似乎習慣了每天中午回家時的那一股辣椒味,好像沒有那么嗆人了。有時候,沒了這味道,我反倒覺得有些不習慣。
張阿姨和我們家似乎尤其親近,中午,她經常會來我們家走走。有一次,她端著個碗就來了。我見狀,趕緊給她搬來凳子。她顯出很驚喜的樣子,對我笑了笑。這時,我突然看見她牙齒上有一小片紅辣椒。張阿姨在與母親嘮著家常,偶爾笑幾聲。我沉默著,不知道該怎么辦。恍惚間,我感到又是那陣風,緩緩吹來。它依舊輕輕的,暖暖的,吻著我的臉頰,撫平我的不安,在我心中留下一陣暖意,像樂曲的余音,久久不散。我想了想,最終還是什么都沒有說。
后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很高興地夸了我。“沒什么的,我們和阿姨是鄰居嘛!”我說。聞言,母親笑了,我也笑了。
余光中說過,“人生有許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紋,總要過后才覺得美的”。那天以后,我才終于懂得我心里的軟軟的感覺是因為什么,才懂得母親與鄰居相處的智慧,也才懂得母親那句“鄰居嘛!”中包含的沒有說出的感情是什么。那是包容,是愛。
小作者以辣椒味“好像沒有那么嗆人了”來暗示鄰里關系越來越融洽。
真是神來之筆,不得不為小作者選擇的這一細節(jié)點贊!
引用名家經典語句,立刻便覺得文學氣息更濃了。這般富有哲理的語句,要多多儲備,才能做到信手拈來。
作為考場作文,卒章顯志還是有必要的。
小作者以辣椒為主線,串起了自己一家與鄰居張阿姨相處中的點滴。文章主要寫了不吃辣的母親收下張阿姨的辣椒并與她熱情攀談、“我”發(fā)現(xiàn)了張阿姨牙齒上的紅辣椒卻善意隱瞞兩件事。“我”從討厭到習慣甚至喜歡上鄰居家的辣椒味,情感上的變化源于自己受到母親謙和包容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的影響。這樣生活中便少了些許抱怨,多了愛與微笑。這就是人與人相處的“智慧”的力量。
那彎下的腰
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第三中學 馬昕旸
開篇景物描寫,展示了不俗的描寫功底。“乏了油的燈”比喻新穎,“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可見觀察的仔細。
班主任的肖像描寫很有特點,小作者只抓住了其“啤酒肚”的細節(jié),憨憨的老班形象便立起來了,且巧妙地點到了題目中的“腰”。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我把眼睛守定窗外看了一會兒,只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我正看得出神,前桌同學忽然雙目圓睜,手指猛地戳了戳我。轉身,看見的是一只肥嘟嘟的粗糙大手,指間有兩個掛著水珠的櫻桃。抬眼,正對上老班圓圓的笑臉。
老班不老,但職業(yè)模糊了他的年齡,使他似乎平白年長了幾歲。人到中年的啤酒肚撐著他的襯衫。也許是他步履遲緩,稍稍跑幾步便滿頭大汗,同學們私下里半開玩笑地擔心著他的腰能否支撐起他的啤酒肚。
回過神來,我趕緊接下了他的櫻桃。他彎著的腰身逐漸直起,動作似乎也很緩慢。想到剛才我看了半天的風景,他就一直彎著腰等我,我感到又心疼又愧疚。
老班依然一桌一桌地發(fā)著水果,用手指輕輕拈起兩顆櫻桃,彎下腰等待著。有的同學趁著晚風趴在桌上小憩,他便將櫻桃小心地擱在桌上,有時他還會盯著同學的睡顏笑起來。
我仿佛突然明白了彎腰之中的智慧:與我們保持同樣的高度,平視而非俯視,是師生間的平等與尊重。
我看著他不停地彎下腰,好像在田壟上耕作的農夫,精心呵護我們這一幫小苗。
發(fā)完一盒櫻桃,他又從塑料袋里翻出一盒荔枝,從頭開始分發(fā)。汗水讓他的發(fā)絲不再根根分明,而是粘在了一起。愧疚與感動糾纏環(huán)繞,涌上我的心頭。
他又來到了我身旁,再次慢慢彎下腰來。接過荔枝,道歉的話到了我的嘴邊:“老師,剛才,讓您等了那么久……”話音未落,就見他擺擺手,笑道:“這有什么好對不起的,下課多望望窗外,對眼睛好。”
電風扇“吱呀”轉著,空氣中承載著果香。輕咬一口櫻桃,十分甜,甜得我悄悄埋下頭,心中暖暖的。
點睛之筆,扣住了寫作要求中的“智慧”二字。
細節(jié)捕捉,讓人物變得立體。班主任的“一次次彎腰”讓人“心軟軟的”。
讀罷此文,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溫情”與“智慧”兼有的老班形象。他手上鮮紅的櫻桃與荔枝是甜蜜的,而他腆著啤酒肚彎下腰來又是不容易的。這一次次“溫情”的彎腰,怎能不讓人“心軟軟的”?這彎腰的姿態(tài)后面,藏著的更是老班與學生相處的“智慧”:他與學生保持同樣的高度,以平視的目光顯示師生間的平等與尊重。
讀者更能感受到小作者的“溫情”與“智慧”。他的筆觸間藏著“溫情”,注意捕捉人物細節(jié),而只有心思細膩的孩子,才能感受到老班的這份關愛與尊重。小作者的“智慧”更在于在與老班相處的幾百個日子里,選擇了老班給大家分發(fā)水果這樣一件小事,與讀者分享溫暖與感動。
軟軟粽情
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第三中學 李沫晗
這樣的時節(jié)與氛圍,同下文要寫的“粽香”非常吻合。
究竟少了什么味道呢?小作者很會鋪墊哦!
小小的禮物,樸實的情意,美好的祝福。
初夏的陽光總是暖暖的,不那么熱。雨也不是很多。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清甜。一切都剛剛好。
臨近中考,我心中煩悶,原先喜歡的陽光也似乎變成了勁敵。端午節(jié)那天,我沒有回老家,自然也沒有現(xiàn)包的粽子,只能把冰箱中凍著的粽子拿出來熱著吃。熟悉的鮮香,卻少了一點味道。
“咚,咚,咚。”門被敲得很響。我習慣性地透過貓眼向外望,是鄰居家奶奶,穿一身花衣,很有節(jié)日的喜慶感。我趕忙把門打開。她立刻迎了上來,手中還端了一盤粽子,應該是剛出鍋的,還冒著熱氣呢。“丫頭,要中考了吧?今天煮了點粽子,祝你‘高中’啊!”她故意將“高中”二字的音拉得很長。我接過粽子,有些木訥地說了聲“謝謝”。
一盤粽子,有6個,個個飽滿圓潤。粽子上的扎繩,也浸上了湯汁的顏色。粽子還是趁熱好吃,于是,我挑了個最圓潤的,解開扎繩。粽葉微張,這時再拉著葉尖,輕輕一撥,一個胖嘟嘟的小白娃娃就脫去了外衣。從粽尖開始,一口一口咬下去,漸漸露出棕色的米粒,本還奇怪,再咬一口,甜甜的味道溢上舌尖——是蜜棗。蜜棗原本的甜,被糯米的清香掩去半分,恰到好處。空氣中登時氤氳著粽子的香,甜甜的,軟軟的,像是輕輕的云,輕柔芬芳。
一個粽子下肚,已經飽了半分,心也軟軟的,心中的煩躁也被洗去大半。一切都剛剛好:剛剛好的天氣,剛剛好的粽子,剛剛好的時間。粽子意味著“高中”,這看似荒唐的諧音,卻是最真誠的期待,是最樸素的美好祝愿。一切的智慧都隱在了粽子的香氣中,隱在了鄰居家奶奶那爽快的話語中。都說居民樓的防盜門阻隔了鄰里間的交往,但真正質樸的情誼是什么都無法阻擋的。
桌上的粽子還冒著熱氣。一切,都似乎軟軟地依偎在一起。
看粽子、剝粽子、吃粽子,這一段描寫太精彩了,動用了各種感官。小作者筆下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讓人垂涎欲滴!
扣“智慧”,點主題。
“軟軟粽情”,平常的粽子在小作者筆下多了人情味,這就是鄰里相處的溫度與智慧。小作者不僅能夠用心感受生活,更擅長用深情的筆觸描繪生活。在她的筆下,三言兩語便將鄰居家奶奶純樸熱情的形象勾勒出來;對粽子的描寫更是精雕細琢,極具美感。
1.人們常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如果請你給三年前剛進初中的自己寫一封信,你會寫什么呢?請以“給我的一封信”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統(tǒng)一署名“楊洋”,時間“6月17日”;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認真書寫。
2.請以“網絡改變生活”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情真摯,不得抄襲和套作;②自選文體,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認真書寫。